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重力测量研究断裂活动的尝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唐伯雄  吴国华 《地震》1991,(6):73-76
  相似文献   

2.
本文对1976年龙陵震区的重力复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震区发生的几次强余震前,重力测值都出现了明显的增大→减小的变化过程,余震发生后,重力值恢复。本文还对重力变化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3.
香山绝对点的重力非潮汐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1988年3月-2001年3月中国地震局和中国计量科学院合作用NIM-Ⅱ仪器在香山地震台进行58次绝对重力测量,其中44次同时量测了地下水水位。本文从角度研究了香山点重力变化的机理。主要结论:(1)地下水活动是重力变化的主要局部干扰源,它与重力观测值分段相关,可用一个5次多项式进行改正;(2)局部地壳形变的影响甚小,可略而不计;(3)地震活动导致重力值发生短期变化,最大幅度达0.333μms^-2;(4)1989-2001年重力值近于线性地下降了0.191μms^-2,平均速率为-0.0147μms^-2/a属全球性或区域性重力变化。  相似文献   

4.
辽南地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近年来多期流动重力监测资料,对辽南地区重力场时空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该区重力场时空变化与地震活动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5.
基于2010年5月—2013年10月的6期在河西地区流动重力测量资料获得的重力场时空变化结果,分析该区近期重力场变化及与2013年门源MS5.1地震的关系。结果表明:河西地区重力场变化空间分布显示在活动断裂附近重力变化较大,沿祁连山北缘断裂、昌马—门源断裂及庄浪河断裂形成与断裂带走向基本一致的重力变化高梯度带,反映了断裂构造活动引起的重力局部异常变化特征。2013年门源MS5.1地震发生在重力变化的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6.
景泰5.9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祝意青  陈兵  张希  张四新 《中国地震》2001,17(4):356-363
通过对河西地区重力复测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2000年6月6日景泰5.9级地震孕育过程中的重力场演化特征。重力动态图像较清晰地反映了本区重力场的准均匀态→地震孕育的非均匀态→发震的演化过程,还分析研究了特征重力变化与强震活动原关系。  相似文献   

7.
断层活动的重力效应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地球内部的热应力和重力是驱动地壳运动和地震活动的主要力源,而这些构造应力往往在地壳薄弱处-断层带发生作用。本文从断层在构造应力作用下有关参数发生变化这一情况出发,讨论它们的重力效应,所得结果表明,断层的几何参数和特性参数发生变化时,重力场将产生相应的变化。  相似文献   

8.
东昆仑活动断裂带及其强震活动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刘光勋 《中国地震》1996,12(2):119-126
本文在简述东昆仑活动断裂带的构造背景与演化历史的基础上,重点叙述了该活动断裂带的展布,几何结构,第四纪运动和强震活动等特征,指出,这是一条具有长期演化历史,深部构造背景和第四纪乃至全新强烈活动的断裂带。因而在我国大地构造演化,尤其在青藏高原隆起形成,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它还是我国西部地区一条主要的强震活动构造带,根据现代强震活动记录和在全带新发现的多期全新世古地震及其地表破裂带,分析了大震在断裂带  相似文献   

9.
本文对京西北1987年以来用拉科斯特重力仪复测的重力资料进行了分析,着重讨论了1990年9月22日小汤山4.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异常变化情况。  相似文献   

10.
通过强震震例阐述了重力观测在地震预测中的作用,分析了强震震间期与同震及震后重力场变化特征、区域重力场变化及其与强震活动的关系。强震前区域重力场出现大范围的有序性变化,震源区附近产生与地震孕育发生有关的局部重力异常区,并沿区域主要发震构造断裂带出现显著的重力变化梯度带;强震一般发生在重力变化高梯度带转弯附近或重力变化四象限分布特征中心附近;重力场动态变化图像能够较清晰地反映强震孕育、发展、调整过程的重力变化信息,并基于震例提出了强震震前重力变化的“场-源-带”基本模式。最后,提出我国重力监测预报发展中仍存在的问题,并对利用重力监测资料开展地震预测预报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1.
1965年以来,塔吉克(Tadjik)科学院地震研究所利用GS—12(N182)重力仪,采取重复重力测量在阿什哈巴德地球动力学试验场开展了区域重力变化的研究。1971年以来,又与苏联科学院大地物理研究所联合进行了重力测量。沿着Gaudan剖面布设了7个观测点,这组观测点从北向南穿过Kopetdag前渊断层带。在这个断层带上,利用了十多种地球物理学方法来研究地震构造对地球物理场、水文地质状态、热流值、水氮释放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地壳孕震过程的重力变化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根据民介质中的力学理论,推导了在地壳中存在微孔洞时介质的应力应变本构关系的表示公式,讨论了描述地壳中空洞形成过程的孕震模型参数,讨论了孕震模型参数的变化与地过介质状态的变化和地面重力变化的关系,并根据乘法分解理论推导了孕震过程计算重力变化的弹塑性递推计算方法,并采用GTN模型进行了数值模拟。在此基础上,将数据配发生在1996年云南丽江Ms=7.0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进行了对比分析,讨论了微孔洞的形成  相似文献   

