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西永一井位于我国西沙群岛永兴岛上,井深1384.6米,钻入基底变质岩百余米,其上为1200余米厚的沉积盖层——碳酸盐岩,它不仅揭示了我国南海晚第三纪的沉积面貌,也为我们研究南海地质构造特征提供了资料.一、地层简述西沙群岛西永一井的上第三系为一套浅海碳酸盐岩沉积.与上覆第四系为整合接触,与下伏花岗片麻岩为不整合接触.现将西永一井地层层序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西沙群岛“西永一井”有孔虫组合及该群岛珊瑚礁成因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这口井的有孔虫地层分布,划分成4个有孔虫组合。并初步探讨了该群岛珊瑚礁的成因史,确认西沙群岛的珊瑚礁主要是晚第三纪时期生长和堆积的。指出,中新世早、中期珊瑚礁已经经历了岸礁、堡礁和环礁三个发展阶段,上新世早期,海侵规模可能超过了珊瑚礁的生长速度,造成钻孔中—套珊瑚贝壳碎屑堆积,更新世本区受冰期影响,珊瑚礁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和剥蚀;全新世本区受新构造运动影响,为上升区。 相似文献
3.
蛭形科 Hirudinellidae Dollfus,1932 的种类虽在200多年前(1730)已有发现,但直到现在仅发表了一个属——蛭形属 Hirudinella ( Garsin,1730),约有14种左右。SKrjabin 与 Guschanskaza (1955)将外膜具棘,生殖窦孔开口于肠叉之后,并具尿肠管的种类,另立新属一一尿肠属 Uroproctinella。作者认为,主要依据尿肠管来鉴定这样大型的吸虫有一定困难,而生殖窦孔的位置在同一种中也有変化。所以我们同意 Yamaguti 的意见,不赞成成立该属。蛭形科吸虫,在我国尚未有过报道,1977年3月调查西沙群岛的吸虫区系时,发现了该科的2个种,其中有1个新种。经过对这2个种的形态观察。更近一步提出了尿肠属不能成立的证据。本文为2个种的描述。文中虫体测量数据以毫米为单位,卵子测量以微米为单位。模式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4.
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Ⅰ.浮游介形类的丰度及其变动规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中国近海为一研究单元,从总体水平上分析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规律,阐述不同季节个体密度的差异并进行地理上的比较.此外,揭示了浮游介形类平面分布的特点,指出除汕头邻近水域外,其余沿岸区为丰度贫乏区,200m等深线以深海域为低量值的均匀分布区,50~200m等深线之间海域的数量明显增加,同时表明中国近海终年存在3个数量密集区. 相似文献
5.
6.
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Ⅱ.浮游介形类与水系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近海均不同程度地受控于黑潮,此外,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黄海混合水、台湾暖流、粤东沿岸流、闽渐沿岸流、南海暖流以及大陆径流也是左右海洋环境变异的主要因素,尽管后者各流系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质,但其影响力有时是强大的,并成为介形类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着重阐明相关性明确的夏、冬两季各流系对浮游介形类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7.
东海浮游介形类生态适应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1997~2000年东海23°30'~33°N,118°30'~128°E海域4个季节海洋调查资料,用浮游介形类物种丰度和同步表层温、盐度数据进行曲线拟合,构造数学模型,计算介形类分布最适温度和盐度值,并参考其地理分布和生态适应特征分析,确定东海浮游介形类主要物种的生态类型.结果表明:在浮游介形类优势种中,后圆真浮萤(Euconchoecia maimai)、短棒真浮萤(E.Chierchiae)、针刺真浮萤(E.aculeata)、细长真浮萤(E.elongata)和齿形海萤(Cypridina dentata)等为亚热带外海种.这些种具有广泛的分布,如果冬、春季在较低水温出现,与东海北部外海暖流带入有密切的关系.腹突拟浮萤(Paraconchoecia decipiens)、猬刺拟浮萤(P.echinata)、棘刺拟浮莹(P.spinifera)、长拟浮萤(P.oblonga)、大浮萤(Conchoecia magna)和葱萤(Porroecia porrecta)等是热带大洋种,这些种主要分布在黑潮暖流、台湾暖流和台湾海峡水域.同心假浮萤(Pseudocon-choecia concentrica)和Paraconchoecia sp.最适温度较低,但地理分布特征显示前者是亚热带外海种,后者是暖温带外海种.所提到介形类其他物种最适盐度大多超过34,但最适温度在15~20℃之间.依据有关文献,这些种在我国从东海到南沙海域都有分布,分布虽广但数量稀少,难有证据表明这些种分布与暖流有密切的关系,是亚热带外海种. 相似文献
8.
