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兰州—民和盆地是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较大的中新生代盆地,广泛分布着巨厚的白垩纪—第三纪河湖相地层。其中,第三纪地层中的生物化石十分丰富,而白垩纪地层中十分稀少,除微体化石外,未发现任何具有地层意义的宏观生物化石。从而影响对该地区中生代生物演化、地层划分...  相似文献   

2.
新疆乌伦古河地区第三系简介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叶捷  吴文裕  孟津 《地层学杂志》2001,25(3):193-200
近年来在新疆准噶尔盆地北缘乌伦古河地区发现了许多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和层位 ,有可能对该区出露的第三纪地层进行较为准确的层位对比。通过精测剖面、岩性观察和地层追索 ,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依据沉积组合、上下地层间的关系及所含哺乳动物化石性质 ,乌伦古河地区的第三纪地层可划分为 5个岩石地层单元 :可可买登组、哈拉玛盖组、索索泉组、铁尔斯哈巴合组和乌伦古河组 ,其中可可买登组和哈拉玛盖组是由原来的段提升为组 ,铁尔斯哈巴合组为新建组 ,并给予乌伦古河组新的定义  相似文献   

3.
西宁、民和盆地位于青海东部、甘肃兰州西部,是祁连褶皱东端南侧的山前坳陷盆地,侏罗纪——第三纪陆相地层发育良好。本文是作者近十年来系统研究该区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及介形虫、轮藻化石的成果。文章对西宁、民和盆地中侏罗世——第三纪地层作了简要介绍,分析了化石组合特征及相关地层的时代,对地层中所含的介形虫、轮藻化石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鉴定和描述,共得介形虫化石39属、214种,其中包括2个新属、106个新种;轮藻31属、133种,其中包括1个新科、3个新属、66个新种。  相似文献   

4.
云南新第三纪地层多为河湖沼泽相,分布全省,含煤性好。过去发现脊椎动物化石较少,地层划分粗略;近年来,地层古生物工作的深入,不少地点发现一定数量的哺乳类化石。截至1984年6月,新发现的哺乳动物化石地点14处。这批实物资料,无疑对新第三纪地层古生物的研究可起重要作用。鉴于目前标本较多,一时难于详细研究。为了同行们更好地开展工作,现将化石地点扼要报道如下: 1.玉溪盆地有春和及右所魏家脑两个化石点。前者除过去报道的玉溪剑齿象外,新增加犀牛和鹿类化  相似文献   

5.
1984年,由地质科学研究院组织,开展了“中国几个主要陆块晚古生代以来的古地磁研究”,笔者等承担了滇东地区路南和昆明盆地早第三纪地层的古地磁测定。路南和昆明盆地发育第三纪地层,在岩性特征及其划分上比较相似(图2);但在路南盆地的第三系中产有大量的古脊椎动物化石,而在昆明盆地尚未发现相应化石。对昆明盆地第三系的时代划分过去仅有岩石地层对比上的依据。1971年,中科院古脊椎动物古人类研究  相似文献   

6.
通过新化石地点的发现及对过去分类的各地点、各层位化石的整理研究及广泛对比,对河南西部红层盆地化石层位提出了较为理想的时代顺序,并在此基础上对垣曲盆地渐新统存在与否及中国东部早第三纪生物古地理的划分提出了初步意见。  相似文献   

7.
中国华南地区第四纪喀斯特洞穴堆积中常含有丰富的哺乳动物化石,其中广西崇左地区已发现多处含有步氏巨猿(Gigantopithecus blacki)的第四纪不同时期的洞穴化石点,在其共生的动物群中,对生物地层和环境变化有重要的指示意义且化石数量最多、演化特征最显著的种类之一是独角犀(Rhinoceros)。近期早更新世犀类化石的研究有较大进展,但中晚更新世时期的犀类化石却缺乏系统研究。本研究系统分析了产自中国广西崇左更新世中晚期的武鸣楼山临佛洞、公鸡山愚公洞、木榄山智人洞以及芭仙洞这4个化石地点的犀类新材料,依据牙齿的大小和其形态特征分别将其归入了爪哇犀(Rhinoceros sondaicus)、爪哇犀相似种(Rhinoceros cf.sondaicus)和中国犀(Rhinoceros sinensis)。通过对华南地区第四纪独角犀的系统研究表明,爪哇犀(R.sondaicus)在此地区从早更新世中期一直持续到全新世;中国犀(R.sinensis)则从早更新世晚期延续到晚更新世;暂时没有发现印度犀(R.unicornis)的化石。颊齿特征分析表明,扶绥犀(Rhinoceros fus...  相似文献   

