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贵州地质灾害发育分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森林  陈革平  裴永炜 《贵州地质》2011,28(2):131-134,144
本文以地质灾害发育度为依据,对贵州省进行了地质灾害发育程度分区。阐述了发育分区的技术方法、分区结果及分区特征。在分区结果的基础上,对贵州省地质灾害发育分布规律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发育分区下的地质灾害防治建议。  相似文献   

2.
浅谈我国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研究现状,着重讨论了对我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理解,提出了中国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为灾害体易发性、承灾体的易损性、这两者耦合关系评估的结构组成及结构公式,并根据其研究对象、内容、目的等方面情况提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完整概念。  相似文献   

3.
尧林 《贵州地质》1995,12(3):259-264
随着贵州大方至四川纳溪高等级公路的建成通车,沿线地质灾害产生频繁,影响日益严重。本文初步分析讨论了大纳高等级公路贵州段地质灾害的成因、危害、类型及预测,并提出了防治对策,对改善该地区地质环境和减轻地质灾害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地质灾害防治工程的理论与技术   总被引:21,自引:1,他引:20  
本文全面阐述了地质灾害的概念 ,地质灾害勘查的目的任务、特点、勘探方法和理论分析要点 ,地质灾害监测的内容与作用 ,地质灾害防治的理论体系与工程技术类型 ,最后讨论了减轻地质灾害的公共政策。  相似文献   

5.
地质灾害涌浪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与水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文章对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最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从地质灾害涌浪实例入水,对地质灾害涌浪的分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对地质灾害涌浪波的5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现状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今后地质灾害涌浪研究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今后类似的研究具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胡屿  刘勇 《城市地质》2011,6(4):21-25
本文对普定猫洞乡可处村地质灾害的成因进行了分析评价,并讨论了其地质灾害形成机制,提出了针对性的防治对策,为地质灾害防治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7.
甘肃省舟曲县因发生"8.8"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而倍受世人关注。本文在概述县域自然地理条件,地质背景及生态环境变化的基础上,深入讨论了舟曲县地质灾害的类型、分布、规模、稳定状态及危害性特征,并以泄流坡滑坡和三眼峪泥石流为例,详细分析了地质灾害的影响因素、发育特征及危害评估,以期对正在舟曲实施的地质灾害防治工程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8.
安宁河流域地处川西南山区,安宁河平原是四川的第二大粮仓.区内地质构造复杂,岩体破碎,生态环境脆弱;加之,人类工程活动日趋强烈,流域内地质灾害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本文通过对449个地质灾害点的分析,讨论了安宁河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发育、分布规律,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9.
地质灾害涌浪的研究,一直是国内外工程地质、地质灾害与水力学研究的前沿热点问题。文章对这一交叉学科领域最近几十年来所取得的研究成果、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从地质灾害涌浪实例入水,对地质灾害涌浪的分类、特征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归纳总结。分别对地质灾害涌浪波的5种研究方法进行了研究现状分析和讨论,提出了今后地质灾害涌浪研究应解决的几个关键问题。本文对该领域的研究进行系统的归纳和总结,对今后类似的研究具较高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着重讨论了地质灾害遥感图象的解译标志,以及遥感技术在地质灾害调查、监测、评估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1.
本文讨论了岩溶地区合理开发资源与地质灾害的防治。在地球内自然灾害存在着关系链,包括气候灾害与地质灾害间关系链,地质灾害与生物灾害间关系链,以及地质灾害间关系链。不合理的开发资  相似文献   

12.
为实现数据的统一集中存储及资料的互通互联,在对江西省地质灾害数据研究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从数据共享的角度提出建立江西省地质灾害和矿山复绿数据库。论文从数据库的概念设计、逻辑设计和物理设计等方面详细介绍了江西省地质灾害和矿山复绿数据的设计和建设过程。在概念设计阶段对地质灾害的基本E-R图进行设计;逻辑设计中对地质灾害和矿山复绿信息编码、空间数据库的结构和业务数据库逻辑结构进行了详细的讨论;物理结构设计对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介绍。最后介绍了部分地质灾害数据的管理功能。  相似文献   

