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箫歌 《海洋与湖沼》1994,25(1):113-115
随着对虾人工养殖企业化的发展,疾病特别是大规模暴发性流行疾病成了阻碍这一海洋水产养殖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如东南亚某些国家和地区以及台湾省,由于虾病的严重不得不转营其他养殖种类。因此,对虾病害的病因及防治成为我国乃至国际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早在80年代初,中科院海洋所以李光友研究员为主的课题组,面对方兴未艾的中国对虾养殖业,即以科学工作者应有的远见,提出如何提高养殖虾贝的品质,如何通过提高养殖生物自身抗病能力而达到预防病害的目的。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在国际上未见无脊椎动物免疫成功的情况下,确立从提高虾贝…  相似文献   

2.
生物絮团技术在对虾养殖中的应用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正>对虾海水养殖业是中国乃至世界水产养殖业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自世界粮农组织的统计数据显示,对虾海水养殖业在未来数年中仍将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1]。随着人们对对虾产品需求量的进一步增加,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对虾生产国以及出口国,对虾海水养殖规模在近年来也稳步扩大,这就使得对虾海水养殖与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周围环境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此外,自20世纪90年代暴发的对虾白斑病开始,多种病原和病因引起的虾病一直困扰着广大水产从业者,因此寻找一种新的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山东省文登市小观镇利用沿海优势,大力发展水产养殖业,建起了15600多亩人工养殖虾池,前几年,因循守旧,水产养殖业始终没能走出单一养殖对虾的圈子,存在着许多弊端,一是大起大落起伏不定。近年来,难以控制的虾病增多,受损严重。1993年,该镇遭受全国流行性虾病,对虾生产几乎绝产,1994年又损失1600多万元。二是有虾养虾,无虾池闲。人工养殖对虾一般只需5、6个月左右时间,  相似文献   

4.
对虾养成期疾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对虾养殖业的迅速发展,传染性和非传染性虾病开始流行。特别是高密度养殖在世界范围内推广后,助长了许多疾病的产生和传播,致使不少国家与地区在经济收益方面造成了巨大损失。目前,正确认识虾病发生的原因和及时提出控制虾病的方法,已经成了当务之急。 世界对虾养殖生产中,迄今已发现的对虾疾病不  相似文献   

5.
对虾弧菌制剂试制实验及其在长毛对虾养殖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研究进行了实验室弧菌扩大培养方法比较试验,制备成弧菌制剂。实验表明长毛对虾幼虾口服液弧菌制剂或经弧菌制剂浸泡处理,地于预防弧菌感染有一定作用。1995年连江大官坂垦区长毛对虾现场养殖实验证明,所采用的一套以弧菌制剂预防虾病的应用方案是可行的,可抑制弧菌引起的并发症,延慢病毒性疾病发生,减少虾病造成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对虾养殖过程中预防疾病的综合措施,内容包括清池,种苗质量与放养,池水的控制,合理的混养,轮养,使用优质饲料等主要环节。如果能用科学的方法养虾,控制好关键技术,就可以避开虾病的困扰,达到预期产量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波影 《海洋信息》1994,(2):25-25
“虾病的控制,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需要组织多学科的专家进行综合研究。要依靠养虾专家、细菌和病毒专家、环境学专家和生态学专家共同努力,控制虾病的蔓延并从根本上防治虾病,为我国对虾养殖业的持续发展做出贡献。”这是中国科协副主席、党组书记高潮于1993年11月24日在青岛召开的全国人工养殖对虾疾病综合防治和环境管理学术研讨会上强调的。  相似文献   

