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陈霞 《地理教学》2010,(11):15-15,14
讲地理学中重点难点气候,可用下面一整套反映要素关系的纲要信号: 纬度位置→热量收支→气温高低→气压高低→气流运动方向→气流干湿性质→降水多少→时空分布气候特点→气候类型→植被类型→农牧业 这种纲要法,突出各地理要素的内在联系,简明易懂,因果关系清楚。既有利于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又有利于掌握知识,更利于联想记忆。  相似文献   

2.
现在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学所面临的困境是学生缺乏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只限于被动的接受,更有不少学生认为历史与社会是一门“副课”,而不加以重视。认为学习历史与社会不过是死记硬背,不需要理解和思考,因而成绩很难提高。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施行和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如何在历史与社会课堂教学过程中开展创造性教学,如何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这已经成为越来越多的初中历史与社会教师所关注的内容。  相似文献   

3.
课堂教学的基本价值取向是:为了每一个学生的发展。这意味着我们教学课程体系必须走出目标单一、过程僵化、方式机械的“生产模式”,让每一个接受教育学生的个性和能力获得充分的发展,培养出丰富多彩的建全人格。这是我们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根本要求。作为教师如何让每一个学生获得成功,即地理课堂教学的价值。  相似文献   

4.
课堂是学校教学的主要场所,课堂学习是学生承传人类文化的基本形式。课堂文化是指发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规范、价值观念、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的整合体。对于传统的社会课来说,它的课堂文化是一种“记忆型文化”。在这种文化中,教师的作用是向学生传递知识信息,学生的作用是接受储存知识信息,并按照这些知识信息行动。教师是课堂文化活动的统治者、操纵者,学生是被统治者、被操纵者。这种文化氛围不利于学生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构建新的《历史与社会》课堂文化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5.
不少人认为,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就是要教师多提向,学生多回答。这种教师简单的满堂问,学生的简单参与,远远不是学生自主学习所要求的。那么课堂教学中,该怎样设问呢?笔通过对高中地理下册“城市化”一节的教学后认为,通过多种提问方式提高课堂设问的艺术性,对  相似文献   

6.
地图是地理语言的浓缩。它不仅是地理知识的载体,同是也是智能因素的载体。我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很重视利用地图创设探究情境,激发学生探究意识,培养探究能力。学生们在求知中闪烁出的星星点点的火花,一次次地震撼着我的心灵。  相似文献   

7.
何友丽 《地理教学》2012,(5):16-17,64
进入高三复习阶段以来,教师和学生所面临的较多状态是练习、考试与讲评。地理习题讲评是提高地理复习质量很重要的环节。积极高效的讲评有利于学生学习薄弱环节的解决,也有利于学生错误知识的纠正,更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有效地评讲也使高三地理教师综合业务素质得到培养和提高。  相似文献   

8.
正"研学后教"这种模式注重的并非教师的"教",而是学生的"研"和"学"。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人。而地理试卷讲评课是中学地理教学中的一类重要课型,也是一种具有一定特殊性的复习课,对学生已学的地理知识起着矫正、巩固、充实、完善和深化的作用,有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尤其是进入  相似文献   

9.
通过“同课异构”的活动让不同的教师充分展示自己对教材的处理,在课堂教学中更直观、形象地让听课教师和教研员比较,并领略不同设计与处理所达到的不同效果,为集体研讨提供很好的研究平台,其目的是不断优化课堂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课后我们所有的听课教师从教学环节的设计、教学理念的更新、教学资源的整合、教学效果分析等方面对如何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自主学习展开了深入的交流。现从以下几个方面对三位老师“同题异构”的课堂教学进行分析与评价,从中探究我们究竟应当培养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式。  相似文献   

10.
传统地理教学强调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而忽略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使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被挫伤。新课程提出了课程标准是学生学习所必须达到的基本要求,教材是学生学习的最为重要的课程资源之一,教师是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等课程理念,从而开创了一种新型的课程标准、教材、教师、学生之间的关系。在这种课程理念的指导下,我感到自己被解放、教材被解放、区域地理教学被解放,最重要的是学生被解放。  相似文献   

11.
叶彬 《地理教学》2012,(8):45-47
一、教学设计背景 "主体参与式"的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以教师和学生为双主体"的理念,因为不同于"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而受到众多一线教育者的关注。但由于比较强调课堂上学生的自主学习和主动探究,这种教学模式容易使有些人产生这样一种误区:  相似文献   

