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我们从极亮红外星系样本中选出了由 2 5个类星体组成的红外类星体样本 ,研究其光谱特征。与光学选类星体样本相比 ,红外类星体样本有显著的不同特征。统计结果表明我们的红外类星体中绝大多数为窄线源 (其允许发射线Hβ的半高全宽小于4 0 0 0km/s)。超过 6 0 %的红外类星体可归为亮的窄线赛弗特I星系。超过 70 %的红外类星体有很强或极强的FeⅡ发射线 ,这是目前已知的强FeⅡ线源比例最高的类星体 /赛弗特Ⅰ星系子样本。Hβ宽发射线倾向于有比较明显的蓝翼不对称 ,这一特征很可能与外向流有关。FeⅡ与Hβ的发射线强度之比和Hβ宽发射线的蓝翼不对称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42个类星体的SPITZER IRS中红外光谱,并测量了连续谱和各发射特征强度,其中包括5.5μm连续谱强度、10μm silicate发射,和窄发射线[S IV]10.5μm,[Ne V]14.3μm,[NeIII]15.6μm,和[O IV]25.9μm的流量。5.5μm连续谱强度和窄发射线强度之间存在很强的相关关系,说明5.5μm连续谱也由活动星系核中心光子直接激发,并可以作为活动星系核强度的示踪。发现10μm silicate发射与Eigenvector I没有相关关系,说明类星体中大多数的尘埃不可能与窄线区共存。  相似文献   

3.
人类憎恨战争,因为战争使生灵涂炭,但战争也可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尤其是某些科学的发展。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国人疯狂之极,征服了几乎整个欧洲。惟一应该臣服而没有臣服的大国是英国,当希特勒忙于和苏联苦战的时候,无时无刻不想除掉这个后院的心腹之患。鉴于一时无法用陆军征服,只能不停地进行空袭。但不久希特勒便发现,每次空袭对方居然都事先有了防范。这令纳粹二号人物格林大为恼火,认为一定是内部出了叛徒。这件事一直到二战结束,仍然  相似文献   

4.
发现类星体靠射电找类星体靠光学上个世纪40年代至60年代射电天文学的兴起,使天体物理学产生了革命性的变化。不是量变,而是质变。在此之前,天文学家花了大量精力辛辛苦苦地去制造大型光学望远镜。早期的光学望远镜以折射型为主,后来改进为以反射型为主。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美国就致力于制  相似文献   

5.
黑洞也可以蒸发天文学的发展遵循着一条规律:观测、理论、再观测、再理论……这大概也是任何一门自然科学的发展规律,只不过天文学表现得更为突出,而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观测又始终是天文科学的真谛。因此,天文学又被称为是一门观测的科学。黑洞的观测证据越来越丰富,黑洞对宇宙的威胁也越来越严重。理论天文学家必须出来释疑,让黑洞不仅能吃进去,还要吐出来。吐出来的困难在于黑洞的引力太强,在黑洞的视  相似文献   

6.
南京大学太阳塔于1979年在南京郊区建成,1988年参加了全国联测,它的主要性能如下: 定天镜口径:46cm 成象镜口径:33cm 太阳象直径:20cm 多波段光谱仪可观测谱线:H_α,H_β,H_γ,H_(9-12),CaⅡ H, K 光谱观测时间分辨率:~10~s 光谱仪色散度:1.2-1.5mm/A 表1列出了1988年联测期间成功观测到的耀斑光谱(表1见下页)。  相似文献   

7.
8.
使用全球VLBI网在1.3 cm波段对三颗类星体0420-014、0748+126和2251+158(3C 454.3)进行了观测,获得了这三个类星体的亚毫角秒分辨率的混杂图,给出了类星体核区内的亮度分布.通过用高斯模型对观测数据进行拟合,得到了组成它们的各个子源的参数.类星体2251+158呈现出核-喷流结构,核区沿着PA~-130°方向拉长,喷流呈弯曲状.1992.9历元的观测展现了2251+158处于一次大爆发,并伴随一系列相继出现的小爆发的情景.最强子源的积分流量密度为 4.11Jy(占探测到的总流量的 67%),主要集中在0.16 × 0.01 mas的区域内,可能由于多普勒增亮效应造成高达2.6×1012的亮温度.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PTF10gvf和PTF10gvd两颗IIn型超新星的测光和光谱的观测情况,并对这两颗超新星做了精确测光和光谱拟合。通过对光谱的分析,得到这两颗超新星的抛射物的外层激波速度为~103km/s,其前身星的星风速度为~102km/s,并根据ChugaiDanziger(1994)提出的方法计算了它们的前身星质量损失率。PTF10gvf的质量损失率为~10-2M⊙/yr,PTF10gvd的质量损失率为~10-4M⊙/yr。由于这些物理参数与亮蓝变星星风速度和质量损失率的典型值相符合,推测这两颗IIn型超新星的前身星有可能是亮蓝变星。这个结论为IIn超新星与亮蓝变星之间的联系提供了支持,与之前Gal-Yam A V等人得到的结果一致。  相似文献   

10.
本文总结巡天的结果并对结果进行讨论,同时发表69个Q=3的紫外超天体的坐标,B_J~*及证认图。  相似文献   

11.
在类星体光谱证认史上,“L_α森林”假说的提出与证实是继“发射红移”、“吸收红移、“多重红移”之后的又一座里程碑。L_α森林的概念形成于六、七十年代之交,八十年代初对它的研究逐渐进入高潮。研究L_α森林是了解星系际物质分布及其演化的重要途径,其潜在的宇宙学意义将是很深刻的.本文是继Sargent和Boksenberg之后有关L_α森林的第二篇专题评述,全文的要点是:L_α森林概念的形成和证实(第二、三节),吸收线密度的统计研究(第五节)、静止等值宽度(第六节)、吸收云的成团性(第七节)、吸收云的尺度(第八节)和其他物理参数(第九节)。其他有关论题可参阅文献[5]和另外几篇综述类星体吸收线的文章(参考文献[6,7,8]),以及为它们所引用的文献.  相似文献   

