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历史地震与滑坡灾害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我国中强地震诱发滑坡或产生次生灾害的实例的研究,认为,地震作用是诱发滑坡灾害的重要因素之一。提出加强中强地震史料的发掘和研究,进行地震诱发滑坡、古滑坡或古地震的考察,是历史地震工作者在新形势下服务于国民经济建设、拓宽社会服务领域的重要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2.
GIS支持下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研究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唐川  朱静  张翔瑞 《地震研究》2001,24(1):73-81
为了满足对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的不断增长的迫切要求,灾害评价成为帮助决策过程重要的基础工具之一。即使地震滑坡危险性各组份的评价很困难,但地理信息可辅助提出这种灾害制图的有关方法。描述了用于地理信息系统识别和定量计算不同地震滑坡危险区的技术方法,确定了地震烈度、地形坡度、岩土体类型和现存滑坡密度共4个因子参与的地震诱发滑坡危险性分析。在ARC/INFO DRID支持下,进行叠合分析,由此编制了云南省地震诱发滑坡危险区预测图。由地貌学家提出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为规划和工程师提供了对区域规划和建筑工程有价值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震滑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基本特征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陈永明  石玉成 《地震研究》2006,29(3):276-280
针对西北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灾害严重的现象,对1654年天水南8.0级、1718年通渭7.5级、1920年海原8.5级和1927年古浪8.0级地震诱发的147个典型黄土地震滑坡进行了研究,分析了黄土地震滑坡的主要类型和基本特征,为黄土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的预防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基于综合指标法的芦山地震滑坡危险区等级快速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区强烈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是一种致灾严重、发生范围较广的灾害,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以2013年4月20日MW7.0芦山地震为例,以芦山县、宝兴县及其周边受滑坡崩塌灾害影响较为严重的区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定地层岩性、坡度、地震烈度、距断层距离和距水系距离等5类与地震滑坡关系密切的影响因子,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每个影响因子的权重,继而采取综合指标法,将研究区划分为低危险、中度危险、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4个等级的危险区,用以表示该区域在遭受给定的地震烈度作用下发生地震滑坡的可能性的大小。实地勘察的滑坡点分布与预测的地震滑坡危险区的对比表明,两者吻合程度较高,约有77%的滑坡点落在较高危险和最高危险区。研究成果可为地震滑坡灾害应急、山区地震滑坡预测、滑坡灾害预防等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高原地震》2021,33(2)
选取道路距离、地貌类型、坡度、断裂、水系距离、岩土类型等6个因子作为研究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影响要素,综合分析了地震滑坡分布状况与相关影响因子之间的统计关系。通过GIS空间分析模型计算地震滑坡灾害敏感性指数,并将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估结果按照危险程度划分为极高、高度、中度及轻度4个等级,通过评估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可以有效地减少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减轻地震地质灾害对社会和经济的影响,同时也为对地震滑坡诱发机理的分析研究及震后应急救援分析提供科学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中国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的基本特征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8  
本文总结了中国云南、川西地区1970年以来M≥6.7级强震的滑坡资料,归纳了该区地震诱发滑坡的地质地貌特征。认为把地震滑坡按其运动方式而划分为推移式滑坡、牵引式滑坡、溜滑性滑坡和崩塌性滑坡这四种类型有利于对地震滑坡灾害的评估。统计结果表明,大部分滑坡体的体积小于50000m ̄3,滑坡体的厚度以0.5-5m为主,因而西南地区的地震滑坡以浅层小型滑坡为主;滑坡均发生于第四系堆积层中,其中又以残积层中最为发育;这些滑坡主要沿四种结构软弱面发生;边坡的坡度对滑坡亦有一定的控制作用,一般来说,滑坡主要发生在坡度为30°-50°的斜坡上,其中最有利的坡度为35一40;地震滑坡的分布面积则主要取决于震级的大小,虽然它们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关系,但随震级的加大,地震滑坡的最大震中距和最大分布面积大致是增加的。一般来说,产生新的滑坡所需的最小地震烈度为7度,而诱发老滑坡所需的最小烈度则为6度,二者相差约1度左右。此外,滑坡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受地震断层的控制,其分布主方向和地震断层的方向大致相同。最后,本文在归纳了西南地区地震滑坡灾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在西南地区进行地震滑坡灾害评价的若干要点。  相似文献   

