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正>2015年11月7日上午,中国第3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从上海极地考察国内基地码头踏上征程,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首批执行极地测绘度夏任务的2名队员随"雪龙号"出征。极地测绘科学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重点实验室共派出5名队员执行第32次南极测绘科考任务,其中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3人,武汉大学南极测绘研究中心2人。此次出征的2名队员分别来自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和  相似文献   

2.
中国第16次南极考察与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士俊  彭文均 《地图》2001,(1):24-26,52
一、第 1 6次南极测绘考察概况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计划执行的是“一船两站”运行方案 ,雪龙船于 1999年 11月 1日从上海启航 ,按上海—中山站—智利蓬塔—长城站—中山站路线行驶 ;2 0 0 0年 3月 1日从中山站正式返航 ,4月 5日抵达上海。整个航次历时 15 7d ,航行 5 0 10 2km ,累计破冰 6 5km ,创造了雪龙船六下南极离站时间最晚的新记录 ,同时也创造了我国南极考察以来航程最远、破冰距离最长、一个航次四过西风带的记录。中国第 16次南极考察任务艰巨 ,时间性强 ,危险性大 ,依赖客观因素较多。在国家海洋局的直接领导下 ,经过全体队…  相似文献   

3.
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队于2007年11月12日启程奔赴南极,执行中国2007--2008年度科学考察和后勤保障任务。中国第24次南极科学考察是自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以来人员最多的一次考察。考察队将围绕中国南极内陆站建设选址、国际极地年中国行动计划项目、“十五”极地考察能力建设现场实施这三大主线,完成37项科学考察和10项后勤保障工作,特别是实施中山站至内陆冰穹A地区综合考察,将为中国南极考察向纵深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科技信息     
科技新闻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三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武汉测绘科技大学有三名队员参加中国第 17次南极考察 ,他们将于 12月初启程赴南极长城站、中山站考察 ,执行GPS国际联测任务。GPS国际联测是由SCAR_WEEI(国际南极考察委员会下属的大地测量与地理信息工作组 )组织实施的国际合作项目 ,旨在测量南极板块和微板块间的相对运动速度和方向。此外 ,还将进行由于冰盖融化及海洋负荷变化而引起的南极地区的垂直形变测量。本次GPS国际联测时间为 2 0 0 1年 1月 2 0日 0 0 :0 0 (UTC)至 2 0 0 1年 2月 10日 2 4:0 0 …  相似文献   

5.
10月20日,第25次南极科考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出征.其中包括国家测绘局派出的8名测绘队员和2名后勤保障人员。他们将承担包括南极内陆冰盖DOMEA建站测绘保障、中山站测绘基准维护观测,南极普里兹湾海冰观测、长城站GPS跟踪站建站观测及其周边地区航外业控制测量等测绘工作。  相似文献   

6.
从2005年11月18日起,中国第22次南极科学考察队格罗夫山考察队从上海乘坐雪龙号科学考察船出发至今,已有三个多月的时间,目前考察工作基本完成。在这三个多月里,我国第22次南极考察格罗夫山队共收集陨石5354块,超过此前我国对该地区考察时收集到的陨石总数,使我国南极陨石的拥有量接近一万块。与以往的考察任务不同的是,这次考察除收集陨石外,还同时进行冰盖进退及古气候研究、地质考察、内陆冰盖测绘、星地遥感同步测量研究等考察工作。  相似文献   

7.
《中国测绘》2008,(3):82-82
在1997年以前,我国南极考察船到达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附近水域届,由于没有合适的锚地而多次出现险情。成功地在南极长城站和中山站水域完成锚地测绘任务,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它是南极科考船安全避风、高效货物装卸的保证,它对于我国南极科学考察和基站建设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庞小平 《地图》1999,(3):31-33
中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于1999年7月1日至9月1日进行,整个考察计划60天。这是我国首次以政府行为的方式进行北极科学考察。此次科学考察航线为上海—日本海—白令海—楚科奇海—加拿大海盆—北极永久海冰区(沿西经170°至北纬82°)—楚科奇海—白令海—日本海—上海。科考队员及船员共80多人参加此次科学考察。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主任鄂栋臣教授赴北极考察。作为我国首次南极科学考察的主要参加者,他将再次参加我国首次北极科学考察。一、北极自然地理概况  北极地区通常指北极圈(北纬…  相似文献   

9.
武汉大学派出的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鄂栋臣教授和青年教师艾松涛,在参加中国北极黄河站首次北极科学考察队,圆满完成考察任务后,已于8月25日返汉。  相似文献   

