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2.
林婷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2003,18(3):16-19
本文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以2000年<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主要信息源,在地理信息系统的支持下,从多样性、优势度、均匀性、分维数等角度对福州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自然因素与人类干扰共同作用下,福州市景观格局总体呈现多样性程度较低,斑块形状较复杂,景观生态系统较不稳定等特征,由此提出调整对策. 相似文献
3.
汕头市土地利用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初探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采用决策树、归一化光谱混合分析(NSMA)方法,参照全国土地分类标准,分类解译汕头市2006年ETM 数据,并获取不同粒度系列景观类型图。在此基础上,借助Fragstats 3.3软件,从类型水平和景观水平两方面分别选取8个景观指数指标,探讨不同粒度景观类型图条件下,景观指数随粒度变化的特征。结果表明,类型水平上景观指数粒度效应变化明显,但规律性不易把握;景观水平上,随着粒度的增加,多数指数呈现尺度效应且存在尺度转折点。参照指数特征及转折点确定汕头市ETM 数据土地利用景观指数计算的适宜粒度范围(150~210 m)。 相似文献
4.
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格局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图件,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福州市土地利用景现图,进而选取几种主要指数,通过Excel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为基质景观,优势度指数最高,分离度指数最低;耕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均匀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大,但破碎化程度较深;未利用地破碎度最低。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也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5.
基于景观生态学和马尔可夫模型的日本北九州土地利用分析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Based on four phases of TM images acquired in 1990, 1995, 2000 and 2005, this paper took Kitakyushu in Japan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spatial change of land use landscape and corresponding effects on environmental issues guided by landscape ecology theory in virtue of combining technology of Remote Sensing with GIS. Firstly, land use types were divided into 6 classes (farmland, mountain, forestland, water body, urban land and unused land) according to national classification standard of land use, comprehensible ability of TM image and purpose of this study. Secondly, following the theory of landscape ecology analysis, 11 typical landscape indices were abstracted to evaluate the environmental effects and spatial feature changes of land use.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d that land use has grown more and more diversified and unbalanced, human activities have disturbed the landscape more seriously. Finally, transfer matrix of Markov was applied to forecast change process of land use in the future different periods, and then potential land use changes were also simulated from 2010 to 2050. Results showed that conversion tendency for all types of land use in Kitakyushu into urban construction land were enhanced. The study was anticipated to help local authorities better understand and address a complex land use system, and develop improved land use management strategies that could better balance urban expansion and ecological conservation. 相似文献
6.
以福州市土地利用现状图为基本图件,在GIS支持下编制了福州市土地利用景观图,进而选取几种主要指数,通过Excel软件计算,定量分析了福州市土地利用的景观格局及破碎化特征.结果表明林地为基质景观,优势度指数最高,分离度指数最低;耕地、园地、城镇村及工矿用地和水域的均匀度较高,多样性指数较大,但破碎化程度较深;未利用地破碎度最低.从总体上看,土地利用的景观比较单调、多样性指数较小、破碎化程度也较低,景观异质性不高. 相似文献
7.
根据营口市2007年土地利用相关图形数据,选用生态意义明确的景观格局指数和区域生态环境指数,从斑块和景观两个尺度对营口市景观空间格局进行定量分析,并揭示了景观格局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结果表明:(1)林地是营口市占地面积最大,斑块数最多的基质景观,面积比例高达49.80%,斑块个数为1 252个,占总斑块数的38.89%,斑块分离度为0.05;旱地和水田面积比例也较大,分别占21.76%和14.28%;城乡用地面积仅占11.66%,但其斑块数达1 198个;滩涂面积比例最小,仅为0.07%.(2)营口市生态环境质量较好,区域生态环境指数达0.48,高于相邻的盘锦市和瓦房店市.(3)营口市滩涂、沼泽面积较小. 相似文献
8.
近30年青海贵南县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基于1977、1999、2007年:三期生长季的Landsat遥感影像,利用RS、GIS及景观生态学方法,对青海省贵南县1977-2007年的土地利用/覆被进行监测.并计算土地利用转移矩阵和景观格局指数;在此基础上对研究区土地利用与景观格局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977-2007年间贵南县的土地利用/覆被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草场面积总体呈现退化趋势,其中东南部芒曲镇和森多乡地区的高覆盖度草场持续退化.而木格滩地区的中覆盖度草场则经历了被开垦为耕地后又退耕还草的过程;耕地先增后减,总体呈减少趋势:另外研究区东部和南部山地地带的疏木灌林有所增加,龙羊峡水库的修建淹没了周围一些裸岩和低覆盖度草场,而2000年后政府实施的退耕还草工程也逐步见效.木格滩沙地面积被控制.30年间贵南县景观总体发生破碎化,前期破碎化程度剧烈.优势斑块呈分散趋势,景观异质性上升;后期因退耕还草等保护措施,破碎化程度有所缓和,优势斑块倾向聚集,景观内部聚合度增加.研究区景观变化是自然因素与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但近几十年来人口和牲畜数量急剧增加、人类对草场乱采滥伐、不合理发展畜牧业等人为干扰因素还是占主导. 相似文献
9.
