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规律及其对煤层、煤质、瓦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对卧龙湖煤矿钻孔揭露的岩浆岩资料,通过对其岩性、侵入特征的研究,分析了岩浆侵入的规律及其与构造的关系,并进一步分析了岩浆侵入对煤层、煤质、煤层瓦斯等的影响,对煤矿建井及生产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指导豫东地区煤矿合理部署、高效生产,基于大量钻井和测试资料的综合分析和对比研究,探讨了豫东地区岩浆活动的基本特征及其对煤层结构和煤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燕山中晚期的岩浆活动对豫东地区的煤层结构和煤层连续性造成影响,导致煤层变薄、分叉、尖灭和吞噬;同时,岩浆活动导致本区煤层变质程度普遍增高,煤质参数发生变化。煤层的原始赋存状态、岩浆侵入的初始温度、侵入岩体的厚度、岩浆侵入煤层的方式、岩体离煤层的距离、围岩和岩体上覆地层的岩性等是影响煤层结构和煤变质程度的主要控制因素。   相似文献   

3.
宁阳汶上煤田岩浆岩特征及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岩浆顺煤层或煤层顶底侵入,对煤层和煤质都有严重影响,笔者分析研究了岩浆岩的侵入层位,层数、厚度,岩性及其矿物成分,讨论了岩浆的来源,地质地代和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淮北煤田孙疃煤矿下石盒子组72煤层的煤质发育特征及其地质控制因素的研究较为薄弱,不利于后期煤矿进行勘探开发部署工作。通过对孙疃煤矿钻孔资料进行分析,结合前人研究成果,系统研究了淮北煤田孙疃煤矿72煤层的宏观煤岩特征、显微组分特征、无机矿物含量、元素特征,以及煤的灰分、挥发分、发热量等工业分析指标,并从沉积环境、大地构造背景和岩浆活动等地质因素分析其对煤质的控制作用。研究发现,该区72煤层主要为河控三角洲沉积环境,其水体较浅,为弱还原环境,处于海退时期,是煤质发育的主要地质控因,煤层的埋深主要控制煤的变质程度,构造活动和岩浆侵入影响程度较弱,只对部分区域煤质有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于云驾岭煤矿瓦斯涌出量异常变化的现象,收集地质勘查及煤矿生产期间揭露的地质构造及瓦斯信息,运用瓦斯地质理论,从煤层瓦斯生成、运移、储存的角度,研究岩浆岩侵入、煤层埋深和断层等地质因素对2号煤层煤质、生烃能力、煤层渗透性、瓦斯含量等参数以及煤层瓦斯赋存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岩浆侵入提高了2号煤层的变质程度、瓦斯储集能力和渗透性,促进了煤层二次生烃,同时岩浆热液产生的高温高压作用使煤层瓦斯大量逸散;岩浆侵入对煤层瓦斯的生成、运移和储存均产生了影响,是煤层瓦斯赋存的主要控制因素,断层特征及分布影响了瓦斯的储存和运移,煤层埋深影响了瓦斯的储存,断层和煤层埋深是煤层瓦斯赋存的一般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岩浆蚀变作用对煤层中锑赋存特征的影响,系统采集安徽淮北煤田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煤层侵入岩和全煤层样品共12个,利用原子荧光光谱法(AFS)测定样品中Sb含量,并对煤质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区煤表现为超低挥发分,中等灰分,特低硫的特点,煤中的硫主要以有机硫和黄铁矿硫存在。受岩浆热液影响,煤中灰分增加,挥发分减少;岩浆蚀变煤层中锑明显富集,算术平均值达到10.48 mg/kg,且侵入岩上方煤中Sb的平均含量明显增高,煤岩接触带位置Sb的含量达到最高值(13.93 mg/kg);岩浆蚀变煤中的锑主要以无机结合态形式存在(相关系数r为0.74),有机硫与煤中Sb呈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r为-0.60)。岩浆侵入作用导致卧龙湖煤矿煤的煤质特征及煤层中锑的赋存方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研究结果可为特殊地质作用下煤中锑的环境地球化学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在对济宁煤田金乡矿区岩浆侵入详细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岩浆侵入煤系的层位与分布规律,岩浆岩的岩性特征及侵入时代。岩浆以岩脉和岩床形式侵入煤层,使煤层出现分叉、变薄甚至全部被吞蚀。岩浆岩的侵入破坏了煤层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并使煤层的物理性质、化学成分和工艺性能发生了显著变化,煤质变差,降低了煤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卧龙湖煤矿岩浆侵入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浆侵入对煤矿生产影响极大,淮北煤田卧龙湖煤矿是受岩浆侵入较严重的矿井之一,其地质构造是控制岩浆侵入和岩浆岩展布的重要因素。卧龙湖煤矿自侏罗纪以来岩浆活动剧烈,发生了中性岩浆的侵入,多以岩床形式顺层侵入煤层顶底板及煤层中间。本文基于矿区钻孔数据揭露的岩浆岩分布情况,分析了结果表明卧龙湖矿区岩浆侵入规律,受煤层的形态、结构、理化性质以及产状的控制。  相似文献   