8.
我国对虾养殖净收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海水养殖是海洋经济重要的组成部分。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对虾养殖国,对虾养殖净收益直接影响对虾养殖户的生产积极性,进而影响对虾养殖产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文章以山东省、江苏省和广东省对虾养殖户的调查数据为依据,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对对虾养殖净收益的影响因素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影响对虾养殖净收益的3个主要因素是:①每年对虾养殖的造数;②是否参加对虾养殖农业合作社;③对虾出塘的销售价格。对虾养殖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是否混养其他品种生物,养殖模式,养殖面积对对虾养殖净收益影响不显著。基于回归结果,笔者提出完善对虾养殖基础设施;发展对虾养殖农业合作社和养殖协会;建立稳定的对虾市场价格调控体系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胡俊荣  王安利 《海洋科学》2001,25(10):26-27
虾类疾病学情报作为一种情报资源 ,与水产科学研究的发展息息相关 ,它是虾类疾病研究人员进行创造性劳动的结果。同时也是虾病研究工作者借鉴利用并进行再研究工作的源泉。15a来 ,我国虾病研究已开始从发病以后再研究防治方法的传统时代 ,转变为多方面提高养殖群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的研究与管理阶段 ,以达到预防和减少疾病及降低所造成的危害与损失的目的。诊断方法已由看、摸、触发展为使用现代生物技术检测虾病 ,使其传统的学科界线不断被打破 ,学科的划分越来越细 ,学科之间的相互联系越来越密切。这样对虾类疾病学研究情报的要求越来…  相似文献   

10.
三种弧菌对池养中国对虾的急性致死剂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已知的对虾病害中,细菌性疾病绝大多数是由弧菌引起的,Lightner和Lewis(1975)认为,鳗弧菌是白对虾Penaeussetifierus和褐对虾P.aztecus的病原菌。孟庆显(1992)也指出,对虾红眼病、烂眼病等都是由弧菌引起的。对虾养殖期间,虾体本身往往携带各种弧菌,但并不一定致病,只有在适当环境下弧菌在宿主体内大量繁殖,破坏虾体内免疫系统时,才使对虾致病。本文初步研究了不同种类的弧菌,不同注射剂量对中国对虾感染致死的梯度试验。1 材料与方法1.1 实验虾取于上海奉贤县东海水产研究所养殖基地,对虾体长在7~9cm之间。获得的实验用虾暂养于实验…  相似文献   

11.
连续3年的对虾病毒病,使我国对虾养殖陷入困境。为了战胜虾病,我国广大虾农和科技工作者奋斗在养虾第一线,对虾病的防治工作进行刻苦的研究探索,积累了许多成功的经验。总结这些经验,吸取其中的教训,对于尽快战胜虾瘟,重振我国对虾养殖业雄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就我国虾病防治情况,结合江苏省盐城市虾病防治的实际,谈几点粗浅看法。  相似文献   

12.
随着我国对虾(Penaeus orientalis)养殖业的迅速发展,对虾工厂化育苗技术成了急待解决的问题。 1980年,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应国家水产总局的邀请,与赣榆县水产养殖公司在该县宋庄对虾育苗埸进行了育苗实验并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3.
为了尽快解决病毒性虾病、扇贝大面积死亡对海水养殖业的困扰,全面普及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确保对虾、扇贝养殖“二次创业”的顺利进行,最近,烟台市成立了对虾、扇贝两个专家顾问组。 专家顾问组主要由省、市水产养殖专家组成,其主要任务是:了解掌握从苗种生产到养成的生产动态,以及科技、生产有关信息;提出生产指导性意见,为政府和行业主管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进行阶段性巡回技术指导,部  相似文献   

14.
刘克强 《海洋科学》1995,19(6):68-69
全身性细菌感染引起的红腿病,是一种重要的弧菌病,主要影响幼虾和成虾,发病率和死亡率都比较高,可以造成整池对虾在较短时间内出现大量死亡,是对虾养成期间危害严重的疾病之一。为了防治对虾红腿病,我们在室内进行了药物饵料筛选试验,在筛选的基础上,研制出复合抗菌药物(FTL),在对虾养殖生产中进行了应用试验,获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1材料和方法1.l室内药物筛选试验试验用病虾1991年7月采自青岛黄岛区对虾养殖场,病虾体长约6.5cm,病症表现为游泳足、步足和其它附肢及尾扇变红。病虾取回后放于室内暂养,试验…  相似文献   

