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8-1绪 言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以下称VLBI)是一种很有发展前途的空间大地测量新技术。它利用无线电波干涉的原理来  相似文献   

2.
胡明城 《测绘科学》2001,26(3):52-55
现代大地测量的进展主要是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 ,而空间大地测量的进展以 GPS的进展最为突出。因此 ,本刊曾在 2 0 0 0年 4期和 2 0 0 1年 1期连载了 GPS的最新进展。现陆续介绍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全貌 ,包括 :1.空间大地测量最新进展的概况 ;2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 (VL BI)的最新进展 ;3.激光测月 (L L R)和激光测卫 (SL R)的最新进展 ;4.卫星雷达测高的最新进展 ;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 (INSAR)的最新进展 ;6 .由卫星集成的多普勒和无线电定位系统 (DORIS)的最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3.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是利用无线电波干涉的原理来测定讯号从讯号源至基线两端的时间差,从而求出讯号源的方位及基线两端的坐标的一种测量方法。讯号源可以是河外类星体,也可以是人造卫星。  相似文献   

4.
现代测量学的基础是全球网或洲际网,然后通过国家大地测量进行加密。网的布设和量测应能够有效地测定地球自然表面上的静态和动态变化。卫星大地测量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用来检验大陆和洲际网的位置、方位和比例尺,即参考基准。它们还用来解决地球静力学和动力学  相似文献   

5.
近年以来,甚长基线干涉(Very Long Baseline Infertaro-meter,简写为 VLBI)测量技术发展很快,已经广泛应用于天体测量、大地测量、天体物理和地球物理等学科。它对于长距离三维空间测量和地球动力学现象的测定提供了重要的前景。VLBI 是以射电波为观测对象,而射电波可以穿过云、烟、雾,故其具有全天侯的特点。此外,它是以河外射电源为基点的惯性参考系(不随时间变化的坐标系),故能  相似文献   

6.
<正> 引言自开展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以来已历时数年,它是常规射电天文学发展的必然结果,又是精密测定射电源结构与位置的工具。VLBI技术的另一应用方式是,非常精确地测定大地测量距离。以  相似文献   

7.
针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天文观测、深空探测和空间阵列项目对高精度理论时延计算的需求,该文进行了高精度理论时延计算软件的具体实现。首先介绍了河外射电源和探测器理论时延计算模型;然后详细阐述了理论时延计算软件的系统架构及其具体实现;最后将该软件与DiFX软件和嫦娥工程甚长基线干涉测量软件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比对结果显示:对于河外射电源,理论时延差最大为几百个皮秒;对于探测器,理论时延差小于2ns,这表明该软件能够用于地面验证试验。  相似文献   

8.
在国际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ery long baseline interferometry, VLBI)大地测量与天体测量服务组织协调下,首次利用隶属于VLBI全球观测系统(VLBI global observing system, VGOS)的美国Kokee和德国Wettzell观测站及并置的传统VLBI观测站开展了世界时(universal time, UT1)联合测量试验,观测数据在上海VLBI中心进行了干涉处理。结果表明,VGOS超宽带观测系统的UT1测量精度约为7 μs,并置基线的传统S/X双频系统测量精度约为14 μs,VGOS系统的UT1解算结果优于S/X系统。通过试验建立了从相关处理、相关后处理到UT1参数解算的完整数据处理流程,验证了上海VLBI相关处理机的VGOS数据处理能力,为承担国内和国际VGOS观测数据的相关处理任务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本文以空间大地测量(LAGOS)NASA(美国)和甚长基线干涉测量等方法得到的测量成果方面的处理为例,阐明了地球半径现时变化有可能获得不低于0.2mm/a的精度。由所研究的结果初步认为,地球半径较为实际的增加值达(4.5±0.27)mm/a,这与根据“热”模型地球处于扩大趋势的地球扩展假说或波动假说是相当吻合的,同时也能够说明冰后期地壳上升和其它原因影响的估计。进一步详细阐述了对至今所完成的观测数据和现有的地球物理资料,依现代数据处理方法获得评估的可能性。给出了为确定地球形状与大小变化所必需的数学论证资料。  相似文献   

10.
目的及意义     
<正> 本计划旨在增进人们对于极移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及其与地震、板块运动和其他地球物理现象可能的相关性的认识和了解。作为必要的先行步骤,建议:(1)证实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及卫星激光测距技术,能以亚分米级的精度测定极移和地球自转速度变化。(2)综合分析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与卫星激光测距数据,在此基础  相似文献   

