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声求,湖南省长沙市人,地质学家。194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后长期从事煤田地质工作。先后在中国煤田地质勘探局和河南煤田地质局、萍乡煤矿、128煤田地质勘探队工作,  相似文献   

2.
郑秉孝简介郑秉孝,男,1943年9月出生,1965年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信息产业电子第十一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EDRI)工艺设计室工作。在技术岗位上历任设计人、专业负责人,总设计师;在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上,先后被评为工程师、高级工程师、研究员级高级工程师;在行政职务上历任副组长、组长、工艺处副处长、总设计师室副主任、总设计师室主任、总体工艺经济处处长,1996年任院总工程师,2003年9月退居二线,现任我院技术总监。Bingxiao Zheng,male,born in September,1943,the technical supervisor of EDRI.After graduation from university in1965…  相似文献   

3.
黄声求     
黄声求(1918-),湖南长沙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大学地质系。1943年至1949年先后在湘南(郴县)矿务局、永邵煤矿、广东粤北工矿公司、重庆中央地质调查所及江西赣西矿务局任技士及助理工程师。主编过湖南邵阳牛马司煤田地质调查报告。新中国成立后,任萍乡矿务局副工程师,积极从事恢复煤矿的地质工作。1951年7月任中南一二八队主管工程师,参与筹建煤田地质勘探队伍,开展煤田地质勘探及外围普查工作。1953年主编了《江西萍乡矿区高坑矿精查地质报告》;1954年首次发现并主编了《江西萍乡胡家坊普查地质报告》,上述两区均已建井生产。  相似文献   

4.
穆恩之     
穆恩之,著名地质古生物家.江苏丰县人.1943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后即任中央地质调查所技佐、技士.解放后历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副  相似文献   

5.
沙颍河是淮河流域最大的一条支流,是经常发生暴雨洪水的地区之一。1943年8月在沙颍河发生了一场暴雨洪水(简称“43·8”洪水)。据文献和水文资料分析,自1470年以来,沙颍河曾于1593、1632、1739、1757、1898、1931、1943、1975、1982年发生过大洪水。“43·8”洪水是仅次于  相似文献   

6.
许杰     
著名的地质学家和地层古生物学家许杰同志原藉安徽广德。中国共产党党员。192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回安徽任教,并参加大革命运动。1930年到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从事地质调查研究工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许杰随研究所到内地,1943年任云南大学矿冶系教授。1945年加入中国  相似文献   

7.
姜达权,江西鄱阳县人.是我国著名的工程地质学家.1943年在前中央大学地质系毕业后,人四川省地质调查所工作.1946年任前中央地质询查所技士.解放后历任官厅水库工程地质队队长,地质部水文地质土程地质局工程师、主任工程师、副总工程师,地质矿产部科学技术顾问委员会委员等职.  相似文献   

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2,23(3):445-446
2012年6月15日是中国著名水文学家、水文教育家詹道江教授逝世一周年纪念日,先生慈祥的笑容、矍铄的风采跃然眼前,心中涌起深深的怀念。詹道江教授1917年5月出生于湖北省红安县,1943年7月毕业于中央大学,1943~1952年先后任教于上海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1952年全国高等学校实施院系调整,是年9月詹先生奉调南京参加筹建华东水利学院,此后一直在华东水利学院(现河海大学)任教,直至逝世。在60多年的峥嵘岁月里,詹道江教授为中国水利高等教育事业奉献了毕生的精力。  相似文献   

9.
晓生 《地质学刊》2008,32(4):344-344
中国工程院院士。江苏如皋人。1942年西南联大地质地理气象系毕业,1943年-1945年在西南联大读研究生,后赴美留学,毕业于密歇根大学研究生院。1950年回国,历任中国矿业学院煤田地质教研室主任、系副主任、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矿业大学教授,国家重点学科煤田地质勘探学术带头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煤炭部技术委员会委员,国家科委发明奖委员会评审委员,中国煤炭学会泥炭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矿物岩石地球化学学会常务理事。  相似文献   

