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 上三迭系须家河统砂页岩是四川盆地主要裂隙性含水岩组之一,地下水资源丰富,含水类型齐全,含水岩组厚度稳定,分布面积广泛。研究须家河裂隙水对工农业生产用水,人民生活饮用水、卤水、油气田勘探与开采都有一定的现实意义。本文是在王朝均总工程师、周云章工程师的鼓励和指导下写成的,特致谢意。  相似文献   

2.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相沉积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中等,油气共存。页岩储集空间既有无机孔,也有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自流井组页岩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源—储配置的有效性,在较高的演化程度下,随着TOC的增大有机质孔隙度增大,页岩的源—储配置关系变好。刚性矿物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固体沥青个体大,内部有机质孔数量多、孔径大;黏土矿物不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沥青呈长条形,内部的有机质孔孔径较小。基于页岩层系不同岩性源—储耦合条件评价结果,页岩的源—储耦合条件明显优于夹层,源—储耦合条件好的优质页岩层段是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其中黏土质页岩最好,(含)介壳灰质页岩、(含)粉砂质页岩为次;介壳灰岩和粉(细)砂岩夹层不具备烃源条件且储集条件差,只能与相邻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近源聚集体系。  相似文献   

3.
胡宗全  冯动军  李鹏  王倩茹  刘忠宝  王濡岳  赵国伟 《地质论评》2023,69(6):2023060019-2023060019
四川盆地下侏罗统自流井组发育东岳庙段和大安寨段两套富有机质页岩层系,主要为湖泊相的页岩夹粉砂岩、介壳灰岩。基于页岩、介壳灰岩和粉砂岩之间的组合特征,自流井组共识别出3类7种页岩岩相组合类型。页岩有机质丰度中等,有机质类型以Ⅱ1、Ⅱ2型为主,热演化程度中等,油气共存。页岩储集空间既有无机孔,也有有机质孔,局部发育微裂缝。自流井组页岩中无机矿物与有机质、有机质与有机质孔的配置关系控制着页岩源—储配置的有效性,在较高的演化程度下,随着TOC的增大有机质孔隙度增大,页岩的源—储配置关系变好。刚性矿物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固体沥青个体大,内部有机质孔数量多、孔径大;黏土矿物不稳定支撑格架下保存的沥青呈长条形,内部的有机质孔孔径较小。基于页岩层系不同岩性源—储耦合条件评价结果,页岩的源—储耦合条件明显优于夹层,源—储耦合条件好的优质页岩层段是页岩油气的甜点层段,其中黏土质页岩最好,介壳灰质页岩、粉砂质页岩为次;介壳灰岩和粉砂岩夹层不具备烃源条件且储集条件差,只能与相邻的富有机质页岩形成近源聚集体系。  相似文献   

4.
四川盆地东南缘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基本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下志留统龙马溪组是四川盆地东南缘最为重要的烃源岩和页岩气勘探层位之一.在岩石学研究的基础上,利用岩石热解、色谱-质谱等分析技术,对研究区龙马溪组页岩地球化学特征进行了系统分析.龙马溪组厚为60 ~ 420 m,主要由8种岩性构成: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  相似文献   

5.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施振生  杨威 《沉积学报》2011,29(6):1058-1068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二、四、六段以砂质沉积为主,砂体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泛。弄清砂体大面积分布的成因,对预测优质储层分布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通过系统的层序地层划分、物源分析、砂体展布研究和沉积相编图,并结合水槽实验和现代地质调研,认为晚三叠世四川盆地古地形平坦,发育多个物源。以冲积扇、河流、三角洲和湖泊4类沉积体系为...  相似文献   

6.
我们在进行区域地质调查过程中,对徐州北部煤层下二迭统山西组中的水云母砂岩、页岩进行了鉴定。经工业部门验证,是一种较好的陶瓷原料;部分页岩具有较高的耐火度,还可以作为耐火材料。为了开拓矿源,特将此种水云母砂页岩的地质特征及其在工业上的应用  相似文献   

