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山区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旧石器时期人类活动对河北省山区环境的影响是一种原始的依附状态,新石器时期对山区的森林植被已产生明显的影响。历史时期人类活动成为影响河北省山区生态环境的主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河北迁西县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区初探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罗新正  朱坦  徐鹤  白宇  林琳 《山地学报》2002,20(3):348-353
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划分可指导人类活动的方式和强度,对山区生态保护和资源合理利用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北省迁西县山区为例,论述了选取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影响因子的主要原则,探讨了脆弱性影响因子的分级与赋值量化,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确定影响因子的权重。经过综合评判,把迁西县山区生态环境脆弱性分为强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再进一步细分为强2脆弱、强3脆弱、中1脆弱、中2脆弱和中3脆弱,并进行了脆弱区划分。针对各脆弱区的特点,文章提出了相应的资源利用和责无环境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河北省中南部农田孢粉组合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庞瑞洺  许清海  丁伟  张生瑞 《地理学报》2010,65(11):1345-1354
河北省中南部82 个农田表土花粉组合研究表明:农田花粉组合不仅有农作物花粉类型,也有临近山区的植物成分。山区农田乔木花粉含量与浓度高于平原,对平原的影响随距离增加而降低,距太行山0~50 km 松属花粉含量为20%~30%,50~100 km 为10%~20%,100~150 km 增至20%~30%,海滨区降至16%以下,平原中部含量增加可能与焚风效应有关;山区至平原乔木花粉含量空间上的变化,可能类似于历史时期人类活动介入森林区后时间上的变化。山区和平原灌木花粉含量较低,但主要成分不同,山区以胡颓子科、榛属、虎榛子较常见,平原区蔷薇科、葡萄科花粉相对较多。平原区草本花粉含量高出山区,其中藜科花粉由山区向平原逐渐增高,可能反映人类活动不断增强的特征。山区中华卷柏含量高于平原,但平原区高达7%。中华卷柏不易被风搬运,推测平原区农田的中华卷柏可能是平原沉积时由河流从山区搬运而来。相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灌木花粉和蕨类百分比山区一般高于平原,草本低于平原;不同类型农业单元乔木、草本百分比平原区相近,山区差异较大。山区乔木花粉含量差异主要受草本类型影响,平原区草本花粉组合差异主要是农作物花粉(人工禾本科、十字花科) 含量的差异;不同农业单元孢粉浓度差异主要为草本花粉浓度不同。  相似文献   

4.
南水北调河北省受水区近50年生态环境演变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选取人类活动对河北省生态环境影响最剧烈的1950s—2000s初期,从气候、水环境、土壤及环境地质、土地利用/覆盖、社会经济等角度,分析河北省中南部平原,即南水北调河北受水区的生态环境演变状况,为研究南水北调工程实施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影响及河北省生态省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南部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该文通过考古及古环境资料,分析了河北省南部地区新石器时代文化分布特点、古环境演变规律和人地关系,认为环境对于人类活动及人类文化发展的制约是主要的,环境不仅影响遗址的数量及分布位置,而且影响文化的性质及存续时间。在气候温暖期,河北省南部地区较多受中原文化及山东文化区系的影响,而在气候变冷或变干期,形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或受北方文化影响较大。但人类活动已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环境变化,刀耕火种的农业生产方式,使得局部地区的原始植被,特别是森林植被遭到较大程度的破坏,使得先民们不得不频繁迁移,因此在河北省南部,多数遗址文化层较薄且少有叠压现象。太行山区植被的破坏可能在新石器时代即已出现。  相似文献   

7.
云南思茅山区茶园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结构与生境之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思茅山区6种类型生态茶园土壤节肢动物的类群和个体组成及水平,垂直分布进行了调查,并将其与生和人类活动影响的关系进行了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8.
基于GIS的秦岭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质量因子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该文分析大熊猫栖息地环境现状,将影响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因素归为4类:地形因素、植被因素、食物因素和人类活动因素。根据陕西省秦岭山区第三次大熊猫栖息地调查资料,应用GIS空间数据内插分析及统计技术,从海拔高度、坡度、坡向、森林起源、乔木郁闭度、灌木盖度、竹子盖度、竹子生长状况以及人类生产活动等方面系统分析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状况,绘制各自然要素的空间分布图,得出结论:现有调查区的大部分区域适宜大熊猫栖息。同时,探讨人类社会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质量的影响,指出人类生产活动对大熊猫栖息地的负面影响仍在不断扩大。  相似文献   