8.
中国晚第三纪地方哺乳动物群的排序及其分期   总被引:38,自引:18,他引:38  
<正> 与晚第三纪地层和时代划分的经典地区欧洲不同,我国上第三系绝大部分都是陆相地层。海相地层零星分布于东南沿海边缘及新疆塔里木盆地西南隅。在晚第三纪陆相地层的划分中,哺乳动物由于进化快、移动性强、保存为化石的机遇高,无疑起着主导作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欧和北美在晚第三纪的研究进展迅速,传统的划分方案有很大  相似文献   

9.
本文是近年对中国中、东部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及哺乳动物化石研究成果的综述。在河北泥河湾地区,根据小哺乳动物化石新建立了稻地组。其下是含哺乳动物化石的蔚县组(早上新世)及壶流河组(最晚中新世)。宁夏同心地区晚第三纪生物地层可划分为两部分:上部可能属上新统;下部属中中新统上部。二者皆含哺乳动物化石。在甘肃广河地区发现的小哺乳动物化石证明,车头沟组及咸水河组分别属于早中中新世及晚中中新世。在湖北钟祥地区,根据采集的哺乳动物化石,将罗汉寺组划归中新世。 根据上面4个地区哺乳动物群的研究和对比,广河车头沟组最老,其它依次是广河咸水河组、泥河湾壶流河组、蔚县组及稻地组。钟祥罗汉寺组可能相当于车头沟组或者时代稍早。同心下部地层的时代可能与咸水河组相同。  相似文献   

10.
黑龙江嘉荫—逊克地区晚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正> 黑龙江嘉荫-逊克地区的中、新生代地层广泛分布,尤其是晚白垩世地层沿黑龙江南岸出露较好,化石丰富,产有巨型鸭嘴龙等,是研究我国北方白垩纪地层古生物的理想地区之一。 根据岩性和古生物组合特征,本区晚中生代和第三纪地层自上而下划分如下:  相似文献   

11.
着重论述了鄂西建始高坪龙骨洞的堆积 ,并建立了一个新的岩石地层单位——高坪组。高坪组为一套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沉积 ,岩性为黏土、亚黏土、砂质黏土 ,含巨猿化石 ,属早更新世早期 ,可与柳城巨猿洞堆积、周口店第 18地点、元谋组下部对比。龙骨洞的地层时代早于 1.93Ma  相似文献   

12.
Zechun Liu 《Geoarchaeology》1988,3(2):103-115
This paper describes the paleoclimatic changes reflected by karstic cave deposits during the Quaternary Period in China. the study was based on comprehensive analyses of the spore and pollen, paleontological, and paleoanthropological fossils as well as various kinds of sedimentological features preserved in those cave deposits. the caves studied include those containing fossils of Homo erectus and Homo sapiens in the Zhoukoudian area some 50 km southwest of Beijing and Shenxiandong (the Immortal Cave) in Leishui County, Jiangsu Province, about 120 km southeast of Nanjing. These deposits, which range in thickness from two to 40 meters, have been carefully investigated and have been shown to be representative of portions of the Quaternary. the paleoclimatic fluctuations as recorded in these cave deposits have been well correlated with glacial cycles within the Brunhes Normal Epoch based on the oxygen isotope scale determined from deep ocean cores.  相似文献   

13.
贵州毕节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及其意义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报道了发现于贵州毕节的一枚巨猿牙齿化石,介绍了巨猿化石发现的历史过程及与之相关的毕节扒耳岩早更新世哺乳动物化石。贵州毕节巨猿化石的发现,填补并扩大了巨猿化石的地史分布范围,对研究巨猿演化及云贵高原地质环境变化等相关问题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鄂西高坪龙骨洞地层形成环境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鄂西龙骨洞保存有早更新世早期的地层,并产早期人类化石和巨猿化石以及石器。通过对这套地层的形成环境的研究表明:沉积物形成于水动力条件较弱的暗河环境,期间发生过几次水体干涸事件,形成钙板层。根据沉积环境的特点,龙骨洞的地层可划分为4部分:第一部分是剖面的底部,在洞穴沉积物的形成初期,沉积物粒度较粗,形成水动力较强的暗河环境;第二部分是钙板层或强钙质胶结层的形成,表明洞穴处于干涸或水很少的环境;第三部分是地层的主体部分,以粘土和亚粘土为主,形成于弱水流的暗河环境,化石主要产自这部分;第四部分是剖面的顶部,为钙板层,洞穴干涸。洞中的化石和石器部分是被水流带入洞中沉积形成的,部分为人类和巨猿在洞中生存时留下的。  相似文献   

