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庄新国 《矿床地质》1995,14(1):82-88
本文以右江盆地古地热场特征分析为基础,并结合岩相和构造研究的成果,提出了沉积盆地中微细粒浸染型金矿床形成的古地温控制模式,即海底火山喷发和还原的沉积环境条件对成矿物持初始富集的控制,盆地的构造深沉降引起古地温升高促使含矿流体形成、运移和圈闭,盆地的后期构造活动和抬升引起含矿流体层的破裂或降温,致使含矿流体突破,淀析成矿。  相似文献   

2.
礼岷金矿带成矿构造及其控矿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俊烈 《甘肃地质》1997,(Z1):58-64
礼岷金矿带控矿规律涉及地层中的矿源物质、岩体的热动力条件和多期次的构造变形活动等多种因素,其中构造变形作用因素占据主导地位。该区早期以纵向构造置换为特征的挤压变形促使成矿元素活化,后期脆性变形产生的张性构造破碎带,有利于矿液萃取和循环,并且提供了矿液沉淀的空间。构造控制的岩浆活动形成巨大的热源,促进建造水、大气降水形成不断的热液环流,沿变形岩石裂隙发生热液对流,并从矿源层中不断萃取金元素成为成矿溶液,最后在低压区沉淀,富集成矿。可以说,构造活动是控制该区金矿形成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研究该区的控矿规律,其主要内容就是研究构造控矿规律。  相似文献   

3.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成矿机理及控矿地质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2-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4.
陈元琰 《矿床地质》1994,13(2):118-125
粤北层控铅-锌-硫矿床产于晚古生代沉积盆地边缘的碳酸盐岩中,是沉积盆地自身发展演化中的产物。含矿热液主要是沉积盆地下部的泥质岩层在后生演化阶段发生压挤脱水作用形成的,金属硫化物是从盆地中心向上运移的含矿热液与碳酸盐岩中富含H_2S气体的地下水混合而结晶沉淀的,成矿主要受沉积盆地建造、盆地边缘或古岛古隆起、构造、沉积相和白云岩化五个因素控制。  相似文献   

5.
蒙自白牛厂银多金属矿床的成因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白牛厂矿床为由花岗岩浆提供热源、部分成矿流体及部分成矿元素,主要由Z—及D1等地层提供成矿元素,古大气降水的深循环及构造运动对成矿起了重要作用的叠生矿床。由于燕山期构造作用和先期构造的活化,致使燕山期上侵岩浆压力降低,岩浆内部物理化学失衡,发生液态分离(熔离),分离出的含矿热液与大气降水一起,对岩体周围的Z— 及D1合矿地层进行萃取,形成了大量含矿流体,在断裂、裂隙、层间破碎带等空间多次充填、交代成矿,形成了以V1矿体为主体的大型银多金属矿床。赋矿地层主要是 2t和 2l。  相似文献   

6.
湖南水口山矿田开放体系构造成矿动力学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湖南水口山矿田成矿作用受构造控制明显,主要与压剪性断裂作用有关。H、O、C、S、Pb同位素资料、断裂构造地球化学与矿床地球化学分析表明矿床形成于开放体系条件。开放体系下的(断裂)构造作用控制了矿田成矿元素的活化迁移与含矿流体的形成、流体的迁移、汇聚及矿液的沉淀与矿床的定位,文中分析了其动力学机理。最后建立了矿田的开放体系构造成矿动力学综合数学模型,对成矿过程进行了计算机模拟。  相似文献   

7.
以矿床成矿系列理论为基础, 提出黔东及毗邻区新元古代锰矿、重晶石矿大规模成矿作用主要是流体成矿作用, 又有沉积成矿作用。在南华裂谷盆地的不同演化阶段, 形成新元古代至早古生代黑色岩系有关的锰、重晶石、磷、镍、钼、钒、铀、页岩气等矿床成矿亚系列。提出区域性的导矿构造是新发现北西向中元古代基底中的铜仁古裂谷。对铜仁古裂谷与近东西向南华裂谷盆地同生断裂、次级地堑盆地等配矿构造的交汇处, 形成含矿流体底辟通道, 控制形成了系列超大型锰矿床、超大型重晶石矿床等区域成矿规律进行了论述。在总结贵州新元古代锰矿、重晶石矿区域成矿规律的基础上, 建立了区域成矿模式, 对成功指导实现锰矿和重晶石找矿突破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山东牟乳金矿带成矿演化机理探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山东牟乳金矿带位于华北地台东缘活化区。区内荆山群和胶东群变质绿岩建造是金矿化的矿源层。区内主要控矿构造为北北东、北东向构造。金矿床主要为含金硫化物石英脉型。成矿流体来源于地壳深部和后期大气降水的加入。对矿带成矿演化机理的研究表明,金矿形成经历了 3个阶段:①新太古至古、中元古代金初始矿源层形成阶段;②中元古代末期区域变质─混合岩化金再富集阶段和③燕山期构造─流体─金成矿作用阶段。  相似文献   

