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在中国科协的关怀和支持下,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于1992年6月22日至25日在西安召开了1992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受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教授的委托,郭增建、王涌泉教授主持了会议。来自全国各地的地震、水文、气象、地质、地理等科研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26人参加了会议,其中20人在会上作了学术报告,交流了各学科对天灾的预测  相似文献   

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福建省自然灾害防御研究委员会、台友经济发展公司(厦门)、福建省地震局、厦门市地震局,于1993年3月22日至24日在福州联合召开了1993年天灾预测研讨会。来自全国地震、气象、水利、地质、地理、环保、天文等部门和大专院校的专家学者44人参加了会议,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翁文波主持了会议,福建省副省长王良溥、省科  相似文献   

3.
1997年4月26日至3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与广东省中山市水利电力局、三防办公室在广东省中山市联合召开了1997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来自全国地震、气象、水利、天文等方面的专家学者71人参加了会议.与会代表对1997年全国自然灾害的形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认真的预测性讨论,阐述了所用方法的理论依据及实践检验事实,并对2000年前的某些重大灾害进行了初步预测.有关专家个人的预测意见,编印了《1997年天灾预测意见汇编》(简称黄皮书),其中包括1997年全国地震、暴雨、台风、洪水和干旱等方面的预测意见40多条,供有关…  相似文献   

4.
1996年天灾预测研讨会议1996年4月10-13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湖南省科委、文波预测研究所,在韶山市联合召开了1996年度天灾预测研讨会议.来自水利部、中国气象局、国家地震局、中国科学院系统、有关院校、湖南省有关单位等部门的...  相似文献   

5.
'98南方大水预测总结及'99全国天灾预测研讨会于1999年4月25日至28日在福州举行.这次会议是由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大灾预测专业委员会、福建省科协学会工作部、福建省水利学会、福建省气象学会联合召开的,同时首届福建科技论坛(主题是预测屿减灾)相并举行.与会代表107人,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前副理事长曾融生院士、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主任郭增建、副了主任王涌泉教授以及福建省人大、政协、科阶、地震局、水利厅、气象局、地矿厅等有关部门领导出席了会议,福建省科协副主席、党组副书记陈振健致开幕词.曾融生"大陆碰撞与大陆地震"、王涌泉…  相似文献   

6.
1997年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于12月!7日至19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共收到论文22篇.来自水利、地震、气象和有关院校的30名学者、专家到会交流.会议自始至终充满着热烈争鸣的气氛.会议的中心议题是总结1997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以各种形式提出的预测意见的效果和经验教训.与会代表认为1997年的天灾预测效果是可喜的.(l)预测1997年至2000年期间,中国大陆特别是105”以西地区,面临发生7.5级以上强震的危险.实际情况是:1997年11月8日旧时02分(北京时间),在中国大陆东经105”E以西地区的昆仑山区(35.2”N,87.3”E),发生了一次7…  相似文献   

7.
1999年11月17-20日,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天灾委员会与翁文波科学技术发展基金委员会在京联合举行了“翁文波预测学术思想研讨会暨1999年天灾预测总结会议”.会议代表来自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中国地震局、中国气象局、中国科学院、中国国际减灾10年委员会、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基金会、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京港学术交流中心等部门和单位的专家和学者共72人。会议由王明太、郭增建、王涌泉等主持.会议共收到学术论文、纪念文章和预测总结66篇. 与会代表认为翁文波院士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同时又把中…  相似文献   

8.
郭增建 《地球物理学报》1997,40(Z1):411-419
回顾了中国地球物理学会10年来推进开展天灾预测工作的历程.天灾主要包括气象灾害、水灾、地震等,简述了进行天灾预测的10种推理思维和方法以及取得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9.
青藏铁路沿线的天灾及其预测方法探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统计了青藏铁路沿线50多年来的强地震、雪灾和夏季旱涝,并根据地气耦合原理对其成因进行了分析,找到了一些很好的预报因子,初步得出了以下结论:未来10年35оN以南的沿线地区将很少会发生Ms>6级的强震;“本区强震年”和8月沿线为地热涡控制时铁路沿线会发生雪灾;本区冬季为地冷涡控制时一般为夏旱年.  相似文献   

