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山东省旅游经济差异及旅游空间结构构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17地市为研究单元,运用加权变异系数、基尼系数、泰尔指数等方法分析了山东省2000-2007年旅游经济差异的时空演变,并对旅游经济差异进行了分解.研究表明:山东省旅游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较大,但有缩小的趋势;国际旅游区域差异大于国内旅游区域差异,三大地区差异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构建了"两核、两带和四区"的旅游空间结构,并提出了促进山东旅游空间结构形成的举措:加快培育青岛和济南两大旅游核心城市,打造黄金海岸和山水圣人旅游发展带,构筑大运河和水浒文化、沂蒙红色文化与生态旅游区、黄河三角洲自然生态旅游区、齐文化旅游"四大旅游区"的旅游空间结构,有助于实现三大区域旅游经济的相对均衡协调发展和旅游产业竞争力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2.
基于世界银行发展报告中的距离、密度、整合"3D"视角,运用主成分分析和空间自相关方法研究江苏省地级市经济地理空间演化格局,结果表明:1)江苏省各市经济密度和经济整合虽持续发展,但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差距仍有扩大的趋势;经济距离优势总体表现显著,但苏中优于苏南、苏南优于苏北。2)2000年以来各市的经济地理空间类型各有不同,苏州、吴锡、南京呈现"3D"类型,连云港、宿迁、徐州呈现"0D"类型,其他城市都有一定程度的变化。针对不同的类型,应采取不同的政策优化经济地理空间格局。3)各市3D综合得分空间上呈显著正相关,即高值与高值地区、低值与低值地区相邻,正极化效应和弱极化效应明显,但随着经济发展聚集程度有所变化,且呈线性下降态势。4)经济整合力度弱、经济空间分割强烈是苏中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而经济距离是苏北城市面临的主要问题;苏中城市将成为经济空间优化发展潜力最大的区域,提升苏中各城市的经济密度和整合水平是江苏省经济空间优化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3.
以我国大陆31个省级行政区为基本单元,分析1991-2010年各省份旅游外汇收入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①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的绝对差异呈快速扩大态势,虽然相对差异总体呈逐渐缩小趋势,但下降幅度较小;②各省份国际旅游收入发展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现象,两极绝对收入差距在扩大,相对收入差距在缩小;③国际旅游收入地域空间集聚态势明显,高收入省份全部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在此基础上,从旅游资源禀赋、目的地可达性、对外开放水平及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对我国入境旅游发展区域差异及空间格局的成因进行了系统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加快我国中西部地区入境旅游发展、促进区域旅游协调发展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4.
试论苏北旅游成长三角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苏北旅游业发展落后于苏南和苏中,在江苏省属于第三梯队。连云港、徐州和淮安具有地域邻近、交通便利、旅游资源互补、客源市场趋同等优势,运用"成长三角"结构模式,打造苏北旅游成长三角合作区,以政府层面的合作为主导,以旅游企业的合作为主体,采用3 X的扩容机制,通过互补资源的整合、统一形象的定位、客源市场的共同开拓,打造江苏省旅游业发展的新隆起区(第三极)。  相似文献   

5.
江苏省内分为三大区域:苏北、苏中和苏南,各区域之间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且苏北、苏中与苏南之间的经济差距有日渐扩大的趋势。区域的协调发展才是江苏省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的基础。动态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地区的优势不是一成不变的,虽然苏北、苏中在历史因素、地理区位、发展基础、人口素质上处于劣势,但是近几年来在劳动力数量上、政策上和生态环境上逐渐发展,具有了优势。苏中、苏北的发展之路要首先解决的问题是中心城市的选择,发挥扩散作用,带动区域的发展。其次向苏南城市寻求辐射。然后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实现产业布局一体化。  相似文献   

6.
云南作为我国的旅游大省,其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对区域旅游业的生存和发展至关重要。基于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基础环境竞争力和旅游潜在竞争力三大维度构建了旅游竞争力量化测评指标体系,运用因子分析法对云南8个边境州市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进行了量化测评。研究表明:(1)云南边境地区8州市旅游发展竞争力层级分为较强旅游竞争力区、一般旅游竞争力区和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三种类型;红河、临沧属于较强旅游竞争力区,西双版纳、德宏、普洱属于一般旅游竞争力区,文山、保山、怒江属于较弱旅游发展竞争力区;(2)在空间布局形态方面,较强旅游竞争力发展州市呈现"分散状"布局,主要集中于滇南地区,其余非较强旅游竞争力区州市呈现"趋同俱乐部现象"空间布局。整体上旅游竞争力水平层级形成了以滇南地区为核心向周边州市等外缘区域发展的"核心—边缘"式空间发展格局;(3)边境各州市旅游资源呈现区块聚焦性,旅游形象和客源市场定位仍存在雷同现象,且边境各州市旅游业发展水平极化效应明显。为此提出了旅游产品及资源、旅游市场、旅游空间及旅游线路整合和完善旅游管理机制等应对策略。  相似文献   

