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雪盖与植被覆盖重叠关系的遥感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以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中部锡林浩特市地区为研究区,应用陆地资源卫星TM影像资料,编绘出1:50万植被图;应用1992年12月28日的NOAA气象卫星AVHRR数据,结合地面准同步实测雪深数据及有关气象台站的记录,绘制出雪盖分布范围和积雪深度图。在对雪盖图和植被图叠加分析的基础上,得出1992年冬季研究区积雪掩埋牧草高度等级图。在此基础上,探讨了积雪分布和草场植被结构的空间重叠对应关系,为牧区积雪灾害危险性评价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高亚洲积雪分布   总被引:17,自引:12,他引:17  
李培基 《冰川冻土》1995,17(4):291-298
高亚洲是全球山地积雪重要分布区,对探测全球气候环境变化,诊断积雪与气候相互作用,以及预测海面上升具有重要意义,本使用1978-1987年SMMR微波候积雪深度资料,1973-1989年NOAA周积雪面积图,以及青藏高原60个基本气象台站1957-1992年逐日积雪深度,密度和月积雪日数记录,提示出亚洲积雪时空分布特征。  相似文献   

3.
基于数字摄影测量的雪盖制图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受地形、 植被、 太阳辐射以及分吹雪等因素影响, 山区积雪时空分布差异性很大, 人工观测和卫星遥感手段很难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雪盖信息. 2010年3-5月在祁连山葫芦沟一级小支流开展了相机摄影试验, 并应用摄影测量技术将野外拍摄影像转化为正射积雪空间分布图像, 以此获取小流域高时空分辨率的积雪分布信息. 结果表明: 20次摄影测量后方交会解得到的摄影中心与实测摄影中心误差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单张积雪制图误差分析表明, ΔX 分布在-9.27~25.51 m之间, 而ΔY分布在-33.53~18.2 m, ΔZ区于-3.33~9 m之间, 边缘处积雪制图误差大于中心位置. 进一步分析表明, 高程数据精度、 摄影距离和摄影倾角等因素影响数字摄影测量雪盖制图的精度. 随着地形数据精度的提高, 正射积雪制图的精度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相机摄影测量也将成为小流域尺度、 坡面尺度雪盖信息获取的有效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在不同域值条件下,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但覆盖度减到0~20%时,地温反而降低。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冷季降雪多,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雪盖厚,持续时间长,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雪盖薄,持续时间较短,一般保温作用微弱。当雪盖厚度超过20cm以后,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雪盖薄,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总之,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为渐变过程。随时空尺度变化,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有些地段,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因此,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5.
青藏高原冻土区地温既受海拔、纬度和经度(干燥度)区域地带性规律控制, 同时它又受植被、雪盖、砂层、 水被和地质构造等局地因素的显著影响. 局地因素对地温的影响具有双重性: 在不同域值条件下, 它可增高或降低地温. 地温随植被覆盖度减小而逐渐增高, 但覆盖度减到0~20%时, 地温反而降低. 在青藏高原东部、南部和腹部的高山区, 冷季降雪多, 很多地段为稳定积雪区, 雪盖厚, 持续时间长, 对浅层地温起保温作用;而高原腹部的高平原、河谷和盆地冷季降雪较少, 雪盖薄, 持续时间较短, 一般保温作用微弱. 当雪盖厚度超过20 cm以后, 保温作用即开始增强;在暖季因积雪存在时间短, 雪盖薄, 短期内对浅层地温起冷却作用. 总之, 每种局地因素迫使地温向相反方向转化阶段是一个区间值, 为渐变过程. 随时空尺度变化, 局地因素的影响变化很大. 有些地段, 几种局地因素共同作用, 加上活动构造和地形、地貌等的影响, 使地温的时空分布和局地因素对其影响或控制变得错综复杂. 因此, 研究和预测地温特征和变化趋势, 需要在监测植被和积雪作用的基础上进行参数选择、 验证和优化.  相似文献   

6.
一种简化的MODIS亚像元积雪信息提取方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曹云刚  刘闯 《冰川冻土》2006,28(4):562-567
遥感技术已逐步成为大范围内积雪信息提取的主要手段,但通常的遥感积雪像元识别算法使用二值判定的模式,这对于山区非连续分布的积雪监测能力较差.针对目前应用广泛的MODIS传感器数据,充分利用了雪盖指数在积雪监测中的重要性,并在考虑了地表覆盖的情况下,建立了像元雪盖率与雪盖指数、植被指数之间的线性关系模型,并利用ETM+数据对模型估算的雪盖率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方法能有效地提取亚像元尺度的积雪信息.  相似文献   

