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大厂矿田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矿产地,不同类型的矿床围绕花岗岩体呈带状分布,由于围岩岩性、空间位置不同,围岩蚀变呈现多样性,同时又有一定的变化规律。文章对大厂矿田围岩蚀变地质特征——蚀变带特征,以及蚀变与不同岩性围岩和岩体的空间关系、蚀变带与矿床的关系进行了归纳总结。  相似文献   

2.
文章通过对西虎岭黄铁矿床围岩蚀变的研究认为,围岩蚀变大致可分为6种基本蚀变类型,5个蚀变阶段,3个蚀变带。各蚀变带以矿体为中心对称分布,各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同时认为矿床成因类型属中低温热液充填型,并指出围岩蚀变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3.
本文通过对铁炉坪银、铅矿床围岩蚀变的研究,划分出6种基本蚀变类型,3种蚀变带。各蚀变带以矿体为中心对称分布,各带之间呈渐变过渡关系。并指出由蚀变作用引起围岩化学成分及微量元素含量的变化,岩石化学成分与矿物成分变化相一致,成矿与围岩蚀变相辅相成。还指出了围岩蚀变的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4.
根据吕梁山中段近EW向区域深大断裂控岩控矿的特点,通过对灵钟山一带金矿床的成矿环境、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的综合研究,预测了该区深部存在隐伏岩体的可能及其对深部成矿的重大义意。通过对该区金矿化体的分布规律、产出状态、矿物组合、围岩蚀变等特征的总结归纳,认为该区主要具有受构造破碎带控制的蚀变岩型金矿和隐爆角砾岩型金矿两大类型,有三个成矿期,在成矿空间上、时间上受燕山期中酸性岩体和隐爆岩制约, EW向构造破碎带及红化、硅化等围岩蚀变是主要的找矿标志。  相似文献   

5.
大瑶山地区是广西著名的金成矿带之一 ,金矿化常伴随围岩退色蚀变 ,两者具有共同的成因机制 ,在空间上关系密切 ,退色蚀变是金矿化最后阶段的产物 ,其规模可能与矿化强度有关 ;并具有独特的宏观外貌 ,对找矿有指导意义 ,正确认识退色蚀变的成因机制 ,有助于提高金矿的找矿效率  相似文献   

6.
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产于拆离断层附近陡倾斜破碎带中 ,矿体定位明显受控于拆离断层。文中分析了不同成矿阶段、围岩蚀变和含金破碎带产状变化对矿化富集的影响。根据矿化和主要蚀变类型的对称分布特点 ,认为拆离断层是金矿的直接导矿构造。  相似文献   

7.
文章通过系统归纳广西鹰阳关—张公岭地区矿体赋存空间、矿石组构、围岩蚀变特征等成矿地质特征,分析其控矿因素,以期为下一步在该地区开展银金资源勘查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广西横县南乡金矿区是广西金矿储量达中型的少数矿区之一;所处区域构造位置独特,赋矿层位新,地表岩浆岩出露少,导矿构造规模较大,容矿构造发育,金矿石矿物成分简单,矿石类型多样,矿体形态较复杂;围岩蚀变发育,以硅化为主;金与砷汞元素关系较密切;石英脉矿物与包体碳、氢、氧同位素、包体成分、温度等表明主成矿过程具有低温热卤水活动特征;成矿具有多期性,时代较新,为白垩系晚期至第三系早期;金矿成矿阶段与矿物生成次序、矿物世代、围岩蚀变类型、热液性质、古潜水面、构造活动等关系密切。依此提出了找矿标志、成矿模式和成矿预测。  相似文献   

9.
夏甸金矿床是胶西北地区典型的蚀变岩型金矿床,金矿化主要受招平断裂带控制。本文对夏甸金矿床进行了野外地质调查,三维地质建模和构造空间分析,以期从三维空间和勘查数据中厘清矿化分布规律、探明构造控矿作用。研究结果显示,夏甸金矿床矿化主要为蚀变岩型和硫化物脉型,主要受招平断裂带及其次级构造控制,在空间中呈现出不均一分布的特征。夏甸金矿床的矿化侧伏规律,在空间中存在差异性,其中南部为NE侧伏,中段侧伏规律不明显但分支复合特征明显,而北段呈SE侧伏。这种侧伏规律与招平断裂带主裂面在走向方向的转折密切相关。进一步的空间分析显示,夏甸金矿床不同类型的矿体是不同空间范围内构造变形差异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大厂矿田矿化蚀变分带特征十分明显, 在水平方向, 整个矿田可分为西、中、东3 个矿带。西、东矿带主要产出锡石—硫化物型矿床, 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等。中矿带主要分布矽卡岩型锌铜硫化物矿床, 并有锑钨石英脉型矿床叠加其上。整个矿田矿化蚀变分带又具明显的不对称性, 并且每一种矿化类型又表现出各自的分带特点。大厂矿田的总体矿化蚀变分带特征与传统的顺向或逆向分带不同, 反映了多成因、多期次叠加成矿及蚀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以围岩蚀变为主轴,描述了围岩蚀变的特征,并从原岩成分、构造与岩浆活动特征出发,分析了与围岩蚀变的内在联系,进而运用巴尔特的“原子交换”法阐明了围岩蚀变的成因及其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柳塘矿区铅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条件、矿体地质特征、矿石质量、成矿因素进行分析,认为该矿床赋存于上古生界石炭系下统石磴子组碳酸盐岩与燕山期酸性侵入岩的接触带及附近,为地层、构造、岩浆岩、围岩蚀变联合控制。矿床类型、矿体分布、围岩蚀变种类均与岩体接触带、地质构造及控矿地层的分布密切相关,具有良好找矿前景。  相似文献   