7.
四川盆地东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储层特征   总被引:50,自引:1,他引:50  
四川盆地是中国西南部重要的含油气盆地,在东部和南部地区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广泛发育。在川东南、鄂西渝东地区的勘探井中志留系具有良好的气显示。研究区龙马溪组厚65~516m,底部为一套海侵沉积的富含笔石的黑色页岩,龙马溪组向上和向东砂质和钙质含量增加,演变为浅水陆棚沉积。龙马溪组主要由层状-非层状泥/页岩、白云质粉砂岩、层状钙质泥/页岩、泥质粉砂岩、层状-非层状粉砂质泥/页岩、粉-细粒砂岩、钙质结核、富含有机质非层状页岩8种岩相组成。总有机碳含量(TOC)为0.2%~6.7%。有机质以II型干酪根为主,Ro为2.4%~3.6%。页岩中石英矿物含量在2%~93%,主要呈纹层状或分散状分布,主要为陆源碎屑外源成因。龙马溪组页岩岩心孔隙度为0.58%~0.67%,渗透率为0.01×10-3μm2~0.93×10-3μm2。扫描电镜下龙马溪组页岩微孔隙度为2%左右,主要包括晶间孔和粒内孔,孔隙直径为100nm~50μm。页岩储层的形成机理主要为有利矿物组合、成岩作用和有机质热裂解作用。龙马溪组与美国Barnett页岩具有一定差异,主要表现在龙马溪组页岩埋藏较深、热演化程度较高、含气量较低、储层较致密、以陆源成因石英为主。对于评价下志留统龙马溪组页岩气勘探前景而言,今后须重点加强针对龙马溪组底部黑色硅质岩系石英成因、成熟度、埋藏史、含气量等方面的研究,以及进行详细的古地貌和古环境恢复。  相似文献   

8.
四川盆地须家河组地层划分方案讨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晚三叠世盆地演化阶段划分和物源方向分析出发,认为晚三叠世处于巴颜喀拉海控大陆边缘盆地向受控于龙门山推覆抬升的川西前陆盆地的转化时期,其间重要的盆地转换界面就是须三、须四段之间的安县运动界面。在对南北向和东西向钻井、露头剖面的区域地层进行详细划分对比基础上,认为须下盆的须二、须三段地层主要发育在川西地区中北段,并以鸭子河地区最为发育,往南因受安县运动影响,须三段地层遭受剥蚀,从北往南逐渐减薄缺失,在大邑构造减薄,在平落坝缺失须三段,造成须二段与须四段不整合接触。从川西地区往东须二段、须三段也逐渐变薄,在川中地区缺失。川中、川南和川东地区的须家河组与川西地区须上盆即须四段、须五段地层相当。  相似文献   

9.
罗启后 《沉积学报》1983,1(3):59-68
四川盆地中西部(图1)上三叠统(即原“香溪群”)几个主要砂层的沉积环境,经与许多古今沉积对比,发现它们与现代河口地区的水(海)进河床充填砂体(简称水进河床砂体或水进河床沉积,下同)颇为相似,于是将其定为此种微相类型。所谓水进河床充填砂体,是水进期间沉积物填充河湖(或海)交汇地带的河道所形成。这种沉积体,近年来先后在我国长江口、珠江口、滦河口的现代沉积中被发现。据报导,非洲的尼日尔,美国的密西西比与拉瓦卡等河的河口附近亦有此类砂体存在。从许多古代沉积的实际资料看,在河湖(海)交汇地带,水进期的河道充填砂体更常见。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研究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五段陆相页岩储层微观孔隙结构,运用氩离子抛光扫描电镜(SEM)、低温氮气吸脱附以及相关地球化学分析实验等技术对该地区页岩储层的微观孔隙结构进行了研究,并对控制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四川盆地须五段页岩微观孔隙可分为有机孔和无机孔(粒间孔、粒内孔、晶间孔、溶蚀孔),微裂缝可分为构造微裂缝、有机质生排烃缝和成岩收缩缝等;孔隙结构类型以两端连通的圆柱孔、平行平面间的缝状孔和呈锥形的管孔为主;微观孔隙孔径分布区间大(1~80 nm),峰值主要集中于2~8 nm之间;以中孔(2~50 nm)为主,所占比例为6021%(或以黏土矿物孔为主,所占比例为4462%);页岩的有机质丰度和黏土矿物含量是控制纳米孔隙发育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重要的含煤地层。对它的沉积环境有若干不同的看法,至今尚未统一。过去曾普遍认为它是内陆大型湖盆沉积。  相似文献   

