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基于POI数据的郑东新区服务业空间聚类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探讨城市新区的服务业空间格局,对城市新区规划和服务业空间布局的优化具有重要指导意义。采用POI数据对郑东新区服务业的总体、分行业空间布局进行聚类,结果显示:① 在总体上,聚类呈现“414”的空间体系,各聚类所在区域的通达性较好;服务业在功能区内部聚集和跨越功能区聚集并存;噪声点分布零散,局部出现了服务业聚集的潜力区域;空间临近效应、行政力量带动和市场导向作用导致服务业空间极化特征明显。② 从分行业来看,部分行业的重要空间节点分布存在一定差异,CBD核心区和商住物流区成为各行业空间节点的分布区域;部分行业的空间节点与功能区的产业定位存在吻合与错位特征。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了郑东新区不同功能区产业结构优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内陆区域中心城市金融产业集聚的演化机理——以郑东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基于演化和制度经济地理学,构建了区位机会窗口、金融机构衍生、区域产业分叉、制度厚度“四位一体”的分析框架,以郑州为案例,以郑东新区金融产业集聚区为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研究了中国内陆区域中心城市金融产业在特定空间的集聚过程与演化机理。研究发现:在金融产业集聚起步阶段,郑东新区开发建设为金融业发展打开了区位机会窗口;在快速发展阶段,金融机构衍生是金融业集聚和集群化发展的重要内生动力;在全面提升阶段,区域产业分叉是金融业态创新和高端要素集聚的主导力量;在郑东新区金融业集聚演化的全过程中,持续改进的政府支持与制度安排使制度厚度不断加厚,自增强机制使制度空间的粘性作用不断增强。与制造业的企业衍生、产业分叉过程不同,金融业集聚演化缺乏从大学实验室、科研机构、已有产业衍生和分叉出以技术为纽带的相关企业的实践,但对制度空间的粘性作用有更强的依赖。 相似文献
3.
数字城市集成建设的探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该文论述了数字城市集成建设的必要性,通过分析数字城市的应用特点,结合城市信息化的现状和趋势,分别就数字城市的网络、应用、数据的集成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集成方案:分析数字城市应用对网络传输的需求,指出网络集成应考虑的原则,依据此原则提出了网络集成的实现方案;将数字城市应用划分为客户端和服务器端,对客户端的用户群进行细化,并针对不同用户分别提出用户端应用方案,对服务器端开发数字城市集成应用平台,实现数字城市的应用集成;分析城市数据的现状,讨论了数据集成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5.
我国数字城市建设的经济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景贵飞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4):12-17
数字城市是我国国民经济信息化的重要环节。如何发挥其效益,尽快回收投资和获得利润一直是进行数字城市研究的重点之一。与信息支持经济活动有关的理论主要是博弈论、交易费用理论等,结合地球信息的应用,笔者提出了图谱理性的观点。对数字城市的效益分析,强调了数字化和货币化管理的重要性,建立全社会的信用机制;主张推动信息定价和信息服务,通过市场价格信号的有效传递,实现市场的监管和高效发展,从而发展信息产品市场尤其是消费品市场。 相似文献
6.
地理信息是国家重要的战略信息资源,在政府管理决策、国民经济建设、人民生活改善等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建设地理空间信息共享平台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测绘工作的意见》(国发[2007]30号)和《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06-2020)的重要举措,是一个面向政府、企业、公众和行业用户的开放式信息服务平台,对于构建数字城市、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促进经济社会友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8.
“数字城市”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数字城市”研究背景的基础上,对“数字城市”的定义、特征提出见解,探讨“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以及所必需的技术基础,指出了“数字城市”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9.
数字广州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策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俊夫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3,19(1):40-42
该文探讨了空间数据基础设施(SDI)在“数字城市”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结合“数字广州”的要求和发展现状,指出了目前广州市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不足,并从政府管理的角度提出了加强空间数据基础设施建设的若干策略,涵盖了机构设置,数据政策,数据生产管理模式,人才培养和市场化等方面。 相似文献
10.
郑汴都市区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发展面临着向低碳生态转型的挑战,探析城市一次能源消费的碳排放变化及机理是郑汴都市区低碳生态化研究的基点。采用LMDI分析法对2000~2009年间郑汴都市区化石能源碳排放变化、2004~2007年间一次能源碳排放与主要农作物碳吸收变化机理进行研究,构建低碳发展判别函数进一步辨析郑汴都市区产业低碳发展的类型与方向。结果发现:郑汴都市区的碳排放量逐年增加,但两市的增长速度与方式有所不同;碳排放量是在经济发展水平与人口规模、能源强度与能源结构、种植结构、播种面积及产出强度等7个因子相互作用下变化的,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是促进碳排放增加的显著因素,能源强度、播种面积和产出强度的增加是抑制碳排放的显著因素;郑汴都市区的产业错位发展有利于消减碳排放总量,但多种产业的产能和结构亟待提高与调整。郑汴城市复合生态系统之间的低碳耦合发展路径、各子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是应继续深入的方向。 相似文献
11.