13.
鲜水河活动断裂带地震地质研究的新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鲜水河断裂带是我国西部著名的断裂之一。通过对鲜水断裂带所进行的1/5万地质填图及相应的工作,对该断裂带的演化历史。组合形成,分段性和各段的活动习性,古地震与历史地震的复发间隔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新的进展。  相似文献   

14.
大同—阳高地震前后的重力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家正 《地震》1992,(3):44-52
1989年10月18—19日在大同—阳高一带发生M、=6.2地震及5个5级以上地震,形成震群型地震。我队以火车为运载工具的华北重力测网北环穿越震中区附近,原复测周期为一年。震后(1989年11月)对北环进行了检测,发现在原有重力变化的基础上,不仅未呈现恢复现象,而且重力变化继续加。1990年3月年度复测,重力变化保持在1989年11月震后水平,1990年9月再次检测,重力变化又朝同一方向继续发展。从重力变化趋势分析:此次大同—阳高地震与1988年7月23日阳原M_s=5.0地震是该区1983年后形成的趋势性异常背景上同一系列地震,目前该异常正继续发展,且有加速趋势,故对该区应进一步加强监视。  相似文献   

15.
对川西地区2000~2001年雅江—康定间6.0级地震前后的重力观测资料进行了处理,绘制了重力场变化等值线图和三维曲面图,从动态的观点研究了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的图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力变化与构造环境变化有关,地震前重力场有明显的异常变化。②雅江地震前后重力场空间分布图较好地反映了鲜水河断裂带及北西向的理塘断裂和北东的玉龙西断裂构造活动弓l起的重力变化。③地震发生在重力异常下降区及高梯度带附近。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西北GPS网络重力变化的系统分析及其与地震活动关系研究认为,重力变化与地震活动具有较好的相关性,与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的空间联系,重力测量可以较好反映地壳构造活动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  相似文献   

17.
松潘—龙门山地区主要活动断裂带第四纪活动特征   总被引:31,自引:0,他引:31  
本文主要根据我们近两年来对松潘—龙门山地区主要断裂带的野外调查成果,并参考前人资料,结合第四纪年代学和断层活动性与地震关系的研究,重点讨论了松潘—龙门山地区几条主要活动断裂带的第四纪活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这几条活动断裂带在中、晚更新世以来活动的强弱与其地震活动在时、空分布上的不均匀性有较好的一致性,即地震活动的强度、频度严格受断裂带在中、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强度、活动方式的制约,强震主要发生在晚更新世以来断裂的最新活动段上。  相似文献   

18.
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变化与汶川8.0级地震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成都地区1996~2008年绝对重力和相对重力观测资料获得区域重力场时空动态变化结果,系统分析了龙门山断裂带重力场变化特征及其与汶川8.0级地震的关系.①重力变化与龙门山断裂构造活动存在密切空间联系,重力测量较好地反映了伴随活动断层的物质迁移和构造变形引起的地表重力变化效应.②成都地区重力场动态图像较完整地反映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孕育、发生过程中出现的流动重力前兆信息.③映秀及北川重力点值时序变化累积量达120×10-8m·s-2,较好地反映了汶川地震前映秀和北川两个极震区附近的重力测点随时间的剧烈波动性上升变化.④汶川地震前,龙门山断裂带东侧的四川盆地相对稳定,而较显著的重力变化发生在龙门山断裂带西侧的川西高原上.  相似文献   

19.
吴国华  罗伯华 《地震研究》1993,16(2):124-131
1988年11月6日澜沧——耿马地震后,使用2台Worden重力仪在7.6级地震震中附近的大塘乡下扎二进行了定点场地重力测量,本文对这次重力测量的结果进行了初步分析,认为观测期间在竹塘附近发生的二次强余震(11月27日,M=5.9,11月30日,M=6.7),震前引起了约30×10~(-8)ms~(-2)的重力变化,并且认为这二次强余震的孕育过程可以用DD模式来进行解释,据此初步估算这二次强余震之前的最大应力值约4×10~7达因/厘米~2,应变值约4×10~(-5),震源体的隆起约12厘米。  相似文献   

20.
青海拉脊山断裂带新活动特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拉脊山断裂带由拉脊山北缘断裂和拉脊山南缘断裂两条向NE凸出的弧形断裂所组成,分别长约230km和220km。它们是介于NNW向的热水一日月山右旋走滑断裂带和NWW向的西秦岭北缘左旋走滑断裂带之间的一个大型挤压构造区和构造转换带,也是分隔拉脊山南北两侧的西宁一民和盆地和循化一化隆盆地的重要边界断裂。沿断裂带的追踪考察,发现了其新活动的部分地质地貌证据。其最新活动时代为晚更新世晚期(仅局部为全新世早期),性质以挤压逆冲为主稍具左旋特征。该断裂的新活动可能导致了该区20余次5级左右中等地震的发生。可以说,拉脊山地区既是反映构造活动,又是反映地震活动的地震构造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