7.
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SBM模型和ESDA等方法,以县域为研究单元,探讨了2002-2014年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的时空异质性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总体差异和空间集聚性呈缩小趋势,苏南、苏中和苏北3地区内部差异是全省工业环境效率整体差异的主因;高效率县域集中分布于苏南地区,低效率县域分布于苏中、苏北地区,整体上呈现两极分化型空间格局,近年来有向橄榄球型格局演化趋势;空间关联上,"H-H"型县域集聚于苏南,而"L-L"型县域集聚于京杭大运河苏北段,形成两大趋同俱乐部;经济水平、能源利用率、产业结构、政府调控、技术创新和对外开放是江苏省工业环境效率空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经济水平是对其空间差异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8.
通过建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三级指标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和聚类分析法,测度和分析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的旅游竞争力,并采用锡尔I(O)系数方法对旅游竞争力水平的差异进行分解,通过市场、效益、贡献、资源、设施、人才、经济、交通和环境等9个细分指标揭示东部沿海三大旅游圈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差异,旨在从不同侧面进一步认识东部沿海旅游...  相似文献   

9.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0.
通过构建包括旅游资源实力、旅游基础、旅游市场实力、旅游环境实力、经济实力和旅游发展活力6个方向、21个指标、36个具体因子的区域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从区域、地区2个层面分析了辽宁省旅游竞争力的格局。辽宁省三大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为:辽宁沿海经济带(7.98)〉全省平均(7.32)〉沈阳经济圈(7.03)〉辽西北(5.48)。从空间来看,辽宁区域旅游竞争力格局是“东强西弱,南强北弱”。进一步的研究显示:地区产业结构对辽宁地区旅游竞争力具有明显的影响作用,第三产业发达的地区,作为第三产业组成部分的旅游业发展优势明显,而第一产业比重较大的地区对旅游业支撑作用明显不足。  相似文献   

11.
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差异分析及空间结构构建有助于提升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对引导区域旅游文化产业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西省10个地级市2001-2012年旅游文化产业相关数据为样本,选取26个指标构建旅游文化产业实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空间分析和数理统计分析方法对2001-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2001- 2012年,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总体上升趋势明显,绝对差异呈现扩大趋势,相对差异变化不显著;空间分析表明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实力存在较大空间差异,西安占据首位;总体呈现东北-西南向空间分布格局,实力中心向东北发生偏移;泰尔指数分析表明陕北、关中和陕南三大地带差异呈现不同特点,但总差异有缩小趋势。在此基础上结合聚类分析探讨陕西省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演化特征,构建了“西安为发展极核;咸阳和渭南为次级核心城市;其余七个城市为节点;渭南-宝鸡、西安-延安为一级发展轴线,西安-汉中、延安-榆林为二级发展轴线,西安-商洛、西安-安康为三级发展轴线;陕北红色旅游文化产业区、关中历史旅游文化产业区和陕南生态旅游文化产业区”的“一核两心多节点三轴三区”旅游文化产业空间结构。  相似文献   

12.
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及空间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乡村旅游产业是实现乡村旅游经济发展、产业升级、效益增长、环境改善和区域协调的重要载体和有效渠道.基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相关统计数据,构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的评价体系,并选择江苏省为案例,借助因子分析法、ESDA法,纵向维度探讨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演化状况,横向维度动态比较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空间差异,结果表明:2003-2015年江苏省13个辖市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均存在变化,其中,先升后降的有苏州、常州等六市,先降后升的有南京、无锡等五市,持续下降的有宿迁和泰州;依据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状况,将13个辖市乡村旅游划分为领先发展、增长潜力、优势提升和滞后发展4种类型;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存在区域间变化相对稳定、区域内部差异明显小于区域间差异且沿主轴方向集聚、沿辅轴方向分散的特征;同时乡村旅游产业发展重心呈现先东北后西南的演化趋势.基于分析提出江苏省乡村旅游产业今后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3.
山东省乡村旅游竞争力评价与障碍因素分析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王新越  朱文亮 《地理科学》2019,39(1):147-155
以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构建乡村旅游竞争力主要指标评价体系,运用熵权TOPSIS法进行比较排序,并进行障碍度分析,发现:山东省17地市乡村旅游发展不平衡,烟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最高,东营、菏泽、德州、聊城的竞争力较低;各地市竞争力水平空间分布具有差异性,半岛沿海地区乡村旅游竞争力较高,鲁西及鲁北地区竞争力较低;乡村旅游接待与服务能力是制约大部分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提升的第一障碍因素,资源禀赋、自然环境、经济基础及客源市场条件在不同程度上制约各地市乡村旅游竞争力的提高。各地市应采取针对性的措施解决乡村旅游发展的障碍因素,推动乡村旅游合理有序发展。  相似文献   

14.
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安全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旅游产业安全日益受到关注。以江苏省为研究区域,从产业生存环境、产业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3个方面,32个因子构建旅游产业安全评价体系,运用Choquet模糊积分方法测算旅游产业安全度。研究显示2000~2020年江苏省旅游产业处于基本安全状态,安全水平呈现波动性上升趋势。针对制约性因子提出构建旅游产业创新体系,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改善旅游企业经营管理,提高旅游企业利润率;拓展入境旅游市场,提升入境旅游消费结构等对策。  相似文献   

