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农业科技园区的技术扩散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李同昇  罗雅丽 《地理研究》2016,35(3):419-430
农业科技园区是农业创新发展的技术极,是新时期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新模式.在系统梳理国内外农业技术扩散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地理学视角提出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研究框架;分析了农业技术极的成长机制,农业技术扩散系统及其特征,构建了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基础"范式,探讨了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的时间过程特征(扩散阶段,扩散速度,扩散广度),空间过程特征(扩散效应,空间形式)及其影响机理,指出园区技术扩散遵循"点--轴"扩散的基本规律;基于"采用"范式,分析了农户技术采用的影响因素与机制,探讨了不同环境,不同属性技术对农户采用行为的影响.最后,指出农业科技园区技术扩散研究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相似文献   

2.
刘笑明  李同升 《地理科学》2008,28(5):656-661
以中国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技术创新的制高点杨凌农业示范区作为创新扩散源头,以关中地区作为扩散区域,从构建评价指标体系入手,对关中地区各市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定量化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关中地区总体扩散环境欠佳,各市区(除杨凌外)扩散环境差别不大;各个具体的评价因子对各地市扩散总体环境的贡献表现出较大的差异性;关中地区表现为3种不同的扩散环境:杨凌区最优,宝鸡、咸阳、西安市次之,铜川、渭南两市扩散环境最差。  相似文献   

3.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是指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影响农业技术空间扩散的各种外部因素的综合体.遵循系统性、科学性和可靠性等原则,构建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和GIS技术对我国西北地区县域的农业技术扩散环境进行定量化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因素有耕地集约规模及农业发展水平、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4.
县域经济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性单元,在经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也显得至关重要.认真分析了县域科技发展的新形势和县域体制改革的新情况,在此基础上指出了建设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紧迫性和必要性,剖析了县域技术创新体系的企业技术创新系统、创新成果扩散系统、教育培训系统、宏观调控系统、社会支撑服务系统等组织结构和发展先进适用技术、淘汰落后技术、推进农业技术创新、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等技术结构,并提出了建设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开发体系、加强产学研战略联盟的交流与融合、建设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政府对科技创新的管理等县域技术创新体系建设的战略构想.  相似文献   

5.
面对严峻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推广和落地对于中国实现乡村生态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但现实中,该类型技术在乡村地区一直面临推广难,采纳度低的问题。以往众多研究证明,社会网络是技术扩散的有效途径和支撑。基于此,本文从社会网络的视角构建了农业技术创新扩散的理论框架,通过2016—2020年广东省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实践调研及10个县市3015份问卷数据的定量分析,总结出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扩散的四个阶段:① 初始阶段:农户间简单离散的技术互动。② 单核阶段:精英农户的点式嵌入与拟亲缘网络扩散。③ 多核阶段:多个精英农户形成与业缘关系网络扩散。④ 高水平互动阶段:农业经济组织的形成与功能性网络扩散。个体资源禀赋、技术有效性及感知度、技术传播方式和外部环境作为技术扩散的四个主要影响因素,在不同的阶段发挥着不同的作用。本研究成果有助于理解中国农业技术扩散的实践逻辑和底层机制,对同类技术推广有重要的政策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徐建华  刘巧芹  藤丽 《中国沙漠》2000,20(3):283-285
以增长极理论、区位理论、技术创新理论等建设农业高新技术园区的理论为指导,简要论述了建立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的必要性、可行性,对其规划进行了详细陈述。立足张掖地区实际,体现示范区功能,张掖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规划研究得出以下结果:①本示范区空间布局采用多核心空间结构;②按照示范区发展侧重点和技术层次高低之不同,提出了三个规划方案,并通过方案对比选择一个最优方案作为实施方案;③该方案把示范区分成中心园区和示范基地两个部分,中心园区依托张掖市东北郊开发区建设,示范基地在各县市条件适宜的位置选建,二者分工协作,共同完成示范区各项职能;④本规划体现了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7.
农业技术扩散环境量化与评价可为农业技术的时空扩散提供有益的参考。本文以陕甘宁3省(区)169个县(区)为研究对象,选取衡量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12个指标,运用主成分分析法计算县域分值并分析其差异,同时运用GeoDa软件提供的Moran's I指数和LISA地图等方法描述其空间特征。分析结果表明:① 影响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的主因子为农业产出效率及文化环境、农业资源禀赋条件和农业投入水平;② 三省(区)县域农业技术扩散环境水平存在显著差异,地理空间上存在集聚性;③“热点”县域集中分布在关中地区、河西走廊和宁夏北部引黄灌溉区,“冷点”县域分布在甘肃中南部地区;④ 西北地区农业技术扩散环境空间分异主要是由于自然条件与社会经济文化的空间差异所致。  相似文献   

