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以地震学的观点,在研究地震复发周期与震级-频度关系式中的b值的基础上,研究了建筑抗震设计中的小、中、大震之间的烈度差值。指出该烈度差值只与b值有关,因此是因地而异的。建议今后修改规范时考虑。  相似文献   

2.
汶川Ms8.0地震发生在青藏高原东缘NE向龙门山断裂带上,造成以映秀、北川为中心的长达300km的同震地表破裂带.初步研究认为,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发属于特征地震模式.本文在考虑地形差异影响下,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对汶川地震的大震复发周期进行研究.初步结果表明:龙门山断裂带大震复发周期为3908~4482a,该结果与古地震、断层滑动法、地震矩率、GPS数据确定等给出的结果具有较好的一致性,为龙门山断裂带的地震活动性及地震危险性研究提供重要的定量依据.  相似文献   

3.
澜沧—耿马地震带大震47年复发周期及其科学意义   总被引:5,自引:4,他引:1  
石绍先  李光泉 《地震研究》1999,22(2):116-121
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利用自相关函数方法分别对云南各主要地震带大震复发周期分别进行了系统计算,发现云南各地震区大震复发周期随着各自与板块缝合线的距离增是呈现规律性增加:澜沧-耿马地震带,因东、西两邻区大震复发周期分别为46-47年,故确认其大震复发周期为47年。该47年大震复发周期的确定,超越了本带历史地震记载缺乏、近30年来地震活动高度平静、前人经验和前兆台网十分薄弱等难以逾越的障碍,对1988-  相似文献   

4.
1556年华县地震历史记载是中国历史记载最为丰富的地震之一,本文从这些历史地震记载中提取研究了对地震科学的价值,包括:(1)从“地旋运”记载启迪在大震前人感地旋可作为临震预警的指标;(2)从历史地震记载中综合得出大震前地震动由小到大的时间;(3)大震前旱震关系的中期前兆;(4)大震前汾河地堑中的中强地震活跃;(5)渭河盆地地震发生时间的600年周期;(6)历史地震发生时间的“三性法”分布指征;(7)华县大地震指征的烈度区划观点的验证,华县大地震揭示的烈度不对称性等。以及对秦可大《地震记》的科学意义及历史地位做了肯定性的研究与讨论。  相似文献   

5.
重复地震及其在安徽霍山地区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按照弹性回跳理论(Reid,1910),地震的复发行为可以简单的视为能量积累和释放的过程,大震的发生应该是有一定周期的。Nadeau等人(1995)定义重复地震是发生在同一个断层位置上的一组地震,这些地震通常震级相近,地震复发间隔几乎相同,具有极为相似的地震波形和震源机制。因为除了重复地震外,一些余震的波形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  相似文献   

6.
沂沭断裂带大地震复发周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充分的地质证据表明,在沂沭断裂带1668年发生8.5级大震地段,全新世以来曾有过多次古地震活动事件,并存在3500年左右的大震复发周期。  相似文献   

7.
板内大震原地准周期复发间隔的概率分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中国大陆大震原地复发资料为基础,采用比较合理的方法确定了板内大震在其活跃期内原地准确周期复发的概率密度函数,所得结果表明,板内大震在重复行为上具有板间特征地震相类似的分布特征,两者的差异在于,板内大震复发间隔的变分系数COV为0.26,而板间特征地震的该值为0.215,即板内大震的重复间隔相对稍显离散。  相似文献   

8.
依据史料考证了1327年天全MS≥6.0级地震,认为将其修订为MS7.75级合理.基于孕震断层多锁固段脆性破裂理论,从孕育周期界定与主震事件判识角度,分析了汶川地震区强(大)震事件的孕育过程.结果表明:汶川地震区至少已经历两轮孕育周期,1327年天全大震和2008年5.12汶川大震分别是第1和第2孕育周期主震事件,该区是一个MS7.75级地震危险区,其主震事件复发间隔上限值约为681年;2013年4.20芦山MS7.0级地震是主震后的一次大余震事件,当前孕育周期不会再次发生MS≥7.0级余震;汶川大震发生的直接导火索是1976年松潘-平武双震事件,与修建紫平铺水库并无因果关系.本文所得结论可供相关部门参考,以制定合理的灾后重建规划.  相似文献   