12.
作者用英-澳四米望远镜的RGo卡焦摄谱仪及其附属的IPCS系统获得了分辨率为2的四个高红移类星体的光谱,并利用这些光谱讨论了:(Ⅰ)由PKS0805 046和PKS1442 101的L_α/L_β对及L_α/L_γ对的强相关证实了,大量存在于高红移类星体L_α发射短波区的吸收线是氢云吸收的结果;(Ⅱ)吸收线分布和L_α/L_β对相关函数的分析反映了PKS0528-250可能是一个例外,需要进一步的观测来证实这种特殊性;(Ⅲ)由类星体抛射出来的物质的吸收,或与类星体成协的星系团或插入星系的吸收都可造成含有金属线的吸收线红移系统;(Ⅳ)由L_α/L_β对的生长曲线定出的柱密度和弥散速度的随机性,支持了纯Lα的吸收来自大爆炸宇宙早期原始氢云的假说;(Ⅴ)单位红移的氢云密度随红移的分布取决于Z>3的类星体的吸收线资料。  相似文献   

13.
利用ROSAT-VLA方法筛选,从ROSATX射线源中选出了19个新BLLac天体和类星体的候选体.在1994年至1996年1月期间,利用北京天文台2.16m望远镜对其中16个进行光谱证认,发现了7个新的X选BLLac天体及一个类星体,类星体的红移值为:z=0.331±0.0015.  相似文献   

14.
一眼看去就会忽视我们曾提到,类星体的最早发现者是格林斯坦和欧克,他们早在1960年,也就是类星体正式发现之前3年就拍下了类星体的光谱。但是,由于类星体在外形上和恒星没有任何区别,人们怎么也想不到它会是星系一类的天体。类星体发现之后,人们自然会想到,既然它是河外天体,而且那么亮,就应该和河外星系一样有一定的结构。天文学家们动用了世界上最大的望远镜,去拍摄类星体的像,令人失望的是,无论露光时间多么长,拍下来的总是一个点像。因此,类星体本身有没有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背景光源(类星体)与前方天体(星系、星系团等)成协的观测和统计事例.详尽叙述了与成协问题相关的引力透镜理论.全面介绍了对各种成协事例进行引力透镜理论解释的方法、研究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还给出了一种计算成协样品中面密度超出因子的改进方法.  相似文献   

16.
龚树模  夏昌立 《天文学报》1998,39(3):265-270
本文对Hewitt&Burbidge1993年的表中列出的6761颗类星体作进一步的统计分析.全部类星体发射线范围是从0到4.9.统计分析结果表明,平均而言,吸收物质和类星体本身有联系的占46%,各间隔中差异很大,最多的在间隔zem=0.2-0.3和3.6-3.7中占100%,最少的在0.7-0.8间隔中为零.纵看各图的分布,zem=2.0的间隔,有明显的突出性,如类星体发射线红移值和吸收线类星体数都在zem=2为峰值,各间隔中有吸收线≥3条和≥6条的峰值也在zem=2等.  相似文献   

17.
利用已知的统计结果对高红移类星体光谱进行MonteCarlo模拟,得到了UBVRI五色测光的色指数,并利用模拟的选择判据计算了选择效应函数,当2.4<z<3.0时,选择效应来自于与主序星的混淆;当z>3.0时,则是由于较暗的类星体与晚型矮星同时从U.B等颜色的图象上消失,导致可利用色指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8.
利用已知的统计结果对高红移类星体光谱进行Monte Carlo模拟,得到了UBVRI五色测光的色指数,并利用模拟的选择判据计算了选择效应函数,当2.4<z<3.0时,选择效应来自于与主序星的混淆,当z>3.0时,则是由于较暗的类星体与晚矮星同时从U.B等颜色的图像上消失,导致可利用色指数的减少。  相似文献   

19.
伦琴射线在科学发展的长河中,上一个世纪应该是物理学的世纪。尽管各个学科领域在过去的100年中都有长足的发展,但物理学从宏观世界走入了微观世界,使人类真正了解了什么是物质,什么是物理,从而奠定了其他学科的基础。为20世纪微观物理学打头阵的是发生在19世纪末的三道"闪光",分别是1895年伦琴发现的 X 射线、1896年贝克勒尔发现的天然放射性、和1897年汤姆逊发现的电子。这三项发现都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伦琴更是物理学奖的第一位得主,时间刚好是上个世纪的第一年——1901年。1845年3月27日生于普鲁士莱茵河流域的伦琴在物理实验方面才华惊人,  相似文献   

20.
不到美国不算出国我第一次走出国门是1980年,那时出国的人很少,把国外看得很神秘,刚到英国时,一切都感到新鲜。在英国,我们一般都住在私人家里,彩电、冰箱、洗衣机,样样令人羡慕。记得我第一次用到洗碗用的洗涤灵,还在给家人的信中描述了一番。可是,过了一段时间,就听到了另外的声音,英国人抱怨和中国人打交道不容易,他们既不像日本人那样擅长行贿,又不像美国人那样趾高气扬,全用“尖头鳗”(英文“绅士”)的方式可行不通。当时的驻英大使是黄华,他在批评某些中国人时说了一句气话“到了英国还不知足,不到美国不算出国,那我也没出过国”。我才知道,原来美国比英国还先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