7.
天山地区SAR数据雪盖制图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李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6,18(4):366-372
在分析合成孔径雷达(SAR)成像机理及雪盖参数散射特性的基础上,利用航天飞机搭载的成像雷达(SIR-C)获取的天山C波段、多极化SAR数据,进行提取雪盖信息的实验。数据通过预处理、散射系数图像的计算、去噪、入射角改正等处理后,利用BAYES监督分类方法产生该地区的雪盖分类图。实验结果表明,利用多波段、多极化SAR进行雪盖制图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北半球雪盖与我国夏季降水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光宇  曾群柱 《冰川冻土》1994,16(2):181-184
本用1967-1983年北半球卫星雪盖资料,对北半球北美、欧亚和青藏高原三个区域雪盖与我国东部地区夏季降水进行了相关分析。分析表明,三个区域夏季雪盖与夏季降水,以欧亚雪盖与降水的相关性最好,与青茂高原的雪盖相关性最小;北美冬、夏季雪盖与降水相关分布有着某种相反的分布,而青藏高原冬、夏季积雪与降水相关分布却有着某种相似的分布。  相似文献   

9.
青藏高原NOAA/NESDIS数字化积雪监测的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梅盛 《冰川冻土》1995,17(4):299-302
对1993/1994年青藏高原16幅NOAA积雪监测的分析,评价了NOAA/NESDIS积雪监测经的精度,证实本监测区域含50个以上NOAA/NESDIS网格单元时,该资料统计值才能满足WCRP监测雪盖率的精度要求。  相似文献   

10.
基于MODIS双卫星积雪遥感数据的积雪日数空间分布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刘俊峰  陈仁升 《冰川冻土》2011,33(3):504-511
结合Terra和Aqua卫星的积雪产品,获取2001-2006年全国新的逐日积雪覆盖数据,并利用此数据通过两种方案获取了全国积雪日数分布,对比发现3大稳定积雪区中,新疆地区积雪稳定性及连续性最好,东北其次,而青藏高原地区最差;通过595个气象台站年积雪日数数据分区分不同植被类型修正MODIS获得的年积雪日数.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11.
地形对天山积雪冻融变化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伟杰  刘海隆  王辉  赵文宇 《冰川冻土》2016,38(5):1227-1232
天山积雪是新疆水资源的重要来源,地形对积雪的空间分布和消融有重要影响,分析地形对天山积雪冻融过程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基于2005-2014年的MODIS/Terra积雪8 d合成数据(MOD10A2)与数字高程模型(DEM)数据,分析了天山积雪覆盖随高程、坡度和坡向的季节变化规律.分析结果表明:(1)在不同季节里,不同高程中的融雪和积雪过程同步发生,其中在春季和冬季,雪盖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低海拔和高海拔地区;而在夏、秋两季,雪盖变化较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中海拔地区.(2)在不同季节,不同坡度的积雪冻融过程也同步进行,但春季和冬季积雪呈线性变化,在缓坡和陡坡地区变化明显;夏季和秋季积雪变化缓慢,在中坡变化显著.(3)天山积雪变化随坡向具有对称性和周期性.积雪变化呈现北坡大、南坡小,春、冬季大,夏、秋季小的特点.在波动周期内,夏秋季积雪变化波动较大,变化趋势与春、冬季相反.研究结果可为融雪型洪水预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基于HJ-1B卫星数据的积雪面积制图算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积雪是影响气候变化的重要因子, 采用更高时空分辨率的环境减灾卫星遥感数据进行积雪制图算法的研究, 对推进我国自主遥感卫星在积雪监测领域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采用环境减灾HJ-1B卫星数据, 以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达日县为研究区, 应用归一化差值积雪指数(NDSI)法建立了基于HJ-1B卫星数据的积雪面积制图算法, 并比较MODIS与HJ-1B积雪图精度. 结果表明: 研究区HJ-1B积雪制图合理的NDSI阈值为0.37, 总分类精度达到97.97%; 与"真值"影像比较, HJ-1B积雪图Khat系数为0.911, 高于MODIS的0.817. 说明该研究建立的基于HJ-1B积雪制图算法精度可靠, 适合对研究区积雪进行实时动态监测. HJ-1B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对提高研究区积雪覆盖面积监测精度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但是地形因素是影响HJ-1B数据积雪分类精度的一个重要原因, 随着坡度的增加, 分类误差也随之增大, 尤其是多测误差增加比较显著.  相似文献   

