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无线传感器网络中基于时钟漂移补偿的时间同步技术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分析和总结现有时间同步算法的特点及其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无线传感器网络的时间同步协议(TPSN)中同时考虑节点时钟偏移和频率漂移率的改进算法。该算法利用连续两次同步过程中所记录的时间信息来估算节点时钟的偏移和频率漂移率,并进行补偿。同传统算法相比,此算法通讯成本较低、精度较高。最后通过数学分析和仿真的方法对所提出的改进算法进行了验证。  相似文献   

2.
在研究现有无线传感器网络时间同步算法的基础上,为进一步满足大规模网络对同步算法精度和扩展性的需求,将生物学同步模型引入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提出一种分布式的群时间同步算法,并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该算法能够使具有不同初始相位的网络节点最终达到相位同步,满足网络同步要求。  相似文献   

3.
4.
本文综述了利用电视信号作时间、频率同步的各种技术和可能达到的精度,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和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5.
6.
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系统采用的是双向单程伪距测量机制。因此设备时延包含在伪码测距的测距值与钟差值之中,这对系统的测距精度产生了不良的影响。针对这种设备时延,提出了双向测距与时间同步终端闭环校准方法。实验及分析表明该方法是有效的,并为系统的下一步设计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该系统占用SCPC数字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一个话音通道,其带宽仅有45kHz,由1个主站和1个到62个副站组成.所有的系统同步过程都由主站控制自动完成.该系统采用扫描原理,以对话方式实现一点对多点的时间同步.其特点是:占用频带窄,节约卫星资源;实时性强;自动化程度高;自动多点同步;相位自适应技术;时间同步精度高;功能齐全。该系统已正式投入使用,实验证明系统同步准确度优于2μs.  相似文献   

8.
本介绍了1985年国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和1987年国内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使用双混频时差(DMTD)测量技术的结果。实验结果表明:DMTD测量技术在搬钟时间同步实验中,对于确定钟速和同步精度以及严密监视钟的相位、频率跳变等方面是很有用的。它与秒脉冲(1PPS)时差测量技术可同时使用和相互补充。  相似文献   

9.
共视法和综合法的GPS时间同步精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共视法和综合法的GPS时间比对对得到的两地协调世界的时间同步精度进行了比较,两种方法各有特点,都有实用价值,严格共视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5-10ns,不严格共视的GPS的时间同步精度为10-20ns,综合的GPS时间同步精度为6-12ns.  相似文献   

10.
针对局域网领域对时间同步的要求,主要利用微控制器STM32和单片网络接口芯片W5100为核心搭建硬件平台来设计一个高精度、高吞吐量的NTP时间服务器系统,为客户端提供高精度的时间信息,从而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时间同步的功能。实验及分析表明,该系统运行稳定,能够实现网络时间同步。  相似文献   

11.
电网时间同步系统对电力工业非常重要,制定电网时间同步技术标准也很必要。对参与编制国家电力公司华东分部的企业标准《华东电网时间同步系统技术规范》的过程和主要内容作了介绍;对编制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了讨论;指出:制定规范只是电力时间同步网建设的第一步,还需要各方面的协作努力,尤其要加强管理、培训等“软件”工作,才能使电网的时钟等“硬件”设备充分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无线应用协议(WAP)的工作原理、体系结构以及WAP的新应用——WAP手机无线授时的模拟实现。它是通过无线通信协议,以无线标记语言编写主程序,采用动态连接的方式调用VC 的时间通信程序来完成WAP手机的无线接时。对于用户来说,只要拥有具有WAP功能的手机,键入他要访问的WAP内容服务器的统一资源定位器(URL),就可以非常快捷、方便地获得时间信息服务。  相似文献   

13.
尝试用神经网络方法作太阳质子事件警报.首先介绍太阳质子事件警报的发展,神经网络方法的特点,其次讨论选取预报因子的物理考虑,然后介绍试验结果,在两种试验情况下均可以有>85%的报准率.最后讨论改进警报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The Telescope Alert Operations Network System (TALONS) was designed and developed in the year 2000, around the architectural principles of a distributed sensor network. This network supported the original Rapid Telescopes for Optical Response (RAPTOR) project goals; however, only with further development could TALONS meet the goals of the larger Thinking Telescope Project. The complex objectives of the Thinking Telescope project required a paradigm shift in the software architecture – the centralised intelligence merged into the TALONS network operations could no longer meet all of the new requirements. The intelligence needed to be divorced from the network operations and developed as a series of peripheral intelligent agents, distributing the decision making and analytical processes based on the temporal volatility of the data. This paper is presented as only one part of the poster from the workshop and in it we will explore the details of this architecture and how that merges with the current Thinking Telescope system to meet our project goals. (© 2008 WILEY‐VCH Verlag GmbH & Co. KGaA, Weinheim)  相似文献   

15.
分别对Hinode光学望远镜SOT观测太阳黑子的本影和半影图像以及太阳米粒组织图像进行了空间频谱计算和相关计算,分析了太阳不同结构区域图像的时域和空域特性对哈特曼波前探测精度的影响。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子孔径波面倾斜小于0.25″情况下,米粒组织图像采样时间在2 min内、本影和半影采样时间在4 min内,对子孔径波面倾斜探测精度的影响极小;并且由太阳目标特性引起的哈特曼波面探测误差随波面畸变量的增大而增大。这些研究结果可为太阳望远镜哈特曼波前探测器研制和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云南天文台太阳射电米波 (2 30~ 30 0MHz)、分米波 (0 .7~0 .4GHz)频谱观测系统及 1 0m射电望远镜自动控制系统“星型拓扑”对等网的建立。通过该网络 ,不但实现了光盘刻录机、激光打印机等资源共享 ,而且还为解决由于太阳射电频谱高时间分辨率和高频率分辨率观测带来的大数据量处理和存储找到了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7.
由于遥远的天体发出的无线电信号极其微弱,信噪比极低,VLBI系统要想得到较高的测量精度,必须尽量加大测量带宽和提高采样位数,但是这样会导致VLBI终端(比如数字基带转换器)产生的观测数据激增。传统的VLBI终端数据传输系统采用VSI接口,数据最高传输速率限制在2 Gbps,且数据记录设备必须采用定制的Mark5B设备,极其不灵活,因此已经不能适应现在VLBI系统的观测需求。为了提高数据传输速率,增加数据记录设备的灵活性,上海天文台新研制的基于多相滤波器组和快速傅里叶变换方式的数字基带转换器的数据传输系统采用了高速灵活的10 G网络接口。10 G网络系统中数据传输采用报文交换方式,因此数据到达接收端的时间不是精确可靠的,这要求数据在进入10 G网络接口之前必须已经具有标准的VLBI数据格式,所以在10 G网络前端设计了Mark5B格式器。详细介绍了基于现场可编程门阵列的Mark5B格式器及10 G网络传输系统的设计原理,并在文章的最后通过三组实验验证了其功能的正确性和性能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18.
The construction costs of distributed radio telescopes are to a great extent determined by the deployment costs of the fiber optic data transport network that is needed to transport the received information to the data processor(s). As such, the baseline and data rates that are feasible for a specified amount of money are determined by the status of the technology and deployment costs of the communication network. In this paper the present day data transport status is described and, using a costing model, the most attractive data transport technologies are determined, taking the LOFAR telescope (ASTRON, 2005) as an example. In the outlook, the near-term data transport technology developments are describ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