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邵军  李兰英 《地质与资源》2002,11(3):147-151
元古宇辽河群盖县组是一套黏土、半黏土质陆源碎屑沉积夹中-酸性火山岩或火山碎屑岩沉积建造,在地质历史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变形变质作用,导致岩石中的硅质成分分异而形成硅化石英脉,同时,岩石中的成矿物质也发生了初步的迁移和富集.燕山期的花岗岩浆活动交代重熔了变质岩系,变质岩系中大量的成矿物质被活化、迁移至岩浆期后热液中,在成矿热液演化为偏酸性-还原性条件下,金等成矿元素发生了沉淀作用.稳定同位素、稀土元素特征表明金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于盖县组变质岩系,成矿热液为岩浆期后热液.伴随岩浆活动产生的一系列剪切构造既为成矿热液运移提供了通道,也为矿质沉淀提供了有利空间.新甸金矿床属于岩浆期后热液型矿床.  相似文献   

2.
小加山钨矿床位于新疆东准噶尔成矿区,侵入岩主要岩石类型为黑云母花岗岩,赋矿围岩主要为蚀变闪长岩和变晶屑凝灰岩。对侵入岩及其围岩主量、微量和稀土元素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充分认识侵入岩浆的性质、成矿物质来源及构造背景。花岗岩蚀变过程中钾长石大量分解,W元素在热液作用下由花岗岩进入矿脉,使蚀变围岩中W含量降低。黑云母花岗岩是晚古生代海西期岩浆活动的产物。该矿床构造背景是后碰撞伸展花岗岩,岩体形成于伸展构造环境。在海西期构造活动影响下含钨花岗质岩浆侵入地层,富含W元素岩浆过渡性流体沿裂隙向上流动,在上部地层中引发硅化和绢云母化。随着大气降水的加入,成矿流体温度降低,成矿物质与石英沉淀形成石英脉型钨矿床。结合矿化富集规律、控矿断裂构造,以及异常带区域W含量等值线,分析认为矿区西部外围、深部的成矿潜力大。  相似文献   

3.
高永宝  李文渊  李侃  钱兵 《矿床地质》2017,36(2):463-482
东昆仑祁漫塔格地区位于青藏高原北缘,为典型的大陆边缘增生造山带,经历了漫长的古生代—早中生代增生造山过程,其中以早中生代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最为发育。文章系统总结了区内早中生代侵入岩分布及成因,对与其相关矿床地质、成矿流体特征及成矿物质来源进行分析,进一步探讨了祁漫塔格地区早中生代大陆地壳增生过程中的壳幔混合岩浆活动与成矿作用的关联。研究结果认为,中二叠世—早三叠世以俯冲阶段的侧向增生为主,中-晚三叠世以碰撞-后碰撞阶段的垂向增生为主,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主要为中-晚三叠世石英闪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花岗斑岩等,以I型、A型花岗岩为主,且多见暗色包体,Sr-Nd-Hf同位素组成表明其源于古陆壳物质的重熔,有地幔物质的参与,由地幔底侵古老陆壳,幔源基性岩浆与壳源花岗质岩浆发生不同程度混合作用而形成。与该时期岩浆活动关系密切的主要为斑岩型铜钼矿床、矽卡岩型铁多金属矿床、层控矽卡岩型铅锌矿床、与碱性花岗岩有关稀有金属矿化等。成矿时代集中于248~210 Ma,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岩浆热液,成矿物质具有壳幔混合来源,区内中-晚三叠世大陆垂向增生过程中的壳-幔岩浆混合作用为区域大规模金属成矿提供大量热能、成矿流体及成矿物质。  相似文献   