9.
清水塘矿田位于断裂带中,矿体的形态、产状、规模及矿化富集除与地层岩性有关外,主要受断裂破碎带控制。通过分析清水塘区域构造控矿特征和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特征,总结了清水塘矿区断裂构造控矿的特点,认为多组断裂以及背斜和断裂的交汇部位均是铅锌矿体的主要富集部位;在成矿演化过程中,由于构造-岩浆活动及含矿热液的运移,断裂张开,热液充填沉淀结晶形成矿脉;当一部分矿液渗透到围岩中,继续沿微裂隙转移、萃取、活化、重新产生压裂,使裂隙张开,在构造-岩浆活化影响下,形成新的矿体。深大断裂作为导矿构造控制着含矿热液的运移空间,次级断裂作为容矿构造控制着矿化的富集部位。  相似文献   

10.
二连盆地为中国北方重要的聚煤沉积盆地,同时也发育赛汉组古河谷,古河谷在盆地内呈北东向带状展布,河谷内发育巴彦乌拉、赛汉高毕及哈达图等多个铀矿床。铀矿床具有"同河谷多矿床、同河谷多类型"的特点。作者通过对含铀古河谷构造-建造的研究,将赛汉组古河谷与铀成矿有关的构造演化划分为6个阶段。沉积前断陷期构造形成了古河谷建造沉积的带状谷地;断坳转换期湖相沉积的灰色泥岩,为铀成矿间接提供了还原物质;坳陷期沼泽化沉积,为铀成矿提供了直接还原介质;赛汉组上段热-重力沉降期河流、辫状河三角洲沉积,形成主要的铀储层。挤压隆升剥蚀期,受构造掀斜抬升,影响了成矿作用的类型及规模;成矿后期的热沉降期,导致新一轮的沉积充填,起到保矿的作用。通过对赛汉组沉积体系、砂分散体系等特征的研究,发现下白垩统赛汉组下段沿短轴方向主要发育冲积扇-扇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长轴方向发育辫状河三角洲-湖沼沉积体系。赛汉组上段主要发育河流沉积体系,砂体较发育,沿古河谷呈朵状、带状分布,矿床主要产于赛汉组上段古河谷砂体内。建立了赛汉组古河谷内典型矿床的矿床成矿模式,将赛汉组古河谷的矿床成矿模式划分为巴彦乌拉潜水-层间氧化式、赛汉高毕潜水氧化式及哈达图层间氧化式。  相似文献   

11.
本文着重论述了上庄坪铜铅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和成矿淀化,进行了成因分析。认为含矿岩系的物源主要来自海底火山喷发作用形成的黄铁矿化矿源层。经燕山期构造热液的叠加,驱使矿源层中的成矿元素活化、迁移,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总结小秦岭金矿田地质特征的基础上,论述了该矿田的成矿物质来源、构造控矿、花岗岩与成矿的关系、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对金矿床形成的影响等问题,认为太华群变质岩系为金矿床的形成提供了物质基础,构造是本矿田的主要控矿因素;花岗岩对金矿床的形成起了“热发动机”的作用,是本区金活化转移的热动力中心;区域变质及混合岩化则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乃至富集成矿。  相似文献   

13.
庞玉蕙 《地球化学》1989,(2):121-130
该类矿床的形成受潟湖相环境、断陷构造、古水文与古气候的联合控制。在某些地区,地热对成矿有重要影响。矿床分为淋积型和淋积-热液叠加型。文中论述了其成矿机理,指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含矿地层,有时花岗岩也是一个重要来源。  相似文献   

