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仪器标定、震级公式及分析软件等方面着手,查找出太原台体波震级偏差较大的原因,针对分析软件出现的缺陷问题,重新编制体波震级计算程序,并进行校正.对数字化观测以来的体波震级进行重新计算,给出体波震级偏差统计分析结果及参考校正表.  相似文献   

2.
童迎世 《华南地震》1989,9(1):47-51
本文陈述了体波震级M_B和M_b的本质区别,同时指出了目前台站体波震级测定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为提高单台测定精度,对一致性测定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3.
新的震级国家标准《地震震级的规定》(GB17740—2017)是一个国家强制性标准,已于2017年5月12日由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本文介绍了震级国家标准修订的必要性,以及新的震级国家标准的主要内容、技术要点和主要特点,以便于在实际工作中能更好地应用。  相似文献   

4.
简要叙述地震震级概念的提出及其历史发展。文中指出,矩震级MW是目前量度地震大小最理想的物理量。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不会饱和,对于所有地震,无论大小、深浅,无论使用远场、近场地震波资料,大地测量和地质资料中的何种资料,均可测量矩震级,并能与熟知的震级标度如面波震级MS相衔接。矩震级是一个均匀的震级标度,适于震级范围很宽的统计。矩震级是国际地震学界选定的首选震级,负责向公众发布地震信息的部门优先采用的发布的震级。文中介绍了计算矩震级所用的公式,详细解说了具体的计算步骤,分析了由于采用的计算矩震级公式的不同,采取的具体的数值计算步骤的不同引起的问题以及解决这些问题的相关的规定。  相似文献   

5.
前言1935年里克特提出以地震震级作为衡量地震大小的定量方法,是地震学发展中的一次重大进展。它改变了已往用震中烈度作为量度标准的做法。震中烈度I_0的定性评定,主要依赖于地面受到的宏观破坏程度,而且受震源深度、震中距和地表介质的影响很大,地震震级M则是根据从震源处辐射的地震波振幅大小测定的,它与地震能量有直接的联系。里克特开始提出的只是地方性地震震级M_L,1939年古登堡与里克特发展了面波震级M_S,1945年又提出  相似文献   

6.
7.
采用正交回归的方法,利用中国地震台网和美国地震台网1983——2001年的观测资料, 对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进行了比较. 从正交回归得到的结果看,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mb不存在系统差. 如果以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为基准, 对于3.5~4.5级之间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2~0.1级;对于5.0~5.5级之间的地震,IGCEA与NEIC测定的体波震级没有偏差;对于6.0级以上的地震,IGCEA比NEIC偏低小于0.2级. 而IGCEA测定的体波震级与国际数据中心(IDC)测定的体波震级结果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8.
地震的震级   总被引:33,自引:13,他引:20  
简要介绍了地方性震级Mi、体波震级mb、面波震级Ms和矩震级Mw的定义及其测定方法,分析了它们的优点和缺点,并对震级饱和效应及其产生的原因作了介绍和解释。文章指出,矩震级是一个表征地震绝对大小的量,它与地震震源的物理过程直接关联,不会饱和;与传统上使用的其他震级标度相比,矩震级具有明显的优点,是当今国际地震学界推荐优先使用的震级标度。  相似文献   

9.
本文叙述了谱震级的含义及在国内首次利用中国数字式地震仪记录测定谱震级。我们用了两种方式。第一种方式是用数字记录作离散的付里叶变换,主要是对于宽频带记录(代号为BB或IP)作多道滤波,其数字滤波器的频段与杜达(S.J.Duda)教授在汉堡大学所作的一样,测定谱震级的公式形式也是一样的。本文结合中国的情况对于震级起算函数f(△,h,T)中的吸收项采用a(△,h,T)=a(△,h)/T_(rel)(式中T_(rel)为相关周期,与观测周期T的关系和地震波品质因数Q值的吸收带模型有关),参照文献[3,4]中的两个吸收带模型做了改进。第二种方式是用数字式记录复原地动位移以测定谱震级,并按Duda选定的频段滤波(表1)直接求得谱震级公式中的分道滤波地动振幅A(T),再用同样方法测定谱震级m(T)。用上述两种方法测定的谱震级一般相差在0.1级以內(个别情况下相差0.2级),这与截取数字式记录的采样时间长度有关,也可能与P波段记录成份的复杂性有关。  相似文献   

10.
采用正交回归方法, 利用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IGCEA)和美国地质调查局国家地震信息中心(USGS/NEIC)1983——2004年的观测资料,对这两个机构测定的面波震级进行了系统的比较,得到了中国地震台网与美国地震台网面波震级之间的关系式. 结果表明,由于使用的震级计算公式和观测仪器不同,IGCEA测定的面波震级总体上要比NEIC测定的结果偏高0.2级;对于3.5~4.5级的地震,IGCEA测定的震级比NEIC测定的震级偏高0.3级;对于5.0~6.5级的地震,IGCEA偏高0.2级;对于7.0级以上的地震,IGCEA偏高小于0.1级.   相似文献   

11.
对金州短水准观测和资料分析中常易引起争议或新出现的若干重要问题进行论论,其结果对跨断层形变测量具有普遍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利用适当改变极距、极位的方法研究台安地电N39°E向自1989年6月中旬以来出现的低值变化。研究结果表明,该变化是由干扰所致,与地震活动无关。  相似文献   

13.
通过分析1989—1990年的对比观测资料的结果,说明在地震介质较为均一条件下电极老化对地电阻率的观测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地震观测数据的利用角度出发,讨论世界范围内远震震级的测定问题。笔者认为,现震级标度存在的弊病是:震级饱和,测值偏差大,过分依赖频率的变动以及需要各种校正等。体波震级的问题大于面波;周期较短的震相问题大于周期较长的震相问题。矩震级标度将逐渐取代依据变幻不定的各种地震波的观用的各种标度。对于远震,长周期地震仪记录的面波震级Ms将得以发展,成为矩震级的一种辅助标度。本文最后提出了矩震级标度实行后,历史地震震级和区域地震震级如何与之衔接的初步设想。  相似文献   

15.
依据从事数字化地震监测的实际经验,对使用SSDP软件处理地震事件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做了初步归纳和总结,并给出了具体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6.
17.
张世民 《内陆地震》1993,7(3):245-249
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对周至地震台DD-1型地震仪1986~1990年之间的记录资料进行分析处理,得出用地震尾波的记录持续时间(T=F-P)计算周至台近震震级的公式。从而较好地解决了该台的计算震级与陕西台网的测定震级偏差较大的问题,特别是对于以前无法计算震级的出格地震有了行之有效的解决办法。  相似文献   

18.
19.
这种方法的基本根据是:(一)震源地方岩体錯动的方向与横波离源时的方向、横波离源时的射綫方向在一个平面內;(二)横波在传播过程中,β角变化很小. 推导了由S波β角求横波离源时位移方向的公式.由两个台上的S波β角就可分別求得两个横波离源时的位移面,这两个面的交綫就是震源地方岩体錯动的方向。討論了在烏尔夫网上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作图.这就大大地簡化了求解的过程,便于大量处理数据。  相似文献   

20.
这种方法的基本根据是:(一)震源地方岩体錯动的方向与横波离源时的方向、横波离源时的射綫方向在一个平面內;(二)横波在传播过程中,β角变化很小. 推导了由S波β角求横波离源时位移方向的公式.由两个台上的S波β角就可分別求得两个横波离源时的位移面,这两个面的交綫就是震源地方岩体錯动的方向。討論了在烏尔夫网上具体运用这一方法的作图.这就大大地簡化了求解的过程,便于大量处理数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