13.
广西武宣县盘龙铅锌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武宣县盘龙铅锌矿位于大瑶山西侧铅锌多金属成矿带南段,产于下泥盆统上伦白云岩层间破碎带中,是广西近年来初步探明的重要铅锌矿床之一。文章在分析研究矿床地质背景、构造特征、矿石矿物特征及围岩蚀变特征的基础上,指出该矿床属沉积—热液改造型铅锌矿,找矿标志主要是层位岩性、构造、围岩蚀变、民采遗迹标志,找矿方向主要为已初步控制矿体的NE及SW段及物探异常和堆积重晶石、铁锰帽分布范围。  相似文献   

14.
湘西合仁坪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床围岩蚀变及质量平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湘西柳林汊一带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十分发育。为了揭示该区金矿的成矿物质来源、成矿过程及成矿流体信息,对该区最典型的合仁坪钠长石-石英脉型金矿床围岩蚀变特征进行研究,并利用标准化Isocon图解法,对围岩蚀变过程中物质带入、带出进行质量平衡计算。结果表明:合仁坪金矿床的围岩蚀变主要包括绢云母化(褪色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其中褪色化分布最为广泛,是该区金矿床最重要的蚀变类型;在合仁坪金矿床形成过程中,围岩中的Al2O3为惰性组分,Na2O、Sr、V、Cr、W、Nb、Th及部分挥发分(S、CO2和H2O)等组分被带入围岩中,而SiO2、Fe2O3、K2O、CaO、MgO、Cu、As、Pb、Zn、Ni、Co、Sb、Li、Rb、Ba等组分从围岩中迁出;轻稀土元素的迁出程度远远大于重稀土元素,围岩蚀变过程中轻、重稀土元素发生强烈的分异;矿脉中钠长石的钠质并非来自赋矿围岩,而是由成矿流体从外界带入的;矿脉石英中硅质则部分来自赋矿围岩。  相似文献   

15.
建昌县大石沟金矿床与南大线金矿床相连,二者实为一个金矿床。矿床受控于大青山火山机构,在火山机构的南侧接触带及其附近的中侏罗统髫髻山组安山质火山岩中热液蚀变发育。蚀变有两种类型,即面性围岩蚀变和线性围岩蚀变,面性蚀变岩受接触带控制,线性蚀变岩受断裂构造或劈理(带)控制,前者控制了金矿床或矿化带,后者控制了金矿脉(带),这种控矿断裂或劈理(带)是大青山火山机构破火山口塌陷过程中形成的裂隙系统。依据矿床产出的地质背景、构造环境、矿床地质特征、地球化学特征等建立了矿床模式,以利于今后的成矿预测和资源评价。  相似文献   

16.
焦家金矿属于蚀变岩型金矿,围岩蚀变发育,是我国储量最大的金矿床之一。该文对蚀变带中的钾长石的赋存状态、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研究,并与未蚀变的玲珑岩体中的钾长石进行对比。认为焦家金矿床主要存在三种成因类型的钾长石,即原生钾长石(岩浆成因)、高温热液钾长石、低温热液钾长石。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探讨了热液钾长石的形成与成矿意义。  相似文献   

17.
近矿围岩蚀变和构造分析是找矿研究的重要内容,遥感异常信息提取、遥感地质解译,结合野外调查能查明围岩蚀变分布情况和构造特征。本文以河南省卢氏县西部地区的成矿远景区为研究区域,选用ASTER多光谱数据和SPOT5高分辨率数据,利用遥感图像波段比值处理方法及特征主组分分析、光谱角填图分类等分析方法,对该地区重要成矿区段做矿化蚀变信息提取及遥感地质综合分析并提供了新的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8.
对山西省繁峙县后峪铜钼矿的矿区的区域地质背景进行了阐述,详细阐述各时期岩浆岩围岩蚀变情况,得出各期围岩蚀变与成矿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通过对红柳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围岩蚀变的研究,总结了金矿控矿因素及其富集规律,认为该矿床的成因为动力变质热液型。  相似文献   

20.
根据对元岭金矿三条蚀变破碎带一般地质特征、微量元素特征的对比研究,并借鉴邻近矿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特征,本文阐明了元岭蚀变破碎带矿化的有利构造部位,总结了蚀变破碎带特征与矿化强度之间的关系,指出蚀变破碎带的矿化蚀变元素为中低温组合,矿化蚀变愈强则参与元素的种类愈多、数量愈大。围岩性质对矿化蚀变有一定影响,围岩中的易迁移亲铜元素和亲硫铁族无素对矿化有利。据此,为进一步成矿预测、评价蚀变破碎带的含矿性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