14.
数学地质分析在大厂型锑矿找矿预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志杰 《贵州地质》1999,16(2):103-109
认为大厂型锑矿受下列地质因素制约:①古构造控矿,包括古断裂、古坳陷和古岩溶面,古断裂的生长活动形成了大厂古坳陷-大厂断裂盆地和古岩溶面,为“大厂层”的沉积提供古地理环境;②具有重要工业价值的锑矿都受控于“大厂层”这个特定的含矿层位和该层位的岩石组合;③锑矿带受燕山期定型构造所控,矿化富集规模受构造的级序所控制;④成矿作用与火山气液带来的成矿物质聚集有关;⑤成矿富集与含矿热液叠加作用有关。对大厂型锑  相似文献   

15.
太行山北段金矿成矿期主要为阜平期和燕山期;主要控矿因素是矿源、热液和成矿控矿构造。在燕山期,变质核杂岩的隆升导致沿第四期轴面劈理形成切割早期韧性剪切带的韧脆性断裂蚀变带,使含矿围岩和富集在早期韧性剪切带中的金向断裂蚀变带中迁移、聚集形成工业矿体。并建立了成矿模式,指出了进一步找矿的方向。  相似文献   

16.
按照“构造控盆、盆控相、相控矿”的思路,对铅锌矿形成的沉积盆地、含矿建造、控矿构造、岩相古地理等成矿条件进行研究,分析成矿特点,总结成矿规律。灯影期在扬子西北缘川西式基底上发育北东向、北北东向同生断裂,形成近北东向次级盆地和台地,构成台-盆相间的构造格局,次级盆地为局限盆地潮下相带沉积,台地边缘斜坡出现滑塌砾屑白云岩,沿同生断裂运移的含矿热液流体在角砾状白云岩中聚集成矿。研究结果表明,灯影组铅锌矿成矿明显受盆地半活动类型基底、镁质碳酸盐岩台地中次级盆地、控制次级盆地的同生断裂等因素的控制。  相似文献   

17.
韧性剪切作用动力学及控矿作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韧性剪切作用动力学主要是变形宏观,微观及超微构造进行分析,研究变形机制和环境(温度,压力,深度等)差异流动应力大小,应变速率,古应力方位,剪切构造动力学演化及其对金矿的控制作用等。韧性剪切成矿与控矿作用动力这主要表现对在成矿流体的形成与运移,金的活化与搬运,金的沉淀富集等产生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8.
着重介绍构成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的构造环境、含矿建造、成矿系列的基本概念,并指出构造环境是主体,控制着含矿建造和成矿系列的形成和分布。非金属矿床成矿地质图能够全面反映矿床形成的地质要素,而具有高度的综合性并与矿床成因相联系的特点,从而提示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19.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   总被引:22,自引:16,他引:6  
周涛发  范裕  王世伟  Noel C WHITE 《岩石学报》2017,33(11):3353-3372
长江中下游成矿带作为中国东部重要的成矿带之一,成矿地质条件、成矿规律和成矿模式的相关研究已经十分深入,形成了一系列公认的理论研究成果,本文重点论述了成矿带成矿地质条件和成矿规律方面研究的新进展,并在此基础上构筑了成矿带的成矿模式。本文主要开展了以下总结工作:(1)将成矿带的构造要素突破以往按构造单元分解的做法,确立跨构造单元的"复合构造系统",结合成矿带成岩成矿作用特点,重新确定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范围,并对成矿亚带进行了重新划分;(2)收集汇总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最新的成岩成矿年龄数据,总结了矿床时空分布规律;(3)从地质,地球物理和地球化学等方面,总结归纳了沿基底结合带复活的网状断裂系统,阐明了成矿带的控矿构造格架,分析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的成因规律;(4)补充和完善了断隆区和断凹区的成矿模式,并初步构筑了长江中下游成矿带综合成矿模式。提出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内主体成岩成矿作用总体上分为走滑挤压阶段(146~135Ma)、走滑引张阶段(135~126Ma)和拉张伸展阶段(126~123Ma)等三个阶段,古太平洋板块作用导致的壳幔过程,引发含元古代弧岩浆岩源区活化和中生代的构造活化("双活化")是长江中下游成矿带形成的主要机制。  相似文献   

20.
试论金山金矿成矿特征与成矿控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论述了金山金矿成矿控制作用,指出金山金矿的形成与富集主要受含矿变质建造和韧性剪切带控制。含矿变质建造作为金的矿源层,为成矿准备了物质基础;韧性剪切作用促使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富集,并构成矿质运移通道和容矿空间;含矿变质建造中的碳质成分则在成矿过程中起着对金的吸附和还原沉淀作用。最后,指明了找矿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