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谭兴龙  丁楠 《北京测绘》2022,36(1):97-104
为了培养满足新时代创新型高级测绘人才,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至关重要。笔者所在单位优化测绘工作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坚持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通过调整课程体系、完善实践教学手段等举措,探讨了紧跟测绘发展趋势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措施,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为培养创新型高级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2.
人才培养定位在教育活动中起着纲领性作用。笔者以地方高校进行应用技术型人才培养改革为契机,结合本校地理信息科学专业特征和学校师范性、地方性特点,从目标、类型、层次和规模4个方面进行人才培养定位研究,为地方高校学科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3.
在普通高校教学改革中,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是一项重要的内容,是关系到学生成才的关键。论文从地理信息科学(GIS)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出发,就GIS专业本科人才培养问题谈谈我们的看法。  相似文献   

4.
以河南城建学院地理信息科学专业为例,提出"三个一"的人才培养总目标、阶段性培养子目标,探讨互动式的课堂教学、以赛促学、以赛促教、"多维化"的评价方式等教学手段,学生积极参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研究构建教师引导下"学生为主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的质量。  相似文献   

5.
邓敏  刘启亮 《测绘通报》2023,(8):178-181
由“大数据”向“大知识”的转变是地理信息科学面临的新机遇与新挑战,也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本文深入分析了“大知识”时代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新特点,立足中南大学工科与地球科学群的专业特色,从人才培养顶层设计、课程体系构建、教学内容建设及教学理念改革等方面,阐述了近年来对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可为推动地理信息科学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6.
以江西理工大学测绘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施为契机,结合"卓越计划"主要原则,针对目前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存在企业参与度不高、国际视野能力与交流能力培养不足、忽视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素质培养等突出问题进行了研究分析,提出了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新思路,对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主要内容进行了重点研究与分析,通过构建符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改革的课程体系,实现改革后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为其他高校在卓越测绘工程人才培养目标及方案的制订、实施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7.
200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和改进专业学位教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专业学位人才培养与学术性学位人才培养是高层次人才培养的两个重要方面,在高等院校人才培养工作中,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对武汉大学测绘学院测绘工程专业学位创新教育培养模式作初步的探讨,对培养测绘工程专业学位人才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8.
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大数据时代空间信息学的发展及高等教育改革的推进,迫切要求培养创新型人才。笔者所在单位强化创新意识,优化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探索形成了“国际视野、公益精神、创新意识、实践能力”的人才培养理念。坚持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结合,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加大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力度,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同时发挥第二课堂作用,完善创新型人才培养平台。  相似文献   

