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象科技》1978,(2):23-23
发展杂交水稻是提高我区水稻生产水平的一项新途径。为了大力发展杂交水稻,首先必须搞好杂交水稻制种和不育系繁殖。而在杂交制种工作中,确保父、母本花期相遇,是制种工作的主攻方向。1976年全区各点制种经验证明,凡能花期相遇的,都是成功的,制种田亩产达90多斤;花期严重不遇者,亩产仅有几斤,导致失败。  相似文献   

2.
广西两系杂交稻制种安全期气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 ,利用广西 80多站的气象资料 ,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 ,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3.
涂方旭  李雄 《广西气象》2001,22(4):40-43
根据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广西80多站的气象资料,统计分析了广西各地两系统杂交水稻制种的安全期,提出了广西杂交水稻安全制种应注意的一些气候问题。  相似文献   

4.
杂交水稻是水稻的一个新品种,产量高,质量好。但杂交水稻对气象条件要求得高,因此发展杂交水稻,气象服务是很重要的。一、摸索父母本开花相遇最适宜的气象条件。推广杂交水稻,制种是关键。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沙塘农业气象试验站做了大量试验,取得了成功。这个地区开始制种时,由于经验不足,花期相遇难以掌握,产量很低。甚至造成制种失败,颗粒无收,影响了杂交水稻的迅速推广。为了解决制种花期不遇问题,他们对三系制种父母本开花习性进行观测。一九七五、七六年,他们已进行了一些观测,一九七七年杂交水稻开花期间,他们每天都有三个同志到田间,从早到晚十几个钟头,全神贯注地观察记录杂交水稻群体开花动态,一朵开花动  相似文献   

5.
通过综合分析、试验和生产实践,我们认识到:赣南具有两系法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制种和繁种)的优势和基础。1赣南具有两系法制种所需的“高温和长日照兼得”的气候优势两系法杂交水稻大田用种生产(制种)季节的必要条件是“稳定的高温长日照”,在这方面赣南的优势明显:赣南的高温长于吉安附近及以北地区,赣南的日照条件好于梅县附近及以南地区。由表1可以看出:赣州具有稳定的高温长日照时期是6月11日~7月1日的21d,吉安具有稳定的高温长日照时期是6月21日~7月6日的16d时间。2赣南县有两系法制种的优越地理条件全省两系法杂交水稻制…  相似文献   

6.
随着晚稻杂交水稻种植面积扩大和我县晚稻种植中籼稻品中仍有一定数量的特点,为了使它们避过扬花灌浆期秋季低温的影响,农业部门向我们提出了预报秋季日平均气温连续三天小于或等23℃初日的问题。因为这是一个影响杂交晚稻和籼稻抽穗扬花的初始温度。  相似文献   

7.
春干旱、夏高温、秋阴雨是对临汾丘陵旱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危害最大的3种灾害性天气。根据十多年的制种实践,提出了从抓改革耕作制度,增施有机肥等培肥地力,提水保墒,确保按期播种,培育壮苗,提高制种田的抗灾能力,以求这一地区杂交玉米制种平稳、健壮发展。  相似文献   

8.
周义明  张翊 《气象》1997,23(11):52-54
针对杂交水稻制种对晴,雨天气敏感反应,根据建阳市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分布规律,采用历年6-9月逐日,各候连阴雨天气概率分布规律了连续10天内遇阴雨天概率分布谷期,确定闽北地区杂交水稻制种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9.
纳入国家高科技计划的两系法杂交水稻在我省已向实效方向发展。1994-1997年全省累计制种9600亩,高产示范40多万亩。全国到“九五”末期,计划推广5000万亩,实现增产粮食25亿公斤。为配合这一与气象条件关系密切的新技术的推广,赣州地区气象局组织有关人员,在省、地、市、乡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下,于”97年首次在赣州市龙埠乡进行了几种有希望在赣南推广的两用核不育系在不同海拔高度的育性鉴定试验种植。以确定两用核不育系在赣南可用于制种或繁殖的时期,为提高制种纯度和产量,提高繁种产量,提供可靠依据。现依据这一试验结果,就赣…  相似文献   

10.
周义明  张翊 《气象》1997,23(11):52-54
针对杂交水稻制种对晴、雨天气敏感反应,根据建阳市(1961-1996年)降水资料,分析降水分布规律,采用历年6-9月逐日、各候连阴雨天气概率分布规律和连续10天内遇阴雨天概率分布谷期,确定闽北地区杂交水稻制种的最佳期。  相似文献   

11.
杂交水稻是目前提高水稻产量的新途径。为了早日实现水稻杂优化,1976年我公社决定试种180多亩,科研组担负30.8亩的制种任务。在整个杂优制种过程中,我们气象哨协同作战,做了以下六项工作: 1.凭风向,定行位:制种田的关键是花粉传授,借助自然界条件可以提高花粉传授效果,我们根据开花期间本地多偏北风的气候特点,建议制种田的畦位  相似文献   