9.
黔桂喀斯特山区年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喀斯特山区是中国典型的生态脆弱区,区内的植被极易发生退化,且退化后难以恢复。论文采用逐步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和残差分析等方法,探讨了黔桂喀斯特山区气候变化特征及其NDVI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2002—2015年研究区气候变化呈现暖湿化趋势,但变化并不显著,年降水量和年均温变化分别介于-15.6~25.6 mm/a和-0.08~0.06 ℃/a之间,年均增速分别为7.9 mm/a和0.000 35 ℃/a。过去14 a内,气候变化是影响NDVI变化的关键因素(贡献率约95%),其中降水对植被NDVI的影响大于气温。残差分析表明,近14 a来黔桂喀斯特山区NDVI残差和NDVI残差趋势的均值分别为0.03和0.0007/a,说明人类活动的正效应呈上升趋势。城市化的进程使得大量耕地、林地被建设用地占用,在毕节、安顺、贵阳以及河池、柳州、百色一带,人类活动对植被NDVI变化呈较明显的负效应,但是在六盘水、黔西南自治州、遵义和来宾,由于一系列生态还林工程的实施,人类活动则表现为正向影响。  相似文献   

10.
气候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贡献率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随继  李玲  颜明 《地理研究》2013,32(3):395-402
黄河中游产流量在过去几十年发生了明显减小的变化趋势,鉴于迄今有关气候及人类活动对该区产流量减小的影响比重仍存争议,本研究利用累积距平方法分析了研究区近60年来的产流量变化趋势,识别出1971年和1985年两个拐点年份,利用累积量斜率变化率分析方法(SCRCQ)估算了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在产流量变化中的贡献率。与基准时期1950-1970年(TA)相比,在不考虑蒸散量影响的情况下,降水量和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贡献率在1971-1985年(TB)分别为25.94%和74.06%,在1986-2009年(TC)分别为25.13%和74.87%;如果考虑蒸散量的影响,则人类活动的贡献率在TB和TC时期分别增大到91.74%和93.41%。显然,人类活动是该区间地表产流量减小的最重要影响因素。人类活动对黄河中游区间产流量变化的主要影响方式是拦蓄滞留,这些拦蓄滞留的水量大多数最终通过蒸散作用而从地表径流循环进入大气循环,即人类活动改变了部分水循环的途径。  相似文献   

11.
以朝阳港潟湖湿地为研究区,将朝阳港潟湖湿地景观类型划分为两大类七个亚类,其中自然景观主要包括河口湿地、潟湖浅滩、沼泽和盐碱荒地;人工景观主要包括养殖池、盐田和农用地。1954~2007年的50余年间,朝阳港潟湖湿地景观总体变化趋势是从大斑块、类型较单一的自然景观为主体的景观格局向小斑块、多种景观类型共同控制的景观格局转变,不同时期景观类型及其面积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是人类活动。为了度量人类活动干扰对潟湖湿地的影响,以景观生态学为基础,构建了人类干扰强度模型方法,对1954年以来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进行了量化分析,提出了湿地的人类干扰强度分级标准。研究结果表明,1954~1971年期间,朝阳港潟湖湿地的人类干扰强度为轻微干扰;此后,人类对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为强干扰。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对该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发现在1972~1983年间人类活动对该潟湖湿地的干扰强度突然增大,该潟湖湿地的开发高峰期主要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检验结果证明,人类干扰强度模型的计算结果是可信的。  相似文献   

12.
东居延海易溶盐沉积与古气候环境变化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通过对黑河尾闾东居延海湖相沉积物易溶盐类K^ 、Na^ 、Ca^2 、Mg^2 、SO4^2 、CO3^2-、HCO3^-、Cl^-八大离子含量和其他相关指标的分析,依据它们在地层中的变化特征,结合地层^14C年代测定结果,把东居延海湖泊变化划分为:隋唐湖泊面积较大时期、宋辽湖泊缩小时期、中世纪暖期湖泊扩张时期、小冰期湖泊缩小时期及20世纪湖泊干涸期等几个阶段。考虑近1500a来该流域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湖泊的影响,得出了以下几个结论:近1500a来,东居延海湖区气候以干旱为主,湖泊逐渐萎缩;在干旱背景下存在气候波动,并与全球变化具有一致性;湖泊的盛衰演变受到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双重影响,前期以自然变化为主,明清以来特别是清代以后,人类活动的影响加剧,成为主控因子。  相似文献   