11.
在MERIT(地球旋转监测方法和分析研究比较国际计划)工作结束时,人们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出,激光测卫(SLR)和甚长基线干涉(VLBI)可以提供精确的极移(PM)、世界时(UT)和周日长(LOP)的数据,其精度比光学天文方法和卫星多普勒追踪方法所提供的要高。其后对各种方法所得的数据作了更为详尽的研究后,这一看法就成为一个肯定的结论。用激光测卫和甚长基线干涉所测定的极的坐标,其精度通常已达±5厘米左右,测定世界时和周日长的精度则可分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空间探测工程的快速发展,对地球定向参数(EOP)的精度需求越来越高. 通过对地球定向参数的测量原理进行介绍,以现有的经典光学观测手段、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全球卫星导航系统(GNSS)、多里斯系统(DORIS)、激光测月(LLR)和卫星激光测距(SLR)等为代表的现代空间大地测量手段对地球定向参数测量原理及特点进行全面的阐述,对地球定向参数的自主测量与服务进行展望,为我国建设自主的地球定向参数测量系统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   相似文献   

13.
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为了适应和提供高科技发展的一个基础地理平台,近年来一些国家和地区都对本国或本地区的大地基准进行了更新和现代化。随着全球定位系统(GPS)、人卫激光测距(SLR)、甚长基线干涉(VLBI)等空间大地测量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世界各国都在不断更新和完善各自的  相似文献   

14.
冰期后地壳回弹运动的空间大地测量检测/孙付平(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地测院)…∥测绘学报.—1997,26(4).—283~288讨论了用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观测量(基线变化率、站速度)检测冰期后地壳回弹运动的方法和结果。通过最近获得的空间大地测量地壳运动观测结果与最新冰期后地壳回弹模型 ICE—4G 的估计值的比较和相关分析,发现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相关系数高达0.80~0.90,说明目前  相似文献   

15.
大地测量是一门古老的科学。从十九世纪中叶到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前,大地测量的理论和方法没有什么重大的发展,只有在各种观测仪器方面有了一些改进。例如发展了光学经纬仪、光学测距装置、和平行玻璃板测微器的精密水准仪,应用殷钢基线尺代替杆状基线尺测量基线,应用光干涉法检定基线尺,制成了重力仪代替摆仪测定重力加速度等等。  相似文献   

16.
针对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技术以其极高的测角精度和稳定性在解算地球定向参数和维持地球参考框架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是由于其设备庞大昂贵,因此测站较少且观测不连续的问题,该文首先利用VieVS软件解算了2012—2016年的甚长基线干涉测量数据,获得地球定向参数。提出了采用极坐标插值法对极移参数进行插值,以获取连续的极移参数解。对插值后的极移时间序列进行频谱分析,得到较为明显的周年、半周年等周期项,验证了本文采用插值方法的可行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7.
近卅年来,大地测量领域出现了三大全新的技术手段,即卫星定位技术(主要有卫星激光测距(SLR)和全球定位系统(GPS));甚长基线干涉(VLBI)和惯性定位系统(IPS九其中.SLR和VLBI可进行长距离(洲际)测量,精度达几厘米,IPS可在两已知点之间进行连续加密定位蓝可测定重力与垂线偏差,但定位精度目前仅达分米数,  相似文献   

18.
本文详细地阐述了DCW-01型流动甚长基线干涉测量仪的S/X双波段接收机系统的验收测试方法和验收测试结果,并介绍了该接收机系统的技术改造情况。  相似文献   

19.
孙中苗  范昊鹏 《测绘学报》2017,46(10):1346-1353
甚长基线干涉测量(VLBI)因其独具的超高空间分辨率和定位精度,使其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就一直是各国的大地测量学研究热点。然而目前VLBI的测量水平依旧不能满足许多需要毫米级精度的科学和工程领域的需求。为促进实现全球尺度下1mm位置精度的目标,国际VLBI大地测量与天体测量服务组织(IVS)正在推进新一代VLBI全球观测系统,即VGOS。本文从组成VGOS测站的各个子系统入手,介绍了国内外当前的进展情况及未来VGOS的发展趋势,并在最后列出了现阶段依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相似文献   

20.
NASA地壳动力学计划把甚长甚线干涉仪(VLBI)系统和卫星激光测距(SLR)系统应用于地球动力学测量。在VLBI中,两台或两台以上的射电天线接收并相关地记录来自遥远类星体的射电噪声信号。这些互相关记录信号可确定测站之间相对的信号延迟以推出测站间基线向量。SLR系统利用短激光脉冲的时间函数精确地确定至角反射器卫星的距离。把来自数测站对同一颗卫星的距离测量应用在轨道分析程序中,可确定测站位置和测站之间的基线向量。利用这些系统的测量,在几千公里距离上已获得了长度为几厘米的精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