4.
南岭中生代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成岩成矿的有关问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南岭是中国重要的钨锡多金属成矿带。岩浆活动及成矿作用具有多阶段性的特点,成岩成矿作用具有统一的地质背景及构造应力场。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不同成岩阶段具有极为一致的稀土元素分布模式,暗示它们的定位和冷却都是在深部同源岩浆分异事件中形成的;岩石和矿石稀土球粒陨石标准化曲线有着相似的变化特征,反映成矿与岩浆活动有着密切的成因联系,物质来源上具有一致性;矿石硫化物和岩石长石Pb同位素组成相近,显示成岩成矿物质有明显的亲缘关系。结合多数情况下矿脉切穿已固结岩体的地质事实,推测燕山中期陆壳重熔型花岗岩类成岩成矿物质主体来自深部同一岩浆源区,为同源岩浆分异演化不同阶段的产物;燕山晚期花岗质火山-侵入杂岩与相关锡铀矿化空间上密切伴生,物质来源也具同源性。典型复式岩体同源岩浆不同阶段侵位及相匹配的成矿作用时差一般小于10.0Ma,集中在0~8.0Ma。结合华南中生代岩石圈多次伸展活动的区域背景及矿床(田)地质特征,推测南岭地区的多阶段成岩成矿作用是脉动式构造演化的产物,成岩成矿物质来自深部同一岩浆房的不同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5.
从成岩成矿方面论证了大兴安岭地区存在两期岩浆-成矿作用,它们分别形成于早、中侏罗世和晚侏罗世-早白垩世.早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造山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深,以幔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钙碱系列中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Cu;晚期构造-岩浆-成矿作用形成于伸展环境,成岩、成矿物质来源较浅,以壳源为主,成矿主岩为酸性浅成侵入岩,主要矿种为Sn.  相似文献   

6.
波密深成岩体是早侏罗世冈瓦纳古陆北缘—陆缘弧型大陆边缘演化阶段弧盆构造格局中 ,于弧—陆聚敛体制下的一次I型花岗岩构造侵入事件。其不同岩石类型为同源岩浆多次脉动上侵的结果 ,岩浆活动构造环境早期为岛弧建造 ,晚期为弧陆聚敛。  相似文献   

7.
新疆西天山博罗科努成矿带与中酸性侵入岩有关的夕卡岩-斑岩-热液脉型Fe、Cu、Mo、Pb、Zn成矿系统,是在晚古生代北天山洋向南部伊犁板块之下俯冲消减的活动大陆边缘背景下形成的。与成矿相关的中酸性岩体侵位于晚泥盆世—早石炭世,岩石具有高硅、富碱且富钾、准铝质-弱过铝质的Ⅰ型花岗岩特征,其轻稀土和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以及高场强元素亏损,显示俯冲带岛弧岩浆作用的特点。夕卡岩型铁铜矿床主要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与奥陶系碳酸盐岩的内外接触带,斑岩型铜钼矿床产于中酸性侵入岩体的顶部以及与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接触带附近,热液脉型铅锌银矿床则产于远离岩体的志留系细碎屑岩的构造破碎带中。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表明,成矿物质主要来自岩浆及其所分泌的气水热液,成矿时代与中酸性岩体的成岩时代相近,为晚泥盆世—早石炭世。根据成矿系统形成后的保存和变化情况,认为在3571铜矿区的深部具有斑岩型铜钼成矿的良好潜力。  相似文献   

8.
黑龙江省洋灰洞子铜矿床地质特征及成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洋灰洞子铜矿床是太平岭多金属成矿带一小型矿床,通过对矿床的矿体形态、矿石组成、结构构造、围岩蚀变、硫同位素测定及矿石爆裂温度测定的分析,成矿物质来源于含矿岩体和地层,在成岩成矿作用中,岩浆同熔和交代作用较强烈,其成矿期可分二期,成矿温度划分三阶段.认为洋灰洞子铜矿床是与中酸性侵入岩密切相关的中温热液型斑岩铜矿床.  相似文献   

9.
河南毛堂含金花岗斑岩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花岗斑岩属钙碱性岩,形成于活动大陆边缘的构造环境,成矿物质来源为慢壳混源型,属同熔型花岗岩类。岩浆期成岩温度为:650—1074℃,热液期成矿温度为340—440℃。成岩压力小于100MPa,为浅成-超浅成侵入岩。花岗斑岩内和与其有成因关系的隐爆角砾岩中已发现有金矿体和金矿化,是很有远景的找矿靶区,值得进一步勘查。  相似文献   