基于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兰州市景观稳定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利用兰州市2000年和2010年两期土地利用数据,从景观结构、景观类型及景观异质性3个方面分析了研究区景观格局特征。借助主成分分析及景观格局指标对保持景观格局稳定性影响能力构建了景观格局稳定性模型,并对研究区景观格局稳定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1)近10年来兰州市景观格局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景观类型间的转换较为频繁,且表现为明显的单向转换特征。(2)整体景观格局稳定性呈现降低趋势;各县区景观格局稳定性存在差异,榆中县永登县和皋兰县稳定性变化不大,稳定性较高的为红古区,其次是西固区、安宁区,稳定性最差的为七里河区和城关区。(3)稳定性较高的景观类型为水域及草地,稳定性较差的景观类型为建设用地。兰州市应着力提升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合理规划建设用地,保护具有生态服务功能的水域及草地等。 相似文献
10.
11.
土地利用结构的景观生态学分析——以甘肃省为例 总被引:3,自引:5,他引:3
采用景观生态学中“斑块—廊道—基质”模式和景观指数对甘肃省土地利用结构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结构根据基质的土地利用类型可以分为4种类型:天水市、定西市、平凉市、临夏州以耕地为基质;陇南市以林地为基质;兰州市、白银市、张掖市、庆阳市、甘南州以牧草地为基质;嘉峪关市,金昌市,酒泉市,武威市则以未利用地为基质。②在自然地理分异背景的控制下,土地利用结构类型在空间分布上具有明显的差异性。③土地利用结构的异质性既具有均质化方向上的,也具有异质化方向的,但总体上变化不大。④虽然最大斑块在空间上差异明显,但时间上的变化不显著。⑤土地利用结构中最小斑块均为园地,除了平凉市和天水市的变化明显且呈递增的趋势外,其他市(州)增长比例都较小。⑥林地在空间上和时间上都是变化最大的斑块,其次为耕地和牧草地。 相似文献
12.
甘肃中部地区景观生态格局与土地利用变化研究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采用1986~2000年TM和ETM+影像数据,计算景观生态指数得出整个地区景观生态空间格局,通过对土地利用/覆盖变化的时空变化分析,实现空间格局和地理时间变化过程的小尺度区域有机结合,对干旱半干旱脆弱生态环境下城镇较为密集地区的人地关系研究具有典型意义。研究表明:低、中覆盖度草地构成本地区基质,沟谷河谷与交通通道是联系乡村和城市的主要廊道,本地区属于人类影响渐强区,在干旱半干旱自然条件下,城镇用地扩张是整个地区土地利用变化主要因素,农业结构调整在空间上改变着空间格局。 相似文献
13.
重庆市浅丘带坝区土地利用与景观空间格局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重庆市沙坪坝区陈家镇为研究区,采用其建立的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运用GIS的图形处理与空间分析功能,生成6种景观格局图并输入Fragstats for ArcView3.X软件,提取景观格局指数,借助于景观格局指数在生态过程与土地利用间所建立的一种关联,分析并探讨土地利用诱发下景观空间格局特征的响应.其结果:水田景观在景观类型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其连接度表现较高,是景观类型明显的基质,受人类活动干扰强;冬水田景观要素接近于水田景观本底,且冬水田景观要素斑块个数、类型面积随着河流缓冲区距离的增大而增加;旱地景观中各景观要素斑块总体上分布比较零散,规律性不强;农村居民点景观要素是建设用地景观的主要类型,其斑块几何形状简单、规整,各斑块间的相似性强,外围边界接近于正方形或者矩形. 相似文献
14.
基于景观格局的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时空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黑河中游为研究区,在分析土地利用变化的基础上,构建了由外部压力、脆弱性和稳定性表征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模型,分析了1980—2015年土地利用冲突的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土地利用冲突强度的空间分布在不同时期虽有不同,但冲突强度较高的区域集中在甘州、临泽2个人类活动较为活跃的区县,且指数最高的区域呈围绕城市四周分布的特点;②土地利用冲突在不同时期变化显著,1995—2005年是土地利用冲突强度增加较为明显的时段,中部的甘州区、南部的山丹县两地增加最为明显;2005—2015年虽然冲突强度增大区域的面积少于上一时段,但冲突增加幅度高于上一时段,尤其民乐县和高台县增加较为明显;③土地利用冲突与自然因素的相关性极弱,与道路和河流等用地条件的相关性较强,而与人口密度和GDP为代表的社会经济因素的相关性最强;④土地利用冲突与土地利用变化的阶段性特征一致,1995—2000年是土地利用变化程度最为剧烈的时期,而1995—2005年也是土地利用冲突面积增加最多的时段;耕地和建设用地的增长极为活跃,对生态用地产生侵占,反映了耕地、建设用地和生态用地三者之间的矛盾是黑河中游土地利用冲突的主要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5.
