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探矿工程》2007,34(4):18-18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宣布,在渤海海域喜获新发现——渤中28—2东。这个新发现位于渤海海域的渤中28—1油气田和渤中28—2南油田之间。在钻杆测试中,该井可平均日产油1600桶,平均日产气28.3万m^3左右。自2006年以来,中海油在渤海黄海口凹陷已经连续发现了4个含油气构造。  相似文献   

2.
信息与动态     
《探矿工程》2007,34(4)
中海油渤海勘探获新进展中国海洋石油有限责任公司日前宣布,在渤海海域喜获新发现———渤中28-2东。这个新发现位于渤海海域的渤中28-1油气田和渤中28-2南油田之间。在钻杆测试中,该井可平均日产油1600桶,平均日产气28.3万m3左右。自2006年以来,中海油在渤海黄海口凹陷已经连续发现了4个含油气构造。青海工业项目建设2007年新增增加值10亿元新华网青海省加快盐湖资源、油气资源开发利用以及有色、煤化工等领域的项目实施,工业项目建设目前取得新成绩。2007年青海省一批投产项目预计将新增工业产值31亿元  相似文献   

3.
我国的海洋石油天然气工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海上油气勘探工作始于1963年。1967年3月14日首次在天津歧口以东22公里的渤海海域打出第一口海上工业油气井——“海1井”,在第三系中测井试油,获日产原油35立方米,气1941立方米。我国海洋石油产业60年代以来近20年间,近海域累计产油不足100万  相似文献   

4.
《山东地质》2009,(8):72-72
中国海洋石油有限公司7月28日宣布,在我国渤海海域钻获一新的油气发现。新发现锦州20-2北构造位于辽东湾锦州20—2气田东北侧,距锦州20—2气田北高点约4km.据介绍,钻获该发现的锦州20—2N-1井共钻遇33.4m厚的油层,所在海域水深约16m,完钻井深3720m。在钻杆测试中,以8.73mm的油嘴求产,该井可日产原油1900多桶,天然气9.77万m3左右。  相似文献   

5.
郯庐深断裂带自安徽庐江—山东郯城、沂水、安丘一线向北延伸进入渤海海域被新生代盆地沉积层和海水覆盖。根据区域重、磁力异常图解释的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位于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一线,总体走向NNE,对应于渤海海域NNE向地幔隆起带的东部斜坡。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与地幔隆起呈镜像反映,构成古近纪断陷的边界断层包括NE向、NNE向、NEE向、NW向和NWW向等多个方向,且多表现出铲式正断层的几何学、运动学特征。渤海海域新生代盆地在莱州湾—渤海东部—辽东湾东部发育有由2~4条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及相关构造变形组成的右旋走滑构造带,位置与区域重磁资料解释的郯庐深断裂带大致相当。综合深层地壳结构和新生代盆地构造特征有理由认为,渤海海域中新生代盆地中的走向NNE向、陡倾斜的基底走滑断层构造带的与深层至少切割莫霍面的深断裂带构成了一条地壳尺度垂向的强变形构造带。渤海海域的郯庐深断裂带在新生代时期郯庐断裂带并非只发生右旋走滑运动,在区域裂陷作用中控制古近纪断陷的伸展断层可能利用了深断裂带在浅层地壳的部分断层面,并且因为伸展位移在中地壳层中发生拆离滑脱,而深断裂带的右旋走滑位移才使浅层断层与深层断层保持紧密联系。  相似文献   

6.
徐长贵 《地球科学》2016,41(9):1548-1560
渤海海域郯庐走滑断裂带是重要的油气富集带,但是长期以来,该带对大中型油气田控制作用不明确.利用覆盖渤海郯庐断裂带的三维地震资料和400多口钻井资料对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特征及其与大中型油田形成关系进行了系统的分析.研究认为,新生代以来,渤海海域发育了多类型、多成因、多级次、多期次的走滑转换带;根据转换带在走滑断裂带中发育的位置,可以将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划分为断边转换带、断间转换、断梢转换带三大类,进一步根据断层的相互作用以及转换带的形态,可以将渤海海域转换带分为S型转换带、叠覆型转换带、双重型转换带、帚状转换带、叠瓦扇型转换带、共轭转换带以及复合转换带7种类型;根据局部应力状态可以分为增压型转换带和释压型转换带;根据转换带的规模,渤海海域走滑转换带可以分为一级转换带、二级转换带和三级转换带;增压型转换带控制了大型有效圈闭的发育、运移条件通畅等大中型油田基本成藏要素,进而控制了大中型油气田的分布.   相似文献   