"数字上海"的研究与构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和"数字地球"的提出,"数字城市"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针对每个省市又有具有各自特点的信息化体系。上海作为国际大都市,其信息化水平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文章在"数字地球"和"数字城市"的基础上,对"数字上海"的基本概念进行简单总结和论述,提出了"数字上海"的研究目标和研究内容,并对"数字上海"的关键技术进行了论述,最后设计了"数字上海"总体框架模型。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数字城市园区数字化的理论与实践——以数字王府井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区数字化(数字园区)是数字城市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数字城市在城市重点区域的典型示范。该文以北京中央商业区-王府井的数字化(数字王府井)为例,阐述在数字城市的架构下,数字园区的理论与工程实践问题。 相似文献
13.
高新区科技金融发展过程及其空间效应——以无锡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技金融是伴随着中国科技体制改革和金融发展不断深化、服务于自主创新和创新型国家建设战略而逐渐产生的新生事物。以中国科技金融创新的主要发源地之一的无锡国家级高新区为例,通过实地调查,对科技金融体系的产生、发展及其空间效应进行实证研究。研究发现,无锡新区的科技金融服务已基本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政策、市场和社会因素是科技金融发展的主要推动力;科技金融体系的建立推动了产业转型,专门的科技金融空间出现,同时在科技金融支持下新的产业空间出现,并引发人口空间转移和社会空间转型等。本文可丰富科技金融和高新区转型的理论,并为其他地区的科技金融实践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4.
干旱区绿洲城市化发展与耕地保护协同性分析——以张掖市甘州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化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达程度,特别是工业化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而耕地非农化是城市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耕地数量变化体现一定的社会经济发展规律。因此,研究耕地资源与城市化的关系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有助于为当地政府城市规划和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依据。处在脆弱敏感的自然环境下,干旱区绿洲城市发展与耕地资源保护存在着显著矛盾。本文基于1996-2008年的统计数据,利用回归分析法和协调度分析法分析了甘州区城市化水平与耕地资源变化的相关性及协调性。结果表明:1996-2002年耕地资源与城市化水平呈现出一定相互促进的正相关关系;2003年耕地资源变化略有波动,耕地面积有所减少。2004-2008年耕地资源变化逐渐趋于平稳,而在此过程中城市化水平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协同度除2004年呈不协调状态,其他年份呈基本协调或较协调趋势。 相似文献
15.
河北雄安新区建设对于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及有机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优化区域空间格局,提升京津冀城市群生态系统服务和改善人居环境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多期遥感图像、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生态系统服务评估数据以及高精度城市地表信息等专题数据集,从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京津冀城市群区域背景和规划区覆盖范围两个层面揭示了新区建设的区域地表本底状态,并提出了相应的生态保护与管控建议。结论表明:京津冀城市群正呈现建设用地快速扩张以及由此导致的下垫面不透水地表高密度连绵集聚式态势,城镇用地和城市不透水地表较2000年分别增长了1.27倍和1.43倍,且接近15%的子流域水生态系统健康状况受到不透水地表的严重影响。雄安新区建设涉及的雄县、容城、安新三县以农田、乡镇及农村聚落和水域及湿地生态系统为主,其开发建设应围绕实现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为目标,适度控制人口、产业规模,建设宜居生态健康城市。规划初期,应将其纳入国家海绵城市建设试点范畴,参照国际低影响度开发模式,加强城市绿色基础设施建设。基于当前下垫面特征,前期规划应考虑构建新区与保定、北京和天津城市之间的绿化生态斑块和生态廊道;新区内建设用地不透水地表整体比例应控制在60%之内,核心区不超过70%。新区建设过程中需确立“以水定城”理念,在新区基础设施建设、供排水方面充分考虑雨水收集和循环利用。 相似文献
16.
孪生空间及其应用——兼论地理研究空间的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数字孪生研究呈现由平稳发展到爆发态势,应用领域迅速增加,规模不断扩大,亟需发展用于指导各个领域和不同结构与规模的数字孪生研究与应用的方法论体系。本文在总结分析各个领域数字孪生发展过程和趋势的基础上,提出以孪生空间作为概括和统摄各尺度数字孪生体的框架,并给出了孪生空间的定义和一般特征。然后,以目前已有初步实践基础的孪生城市为例简要阐述了其应用。作为地理学研究对象的载体抑或研究对象本身的空间,由自然地理空间、人文社会空间和地理信息空间三元空间构成,彼此整合度不高。为更有效地开展地理学综合研究,我们提出以孪生空间整合三元空间,重构地理研究空间。孪生空间具有与物理空间的双向实时互馈特征,能够打破地理三元空间内部的壁垒,进而实现模拟现实、预测变化和调控过程的地理综合研究任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