15.
李文龙  吕君  王珊 《干旱区地理》2019,42(2):404-413
入境旅游作为我国文化传播与交流的重要载体对于我国文化建设与产业发展不可或缺;以内蒙古89个县域为研究对象,从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组织能力三个维度构建评价框架与指标体系,运用模糊层次分析法、函数模型法、ArcGIS Voronoi图分析、障碍度模型等方法,对入境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研究结论:(1)研究区入境旅游资源吸引力与产业实力呈现出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组织接待能力空间呈现破碎化特征。(2)竞争力呈现西部高于东部,东部高于中部的空间格局,且竞争力较强的县域多分布在内蒙古边缘区。(3)强竞争力与较强竞争力县域在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和赤峰、通辽、锡林浩特形成两大竞争力集聚区。(4)准则层中障碍度指数由大到小排名为:旅游资源吸引力、产业实力、接待能力;指标层障碍度来看,位于前5名的单项指标分别是:旅游资源质量,旅游外汇收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住宿餐饮业从业人员数量,国际旅行社数。(5)旅游资源吸引力与旅游组织接待能力相差悬殊是造成内蒙古入境旅游目的地旅游竞争力不平衡的主要原因,旅游产业实力差异加剧了竞争力的差异化。  相似文献   

16.
从"要素—结构—功能"的视角构建多要素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多功能发展指数,分析2000—2015年江苏省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的时空格局及耦合关系。结果表明:江苏省县域非农化和乡村发展指数均呈现显著的空间集聚特征,非农化指数高值区为环太湖地区,乡村发展指数高值区为苏南沿江地区,而低值区均为苏北北部地区。2000—2015年全省县域非农化指数和乡村发展指数均普遍提高,但其年均变化率呈明显的南北区域差异,其中,苏北非农化进程最快,而乡村发展水平提高最快的为苏中地区。通过耦合分析发现,县域非农化与乡村发展之间的耦合关系不断增强,但存在比较明显的拐点。当非农化指数小于0.79时,两者之间呈现比较明显的正向耦合关系;当非农化指数大于0.79时,两者之间呈现负向耦合关系,且两者之间的相关性减弱。  相似文献   

17.
江苏省乡村聚落的形态分异及地域类型   总被引:50,自引:6,他引:44  
马晓冬  李全林  沈一 《地理学报》2012,67(4):516-525
基于江苏省2007/2008 年SPOT卫星影像,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韵律测度等模型,定量分析了江苏省乡村聚落形态的空间分异特征,并进一步划分了地域类型.结果表明,在空间分布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集聚特征较为明显,但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性,具体表现为由沿江地区依次向北、向南呈阶梯状稀疏化分布,其整体分布与地貌类型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在规模上,江苏省乡村聚落的规模普遍偏小,小村庄的规模差距较小,规模大的村庄比重小但是差距大;乡村聚落规模分布具有低值集聚的特征,并且呈现出明显的“哑铃状”结构,即江苏北部地区和南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大,而中部地区乡村聚落规模较小.在形态格局空间变化上,通过苏北、苏中、苏南地区和沿海与沿运河地区的5 条样带的格局指数测度,发现苏中地区的乡村聚落形态复杂程度高于苏北和苏南地区,沿海地区的高于沿运河地区;苏南、沿运河地区的乡村聚落具有较好的连接性;5 条样带的乡村聚落规模分异均比较明显.最后,通过构建乡村聚落形态测度指标体系,采用系统聚类的方法,将江苏省乡村聚落划分为8 种类型:徐连岗岭低密度大团块型、宿淮平原中密度宽带型、沿海垦区高密度条带型、苏中圩区中密度弧带型、江南平原中密度小团块型、湖荡岗地低密度散点型、宁眙丘陵团簇状散布型、里下河低密度团簇型.  相似文献   

18.
以三元空间为研究视角,对旅游物理空间、旅游信息空间和旅游人本空间进行内涵解释并构建指标体系,以长三角四省市为研究区域,运用综合评价模型、耦合协调度模型和灰色关联分析模型等,测算2013—2018年旅游三元空间的发展水平、耦合协调度及各子指标对系统协调度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1)从综合发展水平来看,四省市的三个旅游空间整体发展水平较低,但均呈上升态势,旅游物理空间综合发展水平最高,旅游人本空间次之,旅游信息空间的发展程度最低。从综合评价指数的年均增长率来看,上海市和安徽省均属于旅游信息空间发展优先型,江苏省和浙江省均属于旅游人本空间发展优先型(;2)从耦合度和耦合协调度来看,旅游空间呈现出不断协调发展的趋势,但整体耦合协调程度还处于中低水平,四省市的两两空间耦合度好于三元空间耦合结果(;3)从指标关联分析来看,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二级指标均对三元空间耦合协调度有较大影响,灰色关联度全部处于“强关联”或“较强关联”状态,但不同空间的二级指标影响力不同,对不同省份的影响程度也略有差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