12.
马世章  于霞 《地理教学》2001,(7):20-21,19
布鲁纳认为:“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该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知识获取过程的参与者。”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是时代发展的客观要求。因此,构建一种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变传统教学的“要我学”为学生自主学习的“我要学”,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研究和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在教学实践中,经过反复实践发现,“学案导学”是探索解决这一课题的有效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3.
地理课堂教案的设计为地理课堂教学提出了理想化的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型,但是,由于地理知识和内容的广泛性、复杂性,地理学科学习的阶段性和理论理解的有限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认识能力的差异性以及随着科学知识的不断发展和学生思维的空前活跃等因素,大大增加了地理课堂教学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例如: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出现多样性,学生突然发问超出所学的范畴或出现其他令教师尴尬的事情等,这些偶然性事情的发生,使教师难以按教案设计的步骤进行教学。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对实践探究教学的意义探讨多于对实践方式的探讨,我们早就明白让学生多参加实践对学生的发展来说有着非凡意义,但由于学校封闭教学的特点,高中教学任务的艰巨性,我们并没有下大的力气在实施上走得更远一点。跟踪研究表明,一些在高中阶段选择了地理学科的学生,在升入大学参加工作之后,其所用地理知识都需要不同程度的重新学习和培训。而有的学生掌握了相应的地理知识却不会在实践中使用,例如不认识地图上的方向,看不懂公司发展的基本统计图。曾有一个地理考试成绩优异的学生,在家里设计一个取暖炉的烟囱,他把烟囱从他家住的五楼一直延伸至一层,结果是烟没有排出还引起了火灾。像这样背了许多地理原理却不知道这些原理如何应用的学生,占了很大比例。在当前,学生应用知识,创新能力和社会要求的矛盾愈来愈突出的背景下,当我们审视忽视了实践探究所带来的难以回避的问题时,需要我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实现将课堂教学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相似文献   

15.
高中地理“地质灾害”一课中关于地质灾害防御的内容,地理知识原理与人类生活实践紧密结合。在课堂教学中倡导学生进行探究学习,能有效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作通过对案例一、二的不同教学方法进行比较和研究,认为精心组织课堂小组探究,进行角色设定在本节课的问题探究活动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张玉强 《地理教学》2005,(10):43-44
20世纪初,美国教育家杜威就强调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是学生在接受一种脱离生活的教育。”这种教育使学生学习时缺乏兴趣和激情,使学生走向社会后发现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脱节,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感到“学无以致用”,因此地理教学应坚持生活性原则。强化教学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是时代的呼唤,也是地理教学的必然,其必然性就在于:生活的地理“活”,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的地理“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情感;生活的地理“实”,有利于体现知识的价值;生活的地理“广”,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相似文献   

17.
王海斌 《地理教学》2011,(20):26-27
策略一 课堂教学活动中再现地理知识的发现过程 教材中的许多地理知识往往只给出一个简单的结论。教学需要教的不仅仅是地理结论本身,而是要引导学生认识这些地理知识的来源,知识的发现过程,知识所产生的背景、承载的文化和地理学科的研究方法。这种过程让学生去体会、想象、模仿,有利于培养学生隋感态度和创新思维。  相似文献   

18.
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如何充分落实"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如何构建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这是广大地理教师必须认真去研究的重要课题。笔者经过多年的探索与实践认为:由"示标—导学—自学与巡查—导教—训练"五个阶段构成的课堂教学模式,能够较好地实现"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高效地理课堂教学目标。下面就以高中地理必修三"流域的综合开发"一节的教学为例来介绍"五段式"地理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相似文献   

19.
学生读图能力的培养在于教师平时教学中读图观念的点滴渗透。灵活运用教材插图,对教材插图恰当合理的整合设计,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启发思维、发展能力。利用教材插图进行试题设计的好处,一是有利于就“地”取“材”,通过深入剖析抓住问题实质;二是有利于温故知新,融会贯通学科知识,培养读图能力。  相似文献   

20.
新一轮课改中,“用教材教”的教材观正在逐步为广大教师所接受。“用教材教”是针对“教教材”而言的,亦被称为“教材的二度开发”。从教学层面讲,教材的二度开发须经过“认识教材”→“理解教材”→“活用教材”三大步的跨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