9.
邢台显德江煤矿岩浆侵入体的特征及对煤层瓦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对显德江煤矿岩浆侵入体的岩性、产状、分布特征、侵入方式、时代、形成温度及其侵入体与井田地质构造的关系等基本特征进行了论述,在此基础上分析讨论了侵入体对9#煤层、煤质及其瓦斯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宁阳-汶上煤田鲁西井田内的岩浆顺煤层或煤层顶底板侵入,对煤层和煤质都有严重影响。该文分析研究了岩浆岩的侵入层位、层数、厚度、岩性及其矿物成分,初步探讨了岩浆岩的来源、地质时代及其对煤层、煤质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岩浆岩体严重影响井田的煤质、储量等,对采区工作面布置、巷道掘进及回采工作造成严重的影响,因而探测岩浆岩侵入煤层的范围对煤矿安全高效生产具有重大意义。在总结岩浆岩侵入体的地质特征基础上,建立岩浆侵入煤层地震地质模型,通过正演,对多种属性进行交互分析,发现主频能量属性与振幅类属性对岩浆岩反应较为敏感,并且随着岩浆岩厚度的逐渐增加能量类与振幅类属性逐渐降低。通过对QN煤矿103工作面高密度三维地震资料连井剖面10煤进行属性分析,发现频带宽度、中心频率、主振幅属性可以较好地识别岩浆侵入区。通过对勘探区10煤层进行频带宽度、中心频率和主振幅属性分析识别岩浆侵入区,其识别结果与钻孔实际揭露吻合较好,证明采用地震属性识别技术可以识别煤层岩浆岩侵入区范围。   相似文献   

12.
周士荣  孟怀安 《安徽地质》2007,17(3):178-181
邹庄井田正处于开发阶段,而岩浆岩侵入煤系地层对煤层煤质有很大的影响,7煤层为邹庄井田的主采煤层.分析了区域构造对岩浆岩的控制作用,研究了岩浆岩侵入72煤层的平面分布及变化规律,探讨了岩浆岩的岩性、侵入方式和成因,对今后邹庄井田的开发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祁东煤矿勘探钻孔统计资料分析.研究了岩浆侵入煤层的主要特征。岩浆主要以岩床的形式沿煤层侵入,岩性以云煌岩为主,岩床层数多为一层,岩浆主要是顺煤层上部侵入。从上部煤层到下部的10煤层,岩浆侵入活动呈现出从无到有、从弱到强的趋势;分布区域从西向东、由北向南扩展,分布面积逐渐扩大。岩浆侵入破坏了煤层的结构和稳定性,其接触变质作用造成煤类分布混杂,而仅靠钻孔不可能完全查明岩浆岩的分布形态,建议今后加强矿井地质观测,为煤炭开采提供服务。  相似文献   

14.
滇东煤田煤炭资源丰富,主要含煤地层为龙潭组,煤层厚度适中,埋藏适宜,煤层气含量高。从沉积、构造、煤层煤质、煤储层特征等方面对滇东煤田煤炭资源较好的老厂煤矿煤层气赋存地质条件进行分析。研究表明:老厂矿区龙潭组第三段是多层叠置含煤层气独立系统,是沉积—水文—构造条件耦合控气作用的产物。含煤地层的层序格架特点奠定了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的地质基础,每套独立含煤层气系统分别被限定在对应的二级层序格架内;含煤地层与上覆、下伏含水层之间缺乏水力联系,含煤地层内部不同岩层(组合)之间相互封闭,这些条件构成了多层叠置含气系统的水文地质基础。老厂煤矿煤层气由四个含煤层气系统组成,各系统间相互独立,其岩性分段具备完整的生储盖层,形成了一多层叠置独立含煤层气系统。  相似文献   

15.
岩浆岩的侵入问题一直严重影响着煤矿的安全和高效生产,如何准确地划分出岩浆岩侵入区范围是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通过对正演模型数据和实际数据的谱分解分析,发现正常煤层与岩浆岩侵入煤层间存在着明显的频谱差异。正常煤层反射波在其主频对应的谱分解切片上的能量较强,而岩浆岩侵入煤层反射波在同一谱分解切片上的能量较弱。对于实际煤层数据来说,通过钻井标定,即可以定量、准确地划分出岩浆岩侵入区的范围。以大屯煤电公司徐庄煤矿为例,对7煤层谱分解沿层切片与振幅沿层切片进行了对比解释,结果证实谱分解技术对预测煤层岩浆侵入范围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冯记沟煤矿地处西部干旱区,地表水及地下水极为贫乏。矿井井下的主要含水区段为侏罗系直罗砂岩含水层(Ⅱ)、一煤-六煤砂岩含水层(Ⅲ)和采空区积水。现生产二号井煤矿开采过程中,由于三煤层顶板的垮落,裂隙增加,Ⅲ含水层与Ⅱ含水层连为一体。目前二号井的正常涌水量为115m^3/h,最大涌水量280m^3/h。根据勘探资料及水质分析结果,对矿区地下水进行了评价,认为矿井地下水不宜作生活饮用水,处理后可做为锅炉用水、冷却用水、绿化灌溉用水及混凝土建筑用水。  相似文献   

17.
煤厚的分级主要是从煤炭开采的角度来确定的,大于8m的厚煤层一概以巨厚煤层来称之。世界上,煤层总厚最大的是澳大利亚的吉普斯兰盆地,总厚达到700多米;加拿大哈溪煤田二号露天区则为单层煤厚最大的矿区,煤厚达510m;中国内蒙古自治区胜利煤田胜利东二号露天煤矿,单层(6煤层)厚达244.7m,总煤厚达320.65m。从沉积、层序地层与构造诸角度出发,依据现代泥炭堆积与阴沉木堆积等现象进行厚煤层的成因研究,对异地成煤及一些超厚煤层的成因模式进行了介绍和初步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