8.
Newmark方法在芦山地震诱发滑坡分布预测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对于地震滑坡灾害而言,进行地震滑坡危险区划是降低损失的有效手段之一.因此,地震滑坡危险性预测方法的研究成为这一领域的热点.2013年4月20日芦山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崩塌,造成了严重的人员伤亡和社会经济财产损失.文中通过对地震灾区震后航片、遥感影像等的解译,初步获得此次地震诱发滑坡的分布概况.在芦山地震灾区的地形和岩性分析的基础上,基于Newmark物理平衡模型,对该区的潜在地震滑坡危险区进行了分析预测,通过对比本研究获得的潜在滑坡区域预测结果与解译的滑坡分布情况,表明Newmark模型是一种有效的地震诱发滑坡预测分析方法.进一步探讨了不同滑坡影响范围估算方法的差异,认为震级与产生滑坡最远距离之间的关系是一种较好的估算方法.  相似文献   

9.
为了研究和探索降雨和地震诱发滑坡灾害的成因机理,对降雨型滑坡和地震型滑坡进行了物理模拟试验,系统地研究了坡度、坡体结构、降雨量、振动强度等因素对斜坡破坏变形的影响规律,探讨了降雨和地震诱发斜坡失稳破坏的主要模式和过程.对于降雨型滑坡,通过实验确定不同坡度滑坡的临界降雨量,发现临界降雨量与滑坡坡度呈幂指数关系.对于地震型...  相似文献   

10.
地震应急中诱发滑坡灾害致灾距离快速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震诱发滑坡灾害在我国分布很广,尤以西部山区为重.地震滑坡不仅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众多的人员伤亡,还会对震后应急救援方案的制定、救援路线的选择造成重大影响.为此,本文对建国以来300多个震例进行了分析研究,结合地震应急快速评估的实际工作需求,给出了在不同工作阶段进行地震诱发滑坡致灾距离评估的3种方法,并将本研究结果同其他研究结果进行分析比较,认为本研究所得结果比较适合于实际的应急灾害快速评估工作.  相似文献   

11.
海原地震滑城及其分布特征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20年海原地区发生的一次8.5级大地震,诱发了大量的滑坡灾害。据野外调查和航片判读资料分析了海原地骨坡形成的基本条件,探讨了影响海原地震滑坡分布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对滑坡灾害的预测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地震滑坡是最常见的地震次生地质灾害之一,不仅带来环境恶化,通常还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因此备受关注。为了解地震滑坡研究发展趋势,凝练地震滑坡定量评估科学问题,文章对区域地震滑坡定量评估起源、发展现状、存在的问题及未来发展进行了系统总结。研究结果表明:(1)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兴起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50多年学者的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研究面临着新的社会需求。(2)地震滑坡是地震动力、地质特征和地貌条件等多因素耦合作用的结果,地震滑坡现象只有考虑成因机理与动力过程方可解释,地震滑坡成因机理研究主要集中于强震条件下斜坡的动力响应规律分析。(3)地震滑坡发育特征、成因机理以及数据库建设等基础研究推动了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研究。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包括地震滑坡危险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易损性定量评估、地震滑坡危害性定量评估等内容。(4)在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定量评估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探索区域地震滑坡灾害形成的系统性和时空分布规律性、改进和完善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风险定量评估方法、开拓区域地震滑坡灾害防治战略规划。  相似文献   

13.
芦山地震崩滑灾害空间分布及相关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周庆  江亚风  吴果  陈国光 《地震地质》2014,36(2):344-357
由于逆断层作用,2013年芦山MS 7.0地震诱发的崩滑地质灾害分布表现出了明显的上盘效应与方向效应。在震后应急科考中未发现发震断层的地表破裂带,然而灾区大量出现的地震诱发滑坡、崩塌,加之密集的余震分布、地震烈度调查结果等,提供了确定芦山地震宏观震中、地震动错动方向以及研究地震发震构造等的诸多线索。 统计结果表明,芦山地震诱发的滑坡、崩塌具有明显的优势滑动方向(135°~144°),该方向揭示了地震断层的错动方向,与震源机制解反映的一致,大体垂直于发震断层的走向;从地震诱发崩塌、滑坡灾害点的分布与密度判断,宏观震中位于宝盛乡北,在仪器记录震中东北约3.6km处;从余震群分布、地震诱发滑坡分布特点及地震等烈度线等,结合以往强震如汶川地震等的调查经验,推测当震级足够大时,发震断层地表破裂带可能通过地质灾害、余震密集区东侧的边缘地带,总体平行于双石-大川断裂。另外,通过分析地层岩性与崩滑地形条件之间的关联性,发现崩滑灾害在某些地层岩性中易发,灾害点呈线性排列的原因是不同地层岩性之间抗风化能力的差异性,造成在地层分界线上形成线性陡崖或高坡度地带,使之在强震作用下容易发生崩塌、滑坡。  相似文献   