10.
于秀 《测绘通报》2007,(10):73-73
问鼎南极冰盖最高点的十二勇士重返DomeA,选址建立中国南极第三站。2007年10月,中国第24次南极科考活动又将启程。拓普康凭着历年对南极科考的热情、过硬的产品和大力的支持,2007年7月24日正式人选“中国南极科考官方指定产品”。就在科考队员进军南极之时,拓普康在青岛贵都大酒店隆重召开了“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1.
《测绘通报》2006,(4):I0001-I0001
徕卡测量系统2006年全国巡展北京站3月17日上午在北京日坛公园举行。作为全球知识的测量解决方案供应商,徕卡测量系统以其领先的技术和精良的品质赢得了全球测量专家的信赖和认可。徕卡测量系统大中华区总裁Peter Lippmann先生出席了此次发布会,并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在过去的这一年当中,徕卡测量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哪些成绩? 2005年,徕卡测量系统在中国的发展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我们在武汉建立了工厂,主要进行生产,建立供应链,为本地客户提供技术支持;徕卡测量系统GPS参考站网的市场占有率遥遥领先其他品牌;徕卡测量系统成为“第21届国际摄影测量与遥感大会”的独家白金赞助商;徕卡测量系统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南极测绘中心提供最新的GPS产品用于南极科考研究等活动。另外,徕卡测量系统的产品广泛应用于各大国家级的建设和项目中,如故宫复测、兵马俑扫描、江阴大桥监测等。——据我所知,南极科考任务已经胜利结束,此次南极科考项目中使用了一些徕卡GPS卫星定位仪器,这些仪器为本次科考任务的胜利完成提供了哪些方面的支持? 徕卡测量系统向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和中国南极测绘中心分别提供了其最新产品Leica 1230差分GPS系统一套、Leica GS20高精度导航仪和先进的SmartStation用于本次南极科考研究。通过徕卡测量系统先进的全球定位技术,考察队已经初步完成了我国首张南极内陆地质图的野外绘制工作。南极科考队员对徕卡测量系统先进的GPS产品在极其恶劣的条件下依然可以正常运行并提供精确的测量数据表示满意。  相似文献   

12.
《北京测绘》2007,(4):38-38
<正>2007年7月24日就在科考队员进军南极之时,拓普康在青岛贵都大洒店隆重召开了"拓普康携手中国南极科考事业的新闻发布会"。  相似文献   

13.
针对国际GNSS服务(IGS)各电离层分析中心发布的全球电离层图(GIM)在南极地区精度有限的问题,该文在收集IGS、极地对地观测网络(POLENET)计划和中国南极测绘研究中心(CACSM)的GPS数据的基础上,采用球冠谐分析理论建立了南极地区电离层电子总含量(TEC)模型。通过球冠谐分析的零阶项系数表示的日均值与实测TEC日均值的对比,表明二者具有很强相关性,验证了球冠谐分析具有良好的物理意义,可以有效提取南极电离层的周期特征。利用球冠谐函数模型对全南极电离层在2012年季节变化、空间分布和10月地磁暴期间的响应特征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基于球冠谐分析构建的电离层模型更适用于探测南极电离层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梁雷  郭华东  李新武 《遥感学报》2013,(2):430-438,423,429
基于改进的小波冻融探测算法,利用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1978年—2010年期间的冻融状况进行监测,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1年(1978—2010)和近10年(2000—2010)的整体和区域冻融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南极冰盖冻融变化受南极地区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南极冰盖冻融具有南极东部和南极西部两种不同的冻融变化特征,南极西部冰盖冻融变化剧烈,南极东部冰盖冻融变化相对稳定,甚至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5.
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记录到的2004年印度洋海啸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4年12月26日发生在印度尼西亚苏门答腊岛至印度安达曼群岛西侧海沟的大地震达9级或者9级以上,引发的海啸造成了空前的灾难。本文利用中国南极中山验潮站2004年12月26日至29日的验潮数据,记录到了此次印度洋大海啸事件。海啸通过印度洋于震后12小时达到南极中山站海域,海啸最大波高约40 cm。  相似文献   

16.
基于微波辐射计的南极冰盖冻融时空变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梁雷  郭华东  李新武 《遥感学报》2013,17(2):423-438
基于改进的小波冻融探测算法, 利用SMMR和SSM/I数据对南极冰盖1978年-2010年期间的冻融状况进行监测, 分析了南极冰盖近31年(1978-2010)和近10年(2000-2010)的整体和区域冻融时空变化特征, 结果表明:南极冰盖冻融变化受南极地区温度变化影响比较明显, 两者之间具有一定程度的正相关关系, 而且南极冰盖冻融具有南极东部和南极西部两种不同的冻融变化特征, 南极西部冰盖冻融变化剧烈, 南极东部冰盖冻融变化相对稳定, 甚至有减弱趋势。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在刚刚结束的中国第27次南极科考中.黑龙江测绘局的3名科考队员朱李忠、娄权力.陈迎浚圆满完成了中山站科考测绘任务.日前乘坐“雪龙”号从南极返航。  相似文献   

18.
中国极地测绘事业的开创者、极地测绘与遥感信息学的奠基人鄂栋臣教授,因病医治无效,于2019年2月21日5时40分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逝世,享年80岁。鄂栋臣曾参与1984年中国首次南极考察,一生参与7次南极考察和4次北极考察,两次在国家南极科学考察中荣立二等功,是全国唯一一位同时参加过中国南北两极三站建站工程和首次北冰洋考察的科学工作者。15年前,《中国测绘》记者采访过鄂栋臣,在此之际,我们把这篇尘封的稿件刊登,在此缅怀鄂栋臣教授。  相似文献   

19.
地方     
正第36次南极科考新建站野外测绘工作全面展开[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韩惠军朱李忠]黑龙江测绘地理信息局派出执行中国第36次南极科考的测绘队员韩惠军、唐铸于2019年12月24日在澳大利亚霍巴特登上"雪龙"船,经过"西风带"的洗礼,航渡9天,于2020年1月1日抵达罗斯海新建站所在的恩克斯堡岛(难言岛)。经过3天的物资卸运、整  相似文献   

20.
南极格罗夫山地形图测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第16次南极科学考察是一次跨世纪的科学考察,南极格罗夫山综合是本次考察的重中之重。其中地形图的测绘又是本次格罗夫山考察最主要的任务。本文详细地介绍了格罗夫山测绘的重要意义以及测绘的一些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