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夜晚温度效应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子华  涂晓萍 《大气科学》1996,20(3):359-366
本文利用一维非定常模式,研究了城市上空干、湿气溶胶粒子对夜间边界层温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湿气溶胶粒子对低层大气有明显的升温作用,而对中上层大气则起降温作用,同时改变了贴地逆温层结构和边界层稳定度。  相似文献   

2.
考虑湿度影响的城市气溶胶粒子白天温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一维晴空大气边界层模式,在详细计算气溶胶短波辐射增温率的 基础上,研究了环境相对湿度和气溶胶粒子浓度对边界层气溶胶白天温度效应的影响。 结果表明,相对湿度的增加与气溶胶粒子浓度的增加在边界层中具有一致的温度效应, 均使边界层中上层增温,近地层降温,从而稳定度增大。  相似文献   

3.
气溶胶粒子对城市夜间边界层温度影响的模式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一维非定常模式模拟大气气溶胶粒子对城市夜间边界层大气温度场的影响。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对近地层大气地增温作用,对150m以上大气起降温作用,并削弱近地逆温层的强度。  相似文献   

4.
相对湿度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短波辐射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25,自引:2,他引:23  
杨军  李子华  黄世鸿 《大气科学》1999,23(2):239-247
利用Mie散射原理和重庆实测气溶胶资料,详细计算了边界层内单个气溶胶粒子的光学特性参量,气溶胶粒子群体的散射、吸收、消光系数及不对称因子、散射比、光学厚度;进而采用二流近似和累加法计算了边界层内太阳短波辐射增温率。目的在于研究相对湿度对以上各特性参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相对湿度在65%~95%之间变化时,对气溶胶粒子群体光学特性参数和太阳增温率的影响在量级上可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成倍变化的影响相比拟。  相似文献   

5.
南京冬季大气气溶胶的物理特征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根据1993年11月15日-12月-10日南京北部的大气气溶胶粒子的连续观测资料,分析了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浓度,日变化,日际变化,谱分布以及降水对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湿沉降清除。  相似文献   

6.
利用2008年5月4日在晴空条件下对石家庄市区及其东南部县城柏乡县的一次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石家庄市区及其附近乡村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特征,比较了城市与城市附近乡村的气溶胶粒子分布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气溶胶浓度随着高度的增加而递减;边界层以内,石家庄市上空和柏乡县上空的气溶胶粒子浓度都比较高,虽然石家庄市上空低层气溶胶粒子浓度高于柏乡县上空低层气溶胶粒子浓度,但两者差异不大。气溶胶在低层粒子谱比较宽,中高层较窄,两地气溶胶粒子平均直径均比较小,小于0.2μm。  相似文献   

7.
2009年秋季利用夏延飞机观测平台对河北中南部雾霾天气条件下的气溶胶及云凝结核CCN进行观测,得到气溶胶、CCN数浓度及尺度的垂直廓线及粒子谱等特征,研究雾霾天大气气溶胶的分布、来源特征以及气溶胶与云凝结核的转化关系。研究发现:霾天气条件下边界层附近的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有很大不同。边界层以上气溶胶浓度随高度递减,数浓度量级约101~102个·cm~(-3);边界层附近和近地面气溶胶浓度有峰值出现,近地面数浓度量级达103个·cm~(-3)。气溶胶粒子平均直径范围为0.16~0.18μm。600 m、1 000~2 000 m之间的气溶胶平均粒子谱大体呈单峰分布;3 000~4 000 m、6 000~6 900 m之间的粒子谱呈双峰分布。受气溶胶来源及特性差异的影响,在0.3%过饱和度下,3 000 m以下的气溶胶活化为CCN的比例不到20%,3 000 m以上活化比例高达50%。Hysplit后向轨迹模拟的气团移动轨迹显示,6 000 m以上的大气高层受我国西北地区远距离输送作用影响,沙尘粒子吸湿活化为CCN。低层气溶胶主要受下垫面及近地面污染排放影响,气溶胶尺度相对较小,气溶胶转化为CCN的比例低于高层。CCN浓度随过饱和度的增加呈增大趋势。利用多项式对气溶胶浓度和CCN浓度进行拟合,拟合结果与实测谱吻合较好。  相似文献   

8.
中国地区边界层大气气溶胶辐射吸收特性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黄世鸿  李子华  杨军 《高原气象》2000,19(4):487-494
采用粒子采样法对中国23个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作了测量,研究了其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中国地区边界层气溶胶的吸收系数在10^-6-10^-3m^-1之间,明显呈北高南低的趋势,四川盆地和贵州有一相对较高的中心,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74,吸收系数与粒子含量的分布一致性较好。小颗粒的吸收性能好于大颗粒。  相似文献   