8.
农户是我国农区的微观经济单元,是农业技术采用的行为主体。以农户为对象的农业技术扩散采用行为的研究对于诱导农户行为、提高农业技术的采用效率、促进农区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应用价值。从研究视角、研究方法、研究内容3个方面对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进行较为系统的梳理,总结评述最新进展和特点,并在此基础上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希冀有助于推进国内对农户技术采用行为的深入研究,进而为促进农业技术扩散与推广、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论文以高科技园区如何促进智慧产业集聚为研究导向,总结智慧产业集群演化、集聚模式等的研究进展,先基于信息产业的已有分类标准,界定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概念和产业分类;然后基于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2002—2016年的统计数据,分析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的空间布局演化和产业增长格局,以波特经典钻石模型为理论框架,细化分析演化过程背后的动力因素,得出高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细分动力因素模型,继而以主要动力因素为依据,提炼中关村科技园智慧产业集群演化的主要集聚模式,得出结论:①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的演化呈现“一核多园”的先政策引导、后自然溢出的协同发展格局,从海淀核心区向周边园区先辐射集聚,然后基于各园区间的交通、楼宇等生产要素,逐步在非园区范围连贯成片;② 海淀作为核心区集聚了各细分智慧产业,其他各分园则主要在个别细分智慧产业形成集聚优势;③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的演化主要受生产要素、政府影响变数、相关及支持产业等3大因素影响;④ 中关村科技园区智慧产业集群有生产要素驱动、产业平台驱动、商业地产企业驱动等3种集聚模式。  相似文献   

10.
论技术扩散的影响因子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借助全球技术转移资料,特别是张江高科技园区实地调查资料,本文分析了技术在空间上的移动过程。笔者指出,只有同时具备较高的技术势能、与技术合作伙伴之间较短的距离、便捷的通道等三方面的条件,技术扩散才能顺利地进行。同时,不同因子对不同尺度技术扩散过程的影响各不相同。在宏观尺度上,与创新源区位势相差不大、技术通道外环境类似的区域将最先进行技术扩散,而距离对宏观尺度上的技术扩散影响不大;在微观尺度上,受规模效应、集聚效应的影响,技术势能对技术扩散的影响不大,而距离、技术通道内环境对技术扩散发挥着决定性作用。上海张江高科技园区技术势能较高,位于全球技术扩散通道上,具备临近美、欧、日等世界技术创新源的空间优势,“聚焦张江”战略改善了技术通道,使张江接受海外技术扩散的能力、自身从事技术创新的能力、向国内其他地区进行技术二次扩散的能力大大提高,但张江高科技园区内部也还存在着垂直联系多、水平联系少等问题,技术扩散通道建设任重道远。  相似文献   

