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航空重力测量的基本数学模型,详细分析了航空重力测量的系统误差来源.大致可将系统误差分为三类,即停机坪重力基准值、比力初值的观测误差,格值、交叉耦合系数、摆杆尺度因子的标定误差和水平加速度改正的模型化误差等.然后,对每类系统误差的量级及其补偿方法进行了研究,指出水平加速度改正是引起系统误差的主要因素之一.大同、哈尔滨和渤海湾航空重力测量的实测数据分析均表明,在各项系统误差尤其是水平加速度改正得到有效补偿后,航空重力与地面(或船测)参考值的系统误差将小于1×10-5m·s-2. 相似文献
2.
利用傅立叶分析法分离出河西-祁连山地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进而推导出重力场所产生的散度散计算公式,分别计算出各时段的重力散度值,绘制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及散度等值线图,并结合该地区的地震活动和地壳深部构造资料进行综合分析研究,初步得出以下认识:(1)重力非潮汐变化的长波项是由地壳深部物质迁移所引起,具有NW向特征,与区域构造运动的继承性有关。通常把它作为地壳运动的正常值;(2)重力非潮 相似文献
3.
4.
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力重复测量资料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北京及其周围地区重复重力测量资料所进行的重力非潮汐信息的处理程式,对该区1984-1988年期间重力变化机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下水位的变化是1984-1988年期间北京及其周围地区影响重力重复测量的主要因素。校正后的重力资料显示出,1987-1988年在北京以西地区策略变化比东部地区的变化幅值大。据分析,这种变化可作为研究1989年大同地震的地震孕育场依据之一。 相似文献
5.
6.
7.
8.
根据近年来在滇西地区和西藏拉萨绝对重力点上的一些新的绝对重力重复观测结果 ,对1990年以来在这些点上绝对重力重复观测结果进行了分析. 滇西地区的5个绝对重力观测 点的近10年的重复观测结果表明,大部分观测时段没有出现与地球动力学事件有关的重力变 化,只有丽江和洱源2个绝对重力观测点的观测结果显示丽江地震前后有变化. 为了研究该 重力变化的原因,本文正演模拟了出现重力变化期间丽江地震同震位错引起的重力变化,模 拟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有较好的一致性. 西藏拉萨近10年以来的重复观测结果给出了拉萨点 的绝对重力值以-1.82±0.9×10-8m·s-2·a-1速率下降,这从重力学 的角度反映出青藏高原的隆升. 对拉萨点的重力变化机制进行了探讨,根据印度板块与欧亚 大陆俯冲模型计算的拉萨点重力变化速率与观测到的重力变化速率较一致,表明现今拉萨地 区重力变化是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俯冲所引起. 根据印度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的位错模 型计算的拉萨点的重力变化与地表垂直位移的关系,将重力变化转换为拉萨点的隆升速率为 8.7mm/a. 相似文献
9.
11.
12.
13.
利用细观损伤力学模型建立了地壳损伤演化过程地球重力场变化的关系。探讨了利用重力观测资料计算地壳微裂纹密度参数变化分布的理论与计算方法。利用河西地区1992-1999年多期重复重力观测资料对该地区的裂纹密度参数变化进行了计算,并将计算结果与该地区的各观测时间段内相应发生的一级以上地震活动进行了对比分析,取得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和认识。 相似文献
14.
多网重力数据联合平差和系统误差改正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华北地区现行的地震重力监测网由于独立联测, 自成体系, 绝对控制点较少, 获得的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在绝对控制较弱的地区会产生畸变, 也不能有效的消除仪器标定系统所引起的测量误差。 本文以华北大网作为控制网, 结合绝对重力点进行联合平差计算, 使各省区地震重力监测网平差精度提高了(0~4)×10-8 m/s2, 平差起算基准相统一, 绝对控制较弱的地区畸变减小。 采用相关系数检验法, 对华北地区各省区地震重力监测网2010年二期重力平差计算结果进行检验, 部分重力点位系统误差高达60×10-8 m/s2, 经过系统误差改正后, 重力场动态变化趋于一致。 经过各项改正后, 华北地区2010年重力场动态差分图像对地震前兆具有更好的反映。 相似文献
15.
16.
17.
滇西试验场重力潮汐观测及其地震响应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使用Nakai预处理、Venedikov调和分析和滑动滤波等方法,对滇西地震实验场下关台GS15-227重力仪1987-1992年 观测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确定了该地区最佳重力潮汐参数及潮汐和非潮汐动态变化背景,并对观察期间的6个震例进行清理,分析了重力异常变化与地震的关系,获得了该地区重力潮汐和非潮汐信息的地震响应特征。 相似文献
18.
河西地区重力测量中周期误差分析1引言随着高精度的LCR—G型重力仪在流动重力测量中的广泛应用。用重力仪观测重力场随时间的变化,已成为探索地震预报的手段之一。由于LCR—G型重力仪监测到的是微伽级精度,因此,分析各种误差对它的干扰是非常重要的 ̄([1]... 相似文献
19.
20.
利用富里叶分析法分离出了河西—祁连地区重力变化的长波项和短波项,并结合该区的几次地震进行了分析研究,得到以下初步认识:1.长波项图象特征表明,地震前地壳深处物质的迁移性运动是地震活动的背景性因素;短波图象则是地震发生前的异常表现。2.无论是长波项,还是短波项,在地震前其图象都有高梯度带,但其物理意义不同:长波图象的高梯度带是由于地壳深部的结构不同,使物质迁移受到一定程度的阻档所致;短波图象的高梯度带则是未来地震的危险地带。3.河西—祁连地区的垂直力源的局部性和短暂性的根源在于形成力源的地壳深部物质迁移的局部性和短暂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