9.
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的分布 总被引:6,自引:11,他引:6
本文研究台湾海峡西部沿岸浮游介形类Ostracoda的分布规律和数量变动与海区环境因素,尤其是与几个不同的水系的运动、消长和相互推移的关系.对于台湾海峡浮游介形类的研究,过去,国内、外已有若干研究者著文论述[1-4],但对海峡两侧介形类的生态学上的研究,尚未见过报道. 相似文献
10.
11.
本文记录采自福建省东山湾的底栖介形类真喜萤属一新种:多刺真喜萤Euphilomedes spinulosasp.nov对其进行绘图和详细的描述,并与它的相似种非洲真喜萤Euphilomedes africanus(Klie,1940)进行特征比较,确定其新种地位。多刺真喜萤Euphilomedes spinulosasp.nov鉴别特征:(1)左壳腹缘内侧中部具13束短刺毛束;(2)第1、2、4、6对尾叉爪为主爪且细长,第3、5和7~11对尾叉爪为副爪,其中,第3和第5对爪夹于主爪之间;(3)第7附肢末端的开口下缘仅具1弯刺。 相似文献
12.
13.
中国近海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Ⅱ. 浮游介形类与水系的相产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中国近海均不同程度地受控于黑潮,此外,对马暖流、黄海暖流、黄海混合水、台湾暖流、粤东沿岸流、闽浙沿岸流、南海暖流以及大陆径流也是左右海洋环境变异的主要因素,尽管后者各流系的影响往往表现出明显的区域性质,但其影响力有时是强大的,并成为介形类分布的主要制约因素。本文着重阐明相关性明确的夏、冬两季各流系对浮游介形类的调控作用。 相似文献
14.
综合分析黑潮,南海暖流,黄海冷水团,对马暖流,闽浙沿岸流,粤东沿岸流、季风和径流对中国近海影响的季节性差异,从而导致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的群落生境地理位置随之进行季节性的变迁。本文选择差异甚大的夏,冬两季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本文报道在我国西沙群岛捕获的海龟Chelonia mydas (Linnaeus)和蠵龟Caretta caretta(Linnaeus)上附着的藤壶5种,分隶于2亚科,4属,其中有2新种,其余3种为我国首次记录。新种的模式标本均保存在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相似文献
16.
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研究 总被引:4,自引:7,他引:4
阐述南海中部海域浮游介形类的数量变动、生态类群、群落属性及其特征、垂直分布状况及各生态类群在不同层次水域中配比关系的变化,并着重分析介形类与水团的关系以及下层高盐水体的涌升和局部密度环流对介形类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18.
中国近海浮游介形类大尺度生态研究:Ⅳ.浮游介形类的生态群落与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中国的近海的浮游介形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群落结构,将之区分为近岸群落、陆架缘区群落、外海群落以及介于其间的不稳定的、有时是孤立的过渡群落,同时,还阐述各群落的主要特征及讨论各群落的特征种结构,此外,根据海上取样结果,本文仅讨论0 ̄200m水域内的群落结构。 相似文献
19.
刘宗云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1984,(1)
南黄海盆地位于长江口以北及山东半岛之南的黄海大陆架上(见图1).面积约30万平方公里.自1968年以来地质部海洋地质调查局在南黄海广泛地进行了综合地球物理普查工作,在部分构造上打了一批石油普查井.初步查明南黄海是一个大型的沉积盆地,并分为南部和北部两个坳陷,是陆地上苏北盆地的延伸部分.盆地内有一套7000多米的白垩-第三纪沉积,由于岩性和地质时代与苏北盆地相近,因此,海区的部分地层沿用了苏北的名称,如阜宁群、戴南组和三垛组,为了确定该区的地层时代及其地层划分与对比,对岩屑、岩芯进行了微体古生物研究.确定了钻遇地层的时代及介形类组合,并与中国东部地区新生代地层进行了对比.南黄海盆地新生代地层中介形类属种比较少, 相似文献
20.
南海北部大陆架表层沉积物中的介形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南海北部大陆架所采的沉积物样品进行介形类的分析研究,并根据介形类属种分布特征,分析参数及环境因素等,划分三个生物组合区及两个亚组合。从沉积物中生物壳体的特征及沉积物粒度、化学元素分析和矿物组分等资料证明,本区是具有两个不同时期的沉积,即现代沉积和残留沉积。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