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将城乡交错带划分为近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三个旅游功能区。运用旅游景观的异质性、多样性和边缘效应等基本原理,探讨了在城乡交错带进行旅游景观生态设计的模式。  相似文献   

2.
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探讨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思及对策。  相似文献   

3.
探讨城乡交错带旅游开发的若干理论问题,分析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前提条件,提出锡山市沿太湖地区旅游开发的战略构思及对策。  相似文献   

4.
本文密切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及其水平与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实际,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探讨了城市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规律,进而研究其空间地域结构特征,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讨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有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具体结合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从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演变动态、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存问题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城市扩展区、园艺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多样化农业区等4个圈层式的土地利用地域类型,充分揭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水平与效益等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三部分为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构想。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则;针对目前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董双双辑录)  相似文献   

5.
梁晨  曾坚 《地理研究》2021,40(5):1404-1420
城乡交错带是人地系统矛盾最集中的区域之一,对其进行科学识别与动态监测对中国新时期城乡统筹和空间治理有重大意义.提出了一种综合城乡交错带三维特征指数、动态线性加权与空间自相关分析的空间识别方法,基于LULC数据提取了厦门市1990-2018年城乡交错带的空间范围,进一步通过GIS揭示其格局规模、土地利用、空间功能的演变特...  相似文献   

6.
陈佑启 《地理研究》1995,14(4):105-105
本文密切结合我国城乡关系的变化、城市化道路及其水平与特征、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等实际,以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为例,探讨了城市与乡村土地利用类型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演变规律,进而研究其空间地域结构特征,分析目前土地利用所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开发利用的对策与措施.全文共包括三大部分共7章.第一部分讨论了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有关理论问题.第二部分为实证研究部分.具体结合北京市城乡交错带,从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演变动态、主要类型及其地域分异、现存问题与原因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分析,划分了城市扩展区、园艺农业区、集约农业区、多样化农业区等4个圈层式的土地利用地域类型,充分揭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结构特征、水平与效益等的地域分异规律.第三部分为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的对策构想.提出了北京市城乡交错带土地合理利用的主要原则;针对目前土地利用的基本特征及其主要问题,从四个方面提出了合理开发利用城乡交错带土地资源的基本对策.  相似文献   

7.
高山树线交错带的景观格局与生态过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由于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 近年来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全球变化研究中的热点问题。高 山树线交错带所指示的是一个复杂生态系统的特征, 反映出了由低处植被向高山植被的转化, 其 景观格局是综合了种子定居, 树木生长以及树木繁殖等多个树木生态过程和特定高山环境下的 地理特征格局的适应结果。一方面, 树木通过自身生理生态学上的调整对高山极端环境进行适 应。一方面, 高山特定地理环境特征对树线的景观格局进行影响, 因而高山树线交错带成为研究 景观格局- 生态过程相互关系的一个重要载体。通过运用3S 技术, 可以将高山树线交错带研究中 的树线景观结构和生理生态过程结合在一起, 并验证在其景观格局形成过程中地理特征和人为 因子的相对重要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FFⅡ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戴光全 《热带地理》2001,21(3):251-256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Ⅱ概念体系,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9.
广州市城乡交错带土地覆被景观格局时空分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1990、1995、2000和2005年覆盖广州市南部拓展区的LandsatTM遥感影像,经监督分类和人工目视解译获得研究区各时相土地覆被景观图。选取景观指数指标对研究区的景观格局和动态变化进行研究,并利用缓冲区技术研究分析各时期内景观特征的梯度方向分异。结果表明:广州市南部拓展区在15年间景观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该时期内景观的破碎化程度逐年增大,景观异质性先增后减,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耕地面积先减后增,总体呈下降趋势,而建筑用地面积则逐年上升;景观格局梯度分析显示区域景观格局存在方向上的梯度分异,反映大城市中心区不同辐射距离范围内城乡交错带的城市化发展差异。  相似文献   

