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郎所  陶水生 《海洋与湖沼》1981,12(6):545-548
华鳊属(Sinibrama Wui)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鳊鲌亚科的小型鱼类。我们曾在广西的多鳞华鳊(S.wui polylepis Yih et Woo)和贵州的伍氏华鳊(S.wui typus (Rend.))体上发现三种寄生指环虫,其一为斧茎指环虫(D.petruschewskyi Gussev,1955),另两种为新种,现分别描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Myxosporidia)角形虫属Ceratomyxa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 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c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lus,(鱼祭)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鱼祭)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3.
作者于1986年5月在四川省渠县渠江(属嘉陵江水系)采得小形蠕虫一种。运用Gussev氏的标准及林慕恩氏修订方法分类的研究表明,寄生于任氏华鲮鳃上的这种小形蠕虫系单殖类指环科多基虫属一新种,定名为华鲮多基虫Dogielius sinilabe sp. nov.。模式标本保存于重庆师范学院生物学系。  相似文献   

4.
花鲈的菇茎指环虫病病理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立伟  杨文川 《台湾海峡》2001,20(4):524-527,T004
对花鲈的菇茎指环虫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结果表明菇茎指环虫寄生于花鲈的次级鳃丝,主要病理损害为机械性损伤。轻度感染时,引起鳃丝上皮局部缺损;中度感染时,导致鳃丝细胞变性,鳃丝肿胀和融合;竽度感染时,导致全鳃缺血,鳃丝结构疏松,菇茎指环虫和感染造成鳃丝粘液细胞数量的减少。  相似文献   

5.
在南海鱼类胆囊中发现寄生粘孢子虫角形虫属五新种。其中的肾形角形虫C.reniforma和石斑角形虫C.epinephela寄生于赤点石斑鱼Epinephelusakaara,桂山角形虫C.guishanensis寄生于青石斑鱼E.awoara,陈氏角形虫C.eheni寄生于黄鳍鲷Sparus latus,Ji角形虫C.clupanoda寄生于斑Ji Clupanodon punctatus.  相似文献   

6.
王溪云 《海洋与湖沼》1983,14(2):173-181
者自1975年以来,在鄱阳湖进行了鱼类寄生吸虫的调查研究,发现异肉科(Allocreadiidae Stossich,1903)尚有五种系文献未曾记载过,其中隶于异肉亚科(Allocreadiinae Looss,1902)异肉属。(Allocreadium Looss,1900)的两种;隶于尾睾亚科(Urorchiinae Yamaguti,1958)尾睾属(Urorchis Ozaki,1927)的三种,本文特予以报道。虫体描述系根据  相似文献   

7.
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扫描电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报道鲈鱼的鳃寄生车轮虫病及病理组织的扫描电镜观察。病原鉴定为 :直钩车轮虫、杜氏车轮虫、日本车轮虫、劳牧小车轮虫及简单两分虫 5种车轮虫科纤毛虫 ,其中数量上占优势的为直钩车轮虫。扫描电镜观察结果表明 ,鳃寄生车轮虫可对宿主的上皮组织产生明显的机械性损伤并造成鳃丝粘液分泌增多及炎症反应。文中就海水养殖鱼类及野生鱼类由车轮虫寄生造成的危害及防治途径做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车轮虫是一类主要寄生于贝类和鱼类体表的缘毛类纤毛虫原生动物。本文对分别寄生于海洋贝类--虾夷扇贝Mizuhopecten yessoensis,半咸水鱼类--鲻鱼Mugil cephalus和双色鳗鲡Anguilla bicolor bicolor,以及淡水鱼类--光唇鱼Acrossocheilus fasciatus鳃表和体表的虾夷扇贝车轮虫Trichodina pectenis,亚卓车轮虫T.jadranica,急尖车轮虫T.acuta和喙状车轮虫T.rostrata,进行了详细的分类学研究。本文第一次报道了虾夷扇贝车轮虫的活体和蛋白银染色后特征,该虫体也是国内新记录种。其它三个车轮虫物种感染的鱼类,均属新纪录宿主。同时,也报道了这四种车轮虫对宿主的感染率和感染强度。  相似文献   

9.
海水养殖鱼类寄生新本尼登虫的RAPD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近年来福建、广东等水产养殖海区频频暴发急性寄生虫流行病,调研和相关研究表明梅氏新本尼登虫(Neobenedenia melleni,MacCallum,1927)是其主要病源.该虫分布广泛,寄主特异性低,在多种鱼类上均可寄生,致病力强[1],常引发鱼类严重感染和并发感染,甚至导致严重的死亡,影响着海水养殖业的健康发展.迄今为止,从分子生物学方面入手,研究本尼登虫的遗传变异、分子分类等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10.
中国对虾微孢子虫病的电镜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微孢子虫又称微粒子虫(Nosema),是微小的单细胞动物,分布广、危害大,已发现的种类有800多种[1],主要寄生于无脊椎动物和鱼类,特别是昆虫。在对虾疾病中,微孢子虫是所有寄生虫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微孢子虫属于微孢亚门、微孢纲、微孢目、单丝亚目。寄生于对虾的微孢子虫属微粒子科(Nasematidae);目前已报道4种微孢子虫寄生于对虾:奈氏微粒子虫(Nasemanelsoni);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桃红对虾特汉虫(Thela-panipanael duarara)对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