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新发现新观点新动态美科学家认为地球生命已存在35亿年他们根据澳大利亚西部发现的化石得出上述结论。这些化石是一些由细胞组成的细长细胞群,形似毛发,细胞内无细胞核。在发现的11种细胞中有8种是前所未见的。南美恐怖鸟灭绝有新说南美恐怖鸟的兴衰原因一直众说纷...  相似文献   

2.
宋天锐  高健 《沉积学报》1985,3(2):85-96
前言 地球上最古老的生命现象在35亿年前形成的岩石中已经发现一些踪迹(Sohopf)[2 6]。但是,目前比较公认的最古老的动物化石是出现在7亿年前后的沉积地层中,被称之为伊迪克拉后生动物化石(Edicaran Metazoan fossils)。在此以前是否有更古老的后生动物化石问题,一直为古生物学家、地层学家和沉积学家所注意。Walcott(1899)[27]最先在上前寒武系中部大约10-11亿年的地层(Belt Supergroup)中,描述过两种古老的痕迹化石,分别定名为:Pldnol i tesHelminthoidichnites。后来,Cloud[14]和W alter[28]等对这些痕迹化石进一步研究后,认为Walcott描述的痕迹化石或者是藻类,或者是一些孤立的波痕或结核。以后,Sabrodin(1971)在苏联的上前寒武系里菲组中,发现了一种规则的管状充填痕迹化石,直径1.3毫米,管壁边界清楚,伴生有团粒(粪粒?),用K-Ar法测得这些团粒为12.7亿年的同位素年龄值,并将这种充填管状痕迹化石定名为Rugoinfractus. Palij(1974)[23]并论述T这一痕迹化石,但根据地层产状对其年代有怀疑。  相似文献   

3.
最近,我国学者在辽宁地区再次发现1.6亿年前对传统“演化规律”提出挑战的远古植物——花化石。中科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王鑫博士和中科院植物研究所王士俊博士在刚刚出版的《地质学报》英文版上报道了这种新发现的侏罗纪被子植物化石,并将其命名为“中华星学花”。据王鑫介绍,中华星学花化石出土于葫芦岛市连山区白马石乡三角城子,化石地层为海房沟组,属于中侏罗世。化石为炭化的压型化石,保存着很多珍贵细节。  相似文献   

4.
微生物的污染物在露头上和实验室内均可混入。微体化石既有天然的亦有人造的。这种令人迷惑的物体是可以辨认的,更重要的是不能允许它们削弱日益增多的前显生宙可信的有生命存在的记录。巴西的(约10亿年)和南非的(约23亿年)古老的碳酸盐岩石标本微小裂隙内所发现的丝状微生物污染物,与以前描述为化石的产状相类似。已发表的有可能属太古代的微生物同样包括了微体污染物和实验室里人工制品。虽然斯瓦士兰统沉积岩的微结构可能是化石,但它们还没有得到验证。至今已知最老的保存化石结构的是洛伊丝、纳吉(Lois,Nagy)所描述的约23亿年的南非泥灰质白云岩、迭层石灰岩内的丝体。由于缺少确切的有关超微结构或微量化学方面的证据,因此难以确定那些较老的化石记录是肯定无误的。  相似文献   

5.
刘许生 《湖南地质》2010,(10):77-79
湖南的矿物宝石商对古生物化石市场这个话题几乎集体噤声,除了李文甫。 可事实上,他们中的很多人,在1994年以前,都曾经营过古生物化石的买卖,当时,湖南的古生物化石民间市场的交易额甚至超过了其主营的矿物宝石,红极一时。  相似文献   

6.
本文研究了昆明滇池和太湖无锡湾软体动物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化石同位素组成,恢复了昆明盆地百万年以来和太湖无锡湾近四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大差值可达7‰;钻孔中的不同层位的贝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贝壳同位素相比,既有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的层段,也有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层段,氧同位素变化周期为十万年;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湿润期对应,而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干燥期对应。化石氧同位素记录了昆明盆地古气候干湿变化有十万年的周期,随时代变新,气候逐渐干燥;以化石碳氧同位素为主,综合沉积物特征,推断太湖无锡湾近20m地层形成于近四万分年至今,气候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为河口相。  相似文献   