7.
长期以来,受勘探程度的影响,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上第三系一直都被认为是河流相沉积,缺乏良好的盖层,勘探风险较大,这一认识束缚了渤海海域上第三系的油气勘探。随着近年来勘探程度的增强,认识到渤海海域渤中坳陷是渤海湾盆地晚第三纪的主要汇水区之一,在渤中坳陷上第三系发现了湖相沉积及湖泊内的重要储集体-三角洲沉积。本文从构造演化、微体古生物、沉积构造、地球物理等方面阐述了渤中坳陷湖相沉积及三角洲沉积存在的地质证据,并将该区上第三系的三角洲划分为两种类型即湖泊正常三角洲和辫状三角洲,并对其沉积特征进行了精细描述,总结了其形成条件和分布规律。渤中坳陷三角洲的发现具有重要的油气勘探意义,上第三系三角洲发育区将是本区今后上第三系勘探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8.
PL9-1油田是近年来渤海海域发现的储量规模最大的整装油气田。该油田位于庙西北凸起之上,油气运移活跃。但沿边界断层构造较高部位发育大范围的气云区,难以准确落实构造形态,严重制约了油藏整体评价。针对该亿吨级油田勘探评价中面临的气云区构造校正问题,以地质规律为指导,深入分析了相干属性应用于气云区构造校正的可行性,建立了气云区构造校正的研究思路,精细提取并分析了目的层之上相干属性异常与已钻井深度预测误差的相关性,建立了相干属性与井点深度误差之间的线性关系,提出了一种利用相干属性对气云区构造形态进行定量校正的方法。根据以上研究成果部署钻探的评价井成功地验证了上述预测结果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9.
渤中34-9油田作为近年来渤海海域发现的最大的新生界火山岩下油田,油田区火山活动活跃,对油气成藏控制作用明显。根据钻井、岩心、地震等资料,通过矿物含量分析、方差切片和薄片观察等手段对火山岩的岩性特征与分布、火山活动方式与期次及对油气成藏的控制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渤中34-9油田区火山岩属早喜山构造期中基性火山岩类,火山活动与断裂活动密切相关,主要存在中心式和裂隙式2种喷发模式,其中油田北区以中心式喷发为主,油田南区以裂隙式喷发为主。火山活动对油气成藏要素具有明显的改造或控制作用:①火山活动形成的坡隆古地貌为油气成藏提供了良好的运聚背景;②岩浆活动对周围地层和断裂的改造,形成了丰富的构造圈闭类型;③早期岩浆热液形成碱性环境,晚期生-排烃产生的有机酸流体形成酸性环境,早碱晚酸的成岩环境利于早期原生孔隙的保存和晚期次生孔隙的发育,为深部优质储层发育提供了有利条件;④东一、二段广泛发育的溢流相玄武岩为深部油气富集成藏提供了优越的盖层条件。渤中34-9油田具有岩浆喷发和断裂活动联合控制油气平面分布及富集层系的成藏特征,其成功发现对渤海海域新生界火山岩领域的油气勘探实践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渐新统东营组中部和下部是否存在区域地层界面一直争议不断。利用三维地震技术发现了不整合反射界面及其对应的整合反射界面,是一个全区统一的等时反射界面。大量钻井资料证实该界面上下地层化石组合、岩性组合和测井响应、元素分析特征迥异,分属于两个生物群落、两个地质时代、两种水体环境和沉积体系,是东营组中部和下部之间的一个地层物理界面,简称东二底。东二底形成于31.08 Ma,是华北构造事件在渤海海域作用的结果,称之为渤海构造事件,动力来源是太平洋板块运动方向由NNW到NWW的转换,导致郯庐断裂走滑方向左旋到右旋的改变、辽东凸起和辽东凹陷的形成,以及气候的改变和多条大规模河流的形成,并造成了水体环境、生物组合和沉积体系的改变。  相似文献   

