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黄汲清     
黄汲清,四川省仁寿县人.著名地质学家.192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1935年获瑞士浓霞台大学理学博士学位.1948年当选中央研究院院士.1955年当选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0年被瑞士联邦理工学院授予名誉博士学位.1984年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相似文献   

2.
袁见齐     
袁见齐,上海市奉贤县人.我国著名盐类矿床地质学家、地质教育家.1929年毕业于中央大学地质系,后留校任教.1939年任云南大学地质系讲师.1940年起任前盐政总局技师、技正.1948年改任唐山工学院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地质学院教授,先后兼任水文、工程地质系及地质勘探系主任、副院长.1978年起任武汉地质学院(后改为中国地质大学)教授,曾兼任北京研究生部主任及钾盐研究室主任.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 (地学部)学部委员.曾任中国地质学会副理事长及北京地质学会副理事长.  相似文献   

3.
杨钟健     
杨钟健字克强,著名地质学家、古生学家、教育家.1897年6月1日生于陕西省华县.1917年入北京大学理科预科,1919年入地质系本科,1923年毕业.1924年赴德国留学,1927年获博士学位.1928年回国,历任地质调查所新生代研究室副主任、主任,兼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抗战期间,  相似文献   

4.
郭晓寅  何勇  沈永平  冯丁 《冰川冻土》2006,28(4):512-518
基于EOS/MODIS卫星遥感资料的分析表明,2000-2004年江河源地区陆地植被平均年NPP为82.04 gC.m-2,相当于同期全国陆地植被年NPP的23%,其中2001年的年NPP最小,只有78.04gC.m-2,2002年最大,为85.44 gC.m-2.根据年NPP分布显示,黄河源区的植被生长状况要好于长江源区,其中在黄河源东南部陆地植被的年NPP>250 gC.m-2,为江河源区植被年生长最大的区域;该地区的植被年NPP最小值的区域分布在长江源的西北部地区,年NPP大部分<50 gC.m-2.江河源地区植被的年NPP表现为显著的年际变化特征,不同地区年NPP的变化特征各不相同;高寒草甸的年NPP为该地区所有陆地植被年NPP中最大,其5 a平均值为89.38 gC.m-2,其次为高寒草原和灌木及草本植被;由于地处高寒地区,温度成为影响该地区陆地植被净初级生产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1 发展历史 国土资源部拉萨矿产资源监督检测中心依托单位西藏地勘局中心实验室,建室于1972年8月.1983年大批援藏干部内调后,固定人员编制60人.1994年首次申请通过国家计量认证现场评审.2004年批准为西藏自治区重点实验室,2008年批准为西藏自治区工程技术中心综合研究平台.2009年和西藏大学产学研联合,实验室成为西藏大学理学院的教学、实习基地.2012年检测中心被授权成为西藏唯一的珠宝玉石检测实验室.至今,已建设成为西藏地区设备较为齐全、测试技术先进的综合性检测实验室.  相似文献   

6.
北京市地下水主要用于城市生活、工业和农田灌溉.随着首都各项事业的发展,目前的开采量比建国初期增长了100多倍.特别是70年代以来,地下水开采量急剧增长.1961年北京市平原区地下水开采量为5.2亿米~3/年,1971年增至13.8亿米~3/年,1975年又迅速增长为23.5亿米~3/年.到1980年统计,共有机井37000眼,地下水开采量为25.6亿米~3/年.此后继有所增长.其中城市生活用地下水为3.7~4.1亿米~3/年,城区工厂企业自备井抽用地下水3.7~3.9亿米~3/年.远  相似文献   

7.
苏联地质学家苏联科学院院士A.A波尔卡诺夫于1888年出生于科斯特罗马市,1906年在该地初中毕业.同年入莫斯科大学物理数学系自然科学专业学习,1909年又转至圣彼得堡大学,1911年毕业并留校工作.1911年~1912年发表的辉绿岩墙与片麻状花岗岩接触作用的两篇文章,标志他科学活动的开始.  相似文献   

8.
孟宪民     
著名的矿床地质学家孟宪民,字应鳌,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他出生于江苏武进一个职员家庭.1922年毕业于清华学校(清华大学的前身),后赴美留学,1925年获科罗拉多矿业学院工程师学位,然后在该州虎城铅锌矿工作一年.1926年入麻省理工学院,1927年获硕士学位回国.  相似文献   

9.
1932年1. 广东新会地质试勘。国立北平研究院存稿,附地质图 1,插图 8。(获国立北平研究院 1932年度地质矿产研究奖金).1933年2. 温泉溪侧(科学散文)。新朋友周刊, 1933年,北平.1934年3. “广州三角洲”问题。科学, 18(3), 356-364,附剖面图 1,照片图版 2,上海。(获中国科学社 1932年度奖金及奖章).4. 广东花县赤泥附近地质实习报告。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1934年 4月 3日,广州.5. 察哈尔宣化下花园附近地质构造初步观察。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稿.6. 察哈尔宣化下花园地质考查通讯报告。国立中山大学日报, 1934年 10月 3日,广州.1935年7. 广东之红色…  相似文献   