10.
谷德振,河南省密县人.我国著名工程地质学家.1942年毕业于西南联合大学地质地理气象系.同年入四川省地质调查所任技佐,后升为技士.1943年发表了《四川大渡河金矿地质》及《四川自流井盐矿地质》.1945年起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助理员和助理研究员,在李四光指导下从事地质力学研究.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狮子潭柱状沉积物的放射性定年、地球化学与硅藻分析,反演桂林会仙岩溶湿地全新世的古湖沼演替,与其响应的气候变迁与人类活动记录。放射性210Pb、14C定年结果显示该湖在6 400 cal BP开始有湖积物保存,在2 700 cal BP—公元1943年间有沉积间断事件,且于公元1943年再度沉积。在6400—5 200 cal BP,高比例的浮游型硅藻反映高水位状态,可对应到气候暖湿的中国全新世大暖期鼎盛期。在5 200—2 700 cal BP,沉积物内稀酸可溶相Ca、Mg、Sr浓度降低,Mg/Ca、Sr/Ca值明显增加,且浮游型硅藻几乎消失,显示当时湖泊水位显著降低,气候逐渐变干。在公元1943年沉积物再度沉积,可能与战争造成人口迁徙与废耕有关。自公元1973年以来,硅藻壳片大量堆积,反映人类过度活动造成藻华的现象。湖泊沉积物内硅藻组成及沉积物的地球化学特征能够很好地反演古气候、环境变迁。  相似文献   

12.
郭明卓简介郭明卓,男,广东省广州市人,1943年5月出生于上海,汉族。1996年毕业于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本科五年),毕业后一直从事建筑设计工作,1987年11月晋升为高级建筑师,2002年1月评为广东省首批教授级高级建筑师,2004年5月被评为全国设计大师。现任广州市设计院顾问总建筑师、国家特许一级注册建筑师、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副理事长、建筑创作学术委员会主任、广东省注册建筑师协会副会长、广州市人民政府决策咨询顾问、中国建筑学会、中国体育科学学会体育建筑专业委员会委员。Ming zhuo Guo,male,from Guangzhou,Guangdong province.He w…  相似文献   

13.
姜达权同志于1987年7月15日逝世,终年69岁,这是我国工程地质事业的重大损失。 姜达权1918年生于江西南昌。中共党员。1943年毕业于原中央大学(现南京大学)地质系。四十多年来,姜达权始终专心致力于我国工程地质事业,  相似文献   

14.
宋汉良同志(1943.1-2000.10.3)是我国杰出的石油地质学家。1943年出生于淅江省绍兴市,1952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6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高级工程师。1954年6月从西北大学地质系毕业后,抱着为石油工业献身的革命精神毅然来到新疆,历任新疆中苏石油公司地调处实习员,新疆石油管理局地调处地质员、队长,地调处地质研究室专业组组长、地质师,区域勘探研究室主任,油田研究所代党委书记兼政治处主任、油田研究所生产管理室勘探组组长,局地质处副处长、处长,局副总地质师、副局长等职。从1983年至1985年,宋汉良同志任新疆维吾尔…  相似文献   

15.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4):593-594
光阴荏苒,周恩济教授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周恩济教授于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杭州市.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气象科,随后考入浙江大学研究院地学部,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先生,于1943年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6.
应用时率法进行矿产资源量预测,不涉及地质条件分析,仅以全国或地区性的矿山管理部分积累的历史资料,模拟规律性函数曲线,对未来的资源形势预测.1943年美国  相似文献   

17.
刘增乾先生1919年6月23日生,今年74岁。他自1943年重庆大学地质系毕业以来,一直从事地质工作,现已整整五十年了。五十年来,刘增乾先生为祖国的地质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是我国地质学界颇有声望的专家之一。我们谨向刘增乾先生表示热烈祝贺!  相似文献   

1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4,25(5):765-766
正姚榜义是中国著名水利学家,1919年2月10日出生于江苏省武进县。1937年姚榜义在南京考入中央大学土木工程系,由于抗日战争爆发,中央大学内迁重庆,几经转辗才于1938年9月抵达重庆,作为1938年新生入学,1939年夏转入水利系,于1942年毕业。毕业后至新中国成立前,先后在导淮委员会纂江水道工程局任助理工程师(1942年),资源委员会西宁水力发电厂工程处任助理工程师(1943—1944年),全国水力发电工程总处任副总工程师(1945—1947年),水利部设计测量队任副总工程师(1947—1948年)。  相似文献   

19.
程捷 《第四纪研究》2006,26(6):I0001-I0001
杜恒俭教授(1917.7-2005.11),男,山东东平人。1943年毕业于西北联合大学地质系。他长期从事第四纪地质、新生代生物地层及古脊椎动物的教学和科研工作。他早年跟随我国古脊椎动物化石的鉴定和研究,  相似文献   

20.
极谱分析文献始于1922年。捷克化学家、诺贝尔奖金获得者J.Heyrovsk在这一年发表了第一篇极谱分析论文“使用滴汞阴极的电分析方法”。1925年Heyrovsk与日本极谱学家志方益三一同研制成功了第一台极谱仪。1934年Ilkovi对极谱的反应过程给出了数学解释,导出了Ilkovi方程。1943年Brdika与Wiesner开始了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