10.
刘道荣 《地质与勘探》2017,53(5):947-959
近年来浙西北地区在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勘查中取得重大突破,先后探明常山、淳安、开化、安吉等地多个大中型萤石矿床。这些矿床主要分布在燕山期(早白垩世)花岗岩类内外接触带中,成矿作用与岩浆侵入活动密切相关。通过对浙西北地区7个典型矿床进行矿床地质特征、成矿岩体及控矿构造研究,探讨岩体与萤石成矿之间的关系,将萤石矿床成因初步划分成2个亚类:与A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和与I型花岗岩有关的岩浆期后热液型萤石矿床。通过对该区萤石矿床成矿物质来源、成矿温度、萤石稀土地球化学特征、成矿时代与成矿构造环境分析,较系统总结了浙西北主要萤石矿床的成因。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F元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剩余重力异常特征,提出本区萤石矿的找矿方向为高氟岩体分布区、F元素异常区及剩余重力异常负值区。  相似文献   

11.
克鲁-冲木达矿集区位于西藏南部扎囊-桑日之间.通过对其晚白垩世花岗岩类岩石学、地球化学特征、形成的大地构造环境以及成矿专属性等的综合研究得出以下两点认识:(1)晚白垩世花岗岩类的岩石组合为闪长岩、石英闪长岩和二长花岗岩,为准铝质高钾钙碱性Ⅰ型花岗岩,具弱的斜长石分异结晶,富集Th、Sr等元素,亏损Ba、Nb等元素,形成于造山带环境,是角闪岩部分熔融的产物;(2)晚白垩世花岗岩类成矿作用主要集中在似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和黑云二长花岗岩阶段,部分闪长岩和石英闪长岩岩体中也含矿,主要的矿化表现为Cu、Pb-Zn和Mo的组合.  相似文献   

12.
海南岛南部地区遍布晚中生代花岗岩,高峰、保城岩体即为其中的典型代表。应用同位素地质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分析方法,测得两岩体的年龄分别为(105. 4±3. 7) Ma和(105. 8±2. 4) Ma,岩石硅、碱含量中等,铝饱和指数分别为0. 95~1. 03和1. 05~1. 30,轻稀土富集,重稀土亏损,轻重稀土分馏程度较高,高场强元素亏损,大离子亲石元素富集。斜长石含量> 19%,角闪石含量> 3%,石英含量﹤32%,P2O5与Si O2呈负相关,表明高峰、保城花岗岩体属于Ⅰ型花岗岩。海南岛南部晚中生代花岗岩的大量形成并非孤立现象,该地区早白垩世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和白垩纪沉积序列与花岗岩一起构建起较为完整的安第斯型大陆边缘弧体系,而且这一活动陆缘体系在岩石组合、展布和演化特征上与时代大体相当的浙闽地区活动陆缘体系存在明显区别,在区域构造意义的研究中值得给予特别关注。  相似文献   

13.
腾冲地区岩浆-热液成矿作用形成了东、中、西三个矿带,以及滇滩-大硐厂-红岩头铅锌锡铁硅灰石矿、铁窑山-小龙河锡钨铁铅锌矿两个重要矿集区.本文以前人研究资料为基础,按矿床成矿系列理论研究方法,厘定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床成矿系列及亚系列,系统总结了该地区与燕山期花岗岩有关的矿产资源时空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燕山期...  相似文献   

14.
东天山康古尔塔格金矿带成矿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相似文献   

15.
海南岛沉积建造特征及大地构造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海南岛是欧亚大陆壳的南缘。作者主要依据沉积建造特征及其演化、空间分布和大地构造属性,并结合岩浆活动等重要标志,认为海南岛经历了地槽、地台、地洼三个大地构造发展阶段。以岛南九所—陵水深断裂为界,岛中岛北现阶段属东南地洼区,前寒武纪一早古生代为地槽区,晚古生代为地台区;深断裂以南为南海地洼区,前寒武纪时为地槽区,古生代演化为地台区。全岛早三叠世末同时进入地洼发展阶段。岛西石碌铁矿和近年发现的戈枕金矿成矿带皆位于前寒武纪地槽构造层内,皆受地洼构造叠加改造影响,皆属多因复成矿床。  相似文献   