11.
陈嘉  韦素琼  陈松林 《地理科学》2019,39(6):957-966
结合统计数据及实地调研、访谈数据,研究中国台湾青枣种植技术透过台商直接投资渠道在福建省漳浦县落地、发散与传播过程,分析其时空扩散路径、格局与机制,以期揭示中国台商农业技术在中国大陆地区独具特色的扩散规律与机制,为加速两岸农业合作交流、制定技术应用政策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研究发现,在时间维度,中国台商农业技术扩散过程呈现典型的S型曲线,但其扩散迅速、周期较短,扩散阻力小且示范效应显著;在空间维度,形成多核心、多强度、梯度扩散体系(中国台湾扩散源与本地扩散节点),扩散场相互叠加,以就近扩展扩散为主、等级扩散为辅的特色扩散格局。  相似文献   

12.
《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的发布,标志着新型城镇化正式列入国家发展战略,如何在地方尺度上予以落实需要进一步的实践探索。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开发区作为特殊的政策空间,政策优势日渐消失,综合竞争力和活力下降。基于开发区既有的研究成果,以园区管理模式、产业创新及发展、对周边地区的带动、园区城镇化发展等为分析框架,本文以广州市民营科技园为典型案例,利用问卷调研、深入访谈等方法,通过对园区管委会、企业管理层、周边村民等利益群体的需求进行调查,深入了解当前园区发展的现状、问题及其发展诉求。认为扩园后的民营科技园不仅需要落实国家关于新型城镇化规划的要求,逐步由单一的工业区转变成为宜居宜业的综合型园区,从低度城镇化走向新型城镇化的转型升级等等,还需实现开发区的转型升级,从"制造"到"创造",真正实现开发区可持续发展,对当前处于转型期的国内开发区发展具有导向与参考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3.
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发展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知识经济时代,技术扩散是影响高新技术研究开发成败,区域经济竞争力强弱的关键因子之一,文章阐述了技术扩散的概念,扩散过程及其对区域产业升级和更新的影响,并通过对浙江金昌模式的介绍,分析,提出了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应该首先接受区外先进同行企业的技术转移,进而建立与高校,研究院所等技术创新源的直接联系,建立开放灵活的技术保障体系的对策建议,以实现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充分利用技术扩散规律,加快产业的技术升级和换代,提高区域产业竞争力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4.
曾刚  林兰 《世界地理研究》2007,16(4):98-105
跨国公司海外直接投资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获得海外资金和转移技术的主要途径之一。在不同尺度上,跨国公司对东道国溢出地技术溢出的影响因子、途径与效应存在着不同。在宏观尺度上,主导影响因子为溢出地的技术势能与宏观技术扩散通道(即宏观技术区位),主要通过东道国从跨国公司母国进口高技术设备等硬件技术来实现,技术扩散的强度高.但对提高东道国技术创新能力的影响不明显:而在微观尺度上,主导影响因子则为溢出地的微观技术扩散环境(即微观技术区位),跨国公司在东道国与供货商、销售商发生前、后向联系,并通过培训员工、与溢出地的大学合作交流等方式进行软技术渗透,技术扩散的强度较低,但对提高东道国技术水平的作用显著。本文阐述了不同尺度技术区位跨国公司技术溢出影响,并通过对上海浦东新区跨国公司及其相关企业的分析研究后发现,跨国公司在东道国微观尺度的技术溢出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利用海外直接投资技术转移方式获取先进技术、提高技术势能最为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5.
科技园之信息地理透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依据文献资料,通过对近40座科技园(科学城)的全面透视,发现其有关信息经济地理的一些基本理论和规律。集聚整合理论:特定功能的以高技术为中心的研究机构和人员向大学科技园区的地域集聚整合;公司关系理论:不仅公司内部的关系很重要,公司间的关系,甚至公司外部关系均很重要;产品“孵化”扩散理论:成熟后的中小企业及相关高技术产品向周围地区及欠发达地区扩散。由此可见科技园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并创造巨大效益。  相似文献   

