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揭西、丰顺"冰臼群"成因商榷   总被引:9,自引:8,他引:9  
根据所谓冰臼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及地貌部位, 提出由于广东不在高纬度和高海拔区, 第四纪时不具备冰川发育条件, 事实上也没有人发现有确切的冰川遗迹, 孑遗植物和热带、亚热带的生物群化石也佐证没有冰川出现过。据此, 我们认为所谓冰臼群, 实是河床壶穴地貌。  相似文献   

2.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   总被引:12,自引:7,他引:12  
南国冰臼群的确定,是在发现大量古冰川遗迹的基础上提出的。依据前期气候地层法的分析、研究和对比,冰臼群大约形成于距今约2~3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根据我国2~2.4百万年考古学最新发现的旧石器的石质、岩石类型、保存条件等的对比,冰臼群历经2~3百万年的沧桑,完全可以保存至今。以南国遗植物、更新世动植物群化石,和试图在冰臼中及砾石表面发现“针头鼠尾”状擦痕的存在,来佐证“广东第四纪汉有冰川发育的条件”、  相似文献   

3.
中国科学院院士施雅风谈"冰臼"与"壶穴"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广东不具备形成古冰川的气候条件 ,因此不可能有“冰臼”存在 ;通过理论研究和实地考察 ,认为庐山不存在第四纪冰川 ;科学也必须打假 ,近年来有关广东“冰臼”的报道是失实的 ,利用“冰臼”论发展旅游业是一种误导行为 ,应消除由此所产生的不良社会影响 ;新闻报道应尊重事实 ,注重深入调查研究 ,类似“冰臼”报道的教训值得记取  相似文献   

4.
"冰臼"与"壶穴"之争   总被引:9,自引:5,他引:9  
李孟华  谢小康 《热带地理》1999,19(4):381-384
对目前见诸报端的“冰臼”之说进行了讨论, 认为目前广东范围内所见之“冰臼”实际上是现代流水地貌之“壶穴”, 并指出, 以“冰臼”作轰动效应来吸引游客, 发展旅游业是不够严谨的。  相似文献   

5.
"冰臼"与地质遗迹旅游开发问题的讨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谢小康 《热带地理》2007,27(1):92-96
地质遗迹是指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地质历史时期,由内外动力的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加强地质遗迹的保护并对其进行科学而合理的旅游开发,可以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相反,不合理甚至不科学的旅游开发,虽然获得了短期的经济效益,却不利于普及地质科学知识,甚至伤害广大游客的感情。文中对广东境内及其周边的几处“冰臼”进行了再讨论,并在考察和评价饶平“南国冰臼公园”的基础上,对地质遗迹的科学开发提出若干思考。  相似文献   

6.
分布在华北北部山顶面上的“冰臼”,无论从地理环境、地貌演化,还是从海拔高度方面分析,都不是第四纪大冰盖的证据,而是古地貌面上流水侵蚀的遗迹。它分布在3个海拔高度不同的山地夷平面上和现代河流谷地内,与当时的地理环境和山地的地貌演化密切相关。未构成山地夷平面前准平原上的河流以河网密集的曲流河为主。随着准平原的抬升,河流也开始下切,下切的河流以溯源侵蚀为主。在源头地区的顺直型谷地中,一是河流流速较急,且挟有数量不多、颗粒较粗的砂砾石;二是源头地区大块石较多,容易形成涡流;三是河水不深,丰水期刚刚没过块石,枯水期块石露出水面。在质地不均的岩体(特别是花岗岩)中,挟带砂砾石的涡流在岩面上形成了壶穴。准平原及壶穴最后被抬升到山地的顶部,构成了山地夷平面。  相似文献   