9.
分析地理信息主管这一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提出的背景,介绍地理信息主管的性质和职责及其在美国的发展。在对国内外地理信息相关人才培养情况的分析基础上,指出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对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进行思考。最后,提出我国地理信息主管人才培养的大致思路:着重对人才进行基本技术的培养和管理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贾丹 《测绘通报》2013,(7):112-114
高校是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本文对高校测绘地理信息人才培养现状进行了统计、分析。选取劳动生产率和年产值两个重要影响因子,用统计学方法,尝试对我国测绘地理信息所需人才进行了预测分析,提出了人才培养与需求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1.
郭忻怡  郭擎  冯钟葵 《遥感学报》2020,24(6):776-786
以滑坡蠕变阶段坡体的蠕变会引起环境条件的改变,进而影响植被生长状况的野外考察客观现实为依据,提出一种间接监测滑坡变化的新方法。利用高分辨率光学遥感技术,对滑坡蠕变阶段遥感影像上坡体上覆植被的异常特征进行判识,建立遥感影像上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关系,反映滑坡的演化过程,弥补GPS技术、InSAR技术及部分地面监测手段在地势高、地形陡峭、植被茂盛等条件下监测工作的不足,为后续的滑坡预测研究提供帮助。以植被覆盖度较高的新磨村山体高位滑坡为例,首先,对研究区域进行分区;其次,计算各分区的植被覆盖度;最后,利用植被覆盖度分析遥感影像上的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关系,并根据滑后遥感影像和实地考察情况进行验证。结果显示,2014年—2016年,滑坡的主要物源区、变形体上方细长局部崩滑区和泉眼及冲沟周边的植被覆盖度出现明显的下降,即随着滑坡发生时间的临近,植被受滑坡蠕变的影响变大,植被生长状况变差;而且随着距裸地等滑坡风险较大区域的距离增大,植被受滑坡蠕变的影响变小,植被生长状况变好。这表明,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存在明显的时空相关性,体现了滑坡蠕变阶段遥感影像上植被异常与滑坡蠕变的内在联系,反映了滑坡逐步失稳的演化过程,为进一步预测滑坡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The monitoring of different crops (cultivated plots) and types of surface (bare soils, etc.) is a crucial economic and environmental issue for the management of resources and human activity. In this context, the objectiv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contribution of multispectral satellite imagery (optical and radar) to land use and land cover classification.Object-oriented supervised classifications, based on a Random Forest algorithm, and majority zoning post-processing are used. This study emerges from the experiment on multi-sensor crop monitoring (MCM'10, Baup et al., 2012) conducted in 2010 on a mixed farming area in the southwest of France, near Toulouse. This experiment enabled the regular and quasi-synchronous collection of multi-sensor satellite data and in situ observations, which are used in this study. 211 plots with contrasting characteristics (different slopes, soil types, aspects, farming practices, shapes and surface areas) were monitored to represent the variability of the study area. They can be grouped into four classes of land cover: 39 grassland areas, 100 plots of wheat, 13 plots of barley, 20 plots of rapeseed, and 2 classes of bare soil: 23 plots of small roughness and 16 plots of medium roughness. Satellite radar images in the X-, C- and L-bands (HH polarization) were acquired between 14 and 18 April 2010. Optical images delivered by Formosat-2 and corresponding field data were acquired on 14 April 2010.The results show that combining images acquired in the L-band (Alos) and the optical range (Formosat-2) improves the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overall accuracy = 0.85, kappa = 0.81) compared to the use of radar or optical data alone. The results obtained for the various types of land cover show performance levels and confusions related to the phenological stage of the species studied, with the geometry of the cover, the roughness states of the surfaces, etc. Performance is also related to the wavelength and penetration depth of the signal providing the images. Thu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quality of the classification often increases with increasing wavelength of the images used.  相似文献   

13.
基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在需求和长城学理论,首先明确信息技术作用于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内涵。然后运用数字孪生理论与方法,结合新型信息技术发展趋势,探索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信息技术方法框架。该方法框架以“循证分析”与“科学推演”两部分为关键内容,涵盖长城文化遗产数据采集技术方法、模型构建技术方法、定量分析技术方法、虚拟修复技术方法、展示传承技术方法等5个方面。基于该方法框架进一步构建面向长城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的技术方案,并以山西省老牛湾堡为例说明该技术方案的具体应用路径。方法框架和技术方案的提出不仅立足于解决长城文化遗产数字化表观与外形的问题,更要揭示长城文化遗产的内涵与实质,有助于从根本上实现长城文化遗产体系的有效保护与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14.
高光谱热红外遥感: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光谱热红外数据中蕴含着丰富的长波光谱信息,可以更精细的揭示地气耦合过程导致的辐射变化,反映热红外谱段特有的地物诊断特征,同时高光谱特性也可以为热红外关键特征参数的病态反演问题提供更合理的假设和约束条件,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高光谱热红外遥感技术自诞生起,在吸纳多光谱热红外遥感技术的基础上迅速发展,成为热红外遥感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和突破点。然而,当前高光谱热红外遥感存在着可用数据不足,处理方法传统,反演精度有限,应用难以有效实施等问题。为进一步明晰高光谱热红外遥感的研究进展和现存挑战,本文在高光谱热红外相关文献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梳理了高光谱热红外研究的发展脉络和热点,介绍了现有国内外主要的高光谱热红外传感器,分析了高光谱大气效应校正、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分离以及地气关键特征参数一体化反演的现状和问题,总结了相关典型行业应用,展望了高光谱热红外的发展方向,以期为未来高光谱热红外研究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杜文英  陈能成  袁赛 《测绘学报》2020,49(2):191-201
洪涝过程探测与准实时服务对于保障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意义重大。通常洪涝探测仅关注洪涝断面/平均状态,缺乏对洪涝从发生、发展乃至最后结束的全过程的整体认知,且洪涝探测和服务被动滞后。本文制定洪涝过程探测规则,改进水位预测模型,并将其作为理论基础,与传感网信息模型和服务接口相结合,提出了洪涝过程动态探测与准实时服务(process-based flood detection and service,PFD&S)方法。以PFD&S方法为基础,设计并开发了PFD&S原型系统,该系统由传感器层、数据接入层、洪涝探测层和用户交互层4层组成,且具备传感器数据发布和洪涝事件订阅两种使用模式。文中以2016年夏季发生在黄汉流域的洪涝事件为例,对PFD&S方法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验证。结果表明,PFD&S方法和系统能够精准判断洪涝事件所处阶段,并根据不同阶段的需求提供水位预测、洪涝预警或洪涝信息统计等服务,且方法具备准实时性和可扩展性特征。  相似文献   

