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崔之久教授是新中国自己培养出的第一代杰出地质地理学家。他出生于1934年,1955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地理系,同年保送为北京大学地理系研究生。1957至1961年随国家登山队攀登我国西部众多高山,对冰川冰缘地貌和第四纪地质做了大量科考工作,作为我国研究现代冰川的先驱者而蜚声国内地学界。1961至1989年除在北京大学地理系长期从事地貌和第四纪地质的教学科研工作外,还多次参加了青藏高原、天山、祁连山、昆仑山、唐古拉山、川西山地、阿尔泰山、大兴安岭、中国东部中高山和南极中国长城站区的科学考察,并应邀考察了美国阿拉斯加、华盛顿州山地和东部五大湖区以及加拿大极地区、育  相似文献   

2.
由国家体委和西藏自治区联合组成的南峰(南迦巴瓦峰的简称)登山队,继去年春天之后,又于今年3月再次侦察了攀登南峰的路线。 南峰地形十分复杂险峻,气候变化多端,冰崩雪崩频繁,攀登难度之大实为世界其它高峰所罕见,因此选定攀登路线是为明年3至5月征服这座处女峰的关键。更鉴于南峰的独特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无论在生物学上和地理学方面都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因此科学考察和登山活动相结合,定能取得更为宝贵的科学资料。 今年登山队的成员中,除了包括有汉、藏和朝鲜族等14名登山健儿外,还有6名科考人员,他们分别属于地质、地貌、冰川、大气物理、环境化学和摄影等6个专业。登山  相似文献   

3.
由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中心和兰州大学地理系承办的“中国西部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学术讨论会”于1989年5月18日至22日在兰州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长期从事于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研究的专家、学者近百名代表参加了会议。本次会议同时也是1991年将要在我国召开的第十三届国际第  相似文献   

4.
2007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07年11月20日-22日在福建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福建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承办.来自全国31个研究所、大学等单位的86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大会开幕式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副主任杨小平研究员主持.福建师范大学生态文明所所长廖福霖教授致辞.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任许炯心研究员做了主题发言.  相似文献   

5.
为了响应华主席关于“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促进地质地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与提高,经有关方面共同商定,由华中师范学院负责主持举办“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貌学术讨论会”。会议已于1978年10月15日至25日  相似文献   

6.
1987年12月7日至12日,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在广州中山大学召开了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177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共收到论文170余篇,摘要283篇,内容十分丰富,涉及地貌和第四纪的各个领域,共包括18个方面.  相似文献   

7.
为了响应华主席关于“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科学文化水平”的伟大号召,促进地质地貌教学质量和科学研究工作迅速发展与提高,经有关方面共同商定,由华中师范学院负责主持举办“庐山第四纪冰川地貌学术讨论会”。会议已于1978年10月15日至25日  相似文献   

8.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以来,某些冰川和地球化学科学工作者,先后对珠穆朗玛峰,托木尔峰,友谊峰等地的现代冰川冰、雪、水中痕量元素进行过若干研究,但在南峰地区还未作过研究。  相似文献   

9.
在党的伟大号召下,在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为了迎接1960年至1961年间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的第四纪研究会议的召开,今年3月15—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全国已有约11所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先后开设了第四纪地质学课程。为了交流教学经验及科研成果,受有关兄弟院校的委托,经河北师范大学地理系积极筹备,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地理系第四纪地质学教学大纲讨论会,于1982年9月18日至24日在石家庄市召开。来自全国18所高等师范院校及有关科研和生产单位的30名代表参加了会议。会议审阅了河北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华南师范学院和南京师范学院所提供的四份教学大纲;听取了各院校授课经验的介绍;对高师地理系第四纪地质学的教学性质、任务、内容等进行了充分的讨论,并取得了基本一致的意见。会议认为,第四纪地质学是高师地理系的一门综合性基础课,也是提高课。开设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在学完  相似文献   

11.
由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等专业委员会组织的岩溶作用与碳循环国际学术会议于1997年4月26~30日在广酉荔浦县丰鱼岩风景区召开,参加会议的有来自全国17省(区)以及日本、越南、美国、俄罗斯等国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工程设计单位的地质、地理、气候、地球化学、地球物理等专业的专家、学者80多人。广州地理研究所陈朝辉研究员、方国样副研究员参加了会议并在所作《岩溶山区土壤形成机制与石山改造利用研究》学术报告中,提出岩溶地区主要由非溶岩成上的学术观点。中科院袁道先院士主持会议,并作IGCP379"岩溶作用与碳循环"专题研究报告.该项…  相似文献   

12.
在党的伟大号召下,在大搞技术革新、技术革命的新形势下,为了迎接1960年至1961年间一系列国内和国际的第四纪研究会议的召开,今年3月15—21日在北京召开了第四纪冰川遗迹研究工作座谈会。这次会议是在党的亲切关怀下,  相似文献   