15.
郑东  王爱珍 《海洋通报》1994,13(5):94-96,93
多年来,虾池底质不断老化,水质越来越容易败坏,诱发的虾病很难控制,严重地制约了对虾养殖业的发展。1992年结合省水产科技包县工作,我们首次在无棣县对虾养殖中大面积推广使用光合细菌,经一年推广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来,对虾病毒性病害在我国流行之广、发展速度之快、损失之大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我国没有严格的对虾养殖管理制度和约束机制。对虾养殖还是一个自然王国,一些地区和养殖单位,想怎么养就怎么养,爱怎样干就怎样干。其主要表现有:①有些地区不顾当地自然、海况等条件,在同一地段过于集中发展对虾养殖面积,结果使虾池排入浅海滩涂的污水来不及与海水进行交换,又被纳进虾池,加重了虾池的污染;②有些虾病严重的虾池,污水  相似文献   

17.
我国特有品种——中国对虾,历史上最高年产量曾达到4万吨。由于自然变动和人为的大量捕获,产量逐年下降,1987年产量为历史上的最低点——不到5000吨。人工增养殖对虾的迅速发展,需要的亲虾仍然依靠天然捕获,更加剧了天然亲虾数量的减少。为了做到既保护对虾的天然资源,同时又要稳步发展对虾增养殖生产,必须实行对虾的全人工养殖技术,解决亲虾的越冬问题。但在我国,特别是北方地区,由于在人工养殖虾塘中自然交尾率低,造成越冬亲虾生产成本高,给生产带来了严重的障碍。为此,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黄海水产研究所杨丛海副研究员  相似文献   

18.
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与我国虾病泛滥的成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世界对虾养殖业的发展和不断暴露出的问题已充分证实,疾病泛滥正在成为限制对虾养殖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对虾疾病及其防治措施的深入研究将是今后很长时间里整个对虾养殖领域中最重要的课题之一。为了对有关研究工作的开展有所帮助,下面根据一些资料和我国虾病暴发的特点及作者的研究工作,就对虾疾病的总体情况作一概括性探讨,以抛砖引玉。l对虾疾病的研究现状l.血病因研究近年来,具有传染性的生物性病因(病原体)仍然是被关注的重点。而各种病原体中,研究最多、进展最快的属对虾病毒。到目前为止.国外报道的对虾病…  相似文献   

19.
盐城市具有广阔的沿海滩涂和丰富的生物资源,物产众多。开发利用滩涂资源,发展海水养殖生产,对于振兴盐城市经济,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设想,在盐城市滩涂建立海水养殖基地,着重抓好两个方面的工作。1.利用堤内荒地,扩大对虾养殖面积盐城市对虾养殖处于发展阶段,养殖面  相似文献   

20.
水产动物致病性副溶血弧菌双重PCR 检测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副溶血弧菌(Vibrio parahaemolyticus)是多种水产养殖动物的主要病原菌,尤其是可引起凡纳滨对虾幼虾呈毁灭性死亡。本研究基于gyrB和toxR两种基因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一种副溶血弧菌快速、准确的双重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大小分别为285 bp和368 bp。结果表明在同一PCR反应体系中副溶血弧菌可同时扩增大小分别为285 bp和368 bp的2种基因片段,两种引物对4种其他水产动物病原菌无交叉反应;敏感性检测结果显示,该双重PCR最低能检测8.867 2×103 CFU/mL菌体浓度的副溶血弧菌,对副溶血弧菌模板DNA的检出极限为0.029 3 mg/L;对发病中国对虾糠虾幼体、水产品及虾池养殖用水进行双重PCR检测,呈阳性反应的样品可分离出优势生长的副溶血弧菌。该实验所建立的基于gyrB和toxR两种基因的双重PCR检测方法可用于副溶血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