9.
夜间城市大气边界层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利用能量闭合的二维非线性、非定常模式,结合地面热量平衡方程,研究了夜间城市边界层和气溶胶的相互作用问题。结果表明:气溶胶在夜间对大气低层起保温作用,对大气上层起冷却作用;使大气低层稳定度减小,上层稳定度增加;此外,气溶胶还能够削弱贴地逆温强度。在正常城市气溶胶污染情况下,气溶胶对城市热岛强度影响不大,但可使城市热岛环流稍有增加。夜间城市边界层对气溶胶的反馈作用使大气下层气溶胶浓度减小,上层气溶胶浓度增加。上述部分结论得到了在天津取得的城市热岛观测资料的直接验证。  相似文献   

10.
石家庄地区夏季气溶胶飞机探测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石家庄地区2005年6月21日的一次晴空飞机探测资料,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分布特征及粒子谱分布特征,并初步讨论了气象因子对气溶胶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边界层内气溶胶平均数浓度达到4902cm-3,主要是由霾造成的。高空风场对气溶胶浓度的分布有着重要影响,风速较大的情况下,气溶胶在该层的水平输送较为活跃,出现气溶胶浓度低值带;城市的地理位置以及城市热岛效应也影响气溶胶粒子的分布,同一高度上往往市区内气溶胶的浓度比郊区要高。气溶胶粒子谱呈单峰分布,高度越高,粒子数浓度变化越小;低层尺度谱最宽,中高层较窄。利用幂函数N(D)=AD-B可以很好的对不同高度的气溶胶粒子谱进行拟合。  相似文献   

11.
污染大气边界层的长波冷却率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考虑大气气溶胶在长波窗区的散射和吸收作用以及水汽的连续吸收作用,建立了一个适用于污染大气边界层的长波冷却率模式。计算结果表明:当单位面积气柱中气溶胶含量为785.9mg/m2时,气溶胶的作用可使到达地面的长波向下辐射增大39W/m2。在大气窗区,大气气溶胶和水汽的连续吸收对长波冷却率的影响是同等重要的。在水汽含量和气溶胶浓度较大的大气边界层内,水汽连续吸收的冷却率最大时可达1.3K/d,气溶胶的冷却率最大时可达到1.66K/d,二者对长波冷却率的贡献均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2.
南京北郊冬季大气气溶胶及其湿清除特征研究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利用WPS(宽范围颗粒粒径谱仪)、雨滴潜仪和雾滴谱仪测量了2007~2008年冬季南京北郊大气气溶胶数浓度谱分布和降水强度,分析了气溶胶粒子的分布特征以及气溶胶粒径与湿清除系数的关系.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具有明显的双峰型R变化特征,数浓度主要集中在0.02~O.2μm粒径范围内,受汽车尾气排放、混合层高度变化以及颗粒物水平输送的影响较大.降雨、降雪和雾过程都对气溶胶粒子有不同程度的清除,降雨和浓雾对核模态和粗模态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显著,降雪对粒径小于0.03μm的气溶胶粒子的清除能力较强.  相似文献   

13.
从大气气溶胶的微物理结构出发,研究了气溶胶表层膜受大气相对湿度(Hr)的影响发生S(+4)氧化成为硫酸的过程,同时给出了不同湿度条件下污染大气中气溶胶粒子酸化作用的理论分析结果.研究分析表明,气溶胶颗粒表面的水份含量对于成功的氧化过程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由于周围环境大气相对湿度能够极大地改变气溶胶粒子的水份含量,因而,它也能对气溶胶粒子酸化作用的程度产生影响.研究发现,对于吸湿性气溶胶,在相同的条件下,Hr≤30%的干粒子和Hr≥70%的湿粒子都会经历不同程度的酸化.  相似文献   