11.
<正>石臼坨凸起位于渤海湾盆地渤海海域中西部,近东西走向,为长期性继承性隆起[1],在其东侧和南侧存在两个倾没端,其南、北、西三个方向分别为渤中坳陷、秦南凹陷和南堡凹陷,供烃充足,是渤海湾盆地油气最为富集和复式聚集的地区之一。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勘探至21世纪初,凸起上发现了多个含油气构造,油气主要集中于高部位明化镇组大型披覆背斜构造中,而凸起斜坡带和倾末端构造也有重大油气发现[2]。石臼坨凸起被三大富烃凹陷环绕,各凹陷内各段烃源岩沉积环境不同、有机质类型不同、热演  相似文献   

12.
黄海和渤海沉积物 210Pb活度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α多道能谱仪测定了黄海和渤海海域 58个表层沉积物样品的 210Pb活度,探讨了黄海和渤海表层沉积物中 210Pb活度的空间分布特征.渤海中部、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和南黄海中部泥质沉积区是 210Pb活度的高值区.渤海湾内、莱州湾内及北黄海西南部沿岸海域则是 210Pb活度的低值区.黄海和渤海海区 210Pb的富集、分布特征受到研究海区水动力条件和沉积物粒级的制约.根据位于黄海和渤海泥质沉积区的 3个岩芯 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资料,并结合 2个站位所取岩芯的 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资料,探讨了 210Pb活度的垂直分布与沉积环境之间的关系.黄海和渤海 210Pb活度呈现高值的泥质沉积区,其 210Pb活度随岩芯深度衰减的垂直分布很有规律且沉积速率较低,由此可以反映泥质沉积区稳定的沉积环境.  相似文献   

13.
一、前言渤海海域蕴藏着丰富的海洋资源,是我国海域石油的主要开发场所,同时沿海地区分布有许多重要城市(烟台、威海、天津、唐山、秦皇岛、大连等)、人口稠密、经济发达。但渤海海域地震活动强度大、频度高,7级以上大地震发生率在华北地震区内是最高的。渤海内的海洋石油平台、跨海大桥、人工岛等海洋工程的抗震问题已受到工程建设部门的重视。目前对渤海海域内地震构造和历史强震的研究结果还存在许多争议,如在地震活动带划分中,渤海海域是属于北东向的郯庐地震带,还是为北西向的张家口—渤海地震带,尚  相似文献   

14.
晚更新世以来渤海南部海域断裂活动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渤海在新生代经历2次强烈的沉降阶段,海域内各断裂活动对渤海盆地的演化发育产生重要影响.以渤海40°N以南海域单道地震资料为基础,对研究区内断裂活动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晚更新世(128 ka BP)以来,研究区内断裂活动性很强,以郯庐断裂渤海段最强,其平均垂向活动率大于0.05 mm/a;此期间渤海经历2个构造活跃期,...  相似文献   

15.
以渤海水体中多环芳烃(PAHs)为研究对象,分别于2019年6月(春夏季)、8月(夏季)和11月(秋季)采集渤海海域的表、底层海水样品,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分析了水体中15种优控PAHs,并对其污染水平、单体组成、时空分布及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6月、8月和11月渤海表层海水15种PAHs的总浓度(∑_(15)PAHs)范围分别为10.1~67.0、3.20~24.2和6.14~21.5 ng/L,均值浓度分别为34.2±16.8、9.75±4.94和16.0±3.96 ng/L,季节性特征表现为6月>11月>8月。从存在形式看,海水溶解相中PAHs主要以低环为主,高环PAHs更易赋存在海水颗粒相中。水平分布上总体表现出近岸高、中部低的分布特征,河流输入是渤海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渤海南部海域受黄河流域河流输入影响污染尤其严重;垂直分布上春秋季节渤海表、底层没有明显的浓度差异,说明在强烈季风影响下水体垂直混合能力增强,而夏季则在中部海域形成PAHs表层浓度高、底层浓度低的现象,推测与夏季渤海中部冷水团和温跃层的出现有关。特征比值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多环芳烃的污染源没有明显的季节差异,化石燃料和生物质燃烧是渤海水体中PAHs的主要来源。  相似文献   