16.
GridGNSS--网格化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展已经使全球的信息资源实现网络互联和页面浏览,新一代的基于IPv6的IP地址方案的实施,将可以满足全球几乎任意的资源连接互联网的需要。随着移动通讯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和移动IP技术可以使移动用户通过网络实现全球资源的互联和访问。因此,对于通过全球卫星定位系统进行移动目标定位的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网络的方式实现传统的数据传输和通讯。随着新一代互联网络的的发展,WebService成为全球信息发布的最主要的平台,基于WebService的GNSS综合信息发布可以实现全球GNSS资源和信息的访问,计算机网格的出现为全球GNSS计算提供技术支持,本文基于网格技术,提出了GNSS网格和GridGNSS的概念,对GridGNSS的功能和研究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对GridGNSS的实现过程和应用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7.
监控视频在智慧城市、平安城市的安防、管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虽然视频数据具有实时、直观、丰富的特点,但与地理信息的耦合分析程度不高,无法有效利用视频本身的空间信息。同时,地理信息实时性差、更新慢,无法反映动态变化的场景。为了达到更好的效果,国内外很多学者、行业人员综合两者的优势,对监控视频与地理信息的融合开展研究。本文介绍了监控视频与地理信息融合的关键技术,分析了两者融合的研究现状及应用领域,最后结合遇到的瓶颈和困难,指出了今后可能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8.
朱骏侠 《测绘通报》2021,(4):146-150
随着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地下管网的建设也在持续推进,作为城市的地下“神经网络”,全天24 h保障城市的正常运转和发展。本文以实现城市管网管理系统的高可用、无插件、智能化为目标,采用“地上地下一体”“二三维一体”的设计理念,研究基于WebGL的三维智慧管网系统的关键技术,实现了管线设施管理的信息数字化、空间化与图形化。  相似文献   

19.
土地是支撑城市社会经济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的空间基础,作为自然物的土地具有价值属性。土地储备涉及市土地开发中心前期部、征地部、出让部、工程部、合同部、计财部等内部职能部门,涉及测绘、规划、房管、农业、城市更新、发改、人民政府等外部单位,交互业务较多,因此土地的规划、审批、征收、出让、工程等流程复杂、管理困难。本文介绍了土地储备业务管理系统的实现思路,系统实现建立业务审批体系。规范资金使用和管理,达到海量数据高效处理、图属档一体化、实时信息在线共享、流程优化协同办理、短信督办提醒的目标,满足对土地储备情况的宏观监管和微观审批,形成完善的土地储备业务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20.
周秀华  李乃强 《测绘通报》2021,(8):102-105,157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加快和基础地理信息应用领域的扩展,国家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生活对基础地理信息的需求越来越大,对基础地理信息的现势性和更新频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不同精度、不同来源的地理信息数据融合技术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道路实体是重要的基础地理信息,尤其是铁路、高速、国省道、城市主干道。本文重点围绕道路实体研究数据间的差异性,建立了自动匹配评价指标;并基于FME平台搭建同名匹配、变化检测和增量更新模型,实现了道路实体自动更新和融合,缩短了道路实体更新周期。“十三五”第2轮基础测绘更新项目利用该技术完成了重要道路实体的融合,证明了该技术的可行性和准确性,为新型基础测绘体系的建设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