13.
基于SNTHERM雪热力模型的东北地区季节冻土温度模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爽  杨国东  李晓峰  赵凯  姜涛 《冰川冻土》2018,40(2):335-345
冬季土壤温度在土壤肥力、植被安全越冬、土壤微生物活动中扮演着重要角色。雪盖的反照与隔热作用对冬季土壤温度变化及冻融过程具有一定影响,深入探究积雪覆盖对土壤温度的影响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雪热力模型(Snow Thermal Model,SNTHERM)是用来模拟和预测积雪演化和冻土温度的一维质能平衡模型。基于该模型,结合积雪下冻土温度的观测试验,通过模型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统计特征参数分析,进行了积雪覆盖下冻融土壤温度变化过程模拟的有效性和精度评价。结果表明,在积雪覆盖条件下,SNTHERM模型能够有效地模拟雪盖下浅层(5 cm、10 cm、15 cm深度)冻土日平均温度的变化过程,模拟值与观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通过改进模型中土壤层水分迁移等因素,能够提高冻土温度的模拟精度,为研究积雪各参数演化过程与下垫面温度的相互作用奠定理论基础,有助于提高积雪参量空间遥感的反演精度。  相似文献   

14.
2001—2008年天山西部山区积雪覆盖及NDVI的时空变化特性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对于以融雪及融冰补给为主的山区河流,融雪及融冰量的多少对当地可供利用水资源量的大小起着决定作用,对河流所在的水库的正常蓄水、防洪及发电产生一定的影响.积雪时空变化规律的影响因素较多,除气温这个主要因素外,还与当地植被覆盖情况、风向、风速及太阳辐射等因素有关,因此,基于2001—2008年的MODIS积雪数据和NDVI数据分析了研究区的积雪覆盖度与NDVI时空变化特性.结果表明:天山西部山区积雪分布极不均匀,边缘山区多雪,腹地少雪,边缘山区南坡比北坡积雪多;积雪期主要集中在10月到翌年5月,积雪年际变化差异较大,积雪有减少趋势.近8a来研究区的植被有较好的改善且与降水有一定的联系,但部分区域NDVI也有减小的趋势,不同区域植被返青时间不同.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除积雪消融与NDVI有其自有的变化规律外,二者之间也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关于植被覆盖是否会对积雪的消融起加速或减缓的作用,基于此两种MODIS数据产品无法得知,有待于通过其它方法或进行野外实验确定.  相似文献   

15.
长江源区典型流域积雪年变化及其与气温、降水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对长江源区冬克玛底河流域2005年1月-2006年9月积雪空间分布特征、雪盖变化进行了分析,探讨了2005年暖季(5~9月)积雪覆盖与同期气温和降水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积雪主要分布在河谷两侧的山坡、山顶、冰川前沿和冰川上,宽广平坦的河谷积雪很少;在暖季,流域降水多、气温较高,积雪主要分布在冰川区.作为一种特殊的下垫面,沼泽化草甸和冻土丘对积雪分布也有较大的影响.从两年的积雪覆盖率变化来看,在降雪少而气温低的1~4月积雪覆盖率变化剧烈;5月份降雪增多,但由于气温也在逐步回升,使得积雪覆盖率还是变化剧烈;10~11月降雪较多而且气温较低使得积雪覆盖率保持在80%以上的覆盖水平;6~8月因气温和地温较高,尽管降水多以固态形式降落,但在地面保留的时间极短,故积雪覆盖面积较小.在暖季(5~9月)降水对积雪覆盖的影响微弱,而温度是流域积雪覆盖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6.
MODIS雪盖制图中NDSI阈值的检验——以祁连山中部山区为例   总被引:12,自引:6,他引:6  
郝晓华  王建  李弘毅 《冰川冻土》2008,30(1):132-138
NSIDC发布的MODIS全球积雪面积产品采用的NDSI阈值为0.40,但在我国并没有验证,在区域积雪制图中仍然需要进行NDSI阈值选取的试验.选择祁连山中部山区常年积雪区作为研究区,利用SNOMAP方法从Landsat-ETM 影像中提取积雪图.通过与目视解译获取的积雪图作比较,该方法提取积雪面积总体精度超过96%,可将其作为地面真实积雪.然后选用MODIS 1B资料,采用NDSI方法得到研究区积雪图,通过改变NDSI阈值得到不同的MODIS积雪图与假设真实值Landsat-ETM 积雪图进行对比.比较结果表明: NSIDC发布的MODIS积雪面积产品采用的NDSI阈值0.40偏高,造成研究区积雪面积的低估;通过对3个子研究区积雪图对比及统计分析,得出该区域的合理阈值为0.33.  相似文献   