7.
李玉成  徐永昌 《沉积学报》1990,8(2):105-112
本文研究了昆明滇池和太湖无锡湾软体动物壳化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利用化石同位素组成,恢复了昆明盆地百万年以来和太湖无锡湾近四万年以来的古气候环境。研究表明:淡水软体动物壳化石氧同位素组成,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最大差值可达7‰;钻孔中的不同层位的贝壳化石碳氧同位素组成与现代贝壳同位素相比,既有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的层段,也有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的层段,氧同位素变化周期为十万年;富集轻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湿润期对应,而富集重碳氧同位素组成层段与干燥期对应。化石氧同位素记录了昆明盆地古气候干湿变化有十万年的周期,随时代变新,气候逐渐干燥;以化石碳氧同位素为主,综合沉积物特征,推断太湖无锡湾近20m地层形成于近四万分年至今,气候温和潮湿,环境可能为河口相。  相似文献   

8.
内蒙古宁城地区道虎沟化石层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20,自引:6,他引:20  
在内蒙古宁城道虎沟地区新发现了一套化石层,该化石层所代表的道虎沟生物群是研究燕辽生物群灭绝原因和探寻热河生物群起源之迷的关键,精确的Ar-Ar和SHRIMP U-Pb测年表明,道虎沟化石层之上的中一酸性火山岩的年龄在164~165 Ma左右,道虎沟化石层的时代大于或等于165 Ma。据此认为,道虎沟生物群在时代上比热河生物群早数千万年以上,应属于燕辽生物群,或者属于燕辽生物群与热河生物群之间的过渡类型。  相似文献   

9.
地质年代学是研究由古生物化石和岩石、矿物记录地壳物质产生、发展及演变历史的一门学科.十九世纪中叶以前,地质工作者一直把距今约6亿年,已发现有化石的地层叫显生宙;而显生宙以前,当时没有发现化石的地层叫隐生宙.显生宙又划分为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近十多年来,由于对前枣武纪地  相似文献   

10.
寒武纪     
"寒武"(Cambria)是英国西南部威尔士的古称.它是英国地质学家赛得威克(Sedgwick)1835~1836年在威尔士寒武山系描述了含有三叶虫及其它化石的古老沉积岩系而创立的名称.以后,在欧洲、美洲和亚洲一些国家相继发现有类似地层存在,其界限为1888年在伦敦召开的第四次国际地质会议所肯定;"寒武系"则为第八次国际地质会议所承认.寒武纪距今约5~8亿年.从那时开始,海生动物大量繁盛.目前全世界寒武纪地层中发现的生物化石有2500多种,以节肢动物中的三叶虫最多(占60%)、腕足动物次之(占30%)、其它生物,如:蠕虫类、软体动物、古杯海锦和古植物孢子等亦  相似文献   

11.
淡水软体动物壳质氧同位素组成与气候环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研究现代及第四纪淡水软体动物一些属种的氧同位素组成,显示如下规律:与海相软体动物相比,淡水软体动物富集轻氧同位素组成,δ16<-5‰;相同水域生活的不同属种的氧同位素组成相差较小(萝卜螺等例外),不同水域生活的软体动物壳质氧同位素相差较大;全贝壳氧同位素主要继承生活时的水体的氧同位素组成,受气候干湿程度影响;第四纪化石也富集轻氧同位素组成,δ16O分布范围较宽;湿润期,化石富集16O,凉干期,化石富集16O。  相似文献   

12.
在地球上,已知最早群体绝迹中,百分之七十的澡类灭绝于6.5亿年以前,马萨诸塞州坎布里奇市哈佛大学的安德烈H.克洛尔和瑞典隆德大学的Gonzalo vidal报道,这项发现是根据对斯堪的纳维亚、波罗的海地区、格陵兰东部以及新近在澳大  相似文献   

13.
丁村组底界的侵蚀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 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丁村遗址,是1953年发现1954年在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主持下进行系统发掘的。除获得三枚人牙化石和2005件石制品外,还有28种哺乳动物化石、5种鱼类、30种软体动物化石。经研究,人类化石处于早期智人阶段,文化期为旧石器时代文化中期亦即地史上的更新世晚期早一阶段。发  相似文献   

14.
引言随着西澳大利亚瓦拉沃纳群硅质岩中小球状和丝状微化石及选层石的发现,可以确信生命的历史可追溯到35亿年以前。真核生物的出现可能早于15亿年,但是直到大约13亿年以前尚未找到确切的标本。后生动物大约在6.8至5.7亿年期间出现,宣告进入了显生宙时代。在最早期的生命历史中伴随着由前生物有机化合物所洪给的、可能是异养的最早生物的发展导致生物演化上的转折点。自养生物[造甲基(Methanogens)和光合自养厌  相似文献   