13.
吴立  李枫  朱诚 《地理学报》2011,66(11):1582-1583
为促进海峡两岸地貌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科研的进一步互动与交流,由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地理学系、高雄市台湾地理学会和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教育与普及专业委员会联合主办的"海峡两岸2011年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研讨会"于2011年9月16日至17日在台湾高雄师范大学召开。本次会议的主题是:海峡两岸地形与第四纪环境教育与普及。1会议概况参加这次会议的有来自大陆方面北京大学、南京大学、中山大学、华东师范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西南大学等全国重点高校与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  相似文献   

14.
《热带地理》2008,28(3):295
由中国第四纪科学研究会热带亚热带专业委员会、福建省晋江市人民政府和中科院广州地化所等单位发起和承办的“东南沿海环境变迁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现场学术研讨会”于2008年5月8日至10日在福建省晋江市召开,来自全国科研院所、高等院校有关专家学者和科技工作者100多人到会。会议收到论文50篇,中科院李坪院士到会并作了有关地质构造和地震问题的学术报告。  相似文献   

15.
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MIS对比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赵井东  施雅风  王杰 《地理学报》2011,66(7):867-884
近年来,随着多种可对冰川地形进行直接定年的测年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取得了新进展,较为突出的是获得了大量与地貌地层关系相符的年代学资料、建立了冰川演化若干典型范例以及进一步确立了青藏高原构造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中国第四纪冰川演化序列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Marine Oxygen Isotope Stage,MIS) 比较经历了2000 年、2002 年两次立案与改进。笔者基于近年来新测得的年代学数据、已建立的冰川演化序列以及青藏高原隆升与冰川发育的耦合关系等新的研究资料,提出了中国冰期与海洋氧同位素阶段比较的2011 年改进方案,包括近百万年冰川变化的15 个特征时段及其对应的时间与中国冰期名称等信息。  相似文献   

16.
2009年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研讨会于2009年11月21日-22日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隆重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协办,华东师范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为本次会议提供了资助。来自全国30个研究所、大学和出版单位的117位代表参加了这次会议。  相似文献   

17.
8月21日至8月23日,内蒙古自治区“国家整装勘查区”综合研究项目立项初审会在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召开.会议由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主办,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承办,来自内蒙古自治区国土资源厅、天津地质调查中心、沈阳地质调查中心、陕西核工业203研究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局、内蒙古自治区地质调查院等16个单位的专家参加本次会议的评审.  相似文献   

18.
1999年9月22日至9月26日,由中国地理学会地貌与第四纪专业委员会与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嶂石岩风景名胜管理处主办,河北省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与河北省地理学会协办的《全国地貌与第四纪学术会议暨嶂石岩地貌研讨会》在石家庄市赞皇县嶂石岩召开,来自全国各省区26个科研、教育、生产单位共90人参加了会议。会议的主题是“地貌·环境·发展”。与会专家学者就地貌第四纪与环境变化、地貌过程研究、灾害地貌研究、旅游地貌开发、21世纪的地貌学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热烈地讨论,对嶂石岩地貌的特征、成因和分布进行了实地考察。嶂…  相似文献   