15.
吴汝康 《第四纪研究》1995,15(2):156-161
从古猿到能人的时期,在中国发现的化石,最重要的是在云南禄丰石灰坝发现的禄丰古猿和在广西、湖北等省发现的巨猿。从猿到人有一个过渡时期。这个时期开始的标志是两足直立行走,完成的标志是开始制造工具,社会形成。意识和语言萌发于制造工具之前。从直立人到智人的时期,在我国发现的直立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北京周口店、云南元谋、陕西蓝田陈家窝和公王岭以及安徽和县等;早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陕西大荔、辽宁营口金牛山、广东马坝、山西丁村和许家窑等;晚期智人化石的地点,主要有广西柳江、四川资阳、北京周口店山顶洞等。我国发现的各种人类化石,从直立人到晚期智人以至现代人,都具有一些共同的形态性状,表明其有一定的继承性,因此,支持现代人的多地区起源说。现代人仍在进化之中。明显表现在现代人的体外进化和精神进化两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文章报告了在广西崇左生态公园三合大洞中新发现的巨猿牙齿化石,这些新化石材料为研究巨猿演化及华南地区更新世动物群时代演化及环境变迁有着重要意义。三合大洞共出土巨猿牙齿56枚,除上犬齿,其他上、下颌牙齿种类齐全;从牙齿发育及磨损情况判断,这些材料代表了婴幼年、青少年、青壮年、中年及老年各年龄阶段的至少5个个体。测量了牙齿大小,并与其他的巨猿化石点的材料进行对比,认为三合大洞的巨猿牙齿与武鸣、巴马的巨猿有可比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动物群组合特征及时代意义,探讨巨猿的牙齿大小时代演化趋势,同时提出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贵州双河洞是亚洲第一长洞,该洞先后分辨出近30多具大熊猫个体化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完整大熊猫化石最多的洞穴。其中一支洞中竖井下方至少聚集了10余具个体化石。以此为研究对象,结合洞道发育形态特征及化石埋藏学特征,初步推测出这些大熊猫深入该支洞内经由竖井跌落并死亡的过程,表明喀斯特洞穴可以为大熊猫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及化石保存环境。选取一例化石表面沉积的碳酸钙样品进行了铀系法测年,表明该个体至少生活在5.1万年前;对另一例个体的牙齿化石进行AMS14C测年,发现其生活在距今2.5万年左右,推断该洞道中大熊猫主要生活在晚更新世时期。  相似文献   

18.
1960年和1984年分别在广西桂林的屏风山及马山溶洞的灰华堆积物中发现了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化石,其中有数十粒类似花生的化石颗粒,已全部钙化。经研究其为原始野生花生的荚果,从其颗粒大小及果荚构造与现代野生花生(南美产)及现代人工栽培的珍珠豆型花生荚果对比,它表现出明寻的原始性。据与其共生的古脊惟动物的时代确定占花生的时代为中一晚更新世,命名为户alaeoarachis sinensis gen.et sp.nov.(中华古花生)(新属、新种)。 中华古花生的发现,证实了中国确是花生原产国之一,为研守花生的起源、栽培史及其传播提供了重要线索。  相似文献   

19.
郧西人遗址洞穴发育与埋藏环境初步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湖北省黄龙洞"郧西人"遗址是2004年新发现的一处重要的更新世晚期古人类遗址。3年来已经进行过3次发掘,出土了距今约10万年的晚期智人牙齿化石及文化遗物,是在东亚地区发现时代最早的现代人遗址。黄龙洞处于秦岭东段南麓的两郧断裂带,发育于上震旦系陡山沱组细晶灰岩和泥灰岩地层中,周围紧闭褶皱和次级断裂发育,为岩溶的发育提供了先决条件。黄龙洞的形成表现为前期以岩溶裂隙水溶蚀为主,后期则转变为大型管道状溶洞。古人类进入洞穴的出入口可能从洞顶"天窗"型开口入洞。古人类遗物属原地埋藏环境,活动期气候以温暖、干燥为主。  相似文献   

20.
南京汤山猿人洞穴的形成及发展过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岩性、构造、洞穴特征等方面对汤山猿人洞穴的成因,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揭示了洞穴形成的主要控制因素和多期复合成因的形成特点,并对洞内沉积物、南京人化石的形成及保存条件进行了初步的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