16.
徐君亮  江璐明 《热带地理》2002,22(3):236-240
广东省经济和旅游业发展位于全国榜首,人多地少全国最为突出,但乡村旅游建设相对滞后,文中通过潮州市郊鹤陇山农业科技园与观光农园规划设计,论述了发展高新技术农业是新世纪广东农业必由之路,提出结合农业科技园建设,叠加农业观光园,把生态农业建设与旅游文化结合起来,是广东乡村旅游发展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17.
利用2000—2018年农业专利申请数据刻画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格局特征,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挖掘其诱致性规律。得出主要结论如下:(1)中国农业技术创新的整体时空演化趋势与施莫克勒假说的路线较为吻合。农业专利申请量呈现出指数型增长;高高集聚区从东北地区向长三角地区转移,低低集聚区稳定在西部地区并有扩大趋势。(2)中国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时空演化,受到希克斯—速水—拉坦—宾斯旺格假说和施莫克勒假说的复合影响,市场需求诱致性特征更加明显。因技术类型不同,农业技术创新产出的空间格局受差异化的诱致性影响。联合作业机械技术创新产出在空间上的集聚与要素价格诱致性相关性较强,而农作物防治、畜牧养殖、渔业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创新产出则表现出较强的市场需求诱致性。研究结果为优化农业生产布局、合理配置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提供了参考,对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以演化经济地理学为理论基础,通过总结和梳理我国高铁技术创新发展历程,从演化视角分析了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的演化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我国高铁技术创新模式经历了从“封闭式自主创新”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再到“开放式自主创新”的演化路径,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创新活力,依靠创新驱动,成功实现了对高铁强国的追赶(;2)我国高铁技术之所以在短期内取得如此快的发展速度,这与我国早期自主创新期的技术积累分不开,前期的研发创新为后来的技术进步奠定了坚实基础(;3)在技术引进过程中采取的“联合设计生产、打造中国品牌”原则,有效实施了“以市场换技术”的发展战略,为我国高铁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提供了制度保障(;4)政府在我国高铁技术研发和引进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充分发挥了“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优势,促进了我国高铁技术的持续创新。  相似文献   

19.
在推进京津冀城市群高科技园区的协同发展进程中,三地园区之间是否深度融合,决定京津冀协同发展的质量和深度。目前京津冀城市群的天津与河北高科技园区与中关村科技园签有政府间合作协议的有10家,其对接的产业类型依次为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境保护、生物医药产业,与中关村科技园总收入占比居前5位的产业类别恰好相对应。三地园区协同发展动力机制可分为产业梯度转移机制、市场需求吸引机制、科技产业孵化转化机制、政府引导驱动机制、市场合作驱动机制5类。合作共建模式主要有:政府引导驱动机制为主的中关村海淀园秦皇岛分园模式、市场合作驱动的类似于固安工业园的产业新城模式、科技产业孵化转化机制为主的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模式等。  相似文献   

20.
探究农业科技园区的时空格局及影响因素对于优化园区布局、促进区域农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黄河流域国家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为对象,采用标准差椭圆、核密度估计、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空间变差函数、地理探测器模型等方法,分析了2001—2021年园区时空格局、演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结果发现:(1)农业科技园区经历了试点建设(2001—2009年)、全面推广(2010—2016年)和创新提质(2017—2021年)3个阶段。(2) 2001—2021年国家和省级园区总体分布态势逐渐一致,已经形成了河湟谷地、关中平原和黄河下游冲积平原3个主要集中分布区。(3)国家和省级园区全局关联特征表现不同,前者空间关联从随机模式向集聚模式转变,后者则一直表现为集聚模式;局部关联格局则均表现为“同向集聚增强,异向集聚减弱”的特点。(4)国家和省级园区格局演化均同时受结构性和随机性因素影响,包括产业结构水平、经济实力基础、交通便捷度、专利授权件数、农作物种植规模等主要因素,各因素间的交互作用大于单因素的作用,特别是产业结构水平与交通便捷度、经济实力基础与交通便捷度交互作用最为突出。本研究有助于丰富和完善农业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