13.
汪桂生  颉耀文  王学强 《中国沙漠》2013,33(4):1225-1234
黑河中游在明、清及民国时期经历了人口规模膨胀和大规模农业垦殖发展过程,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由于历史记载数据有限,定量分析人类活动强度难度较大。本文选取耕地面积、人口数量、灌渠长度、粮食单产等参数为评价指标,基于历史文献记载及估算数据,采用变异系数法、熵值法、标准离差法、CRITIC法等4种客观权重法定量分析了黑河中游明代前期、明代后期、清代前期、清代后期及民国时期的人类活动强度,获得以下主要结论:5个研究时期人类活动强度绝对指数分别为0.46、0.47、1.13、1.55及1.39,表明明、清时期人类活动强度持续增加,民国时期略有减弱。各方法评估结果综合排序相同,表明研究结果具有较好一致性。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地形、综合地层剖面年代、遥感影像、历史地图和历史文献等的分析,深入探讨了无定河上游历史时期河湖水系的情况。现今无定河上游,即萨拉乌苏河上游山区的水源地为袭夺无定河的另外一条支流芦河而来,且袭夺发生在北魏以后,明代之前。袭夺之前,东西向湖泽湿地的存在,影响了该区历史人类活动的空间分布,主要表现在人类聚落选址、交通通道等。本研究为重新认识《水经注》中有关奢延水的记载提供了新的地理参照,有助于重建无定河上游的历史景观,同时为理解黄土地区的历史河流演化提供了典型案例,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湖沼学     
湖泊学P531.62007031971河南孟津地区中全新世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Environmental change and its i mpact on human activities inmiddle Holocene at Mengjin,Henan province/董广辉,夏正楷…∥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42(2).—238~243论述了中全新世孟津地区环境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指出,河南龙山文化时代晚期,由于湖面水位较高,人类在古土壤上活动;二里头文化时期湖泊萎缩,人类活动向低处转移,湖泊完全干涸时人类开始在干涸的湖相沉积层上活动.图5参23(白洁)HBP534.632007031972中德联合冬给措纳湖地区寒区…  相似文献   

16.
黄土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 产汇流模拟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日益频繁的人类活动改变了流域下垫面条件,对流域产汇流产生很大的影响。本文以黄河中游典型支流岔巴沟为研究区域,提出利用基于DEM的分布式水文模拟技术,探讨流域人类活动过程中的产汇流模拟,避免了经验公式的概化和由此引起的局限。模拟的结果证实了该方法的可行性。采用网格滞蓄的方法可以在子网格上体现人类活动引起的下垫面的变化及其对产汇流的影响,反映各个时期的产汇流条件,对降雨做出合理响应。  相似文献   

17.
李锦育 《山地学报》2005,23(3):327-335
由于近年来人类的活动空间渐往山区发展,使得原本植生条件良好的山坡地,在不当的开发情形下,变成土石流发生的敏感地区,导致灾害不断的传出。拟就土石流之定义,及导致土石流发生机制的各项因子进行探讨,其中包括自然成因:地质、地形和水文等条件,以及人类活动对土石流形成所造成的影响,并依据土石流之各项特性整理,提出有关土石流之防治及预警系统之工法。  相似文献   

18.
历史时期人类活动对黄河下游河道变迁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钮仲勋 《地理研究》1986,5(1):58-64
历史时期黄河下游发生过多次变迁,人类活动是影响变迁的重要因素。本文就此对战争中的人为决堤,治河中的人工挽堵、筑堤以及中游地区的农垦等方面的影响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河北省山区约占全省总面积的51.7%,搞好山区的国土整治,对发展本省的经济至关重要。据调查,山区的水土流失面积达9300万亩,其中太行山区为2000万亩,占该区土地总面积的66.6%。全省山区平均每年流失表层土6400万吨,水土流失已成为影响山区农业发展的严重问题之一。以山区的自然生态单元——小流域为单位进行综合治理,既可统筹安排上下游、左右岸、坡沟滩、农林牧之间的关系,又可达到控制水土流失、合理运用水土资源的  相似文献   

20.
元谋干热河谷区生态环境变迁探讨   总被引:21,自引:4,他引:17  
干热河谷是我国西南地区特殊的生态环境类型,分析了云南元谋干热河谷地质历史时期的生态环境演变及50年代以来人类活动对环境变化的影响,提出了该区生态环境的整治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