14.
成都夏季气溶胶消光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利用成都2017年6~8月的米散射微脉冲激光雷达观测数据,对成都夏季气溶胶消光系数、边界层高度以及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了反演,并结合太阳光度计观测资料、地面颗粒物浓度以及大气能见度数据研究了气溶胶消光系数日变化与月变化规律,气溶胶消光系数的垂直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表明:气溶胶消光系数的日变化受人类活动以及边界层日变化影响显著,表现出凌晨与傍晚最大,早晨次之,午后最小的特征。消光高值出现在200m以下和300~700m的高度区间,夜间观察到的消光高值可能与颗粒物在夜间近地面浓度较高以及本地夜间降水频发有关。激光雷达反演的消光系数与光度计反演的气溶胶光学厚度在夏季各月的表现一致,夏季各月消光极值均出现在100~150m的近地面层。近地面消光系数与地面颗粒物浓度之间具有较好的正相关,并且粒子粒径更小时相关性更好。气溶胶光学厚度主要来自低层大气的贡献,0.1~0.2μm的细粒子气溶胶占比对于大气消光有主要影响,但气溶胶对大气的消光影响除了与粒子浓度有关,还与粒子的理化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15.
大气污染物的垂直梯度观测是识别区域输送和本地贡献的必要手段。基于此,2020年8月在拉萨市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the Printed Optical Particle Spectrometer,简称POPS)在地面和系留气艇分别对0.13~3.39 μm粒径范围的气溶胶数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拉萨近地面气溶胶数浓度在16 cm?3到870 cm?3范围之间,比华北和珠江三角洲地区小2~3个量级;(2)气溶胶数浓度呈现两峰两谷的日变化结构,峰值通常以0.13~0.4 μm的小粒径粒子为主,且对应北京时间早(10:00)、晚(21:00)高峰时段;(3)气溶胶数浓度垂直分布与边界层演变密切相关,稳定边界层中的气溶胶随高度递减,粒子数浓度为194±94 cm?3,对流边界层和残留层中的气溶胶分布均一,数浓度分别为165±99 cm?3和123±95 cm?3,且显著低于稳定边界层。以上研究结果表明,拉萨的污染源主要为局地机动车排放,机动车污染物减排是打造高原生态旅游城市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16.
宁波一次罕见持续重度污染事件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13年12月1—10日宁波市出现历史罕见持续性重度污染事件。基于常规天气观测、浙江省自动气象站、宁波慈溪边界层风廓线雷达和凉帽山岛370 m高塔、宁波市和舟山市污染物监测等资料,应用美国NOAA HYSPLIT4模式进行粒子后向轨迹分析,并将CALMET诊断模式应用到WRF中尺度数值模式输出,对本次污染发展和消散过程宁波市3 km以下气象要素进行精细化诊断分析,计算通风系数。结果表明:(1)合适的环流背景是污染发展和持续的主要原因。气溶胶粒子浓度升高过程中有3次弱冷空气影响,主要表现在800 m以上层次,为粒子的输送提供了好的动力条件,却又不影响边界层风速和稳定性。弱冷空气间歇期风力弱,风向快速变化,利于粒子的循环滞留。(2)污染发展和持续阶段宁波市区3000 m以下持续弱下沉气流,夜间边界层高度低,200 m以下存在明显逆温层,导致气溶胶粒子在低层的堆积和能见度的降低。(3)污染发展和持续阶段夜间通风系数均小于1 m2/s,扩散条件很差,而污染消散阶段通风系数明显增大。没有外源性粒子输入时,通风系数与气溶胶粒子浓度成负相关。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10年11月6日在珠江三角洲的佛山、江门等地区上空进行的一次飞机探测数据,初步分析气溶胶粒子的垂直和水平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气溶胶粒子在不同的高度有较大的差异,自下而上存在着累积层、递减层和增加层,在1 033 m以下的大气边界层存在气溶胶粒子的累积,气溶胶粒子最小浓度为1 151.15/cm3,高度1 033 m;最大浓度为7 307.38/cm3,高度627 m;平均浓度5 775.63/cm3,平均直径0.212 μm,最大直径0.219 μm,最小直径0.189 μm。在1 033 m以上,气溶胶粒子浓度随高度增加而递减,但在逆温层附近气溶胶粒子的浓度出现了随高度增加而增加的现象。在江门鹤山上空3 800 m的高度层平飞时段,气溶胶粒子数浓度平均为19.74/cm3,变化范围1.97~53.65/cm3。对不同高度粒子谱分析表明,其谱型为多峰型,且高度越高,谱宽越窄,大粒子基本集中在1 000 m高度以下。   相似文献   

18.
使用新一代大气化学传输模式WRF—Chem,模拟了黄山地区2008年4月26日和5月2日不同天气背景下污染气体的输送过程。结果表明:晴天条件下,污染气体的垂直输送主要是通过山谷风环流,将山底污染物垂直向山顶输送,黄山周边地区输送对光明顶污染物体积分数影响较小,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是新粒子生成;云雾天气下,污染物的垂直输送主要是通过边界层内的湍流扩散,夜间近距离输送对光明顶污染物体积分数贡献较大,气溶胶粒子的主要来源是地面输送。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维地气耦合模式研究了大气边界层气溶胶和云的气候效应。模拟结果表明,边界层内低云和气溶胶都能使地面和土壤温度下降;而低云还能使云下大气降温。当云和气溶胶并存时,气溶胶的作用不明显。云和气溶胶的温度效应不仅取决于它们的光学厚度和光学特性,还与下垫面的物理特性有关,沙漠下垫面所受的影响要比一般性裸土下垫面的大。   相似文献   

20.
在积云中,大多数云粒子的直径在7到10微米之间,而在层云中,大多数云粒子的直径不超过2微米.云滴有效半径与云中行星边界层(PBL)及PBL上层的气溶胶数浓度(Na)呈负相关.在1500米以上的高液态水含量区域,云滴浓度(Nc)变化不大,Na含量降低.高雷达反射率对应于大的FCDP云粒子浓度和小的气溶胶粒子浓度.积云中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