16.
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质岩类的成因及其构造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了海南岛中新元古代(~1000Ma)花岗质岩类的地球化学和Sm、Nd同位素分析结果。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属于钙碱性系列,具有富硅(SiO2含量为67.78%~75.04%),准铝或弱过铝(A/CNK=0.96~1.08),低Mg#值(0.24~0.44)及较低Cr(5.82~13.42μg/g)、Ni(2.74~7.23μg/g)含量,强烈亏损Y(2.85~13.70μg/g)和HREE(Yb为0.26~1.22μg/g),以及较高的Sr/Y(23.75~173.38)和La/Yb(32.11~88.12)比值等特点,类似于TTG或低Mg埃达克岩。结合其低的正εNd(t)值特征,可以认为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是底侵玄武质下地壳部分熔融形成的,源区残留相以石榴子石为主,并可能有少量角闪石,其源岩很可能是古中元古代高钾和低Cr、Ni的斜长角闪岩。海南岛中新元古代花岗岩类形成于格林威尔造山作用晚期,这一结果支持华南统一大陆形成于~1000Ma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In the Archaean Murchison Province of Western Australia, granitoid batholiths and plutons that intruded into the ca. 2.7–2.8 Ga and ca. 3.0 Ga greenstone belts can be divided into three major suites. Suite I is a ca. 2.69 Ga monzogranite-granodiorite suite, which was derived from anatexis of old continental crust and occurs as syn-tectonic composite batholiths over the entire province. Suite II is a trondhjemite-tonalite suite (termed I-type) derived from partial melting of subducted basaltic crust, which intruded as syn- to late-tectonic plutons into the greenstone belt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where most of the major gold deposits are situated. One of the Suite II trondhjemite plutons has a Pb−Pb isochron age of 2641±36 Ma, and one of the structurally youngest tonalite plutons has a minimum Pb−Pb isochron age of 2630.1±4.3 Ma. Suite III is a ca. 2.65–2.62 Ga A-type monzogranite-syenogranite suite which is most abundant in the largely unmineralised southwe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Gold deposits in the province are mostly hosted in brittle-ductile shear zones, and were formed at a late stage in the history of metamorphism, deformation and granitoid emplacement. At one locality, mineralisation has been dated at 2636.8±4.2 Ma through a pyritetitanite Pb−Pb isochron. Lead and Sr isotope studies of granitoids and gold deposits indicate that, although most gold deposits have initial Pb isotope compositions most closely similar to those of Suite II intrusions, both Suite I and Suite II intrusions or their source regions could have contributed solutes to the ore fluids. These preliminary data suggest that gold mineralisation in the Murchison Province was temporally and spatially associated with Suite II I-type granitoids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province. This association is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ept that Archaean gold mineralisation was related to convergent-style tectonic settings, as generation of both Suite II I-type granitoids and hydrothermal ore fluids could have been linked to the dehydration and partial fusion of subducted oceanic crust, and old sialic crust or its anatectic products may also contribute solutes to the ore fluids. Integration of data from this study with other geological and radiogenic isotope constraints in the Yilgarn Block argue against direct derivation of gold ore fluids from specific I-type granitoid plutons, but favour a broad association with convergent tectonics and granitoid magmatism in the late Archaean.  相似文献   