15.
华洪  胡云绪 《西北地质科学》1997,18(1):70-75,T001
当前人们普遍认为地球生物史上最早的后生动物是伊迪卡拉动物群,由软躯印痕化石组成,多数学者认为是刺胞动物,年代约6 ̄7亿年前,而多门类骨骼化石的出现则是寒武系底界的标志。震旦晚期虽有少量报道,但其层位不低于陆山陀组。但是,陈耳化石因其年代古老(12亿年)而又显示多样的贝壳或骨骼的性质,学术界反映谨慎,认为将其归为可疑化石较为可靠。笔者从化石的保存特征、形态组合面貌、有机与无机成分分析和结构构造研究等  相似文献   

16.
杨杰 《地质论评》1947,12(Z2):191-196
凡是无标准化石的地层,其层位及年代非常的鞣以鉴定,尤以寒武纪以前诸地层为最困难。因为寒武纪以前的诸地层,不独无标准化石,还有构造上及变质上等等问题,以致研究者  相似文献   

17.
辽宁北票地中侏罗世海房沟组丰富的生物化石,其中的水生昆虫,水生植物,叶肢介,水生软体动物和鱼类共同构成一个复杂的水生生物群落。根据其营养水平划分为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这些生物通过捕食关系构成的一个的食物链。  相似文献   

18.
张伟  高克勤 《古地理学报》2014,16(2):205-216
离龙类是一在形态和生态适应上高度特化的水生—半水生爬行动物双孔亚纲的灭绝支系。离龙目的地理分布局限于北半球,地史分布从侏罗纪一直延续到中新世。辽西是中国最为重要的离龙类化石产地,化石点主要分布于凌源、义县、朝阳和建昌4个地区,尤其以义县地区化石点的分布最为密集。目前辽西已经发现的离龙类包括3科4属5种,其中潜龙和满洲鳄2属的化石仅发现于义县组,而伊克昭龙与戏水龙2属的化石则仅见于九佛堂组。化石证据表明,白垩纪离龙类在辽西范围内的延展分布呈现一个自西向东、由南向北的地理地史演化过程。化石证据也表明辽西的离龙类在较短的时期和较窄的地域范围内经历了一个快速分异演化的过程。长颈潜龙类和短吻满洲鳄类在辽西同时首现于凌源义县组大新房子层,并先后灭绝于义县组的大康堡层和金刚山层。潜龙类最后出现的大康堡层的火山凝灰岩层密集保存了数以千计的潜龙类个体,可能代表该类群于早白垩世发生了与火山喷发活动紧密相关的集群灭绝事件。而后,短吻戏水龙和长吻伊克昭龙同时首现于九佛堂组第2段,并于该组第3段沉积时期内灭绝。整个辽西地域内的离龙类的分布从126~120Ma,在经历了大约6Ma的快速分异演化之后,均于早白垩世阿普第期灭绝。  相似文献   

19.
古—中生代之交,伴随着显生宙历史上最大的生物灭绝,发生了最大的一次生态系结构变革,软体动物双壳类取代了腕足类在底栖生态系中的主导地位。以中国南方为代表的特提斯地区晚二叠世末至早三叠世良好的地层记录和丰富的双壳类化石材料为该时期双壳类及底栖生态系的演化研究提供了良好条件。通过系统收集和整理全球范围内该时期各地区有关双壳类的研究资料及主要成果,建立各个地区双壳类带的对比关系,并对30年来的双壳类生物地层工作做了简要的总结。从分异度和生态特征等角度来说,双壳类在二叠纪—三叠纪之交的生物危机中表现出了中等程度的灭绝,并在经历了长时间的迟缓复苏后,于早三叠世Spathian期进入了一个较快速的复苏阶段,但是直到中三叠世安尼期才真正进入快速分异辐射。在这漫长的复苏过程中,以Claraia和Eumorphotis等为代表的双壳类属种广泛分布于各种相区,这些分子的繁盛与消亡过程和机制仍需要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0.
陈军  尹勇前  李涛  金利勇 《地质通报》2016,35(6):872-878
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是晚更新世时期北半球最具代表性的典型哺乳动物群,该动物群的化石在中国东北地区广泛分布,其演化、发展乃至灭绝与古人类文明的发展有密切的关系。综述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的概况,从动物组合、古地理分布、古生态环境等方面介绍了该生物群之全貌。以吉林省大布苏国家重点化石产地为例,对该产地出土的猛犸象-披毛犀动物群化石标本进行了最新的统计(分属6目13科21属23种),对其化石组合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对在东北地区深入开展该动物群研究的意义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