17.
天山典型区卫星雪盖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基于2000—2010年的MODIS/Terra积雪8 d合成数据(MOD10A2),研究了我国天山典型区积雪覆盖的空间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年平均积雪概率和1月积雪概率均呈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月、7月、10月的积雪概率与高程呈显著的正相关;冬季积雪分布主要受大气环流控制,使得西坡和北坡的积雪明...  相似文献   

18.
2003-2012年四川省积雪时空动态变化与气候响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李玉婷  柳锦宝  王增武  巴桑  肖垚 《冰川冻土》2016,38(6):1491-1500
积雪是地球表层覆盖的重要组成部分,以高反射率、低导热率对地球能量和辐射平衡产生重要影响。利用遥感和GIS等方法能够获得大范围的雪盖信息,了解其时空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可以对有关部门提供防灾减灾的信息。采用2003-2012年MOD10A2数据和四川省48个气象观测站的温度、降水量、湿度、气压和日照时数等数据,分析了10a四川省积雪覆盖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四川省积雪覆盖的空间分布呈现出西部高原多积雪,成都平原覆盖少,东部盆地几乎无积雪覆盖的阶梯式结构;2003-2012年近10a来,积雪覆盖面积年际变化呈现出小幅度波动,峰值出现于2008年,从总体趋势来看,积雪覆盖面积呈现出微弱的下降趋势;通过分析10a来积雪覆盖率与气温、降水、湿度、气压、日照时数的相关性可知,积雪覆盖率的变化特征与气温和降水的关系最为密切,与湿度的相关性一般,与气压和日照时数的关系较弱。研究表明,四川省积雪变化受气温的影响大于降水的影响,气温越高,降水量越多,积雪面积越少,反之,积雪面积越大。  相似文献   

19.
中国西部大尺度流域建立分带式融雪径流模拟模型   总被引:16,自引:6,他引:10  
王建  李文君 《冰川冻土》1999,21(3):264-268
针对中国西部大尺度流域利用遥感信息进行的融雪径流模拟模型建立过程,提供以数字地形因子分析为手段的分区,分带方法。在NOAA/AVHRR卫星云图为主要监测信息源的前提下,应用支持软件,解决了图像纠正,图形转为图像后再与图像匹配等问题。同时,根据研究得出雪象元之阈值,使用监督分类的训练样本方法统计出流域内雪盖面积及各带的雪盖面积百分比。作为应用和检验,对黄河上游的曲什安流域进行样本操作,分3个垂直带各  相似文献   

20.
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及其类型划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廷军  钟歆玥 《冰川冻土》2014,36(3):481-490
利用1966-2012年欧亚大陆1152个地面气象台站积雪深度资料,对欧亚大陆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空间分布进行了分析,以连续积雪天数为标准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类型进行了划分,并与应用累计积雪天数对积雪区类型的划分进行了比较研究. 结果表明:欧亚大陆积雪分布具有显著纬度地带性特征,积雪深度、累计积雪天数和连续积雪天数的大值分布区均位于俄罗斯平原的东北部、科拉半岛、西西伯利亚平原、中西伯利亚高原以及俄罗斯远东北部大部分区域. 与累计积雪天数划分方法相比,利用连续积雪天数对欧亚大陆季节性积雪分区,在前苏联地区积雪类型分区差异并不显著,但蒙古和中国的稳定积雪区明显缩减,青藏高原无稳定积雪区,中国大部分地区为非周期性不稳定积雪区. 两种积雪分区划分方法比较结果显示,连续积雪天数划分方法更能体现积雪累积的连续性和持久性,更符合对稳定积雪和不稳定积雪的划分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