12.
新书介绍     
《杂交水稻与气象》 由江苏省杂交稻气象问题研究协作组陶炳炎、汤志成等同志撰写。内容包括:气象条件与杂交水稻生产;杂交水稻栽培、制种与气象条件;杂交水稻农田小气候特征;江苏杂交水稻气候资源的分析和利用;杂交水稻气象问题  相似文献   

13.
发挥山区农业气候资源优势 攻克两系杂交稻制种难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围绕提高两系杂交稻制种这个问题,根据其不育系育性转换期以及现有不育系的温敏型,从农业气象角度出发,提出攻克两系杂交水稻制种难关的技术措施。抓好“三防”,按“四佳”选择制种基地,无疑将使两系杂交稻制种产量和杂一代的纯度得到有效的提高。  相似文献   

14.
影响作物发育速度的非线性温度模式   总被引:28,自引:0,他引:28  
沈国权 《气象》1980,6(6):9-11
一、引言 我国杂交水稻的繁殖制种,需要气象部门提供准确的花期相遇预报。确定制种的父母本播种差期,用积温法预报一般优于叶龄法和生育期天数法。但由于有效积温A值的不稳定性,用现有积温法预报公式,花期预报误差有时可达5—7天,导致父母本花期不遇,制种低产。因此对类似杂交水稻制种花期相遇这类要求准确的生育期物候预报的问题,现有的积温预报方法,显然不能满足要求,有必要加以研究改进。 本文试图提出一种温度因素对作物发育速度影响的非线性模式,以替代李森科积温公式的线性假设。从非线性模式得出有效积温A(T)值不是一个常数,  相似文献   

15.
关于杂交水稻制种积温指标的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引言目前生产上推广的南优和汕优系统的杂交水稻,其父本生育期比母本长达30—50天之久。在制种上为了达到父、母本同时开花,提高制种产量的目的,必须在播种前预测父、母本的花期,以具体确定父、母本的播种差期。研究表明,用有效积温方法预报杂交水稻亲本花期一般比用叶龄法和生育期天数法较为可靠。但是,由于有效积温数值  相似文献   

16.
永州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气象条件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龙志宇  周斌 《贵州气象》2008,32(3):22-23
通过对农田与气象站同步观测气象数据的对比分析和对永州市历史气象资料的统计分析,掌握了农田小气候气象因子变化和调节规律,总结出永州市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育性转换和抽穗扬花“两个安全期”最佳安排时段,为回避或减少制种的气象灾害风险、提高制种的产量和质量等工作提供了科学气象理论依据,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几年来,我县杂交水稻种植面积的扩大,对粮食增产起到很大作用。但是,由于繁殖制种的产量很低,大量种子靠外调。如1977、1978年县农科所早稻繁殖平均亩产都在50斤以下,晚稻制种全县平均也不超过65斤。影响繁殖制种产量的因素很多,幼穗分化和抽穗开花期受到不利天气影响也是造成低产的主要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8.
沈国权  龙国炳 《气象》1977,3(12):12-14
发展杂交米稻,首先得有杂交水稻的种子。生产上以不育系作母本,恢复系作父本,按一定的行数比例相间种植,让恢复系的花粉落到不育系的柱头上受精结实,使不育系结出的种子恢复可育性能,杂种能自交结实并有杂交丰产优势,以供大田生产应用。这一制备杂交水稻种子的过程称为“制种”。由于杂交优  相似文献   

19.
“两系”法杂交水稻示范推广是我国水稻生产中又一革命性的发展 ,它具有稻米品质好、增产潜力大的显著特点。“两系”杂交稻不育系的不育性 ,既受细胞核不育基因的控制 ,又受气候条件的影响 ,因此既要选择一个最佳扬花授粉期 ,又要选择一个安全的育性转换期。前者是制种稳产高产的前提 ,后者是制种成败的关键。1水稻“两系”法制种的概念水稻“两系”法制种是利用不育系在某种特定光温条件下的雄性不育特性 ,与恢复系配制生产杂交水稻种子。同时又利用它在一定条件下表现为雄性可育能自交结实的特性 ,繁殖不育系种子。它具有一系两用、种子…  相似文献   

20.
1977年我们对杂交水稻三系开花习性的气象条件,主要是与气温、湿度的关系进行了观测试验。观测时间是在我县杂交水稻大面积繁殖制种的花期,即7月20日至8月6日,在海拔840米一季中稻区,用平行观测方法进行的。现将有关结果整理如下。 一、花期动态 据观测,在同次分蘖的有效穗中,群体花期从始花至终花所经历的天数,由于品系不同,花期长短和盛花期出现的日期也不同(见表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