16.
流花16-2油田发现于2010年5月。它是南海北部珠江口盆地近年发现的中型轻质油田,也是该区自营勘探以来发现的储量最大的油田。油田位于珠江口盆地番禺低凸起东端海域深水区,流花16-2构造为断块圈闭,储层为下中新统珠江组下段及上渐新统珠海组海相中细砂岩和生物碎屑灰岩,盖层为珠江组上段巨厚层海相泥岩,具有良好的储盖组合。油源来自油田南面的白云凹陷东凹古近系恩平组—文昌组烃源岩。油藏具有埋深浅、储量丰度高、原油密度低、测试产能高等特点。论述了油田的发现与勘探历程以及油田的基本地质特征,总结了取得勘探突破的实践认识与启示。  相似文献   

17.
近年来,随着渤海油田低阻储层评价及识别技术的不断成熟,在馆陶组陆续发现一批非常规低阻油藏,成为新的储量增长点。由于该类型油藏物性差、束缚水饱和度高、油水分布复杂,开发难度整体较大。认清储层含油分布模式并准确预测高渗、高产甜点已是低阻油藏高效开发的关键。本文基于储层构型分析方法,综合应用岩芯、测井、生产动态等资料,对渤海W油田辫状河低阻储层含油分布主控因素开展研究,实现了辫状河低阻大井距下的储层构型精细描述。研究表明,该区辫状河低阻储层呈差异化含油分布模式,具有沉积微相控制物性、物性决定含油性的规律,其高渗透率心滩坝是油气富集区和高产甜点区。利用此研究成果在心滩坝甜点区先后部署实施7口水平井,均取得较好生产效果。  相似文献   

18.
渤海油田近年来相继发现一批古近系油气藏,中深层油田储量规模逐步攀升,成为主力油藏类型,因此中深层储层预测突破对海洋石油工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渤海中深层油田存在埋藏深、地质沉积条件复杂、地震资料品质差、预测难度大等特点,中深层油田构造破碎、储层展布及流体系统复杂、储量丰度低、油藏类型多样等诸多不利条件,一直是渤海油田地球物理和地质油藏研究的难点,并且对于中深层油田的储层研究和开发,都没有成熟的经验可借鉴。本文针对渤海油田的中深层油田的多期河道叠置特点、不同沉积特征及油藏类型,从叠后地震相入手,实现储层的精细刻画,并逐步解剖复合河道砂体内部的非均质特征,创新形成一套适合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的技术体系,并成功应用到渤海其它中深层油田高效开发实践中。  相似文献   

19.
塔里木盆地石炭系东河砂岩沉积环境分析及储层研究   总被引:35,自引:1,他引:35  
顾家裕 《地质学报》1996,70(2):153-161,T001
东河1井石炭系下部发现巨厚细粒石英砂岩,完井测试获高产工业油气流,这个重大发现揭示并证实这套细粒石英砂岩作为勘探目标的良好前景。相继在塔中4号构造和塔中10号等石炭系下部相当“东河砂岩”段发现高产油气流,并形成现今发现的最大油田——塔中4构造油田,因此,对东河砂岩沉积及储层特征作深入研究,详细地分析沉积环境,并建立沉积模式,掌握其储层分布规律对油气勘探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蓬莱9-1大型复合油田是国内目前已发现的规模最大的中生界花岗岩潜山油田。本文立足渤海海域宏观构造演化,结合油气钻探实践结果,应用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相结合的分析方法,阐述了蓬莱9-1花岗岩潜山形成的地质背景,探讨了该潜山构造成因演化及其对油藏形成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蓬莱9-1潜山花岗岩为受深大断裂诱导作用下主动构造侵位形成,其侵入时期为侏罗纪(160~170 Ma)中燕山构造幕,之后又经历了晚燕山运动和渤海湾升降运动两期构造抬升。蓬莱9-1花岗岩潜山构造演化可划分为四个阶段:岩浆侵入形成期、风化剥蚀夷平期、差异风化定型期和整体埋藏期。中生代以来,受到持续的走滑活动和构造应力叠加改造作用,蓬莱9-1潜山三面发育3条NW向及NE向深大断裂,同时使花岗岩潜山内幕形成大量不同规模的断裂和裂缝,极大改善了花岗岩储层的储集性能。另一方面两期适度的构造抬升进一步强化了花岗岩差异风化作用,形成南、北山头、中间鞍部的宏观古地貌,使得潜山花岗岩风化壳储层物性条件得以良好保存。综合蓬莱9-1花岗岩构造成因、演化阶段及成藏响应,蓬莱9-1潜山规模大、埋深浅,构造稳定,储集条件好、油源充足,是蓬莱9-1亿吨级潜山油田形成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