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志成  齐晶等 《水文》2001,21(2):31-34,14
针对寒冷地区的产汇流特点,对新安江模型引气温因子,建立了一种能够用于寒冷地区的多年连续演算径流模拟模型,该方法牧丹江敦化以上流域日模拟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扩展的萨克拉门托模型在寒冷地区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依据北方寒冷湿润半湿润地区水文特性,对萨克拉门托模型进行了必要的改进扩充,使之能够用于多年连续径流过程模拟,通过在牡丹江长汀站以上流域验证,这种模型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水箱模型在北方寒冷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关志成  段元胜等 《水文》2001,21(4):25-29
依据北方寒冷地区水文特性,将水箱模型功能进行了扩充,通过在几个流域验证显示这种扩充是有效的,能够用于北方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多年连续径流模拟,也为春汛的径流预报提供了一条途径。  相似文献   

4.
寒区流域水文模拟研究   总被引:7,自引:7,他引:7  
关志成  段元胜 《冰川冻土》2003,25(Z2):266-272
冰雪和冻土的水文物理特性, 及其对径流形成过程的作用, 是寒区流域产汇流的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针对北方寒冷地区, 寒季水循环的大气水、土壤水及地面地下径流的动力和热力过程, 在水文物理及冰雪水文的有关理论基础上, 参照国内外非寒区流域模型(新安江模型、水箱模型、萨克拉门托模型)的结构, 研究建成了具有物理基础的概念性寒区流域水文模型.利用我国东北地区现有的寒区观测资料, 对寒区产汇流的各主要环节, 分别进行了模拟研究.  相似文献   

5.
河西内陆河地区径流模型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黎明  张耀南  冯起 《冰川冻土》2016,38(1):259-269
径流模拟是河西内陆河地区水文研究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研究其它水文问题的基础.目前广泛应用在河西地区的径流模拟模型大致分为系统理论模型、概念模型和分布式模型三类.但是这些模型各自有哪些特点,应用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却缺少宏观的认识.总结了这三类模型在河西内流河区应用的代表性研究成果,并结合当前所应用模型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研究区未来水文模型可能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预测弯道段冰塞壅水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寒冷地区河流冬季常形成凌洪灾害,冰情的预报和预测大致可分为冰塞出现的位置、上游水位升高和开河冰塞的预报.依据实验资料,分析了弯槽段冰塞壅高上游水位和佛汝得数以及冰流量之间的变化关系,采用BP网络对水位壅高及弯槽断面水位进行了模拟预测并和回归分析的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人工神经网络技术可以提高对水位的模拟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7.
孙雪纯  宁少尉  宋凡  陈元芳 《水文》2021,41(3):57-62,48
将瑞典国家水文气象局开发的分布式水文模型HYPE应用于我国黑河流域、水阳江流域和沱江流域三种不同气候区,选择纳什效率系数NSE作为统计指标进行精度评估.HYPE模型在不同气候区均表现出良好的模拟效果,月径流模拟结果显著高于日时间尺度模拟结果.因此,可在类似地区推广使用该模型,同时可为无资料地区提供相关的模拟数据信息,为...  相似文献   

8.
河流冰塞数值模拟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王军  赵慧敏 《水科学进展》2008,19(4):597-604
冰塞是高纬度地区河流凌汛的主要诱因.为防凌减灾,围绕着河冰问题的试验研究、原型观测和数值模拟,国内外学者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就数值模拟方面,综述了国内外学者在河冰一维、二维数值模拟方面的研究成果;重点描述了Shen的一维模型和模拟冰塞体溃决的二维模型及其在实际中的应用;在评述和分析各模型特点的基础上,尝试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李龙辉  肖迪芳  杨春生 《水文》2011,31(2):84-88,74
寒冷地区融雪和融冻期降雨径流受到冻土的影响,具有与无冻地区雨洪不同的规律和特点。根据蓄满产流理论,考虑寒冷地区冻土的不透水作用、蓄水调节作用、蒸发的抑制作用,以及冻土融冻期水文特性,采用与无冻地区雨洪计算不同的方法,以冻土影响下土壤蓄水量的变化作为主要调节系统,分别确定相应的参数,采用不同模型计算融雪径流和融冻期降雨径流量。计算的精度和方案的合格率较常规方法提高20%以上,取得了比较满意的结果。  相似文献   

10.
对青海都兰县巴隆乡阿拉克湖东岸风成沙剖面的孢粉分析结果表明,该地区气候近2 ka来经历了4个温暖期与寒冷期交替阶段:温暖期出现在20~180,330~410,700~920,1 140~1 380 a;寒冷期出现在180~330,410~700,920~1 140,1 380~1 920 a.温暖期气候为温干偏湿,寒冷期气候为温凉干旱.其中700~920 a出现丰富的常见于亚热带和温带地区的漆树、乔木植物发育的孢粉组合,是近2 ka中该地区气候最为温暖和潮湿的时期,提供了西部也存在与东部唐代温暖期对应的证据.1 500 a以后沉积的风成沙中已找不到足够能分析环境的孢粉数量,说明进入"小冰期"后无论是乔木植物还是草本植物的数量都迅速减少,到现代该地区乔木植物已基本绝灭.考虑到该地区人口密度很低,人类活动不应成为造成该地区乔木植物绝灭的根本原因,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应归为长达300多年的"小冰期"寒冷和干旱气候的自然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