10.
利用遥感数据,相关专题地图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在GIS的支持下,以位于中国东北农牧交错带的吉林省镇赉县作为典型研究区,探讨了东北农牧交错带土地利用变化影响生态环境演化的机制。运用马尔柯夫模型对镇赉县土地利用变化进行空间统计分析。并从景观生态格局,土地荒漠化和水环境等三方面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城乡交错带人地系统的特征及其演变机制分析   总被引:26,自引:2,他引:26  
陈佑启  武伟 《地理科学》1998,18(5):418-424
城乡交错带位于城市与乡村交互作用的地带,是我国21世纪人地关系最为紧张的地区。从区域的角度,揭示城乡交错带人地关系地域关系的特征,分析其动态演变机制,对该地区合理开发利用资源,协调人地矛盾,实现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桂华 《地理译报》1996,15(2):56-60
本文应用景观生态学原理,研究云南省抚仙-星云湖旅游生态景观的形成;旅游景观生态类型及结构;旅游景观生态现状及演替趋势。以此为基础,结合旅游发展规划,提出符合实际,操作性强的旅游景观生态设计方案,使生态景观的观赏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协调发发展。  相似文献   

13.
利用数字化技术对浙江仙居风景名胜区的几个景观特征指数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发现其景观具有以林地为主、居民点分散、未利用地面积较大的特征,表明较小的人类活动影响是形成风景名胜区的重要条件。采用VRM系统对研究区域内的五个景区的旅游价值进行了评分,并对景观多样性、景观优势度等指标与旅游价值之相互关系进行了分析,发现旅游价值的形成需要以一定的景观多样性为基础,但景观多样性达到一定程度后,旅游价值的高低与景观多样性呈反向变化关系,在此条件下,旅游价值更依赖于景观优势度。  相似文献   

14.
城乡交错带名辩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城市与乡村过渡地带是一个独立的地域单元。目前,国内学术界对其理解不一,概念使用比较混乱。从这一地域的形成、演变、功能及其结构特征看,当今使用得较多的城市边缘区、城乡结合部等名称并不能真正概括这一区域的全部。城乡交错带则较为科学、合理。  相似文献   

15.
试论生态旅游的生态化道路--以自然生态旅游区为例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生态旅游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发展的潮流。然而,在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着众多的。非生态化”现象,尤其是在自然生态旅游区。分析当前自然生态旅游区旅游开发和建设中的“非生态化”现象,主要包括盲目开发,自然景观破坏严重;游客严重超载,生态环境受破坏;人造景观和设施泛滥,景观污染和趋同现象严重;管理和文明建设落后,文化景观功能退化或受损等。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和生态安全理论等,从景观功能分区、旅游生态管理容量、景观结构生态设计、景观生态安全格局构建、生态教育等方面提出自然生态旅游区的生态化道路。  相似文献   

16.
福建省旅游开发中旅游资源永续利用问题与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袁书琪 《福建地理》2001,16(3):30-32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7.
福建省旅游资源丰富,开发潜力大,但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已出现若干如下问题。应当在深入分析问题的基础上,寻求防止和解决办法,实现福建省旅游资源永续处用的对策。其一,风景名胜区内建造旅游接待设施和城市化;其二,风景名胜区内道路和人造景观与景区旅游资源景观不协调;其三,旅游资源单一性开发和重复性建设;其四,旅游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浅薄开发,造成了旅游资源非永续利用甚至退化和浪费。  相似文献   

18.
基于FFII的城市旅游景观塑造:伊春市案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景观是城市旅游的重要依托。文中应用旅游景观、旅游规划、景观生态和城市设计的基本理论 ,从发展城市旅游的角度 ,提出了城市旅游景观塑造的FFII概念体系 ,并对伊春城市旅游景观整治的案例进行了实证研究。  相似文献   

19.
根据1980年和2000年的两期Landsat-MSS、Landsat-TM数据,应用景观空间格局指数分析了地处东北农牧交错带的长岭县景观结构及其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耕地始终是研究区域内的基质景观;该地最显著的变化为高覆盖度草地面积的大量减少,耕地和盐碱地面积的增加;各景观类型的斑块在大小上有很大差异;多样性和均匀性减少,景观异质性程度下降。  相似文献   

20.
榆林地区脆弱生态环境的景观格局与演化研究   总被引:88,自引:8,他引:80  
张明 《地理研究》2000,19(1):30-36
作为干旱半干旱区农牧交错带的典型代表,榆林地区在自然地理上有其独特的空间分布格局,在生态上具有显著的脆弱生境特征和演化规律。本文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选取分维数、形状指数和景观优势度等指标,对该区脆弱环境的景观格局进行了分析,同时对诱发该区景观生态演化的因素进行了定量诊断,并对区域生态环境的景观过程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