19.
董光荣 《中国沙漠》2007,27(3):528-528
施雅风先生主编的《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专著及其所附的《中国第四纪冰川图》于2006年3月在河北省科学技术出版社首次出版至今仅有一年多,该书已经传播到全国和世界各主要地区,得到了国内外冰川、地貌、第四纪和气象学界很多学者的高度评价与热烈欢迎。为了让更多人对该书有所了解,现作如下简要介绍。该著作是作者等几代学者,在前后历经近50年考察研究,取得大量第一手考察、观测和实验资料的基础上,对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所作的最新总结。全书洋洋洒洒近百万字,共分19章,由两大部分组成。其中1~5章为综合论述部分。综述了中国第四纪冰川研究的教训、进展与展望,冰芯研究的贡献,第四纪冰川、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冰川沉积和测年评估,小冰期以来的冰川变化及其对水资源与灾害的影响。6~19章为分区论述部分。分别对喜马拉雅山系、喀喇昆仑山系、帕米尔高原、羌塘高原、唐古拉山系、昆仑山系、祁连山系、念青唐古拉山系、横断山系、天山山系、阿尔泰山系和中国东部高山区等第四纪不同时期的冰川做了论述。其时间跨度之长(约距今80万年以来)、空间范围之广(包括中国大陆东西部和台湾山地)是前所未有的,为目前惟一全面论述中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的首部力作,也是我国第四纪冰川研究史上一座新的里程碑。它的问世,无论对国内外的冰川学还是第四纪科学都有很重要的意义。书中的特色与创新点较多,在此略举三点:第一,比较全面系统的论述了前述各山系的第四纪冰川作用遗迹(包括冰川侵蚀地貌,冰川沉积地貌及其冰水地貌),重建了古冰川类型、规模、变化幅度和有关冰川环境(包括雪线高度、气温与降水等)。同时对长期以来关于我国东部低于海拔2 500 m以下存在山地冰川和青藏高原存在统一大冰盖的两个观点给予了否定与扬弃。由此证明,我国在第四纪期间既不是无冰川作用,也不存在泛冰川作用,冰川作用仅出现在我国西部高山、高原以及东部少数海拔超过2 500 m以上的山地(102°~104° E以东的东部地区有确切古冰川作用遗迹的只有台湾的雪山和玉山,东北吉林与朝鲜接壤的长白山和陕西的太白山),古冰川类型属于山地冰川,在海拔低于2 500 m的东部山地从未发育过山地冰川,青藏高原上更无统一大冰盖发育。这与西北欧、北美和西伯利亚在第四纪期间曾经发育大冰盖明显有别,可能与我国地处中低纬度,山地和高原分布范围最大,高度最高等等因素有关\.正是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的这个区域特色,使我国第四纪冰川与环境变化研究在国内外第四纪科学和过去全球变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或缺、无可替代的特殊重要地位和作用。第二,运用多种测年方法,对不同时期不同研究地点的冰碛物特别是冰芯进行了较精确的定年,通过与深海氧同位素阶段对比,首次建立了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并以此为基础,综合相邻学科的研究资料和成果,第一次较完整地建立了自早更新世希夏邦马冰期以来历次冰期间冰期旋回与环境变化序列。其中80~60万年前的最大冰期(昆仑冰期)、48~42万年前的中梁赣冰期(或高望峰冰期)和13万年前的倒数第二次冰期是首创。对7.5万年以来的末次冰期进行了更详细的划分,而且对相当于深海氧同位素3阶段间冰阶的中国特殊的气候与环境变化提出了独到的见解。对末次冰期的消失过程和历时1万年的全新世,特别是小冰期和全球变暖以来的冰川与环境变化也做了较充分的论述。这样,就将距今80万年以来我国第四纪冰川作用和冰期间冰期环境变化的时空轮廓生动地展示在人们面前。因有精确的测年数据,又有深海氧同位素以及其他相邻学科资料相互印证,所提出的中国第四纪冰期间冰期年表以及冰期间冰期的环境变化更有说服力,可信度也更高。这有助于消除欧洲阿尔卑斯学派研究第四纪冰川得出的经典理念和模式对我国学术界的不良影响,为研究我国第四纪冰川和环境变化提供了一个可资参考对比的新标尺。第三,根据15~19世纪小冰期特别是气候变暖以来,我国海洋型、亚大陆型和极大陆型冰川衰退情景的研究,结合前人在全球变暖条件下中国未来气温和降水的预测结果,预估了我国21世纪(主要是2030和2050年)前述三类冰川分布区未来的升温和冰川后退幅度。进而在分析影响冰川融水径流主要因素的基础上,对21世纪上半叶祁连山北麓河西地区、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南缘、东天山南麓吐鲁番—哈密盆地、塔里木内陆水系、柴达木内陆水系、青藏高原内陆水系、西藏南部与西部外流水系亚大陆—极大陆型冰川区、西藏东南部和横断山系海洋型冰川区等八个地区,冰川萎缩状况及其对河流水量变化的影响进行了科学的评估。尽管这种研究尚属首次,加之受复杂因素制约,预估值和评估结果还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有待通过今后加强监测、模拟等研究予以验证和补充完善,但其定性的总趋势是可以肯定的。这为有关政府部门和科技机构研究、制定适应对策和措施,趋利避害,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总之,本书资料关翔实,内容丰富,论述系统全面,学术思想新颖,有许多新发现、新观点和新结论,既有理论价值,又有应用价值。可供冰川学、地貌学、第四纪研究乃至地质、地理、气候、水文、环境、区域规划、农牧业、水利、交通、旅游等方面科技工作人员参考,也可作为高等院校有关专业师生的教材和重要的参考书。  相似文献   

20.
南迦巴瓦峰(简称南峰)的前两次(分别于1981年春和1983年2—4月)登山科学考察活动巳报道过。1983年5—9月又作了一次规模更大的综合性科学考察活动。这次有50人参加,他们来自全国22个单位分属26个专业(其中新增加的专业有地磁、岩石化学、变质岩、泥石流、鸟类、古冰川和雪害等),并有科教电影组和电视录象组参加。这次考察路线选择在南峰峰体(照片1)、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峡谷(照片2,简称大峡弯)及峰体外围的诸山口,重点调查以往没有考察过的空白地区,并对1982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