12.
四川盆地浅层陆相是指钻井深度浅于3000米,层位在上三叠统香溪组及其以上的陆相地层。 四川盆地浅层陆相主要含油气层是:上、下沙溪庙组、凉高山组、自流井组及香溪组。 四川盆地浅层陆相油气分布的特点是:由盆西向盆东,含油气层位变少,地层时代变老;由盆北向盆南,含油气层位变多,地层时代变老;盆中油气区是典型的浅层陆相油气区。 四川盆地浅层陆相油气勘探远景最大的是盆西油气区,其次是盆东油气区,再次是盆北区、盆中区及盆西南区,远景最小的是盆东南油气区。 四川盆地浅层陆相油气田虽在过去的勘探中陆续发现,今后仍有广阔的前景。但找到大型油气田的可能性极小,而只能找到中小型油气田,特别是小型气田。  相似文献   

13.
<正> 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蒸发岩中,分布有较多的杂卤石和微量-少量的无水钾镁矾、硫镁矾等钾镁盐矿物,对它们的成因进行研究,一直是研究四川盆地成钾条件的重要课题。一、地层及含盐系概况下、中三叠统主要由碳酸盐岩和蒸发岩构成,局部发育有紫红色碎屑岩,地层划分及岩性如表1。其中,嘉陵江组二段、四段、五段上部和雷口坡组(或巴东组)一段下部及上部、雷口坡组三段、四段为蒸发岩系,其间为浅海石灰岩(有的夹白云岩)。上述蒸发岩系相应称为嘉  相似文献   

14.
试论四川盆地下,中三叠统钾盐矿物的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继洲 《化工地质》1990,(2):1-14,T004
  相似文献   

15.
罗启后 《沉积学报》2015,33(5):845-854
上世纪80年代初笔者根据现代长江三角洲考察中发现的"海进河床充填砂体",结合其他考察资料和古代砂体特征,建立了"水进型三角洲"模式。30余年来,越来越多的资料表明这个模式是正确的。目前普遍使用的"水下分流河道",经长江三角洲、云南洱海、内蒙岱海等现代沉积考察和大量卫星照片分析表明并不存在。而据旋回地层学、层序地层学等理论分析,水进型沉积是广泛发育的,水槽模拟实验也证实有水进期三角洲发育,因此笔者认为应以水进河床砂微相取代现今普遍误用的水下分流河道砂微相。四川盆地须家河组的须二、四段巨厚且大面积分布的砂岩是由三角洲平原各分支河道(分支河道砂)、前缘河口进积型(河口坝砂)和退积型沉积(水进河床砂)反复叠加,加上河道侧向迁移摆动与各个三角洲体相互拼接连片而成的。水进型三角洲多形成于湖、海水面上升期,地壳运动、气候变化、特殊地质事件、地形地貌以及沉积速率等都可能引起水面升降,当水面上升时常常形成水进型沉积。  相似文献   