10.
叶良辅     
叶良辅,字左之,著名地质学家,浙江杭州人.1913年考入工商部地质研究所学习地质,1916年毕业,进入农商部地质调查所,任调查员,1920年留学美国,在哥伦比亚大学获理学硕士学位,1922年回国,仍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曾兼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1927年任广州中山大学地质系主任,1928年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迁回杭州.1949年5月杭州解放,他任浙江大学地理系系主任,不幸积劳成疾,于同年9月14日病逝.  相似文献   

11.
赵金科教授,河北省曲阳县人.1932年北京大学地质系毕业后留校任助教,旋于1937年赴美深造,1939年回国后,任前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副研究员、研究员.1950年任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副所长,1964年任所长,1984年任名誉所长.1981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他先后任《中国科学》编委,全国地层委员会一、二届常委,  相似文献   

12.
斯行健字天石,著名地质学家,古植物地史学家.1901年生于浙江省诸暨县.192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地质系后,曾任中山大学地质系助教.1928年初兼任两广地质调查所技佐.同年赴德国留学,从德古植物学大师高腾教授学习,1931年获博士学位.1932年曾到瑞典博物馆从事研究工作,1933年回国,先后任清华地学系教授和北京大学地质系教授,兼任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研究员,1937年起任地质研究所专职研究员.  相似文献   

13.
谢家荣     
谢家荣,字季骅,我国著名的地质、矿床学家,中国科学院地学部学部委员.1898年7月生于上海.1913~1916年在工商部地质研究所由章鸿钊等主办的地质班学习.毕业后进工商部地质调查所工作.后由于他工作上的成就,被派送美国留学,1920年获威斯康辛大学理学(地质)硕士学位.同年回国后至1929年,前后任农矿部地质调查所、两广地质调查所技师、技正;北京大学兼任教授和中央大学、中山大学教授.1929年赴德国柏林地质调查所及弗兰堡大学研究煤岩学和金属矿床.1930年回国后任地质调查所技  相似文献   

14.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2011,22(4):593-594
光阴荏苒,周恩济教授离开我们一年了.我们深深地怀念他.周恩济教授于1917年9月1日出生于杭州市.1941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史地系气象科,随后考入浙江大学研究院地学部,师从著名气象学家涂长望先生,于1943年获硕士学位.  相似文献   

15.
石咀铜矿发现于1877年,1906年开始土法开采.经过清末、国民党反动派统治及日本帝国主义的疯狂掠夺,几十年里这个矿山没进行很好的研究和勘探,反而受到了严重的破坏.东北解放后,党和国家对该矿山极为重视.自1949年12月至1963年,前后派去的调查队、勘探队、科研队(组)二十多起,投入了大量勘探工程.控制深度达1200米,开采深度达95O米.由于主矿体采尽,矿山于1964年闭坑,继续找矿工作也因之停止.1977年,我们有机会再次对该矿山进行了观察和研究.遗憾的是矿坑已封闭多年,  相似文献   

16.
袁复礼     
袁复礼教授,河北徐水县人.1913年至1915年在清华学校高等科学习.1915年留学美国,先后在伯朗大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教育学、生物学、考古学和地质学,1920年获硕士学位.1921年10月回国后,把当时新兴的地貌学引入国内.在北京地质调查所工作期间,参加了河南“仰韶文化”的考古发掘工作.1921年底至1922年初,积极参加中  相似文献   

17.
孙健初     
孙健初,字子乾,我国著名的地质学家.原籍河南省汉阳县.1927年毕业于山西大学工科采矿地质系后,进入陕西省建设厅工作.1929年任前实业部地质调查所地质调查员,后升技师.1941年任甘肃油矿局地质  相似文献   

18.
刘国纬 《水科学进展》1993,4(4):322-324
谢家泽教授是我国著名水文学家和水利专家,我国水文事业的奠基人之一.谢家泽教授是湖南省新化县人,生于1911年10月11日.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土木系,1938年毕业于德国柏林工科大学水利系,获凭证工程师学位.1939年回国,先后任中央大学、交通大学、同济大学教授.  相似文献   

19.
1968年,美洲地质学家J.T.Wilson把板块理论称为“地质学的一次革命”,引起苏联地质学家V.V.Be1oussov的强烈反对.他以公开信的形式提出许多质疑.10年过去了,论战还在进行.这里介绍的是1979年别氏在题为“我为什么反对板块理论?”一文和美国同行纽约大学地学系A.M.C.Sengor等人的争论要点. 1.别(Beloussov):“新全球构造”或“板块构造”理论是以大洋地区的观察为背景的.海洋占地球表面的三分之二.乍看起来,似乎此理论应用到大陆上是合理的;但大洋中岩石最老年龄为150百万年,而大陆为3500百万年.因此,地壳发展的规律的推论主要应以大陆作背景,  相似文献   

20.
李学清     
李学清字宇洁,江苏吴县震泽人.地质学家、岩石矿物学家、地质教育家.早年就读于上海南洋公学.1913年入农商部矿政司地质研究所开办地质专修班,1916年毕业即任新成立的地质调查所技术员.1920年赴美,入密西根大学,攻读矿物学与岩石学,1923年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先后任地质调查所技师、两广地质调查所技正兼中山大学地质系教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