10.
对1994—2008年天灾预测专业委员会挂靠兰州地震研究所14年中他的重点预测工作进行总结。  相似文献   

11.
1992年震情     
全球地震活动 1992年发生7级以上地震20次,释放能量229×10~(?)焦耳。地震次数和地震能量都远高于80年代水平,甚至稍超过70年代平均值。环太平洋东带即美洲地震带尤为活跃。最强的地震是6月28日发生在美国加州南部兰德斯的8.0级地震。除了环太平洋带和地中海—喜玛拉雅带很活跃外,8月28日在阿森松岛以北发生的7.3级地震是南大西洋海岭地震带上较少出现的强震。  相似文献   

12.
利用MB和MSc算法(即:the Mendocino Scenario),对环太平洋地震带的最大地震进行了实时中期预测的研究。首先用M8算法进行预测,而后在第二次逼近预测中,以漏报部分地震为代价用MSc算法缩小了发布警报的预测范围。1992-1997年间,有5次8级和8级以上地震发生在试验区内。M8算法对这些强震全部实现了预测,MSc算法准确地判定出其中4次地震的位置。当用震中均匀时间经验分布的归一化乘积量度估计时,发布警报的空间-时间体积分别为36%和18%。M8和MSc算法两者得到的预测结果的统计显著性均超过了99%。对于震级为7.5+的地震,利用M8算法,19次中预测了10次,占总研究时空体积的40%;用M8-MSc,预测出其中的5次,占总研究时空体积的13%。这就意味着用M8算法预测的显著性水平为81%,用M8-MSc为92%。显著性水平偏低可能是由于1993-1995年期间全球地震活动水平的变化引起的。在此期间,最大地震的发生率增加了1倍,而且又都全部发生在正断层和逆断层上。这些预测都是可重复的。我们在启动预测检验之前,已发表了介绍M8和MSc算法的文章,其中给出了这两种算法的完整正式定义(Keilis-Borok and Kossobokov,1990;Kossobokov,et al,1990;Healy,et al,1992).IASPEI软件库中存有M8算法的介绍材料(Healy,et al,1997)。  相似文献   

13.
徐道一 《地球物理学报》1992,35(06):802-802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翁文波教授于1992年7月7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作了题为“1992年美国加州地震预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翁文波教授在1992年1月对美国加州1992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4.
1992年美国加州地震预测——翁文波教授作学术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理事长翁文波教授于1992年7月7日在国家地震局地质研究所作了题为“1992年美国加州地震预测”的学术报告,介绍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 翁文波教授在1992年1月对美国加州1992年可能发生的地震的三要素进行了预测:  相似文献   

15.
16.
《地震学报》1993,15(4):519-519
说明为了便于读者了解国内和邻区以及全球的地震分布图象,本刊从1993年起,每年在第4期上刊登2张上年度的地震震中分布图.地震资料来源于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九室,由陈培善研究员提供.  相似文献   

17.
对黄海5.3级地震序列研究表明,该序列属于一个典型的主-余震型地震。震源机制解的结果表明,该区主压应力方向基本上和华北地区主压应力方向一致。通过对5.3级地震前区域地震活动分析结果说明,该地震是在区域地震活动中期异常背景的情况下发生的,即存在明显的地震活动增强和孕育空区。  相似文献   

18.
19.
由美国地球物理协会主持召开的1992年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WPGM)于8月17至21日在香港举行。与会代表逾400人,他们分别来自美国、日本、中国以及中国台北等十几个国家或地区。这是继在日本 Kanazawa 举行的第一次西太平洋地球物理会议之后的第二次大会。会议分大气科学、地下水、海洋科学、固体地球物理和太阳行星科学等几个分会场。国家地震局组团出席了这次会议。笔者作为其成员荣幸地出席了太阳和行星科学分会议。现把  相似文献   

20.
赵根模 《地震》1995,(2):131-136
大强固区之间的相互作用和震后运动可以引起触发,强固区破裂引起相邻强固区加载。震后运动可以在大范围内发生并引起相邻区域的不均匀应变积累。 观测表明大震后首先发生中等地震的地点正好是下次大震的位置,所以任何一个大地震发生都提供了一个探寻临界破裂的良好时机。依据1960-1980年资料总结的中期地震危险性估测方法称为“诱发前震图象”,1981-1992年的地震资料完全证实了该方法的可靠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