13.
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初论   总被引:17,自引:2,他引:15  
吴树仁  石菊松  张春山  王涛 《地质通报》2009,28(8):995-1005
为了分析阐明突发地质灾害风险评估领域的一些热点问题,在概要地分析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编写的目的、基本原则和结构层次、核心内容的基础上,重点探索了地质灾害易发程度、危险性和风险评估的工作流程。初步提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应该遵循的6条基本原则、结构层次及核心内容;初步提出定性分析-定量化评价相结合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方法,提倡实用性技术方法和GIS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提出地质灾害易发性、危险性和风险评估区划的基本工作流程。最后,简要地讨论了地质灾害风险评估的一些主要难点和易于混淆的问题,为地质灾害风险评估技术指南的编制和修改完善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小河流域地处四川省攀枝花仁和区境内,地势南高北低,山脉走向近南北,岭谷相间。总体为中-大起伏中山地貌,较复杂的地形为滑坡、崩塌、泥石流的发生提供了空间,流域内地质灾害的发生一定程度影响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本文通过对区内23处地质灾害点的分析,讨论了流域地质灾害的主控因素及发育、分布规律,为科学合理地评价预测地质灾害的发展趋势与可能造成的危害提供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阈回归联合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吉林省近10年的地质灾害监测数据,采用统计方法讨论吉林省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问题,对地质灾害易发区进行划分。首先对系统聚类分析方法进行了改进,根据各种要素对地质灾害影响的程度引入了权重系数,分类后应用判别分析的方法检验出其精确度达到94.87%。为了进一步了解各种因素引致灾害的形式,掌握其在不同规模数值下形成灾害的特点及差异性,运用阈回归模型进行了数据拟合,因素的解释程度达到99.996 2%。加权聚类和阈回归方法对数据拟合程度的高精度,说明其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问题中的适用性及灾害易发区划分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6.
《山东地质》2009,(5):I0001-I0001
全省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暨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于5月19日在济南召开。这次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学习贯彻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和山东省委九届七次全会精神,布署安排地质找矿改革发展大讨论及汛期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山东省国土资源厅厅长徐景颜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副厅长柏贵生主持会议。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具有地质构造复杂,地貌类型多样,山区面积比例高等特点。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大量重大工程建设、不合理的资源开发和人类活动,导致各类地质灾害频发,严重影响了民生改善和小康社会建设进程,为地质灾害风险管控带来了挑战。开展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能够为灾害风险管控、监测预警、防治减灾工作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本文由中国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研究入手,着重分析讨论了我国地质灾害发育概况、监测预警既有成果和研究现状。然后从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的主要内容、主要技术方法和主要监测预警模型的发展和现状三个方面,讨论了"3S"技术在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中的研究现状和实践应用;最后详细讨论了目前基于"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平台在三峡库区和国家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情况。本文最终结论认为,"3S"技术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在各行业防灾减灾工作中的应用已日趋成熟,未来的地质灾害监测预警系统将以"3S"技术为基础,集观测、研究、风险评估、预报预警、预防治理为一体,有机结合各相关学科和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通过对地质灾害的过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诱发灾害的因素和发生强度,提高地质灾害预报的时间、地点、发生强度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8.
基于GIS的信息量法模型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总被引:52,自引:0,他引:52  
讨论了将信息量模型与GIS系统结合,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的方法。其基本思路是充分利用GIS强大的空间图形和属性数据管理功能,实现对地质环境数据的分层次管理。在此基础上,利用信息量模型开发了基于GIS的空间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模块。最后,以长江三峡库区为典型实例,讨论了GIS与信息量法模型结合及其在地质灾害危险性区划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9.
灰色系统理论的思想和研究方法业已渗透到许多学科并应用于生产实践领域中。笔者讨论了地质灾害领域中的灰色系统特征,列举了灰色系统理论在地震、城市地面沉降、滑坡等地质灾害中的应用实例,为我们展示了灰色系统理论这门80年代的新兴学科在地质灾害领域中的应用前景。地质灾害领域中灰色系统  相似文献   

20.
王桂英 《安徽地质》2004,14(3):213-214
简要论述了安徽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主要特征,阐述了我省崩塌、滑坡地质灾害的时空分布规律,讨论了崩塌滑坡灾害的主要诱发因素,提出了防治措施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