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5 毫秒
1.
2.
国土经济学     
国土经济学是一门新兴的应用性经济学科。根据“对于某一现象领域特有的某一种矛盾的研究,就构成了某一门科学的对象”的观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84页),国土经济学研究对象“国土”是一个含有政治学、经济学、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意义的综合概念。首先,国土是指一个主权国家管辖范围内的领土、领海和领空,包括一国或地区的陆地、河流、湖泊、内海、领海、大陆架以及它们的下层和它们(大陆架除外)的上空。因此,国土不是一般所指的土地,而是具有三维空间的立体土地。其次,国土也指国家资源或称国土资源,包  相似文献   

3.
4.
5.
基于生态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简要叙述了生态经济理论的发展历史和基本观点,并将其基本观点应用于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问题的研究,分别就水资源开发利用的阈值、熵定律的约束、生态系统的相互依赖性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生态经济理论在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地质勘查经济学(简称地勘经济学)作为地质经济学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是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中逐步建立与完善的.他是研究地质矿产资源(勘查)在社会再生产环节中的经济规律以及与其它生产要素、其它经济部门之间的经济关系.  相似文献   

7.
8.
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差异辨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一门新兴交叉学科,生态经济学指导可持续发展有传统经济学所不具备的优势,辨明了生态经济学与传统经济学的几个关键差异。在基本愿景上,传统经济学认为生态系统是经济系统的一部分,强调研究交换价值流,而生态经济学认为熵流是分析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关系的基本方法。微观经济学方面,生态经济学区分了不同的关键资源类型之间替代或互补关系,明晰自然资本在生产函数中的作用后,提出了有别于传统经济学的生产函数。宏观经济学角度,生态经济学强调在控制吞吐量的基础上提高人类的福利,明确指出了人类社会发展所面临的3个关键问题,即相对生态系统的人类社会经济系统规模问题、财富或资源的公平分配问题及资源的配置效率问题,其优先性也依次递减,尤其强调规模问题是与传统经济学强调无限增长最显著的差异。  相似文献   

9.
10.
稀缺,在西方经济理论中是一个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是资源配置的前提或根本,然而也是被传统社会主义经济理论所忽视的问题。把握稀缺这一前提或根本,对于深刻理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从资源的稀缺性这一客观事实出发,系统地考察了稀缺与资源配置的内在联系,提出了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是检验经济体制孰优孰劣的根本标准。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市场经济和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比  相似文献   

11.
阳新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生态经济学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不仅可以为阳新经济发展开拓新的空间,而且对牵动阳新以及整个地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带来新的契机。从生态经济学的角度阐述对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综合利用的现实意义、可行性和开发利用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旨在为阳新火电厂粉煤灰的综合利用以及地方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论述了建立地质环境经济学的必要性及其重要意义,地质环境经济学的有关概念,地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属性及学科地位,地质环境经济学的研究任务,主要内容以及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13.
高庆洲 《地下水》2001,23(3):114-115
在以往水资源平衡分析中 ,人们总是将客观需要与市场需求混为一谈 ,从而导致水资源市场供求关系的脱节 ,降低了工程资源的配置效率 ;本文应用西方经济学的观点 ,对陕西省近十年来的总用水量变化趋势进行了初步分析和解释 ,提出了水价、水资源开发边际成本、技术进步对水资源的浪费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14.
土地经济学     
土地经济学是研究人与土地及土地利用中经济规律和经济关系的科学。 土地经济学的研究领域大致包括三个方面:1、土地利用经济。主要研究土地在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分配与使用,具体包括土地资源的调查,技术经济评价,土地规划,土地开发、利用、保护等方面的经济问题。2、土地制度。主要研究土地所有制、土地使用制以及土地管理制度的建立、演变及其实施等方面的问题。3、土地权属转移及收益分配。主要研究土地权属转移的条件、形式和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如土地作为商品买卖时的价格,土地使用权有偿转让时土地使用者向土地所有者支付的地租,以及国家参与土地收益分配的具体形式——土地税收等。  相似文献   

15.
地质灾害堪称地球表层系统的“群灾之首”。诸种灾害发育的连锁性、叠加性、相关性和群发性,是自然动因(含天象、地象、气象因素,主要由自然地质作用引发)与社会经济动因(人类活动失控致灾)的藕合效应。地质环境日益恶化,地质灾害频发所造成的巨大社会经济损失,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建立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理论和方法体系,是事关防灾减灾、强国富民的根本大计。笔者认为:我国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研究必须以系统科学、系统工程、地质社会学、技术经济学、决策管理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导向,建立“灾害系统观”与“灾害社会观”,深化对“自然社会综合症”与“自然社会灾害群”的新认识;采用先进的“系统分析法”和定性定量结合的综合集成法(含建立逻辑模型、数学模型、电算模拟、系统仿真、数据处理与统计分析等程序),作为本学科研究方法的主干;重点阐明地质灾害勘查—监测—防治—控制—预报—救灾—灾后复兴全过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相应提出防灾减灾的社会经济对策。本学科研究内容拟集中在地质灾害社会经济学基本原理、地质灾害社会经济效应的系统分析、地质灾害社会经济问题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以及地质灾害防治的系统工程研究,以期建立防灾抗灾优化决策—指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6.
地质灾害经济学导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论述了地质灾害的涵义及其属性,地质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及减灾社会化,提出了地质灾害经济学研究的基本任务与学科地位,构建了地质灾害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相似文献   

17.
It is interesting to note that the terms ecology and economy are rooted in the same Greek words ‘oikoi's or household. The word ‘society' is derived from two Latin words ‘socius' or ‘societas. Therefore, ‘society' is concerned with groups of individuals in a particular environment. The human society consists of tribal, rural, urban, industrial and other different types. Man is adapted to all these types of surroundings and these are human environments.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includes a complex interplay of factors and conditions-cultural value, customs, habits, beliefs, morals, religion, education, occupation, standard of living, community life, social and political life of man. The components of socio-cultural environment are: family and society,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economic structure, social communication, authority and power, ritual system and culture. Man is exposed to the social environment through various means, such as, song, story, literature, arts, radio, television and newspaper.  相似文献   

18.
19.
20.
《湖南地质》2009,(11):1-1
"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其身正而天下归之",语出《孟子·离娄上》的名言,道出的是作风建设的深远意蕴;而十七届四中全会《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更将"作风状况"作为党性分析的重点内容,提至关系党的生死存亡的高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