14.
地震黄土滑坡滑距预测的BP神经网络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震滑坡的滑距与重力滑坡的滑距有着显著的不同,科学预测地震发生时黄土地区滑坡的滑动距离是合理评估黄土地区滑坡风险和减轻滑坡灾害的有效方式之一。基于海原特大地震诱发黄土滑坡的400组野外调查数据,通过引入BP神经网络算法,论证了BP神经网络模型用于预测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适宜性和可行性;建立了地震诱发黄土滑坡滑距的BP神经网络预测模型,并通过67组数据进行了验证。BP神经网络算法和传统多元线性回归、多元非线性回归结果的对比显示,BP神经网络的预测更接近真实情况,具有较为理想的预测效果,可以用于黄土地震滑坡滑距的预测,并为圈定较为可靠的致灾范围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前在地震滑坡影响因素的研究中,一般认为岩性、地形地貌、坡度、地震烈度、震中距等因素对滑坡的空间分布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忽视了发震断裂的运动方式对滑坡分布所起作用.5.12汶川地震诱发的大量滑坡崩塌灾害主要沿龙门山断裂带发育,但在断裂带两侧呈不对称分布,80%以上的滑坡、特大型滑坡主要分布于断裂带的上盘.这一现象在汶川地...  相似文献   

16.
地震诱发滑坡的危险性分析与预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桂弘 《内陆地震》2008,22(2):188-192
结合地震滑坡的特点和相关文献研究,介绍了地震力的分析方法、地震滑坡的机理、地震危险性分析的方法、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方法以及场点地震危险性概率计算原则。将两种地震诱发滑坡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地震滑坡危险区主要集中在中国西部地区(川、滇、甘、陕、新疆等省区)及中国台湾地区,随预测年限的增加场地的地震滑坡危险性也随之增高,地震崩塌滑坡的危险区域明显加大。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触发了极为严重的滑坡灾害,北川县是本次地震受地震滑坡灾害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其中的王家岩、唐家山滑坡分别是本次地震造成人员伤亡最多和危险性最高的滑坡.本文利用在龙门山地区获得多组主震数据资料对震时北川县城的震动情况及滑坡破坏情况进行了定量计算和论证.  相似文献   

18.
川滇地震滑坡分布规律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乔建平  蒲晓虹 《地震研究》1992,15(4):411-417
本文主要从宏观角度讨论了川滇地区地震滑坡的空间分布格局与环境条件的关系。地震滑坡灾害在空间上可分为四种不同程度的地区。地震滑坡不但受到地震强度、频度的控制,而且与各震区所处的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川滇地区的滑坡生成环境可分成三类。在这些环境因素的制约下,形成了自北而南地震滑坡灾害逐渐递降的发育趋势。从时间分布的讨论中可见,川滇地震滑坡自1870—1976年的百年内为高潮期。  相似文献   

19.
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和构造意义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邹谨敞  邵顺妹 《中国地震》1994,10(2):168-174
1927年古浪地区发生了一次8级地震,地震时诱发了大量的滑坡和崩塌。本文根据野外调查和航片解译,分析了古浪地震滑坡的分布规律,探讨了古浪地震的地面破坏类型和滑坡滑动方向与区域构造应力场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以汶川县为研究区,对汶川MS8.0地震震后遥感影像进行精细解译,结合相关调查数据建立了地震诱发地质灾害数据库。经统计,汶川地震在汶川县4 086 km~2境内引发了7 766处滑坡灾害。选取地震烈度、断裂带、水系、高程、坡度和岩性共6个指标,在GIS技术支持下,将层次分析法和信息量法相结合,对汶川县域进行地震诱发滑坡敏感性评价,使用自然断点法按地震诱发滑坡敏感程度将研究区分为低敏感区、中敏感区和高敏感区。其中高敏感区的面积为1 465 km~2,占总面积的35.9%,有6 710个滑坡,占总滑坡数的86.4%。评价结果表明该敏感性评价成果精度较高,能够为区域滑坡灾害预测预报及防治规划设计提供技术支持,也可为其它区域地震诱发滑坡敏感性评价及成果制图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