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天气图资料和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0-07-14和07-18焦作地区大暴雨过程的环流形势演变特征、影响系统及其垂直结构和雷达回波强度场、高度场、速度场的演变特征.  相似文献   

2.
2008—07—21贵州暴雨过程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雷达回波等资料,分析2008-07-21-23贵州产生暴雨的天气系统特征、大气垂直稳定度,产生暴雨的水汽条件和动力触发机制,给出了产生暴雨的对流演变特征.研究表明:对流性大暴雨是由副高、副高西侧的低槽系统、西南低涡的共同影响产生的;降水发生前后我省处于高能区,大气处于强烈的对流不稳定状态.  相似文献   

3.
利用实时资料,分析了2001-08-07登封市卢店镇出现的强对流天气形势、地面要素特征、稳定度参数及地形的影响,提示了此次强对流天气的成因。  相似文献   

4.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图和省区域小图,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许昌以北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单体风暴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特征。  相似文献   

5.
安中浩 《陕西气象》2002,(12):17-18
通过对2001-07-27暴雨出现前后的天气形势及物理量场的分析,发现产生本次暴雨的原因是:高低空形势场配合,同时有明显的西南急流、水汽场辐合及大气不稳定层结。  相似文献   

6.
从大气环流背景、影响系统和基本物理量场、大气层结、以及雷达回波演变特征等方面,对2001-09-05渭南市冰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这次过程是高脊前下滑冷空气产生的,冰雹产生在大气层结不稳定、湿舌的顶部,低层辐合、地面能量积累的区域中。  相似文献   

7.
利用714CD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天气图和省区域小图,对1998年7月21日发生在河南省许昌以北的大范围强对流天气过程进行分析,揭示了多单体风暴在多普勒天气雷达上的强度场和速度场特征.  相似文献   

8.
利用佳木斯2009年7月16日的Micaps资料和新一代雷达资料对2009年7月16日08:00到7月17日08:00佳木斯附近暴雨产生的天气背景,不稳定能量的触发,卫星云图的演变,雷达回波演变特征和速度场回波特征,着重探讨对暴雨贡献大的波状层积混合性回波及速度场的回波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弓型带状回波的演变特征及弓型带状回波速度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得到两种回波对临近降水预报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相似文献   

9.
1991年6月12-16日江淮特大暴雨中尺度天气过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依据高空、地面常规资料,风、雨量自记资料及卫星、雷达资料分析了1991年6月12-16日江淮地区一场罕见大暴雨中尺度降水系统的演变过程,揭示了梅雨锋暴雨一些新的观测事实,其中包括中-α系统中对流云核的串状排列、快速向东传播以及中-β系统的若干统计特征等。  相似文献   

10.
80年6月26~27日我省连续两天因受付高边缘影响,高空有冷槽,中高空干冷空气扩散东移,槽前西南气流旺盛,低层暖湿空气辐合抬升形成了冰雹、大风的强对流天气。本文使用长江中下游天气雷达科研协作片部份雷达回波及卫星云图资料,对飑线的雷达回波特征和演变路经进行了分析探讨。26日02~03时大别山区的西北鄂、皖边界已规测到飑线回波。07时在巢湖附近分成  相似文献   

11.
利用1°×1°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WP)和速度场产品、L波段雷达单测风资料,对发生在2007年7月29日和2010年7月23日的豫西山区两次致洪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07-29过程和2010-07-23过程的第二阶段中,风场垂直分布具有低层强西南风或南风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VWP产品中西南气流稳定深厚,有利于风暴的持久维持;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上逆风区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变化有指示意义。卢氏雷达单测风资料可以弥补多普勒雷达对卢氏降水观测中因山体阻挡带来的缺陷,多种风资料在豫西山区致洪暴雨预报中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12.
应用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资料分析了2003年6月29日降雹天气中强对流云体雷达回波强度场和速度场的演变特征,在今后防雹减灾工作中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利用天气图和哈尔滨多普勒雷达资料,详细分析了在初冬哈尔滨及周边地区一次雷暴天气的背景场、雷达回波演变过程和回波特征,对雷暴天气成因及临近预报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2012年青海东部两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常规资料,从降水实况、天气形势、物理量特征、雷达回波演变等方面,对2012年5月20日和7月29日两次短时强降水过程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场短时强降水过程具有完全不同的天气背景,因而反映大气热力、动力特征的各种物理量表现不同,其雷达回波特征及演变过程也有所不同,说明两次强降水过程有不同的形成机制和演变过程。  相似文献   

15.
位涡扰动与气旋的发展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12  
通过对1991-07-05T08-07-06-T20江淮流域的一次气旋发生发展过程的分析,讨论了在气旋发展的不同阶段高低层位涡场分布及垂直结构的演变特征,并从气旋发展过程中的凝结潜热释放着手,研究了高低层位涡场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潜热的释放将促使高层的高位涡向下传输,导致低层气旋加深发展,并进而讨论了江淮气旋发展的一种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16.
河南省人工消雹作业判据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张素芬  鲍向东  牛淑贞 《气象》1999,25(9):36-40
使用河南省气象台站1982-1997年4-8月地面报表和同时期雷达回波资料统计分析了40次区域性冰雹过程的天气特征,回波参数特征,找出了相关性较好的各种预报判据和多普勒天气雷达强度场,速度场上的图像特征,为制作 冰雹的短时预报,雷达监测及人工消荼提供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涡度、风场,结合地形,对2000-07-11-14日陕西省大范围降水形成洪灾的成因进行了初步探讨,揭示了大降水与主急流东移后的弱急流有密切关系,得出:低层源源不断的水汽、高空弱冷空气以及地面上风切变和特殊地形的共同影响,地表植被破坏严重,是造成这场洪灾暴雨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8.
山东暴雨雷达回波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1981-1991年41个区域性暴雨过程 ̄*的711型雷达实测资料,分析了暴雨雷达回波的主要特征及其演变规律,并揭示了回波的演变与暴雨落区的关系。对提高暴雨短时预报的准确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多种风资料在豫西山区致洪暴雨预报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1°×1°NCEP再分析风场资料、多普勒雷达风廓线(VwP)和速度场产品、L波段雷达单测风资料,对发生在2007年7月29日和2010年7月23目的豫西山区两次致洪暴雨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2007-07-29过程和2010-07-23过程的第二阶段中,风场垂直分布具有低层强西南风或南风辐合、高层辐散的特征;VWP产品中西南气流稳定深厚,有利于风暴的持久维持;平均径向速度产品上逆风区对暴雨落区和强度的变化有指示意义。卢氏雷达单测风资料可以弥补多普勒雷达对卢氏降水观测中因山体阻挡带来的缺陷,多种风资料在豫西山区致洪暴雨预报中可互为补充。  相似文献   

20.
利用2000年7月12-16日逐时雨量、逐时风场、探空及多普勒雷达回波资料,分析了2000年7月12-16日河南连续性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及中尺度系统活动与暴雨的对应关系,揭示中尺度系统是造成暴雨的直接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