18.
综述了哈萨克斯坦巴尔喀什成矿带萨亚克大型铜矿田地质特征、矿田构造与成矿模式。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萨亚克地堑复向斜内。该矿田包括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网状脉矿床和一系列石英脉型矿脉,构成了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个端元形成的成矿系列,但以矽卡岩型为主。矿床主要位于中石炭世灰岩与晚石炭世花岗岩类的接触带上,具有独特的矽卡岩型Cu-Au-Mo矿化组合,成矿时代为海西中晚期,根据本研究进行的锆石SHR I MP定年结果,主要与次要成矿期年龄分别为335±2Ma和308±10Ma。金属矿床主要赋存在地堑复向斜内局部发育的鞍状背斜顶部,部分富矿体的产出严格受断裂构造-岩浆活动的控制。闪长岩与铜矿化作用的关系最为密切,铜含量可高达1%以上;其次,花岗闪长岩与铜矿化的关系也较为密切,铜含量可达0.2%以上。萨亚克矽卡岩型铜矿田铜保有储量约为57.5万吨。  相似文献   

19.
中亚萨亚克大型铜矿田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年代学制约   总被引:8,自引:5,他引:3  
萨亚克铜矿田是中亚成矿域巴尔喀什成矿带唯一的以矽卡岩型铜矿化为主的大型铜矿床,产在哈萨克斯坦的萨亚克复向斜内。铜矿田包括了几个在空间上相对独立的矽卡岩型铜矿床、斑岩型铜钼网状脉矿床和一系列石英脉型矿脉,构成了斑岩型和矽卡岩型两个端元形成的成矿系列,但以矽卡岩型为主。铜矿田花岗岩类岩石的锆石SHRIMPU-Pb定年,给出了两期与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有关的深成岩浆作用的时代,早期的闪长岩结晶年龄为335±2Ma,晚期的花岗闪长岩结晶年龄为308±10Ma,反映了两期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年龄。结合成矿元素分析,认为早期335±2Ma为主要成矿期年龄,而308±10Ma为次要成矿期年龄。区域成矿时代的分析表明,主矽卡岩型成矿期先于区域的斑岩型铜成矿作用而发生,次要的矽卡岩型成矿期略晚于区域斑岩铜成矿期。花岗岩类岩石中的角闪石、黑云母、钾长石40Ar/39Ar测年结果进一步限定了矽卡岩型铜成矿作用的时代,分别给出冷却年龄为286.6±6.7Ma、306.6±2.9Ma和257±11Ma。4个花岗岩类岩石中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和热历史模拟给出年龄范围为85.4±4.5Ma至66.9±4.1Ma,说明了矽卡岩型萨亚克铜矿田的剥露作用主要发生在晚白垩世晚期。本文花岗岩类岩石的U-Pb、40Ar/39Ar和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揭示了萨亚克铜矿田从深成的岩浆侵入活动、成矿作用、区域冷却到剥露作用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20.
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地壳增生与构造演化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巴尔喀什成矿带是中亚成矿域重要的晚古生代斑岩铜钼成矿带。巴尔喀什成矿带晚古生代花岗岩类(石炭-二叠纪)主要为高钾钙碱性系列,晚期出现钾玄岩系列岩石,主要为I型花岗岩类;石炭纪处在同碰撞和火山弧环境,二叠纪为后碰撞环境。分析表明,博尔雷属于经典的岛弧花岗岩区,科翁腊德、阿克斗卡和萨亚克属于埃达克岩(Adakite)区。巴尔喀什成矿带内花岗岩类εNd(t)值为(-5.87~+5.94),εSr(t)值为(-17.16~+51.10)。以巴尔喀什中央断裂为界,成矿带东、西分带,断裂两侧具有不同的地壳生长历史:断裂以东的萨亚克和阿克斗卡地区εNd(t)值较高,具有亏损地幔组分特征,为古生代增生的新生陆壳;以西的科翁腊德和博尔雷εNd(t)值较低,主要是壳幔岩浆混合的结果,反映了古老基底的存在,主要为新元古代增生地壳。成矿带花岗岩类206Pb/204Pb、207Pb/204Pb和208Pb/204Pb比值范围分别为18.3346~20.9929、15.5213~15.7321和38.2874~40.0209,为造山带花岗岩类,具有与天山、阿尔泰和准噶尔花岗岩类的亲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