基于地质统计学方法的土地利用空间变异尺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遥感和GIS解译得到土地利用专题图,采用景观指数法和地质统计学法,分析云南省呈贡县2001年、2003年、2006年土地利用格局的空间变异特征与尺度的关系及其控制因素。研究区土地利用空间格局的变异性在多个尺度上存在,且具有等级结构特征:不同尺度对应不同的空间格局;不同等级尺度下的过程是空间格局产生变化的控制因素;不同等级尺度上的格局可相互转换。 相似文献
16.
山地土地结构格局与土地利用优化配置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5
山地是具有高度和坡度的自然综合体,由此决定了土地芬异的序列及其结构格局的特殊性,形成土地空间格局,土地数量格局和土地格局等3种基本形式,格局分析可以揭示土地类型与功能的异质性和有序性,从而为全面认识土地类型群体的生态属笥与演替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土地利用优化布置的实践提供科学指导。 相似文献
17.
区域土地利用转型与土地整理 总被引:24,自引:2,他引:24
目前,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结构远未达到优化的水平,农业土地利用的规模不经济等土地利用问题都可通过土地整理加以解决,我国未来土地管理的任务会更多的在"土地整理"方面。我国土地整理的根本任务是形成合理、高效、集约的土地利用结构,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适应社会经济发展对土地的需求。我国地域辽阔,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正是因为社会经济发展程度的这种区域差异,它将导致在同一时段内含有不同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大多数区域的土地利用形态都要经历一些发展阶段,即经过一段时期的持续变化后,直至与其它类型之间达到一个新的平衡。因此,有关部门在制定有关土地整理的目标、模式及政策的过程中,也要充分考虑待整理区所处的土地利用转型阶段,因为在通常情况下这些阶段是区域发展进程中必须要经历的。然而,通过实施土地整理,调整用地结构,可加快社会经济的发展,促使区域土地利用转型阶段的转变,同时它也会向土地整理提出新的更高层次的要求,以实现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8.
海南岛西部土地利用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11
利用1986年、1996年和2003年的3期TM数据,在GIS和FRAGSTAT景观格局分析软件支持下,定量地分析海南岛西部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及其景观格局动态特征。结果表明:17 a来各种土地类型变化及其相互之间的转化频率十分频繁。没有发生变化的林地占76.88%、耕地占60.38%、建设用地占52.11%、沙地、水体和草地分别仅占32.64%、28.72%和2.7%。岛西各种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变化显著,景观异质性增强,破碎度降低而连通性增加。近10多年来,岛西土地利用变化及景观格局动态主要是受自然条件和人为活动干扰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中国农户土地利用阶段差异及其对粮食生产和生态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土地利用通过改变陆地表面形态和土地利用强度对全球的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产生了重要影响, 在满足 人类物质需求和保证生态多功能方面进行有效权衡是全球科学家关注的问题。中国处在快速的经济发展转变过程 中, 研究中国的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全球粮食安全和生态安全变化将产生巨大的影响。本文从中国不同经济发展阶 段的农户特征出发, 率先提出了中国农户土地利用的四个阶段, 分析了四个阶段的土地利用特征及其对于粮食生 产和生态安全的影响。在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水平下, 中国农户存在“物质生存型”、“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型”、“利 润最大化”和“景观效用最大化”四个阶段。在“物质生存型”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满足家庭物质消费需求, 土地利用 集约化程度低, 粮食安全水平低, 农地的多功能得到发挥; 在第二个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处于“物质生产和利润优化 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集约度化程度提高, 农地的生产功能不断得到强化, 农地的其他功能不断弱化, 此时的粮食生 产接近粮食的技术生产水平, 却是中国目前粮食安全的保障;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利润最大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 转型以效益为核心, 耕地粮食水平与耕地的技术生产水平差异巨大, 但是耕地的生产潜力最大, 通过土地产权制度 创新, 可以实现耕地生产能力, 耕地的生产功能强化, 而耕地的其他功能弱化; 在农户土地利用的“景观效用最大 化”阶段, 农户土地利用目标以发挥农地的多功能为主, 而弱化了其生产功能。由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存在 的长期性, 农户的四种类型将长期存在, 根据农户土地利用阶段性特征, 进行农户土地利用预期转型特征, 制定既 可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 又可以保障全球生态安全的政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