16.
层序地层学研究最关键的是对层序界面的识别。以四川盆地包界地区须家河组为例,综合应用野外露头、钻井岩芯、测井曲线、地震剖面等资料,识别出4种类型的层序界面,它们分别是:冲刷面、岩性岩相转换面、古风化壳、沉积结构转换面。并阐述了研究区层序界面在钻井岩芯、野外露头、测井曲线、地震剖面上的特征、识别标志和表现形式。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正确划分研究区须家河组层序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地学前缘》2016,(2):158-166
以我国四川盆地上三叠统须家河组页岩为重点研究对象,在大量岩心、露头样品分析化验基础上,开展陆相页岩储层孔隙特征研究。采用高压压汞法、液氮吸附法、脉冲式渗透率法等多种手段相结合测定页岩储集物性,表明须家河组具有一定的储集性能,孔隙度为0.95%~4.77%,平均为2.73%。运用岩心观察、薄片观察、场发射扫描电镜等直接观察手段与高压压汞、氮气等温吸附等实验系统研究须家河组页岩的储集空间特征,明确纳米级基质孔隙是须家河组储集空间的主体,包括原生残余孔、颗粒间孔、溶蚀孔和有机质孔,孔径2~100nm,50nm的孔隙占83.9%,有机质孔隙局部发育。影响须家河组页岩储层特征的主要控制因素包括TOC含量、黏土矿物含量以及有机质热演化程度。  相似文献   

18.
四川盆地新场气田须家河组二段储层评价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新场气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是川西地区主力气田之一。通过对该区多口井的岩石学以及电性、物性特征进行分析研究,认为须家河二段储层岩石类型复杂,储集空间类型多样,储层平均孔隙度3.17%,平均渗透率2.78×10-3μm2,为典型的低孔低渗特征,根据气田须二段储层的特点,结合孔渗关系曲线以及含气性等参数,对该区储层进行分类评价,认为Ⅲ类储层是须家河组中主要的储层类型,并对该区天然气有利富集区的平面展布规律进行综合评价。  相似文献   

19.
郝强  林良彪  余瑜  高健  钱利军 《西北地质》2016,49(4):110-120
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是四川盆地南部地区重要的油气勘探层位。通过对碎屑组分和重矿物分析,表明川南地区须家河组存在龙门山、康滇古陆、雪峰古隆起和黔中古隆起等多个物源区。其中,龙门山物源主要影响研究区西北部,以提供岩浆岩和变质岩岩屑为典型特征,北西-南东向展布的(短轴)三角洲沉积体系较发育;研究区东北部和东南部所含泥岩、粉砂岩和变质岩岩屑则主要来自雪峰古隆起,该区发育南东-北西向展布的远源(长轴)三角洲沉积体系;康滇古陆、黔中古隆起控制着研究区西南部和南部,重矿物分析也支持上述观点。  相似文献   

20.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砂页岩残积红土动力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昆明长水国际机场残积红土既是区域内重要的土地资源,更是各类工程建设的建筑地基,由于裂化特性,在现代气候条件下,红土出现了严重的开裂变形,其工程性质不断恶化。文章针对昆明长水国际机场砂页岩残积红土开展了一系列固结不排水动三轴试验分析研究。变形试验结果表明:砂页岩残积红土在某一次循环动应力中存在屈服应变;在相同的应变水平下,动弹性模量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同时砂页岩残积红土的阻尼比在动应变小幅度的增加时会发生骤降,并随着动应变的增加逐渐趋平。同时通过动强度试验得出砂页岩残积红土破坏动强度随着固结围压的增大而增大,并得到砂页岩残积红土在固结比Kc=1时的动抗剪强度指标,即cd=25.182 kPa,φd=12.985°,将其与固结不排水的静三轴试验下得出的抗剪强度指标进行了对比与分析。红土在动力作用下的剪切破坏实质是其土体中的弱结合水大量丧失,导致其颗粒之间的粘结力降低,从而内部单元体产生了相对位移。该研究成果对红土系统深入研究及工程实践应用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