7.
冰臼与壶穴之争述评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杨超群 《热带地理》2001,21(1):86-93
一些地质学家在粤东揭西和丰顺所发现的U形谷、冰碛物和石海等第四纪冰川遗迹的证据不足,该区成群出现的“冰臼”,实际上是河床基岩为河流侵蚀所形成的壶穴。控制壶穴形成的构造、岩性、地貌和河流作用等条件,文中作了较为充分的论述。粤西北封开一怀集地区已发现一系列第四纪冰川遗迹,因此广东的第四纪冰川问题,今后仍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8.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9.
关于冰臼形成与保存机理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总被引:11,自引:5,他引:6  
刘尚仁 《热带地理》2000,20(2):156-161
关于冰臼的形成与保存机理认识上的误区,主要包括冰臼三种生成模式:冰川压融水--水刀切割模式、水应力集中一点模式、滴水穿石模式等,以及冰臼能保存至今的三论:花岗岩抗蚀论,与旧石器比较论,冰碛物覆盖论。文中认为争流漩涡模式和瀑布模式是壶穴、冰臼生成的模式;揭西石肝溪所谓平缓基岩冰床,其实是该V形谷底宽10 ̄30m的花岗岩边滩,河床中所谓冰川漂跞,其实中山洪和块体运动带来的本流域大漂石,所为漂砾碛及石海  相似文献   

10.
跨世纪的“冰臼”与“壶穴”之争,尘埃未定,缘于尚无定论.“发现冰臼”却常见于报道.本文根据国内研究冰川的成果就韩同林先生《发现冰臼》书中“冰臼”的定义、表现、成因、分布、“冰臼”遗迹的保存机理、“冰说”理论以及模拟“冰臼”的实验设计的合理性等问题提出质疑.从而阐明了:天坑、天井、冰洞、冰湖不是“冰臼”;闽、粤无“冰臼”;“冰说”理论不成立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广东揭西河谷地貌与风化层特征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朱照宇 《热带地理》2000,20(4):331-336
在对广东省揭西县若干河谷地貌与相应的风化层初步观察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地区河谷发育的可能模式;对照河谷地貌与沉积-风化作用发育的基本规律和广东省已有的基本研究成果,认为当地所观察到的近代-现代河床中的穴状微地貌不大可能是二三百万年前冰川作用形成的“冰臼”,而可能应归结于山区河流作用下形成的正常河成“壶穴”。至于是否存在末次冰期盛冰阶时期的冰川遗迹和冰臼则值得进行进一步研究和讨论。  相似文献   

12.
关于南国冰臼群成因的商榷之二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韩同林  劳雄  郭克毅 《热带地理》2001,21(2):189-194,F003
南国冰臼群分布区大量冰川堆积、冰川条痕石及变形砾石的发现,再次有力地证明是“冰臼”不是“壶穴”的正确结论,由冰川漂砾经融冻作用形成的“石海”,与化学风化作用产生的花岗岩“石蛋”地貌特征,有天渊之别,不应混为一谈;边滩是由河流冲积物组成,不能与基岩冰床相提并论;圆滚水钻与急流旋涡及风蚀作用,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形成的动力学性质、方向和方式完全不同,不该阴错阳差;节理、构造只影响冰臼的形态和发育程度,不是控制冰臼的发育部位,不致于是非不辨,南国地区古冰川遗迹的大量发现,证明距今约二三百万年的第四纪早期确实曾发生过大规模的古冰川运动,为争论了半个多世纪的中国东部中低山区有无第四纪冰川问题,从此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Islanders from different archipelagoes share a sense of islandness that transcends the particulars of local island culture. Islandness is a metaphysical sensation that derives from the heightened experience that accompanies physical isolation. Islandness is reinforced by boundaries of often frightening and occasionally impassable bodies of water that amplify a sense of a place that is closer to the natural world because you are in closer proximity to your neighbors. Islandness is a sense that is absorbed by islanders through the obstinate and tenacious hold of island communities, but visitors can also experience the sensation as an instantaneous recognition. Islandness thus helps maintain island communities in spite of daunting economic pressures to abandon them.  相似文献   

14.
15.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