9.
地震中长期预测是地震区划和工程地震设防的依据,并用于指导地震监测和短临地震预测工作,所以地震中长期预测是防震减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基础研究工作。但是,目前在地震烈度区划研究中有“跟着地震跑”的问题,即已发生过强震的区域,特别是有记载以来或刚发生过大震的区域,震级越高,基本烈度越高。而实际上强震,特别是大震多发生在历史上没有大震记录、  相似文献   

10.
吴清  高孟潭 《中国地震》2013,29(4):411-423
以1995 年出版的《中国历史强震目录(公元前23 世纪~ 公元1911 年)》为基础,首先统计了中国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的总体分布情况,然后对历史强震烈度点数量在时间、空间和强度上的分布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中国历史强震的烈度点资料普遍偏少。在时间和强度上,公元1500 年以前,受条件所限很多历史大震没有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没能流传至今,而流传下来的历史地震也仅有少数烈度点;公元元年以前,史料记载过于简单且有缺漏,导致估定的最大震级记录不超过7 级;公元1500 年以后才开始出现8 级以上大震记录。在空间上,中国东部地区地震记载点明显较西部地区更为翔实。本文对单烈度记载点历史强震情况进行了重点分析,并将既有仪器记录又有宏观考察的现代地震按照历史地震参数获取方法进行处理,以讨论烈度点稀缺对确定历史地震参数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2008年5月12日汶川8.0级地震发生在自有历史记录以来从未发生过7级地震、自1657年汶川6.5级地震后,最近300多年来一直处于大震平静状态的龙门山逆冲断裂带上,具有震源浅、烈度高、影响范围广、破坏极为严重的特点.  相似文献   

12.
1668年7月25日,在郯城、莒县间发生8.5级强烈地震。有称莒县大震,有称郯城大震,有称临沂大震。因震中不确切,也有笼统称之为鲁南大震的。由于对这次大震震中位置说法不一,大震名称也就各异。确定震中,对研究震源机制,划分烈度等方面有其重要意义。同时对推测本区未来地震危险段,也有重要参考价值。因此,对1668年这次大震震中作深入探讨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随着地震地质工作的深入开展,地震断层在最新地质时期的活动特点越来越为人们所重视[1-7]。因为如果能够较准确地确定地震断层的活动速率及幅度,再结合历史地震的活动性就可以大致确定该地区的大震重现周期。无疑这对烈度区划和地震预报的研究将是有益的。  相似文献   

14.
工程结构抗震设计中小震、中震和大震的确定方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基于Poisson分布,导出了地震危险性分析中的几个重要关系式。研究了烈度的平均重现周期曲线的特征。根据此特征将此分为缓慢变化型、中等变化型和急剧变化型。提出了小震、中震和大震的确定方法,对于具有不同类型的重现周期曲线的地震区,分别导出了小震、中震和大震的取值公式。最后,给出了该方法的应用实例。  相似文献   

15.
丽江大震前长—中—短—临地震学异常的演化过程   总被引:4,自引:6,他引:4  
蔡静观 《地震研究》1997,20(1):13-20
本通过丽江大震前地震学各项异常的动态追踪,研究了长-中-短-临异常伴随大震孕育、发生的演化过程,结果表明:在强震的缺震、强震的重复、中强震密集、诱发地震、相关地震等多项长期异常的背景上,出现了中小地震活跃、调制小震频繁、复发周期降低、震源深度加深和震级差增大、地震序列h值下降等同步的中期异常,而1995年中小地震活跃后的平静、低复发周期的回升、震源深度为25公里和震级差在1.0-1.1级的地震次  相似文献   

16.
本文着重研究了则木河断裂带的地震垄岗地貌,并命名为构造堤。通过对构造堤的成生机制、组合形式、分布规律及其与地震关系的研究,提出构造堤是断裂粘滑运动、大震震中区的特征性产物。它不仅可以作为判定断层活动性质、活动方式和古地震极震区的标志,还可以利用它定性地估算大震复发周期。通过初步研究,作者认为,则木河断裂以粘滑破裂为主,大震复发周期北段较短,而南段较长。  相似文献   

17.
1668年7月25日(清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时)在我国大陆东部地区发生一次大震。这次地震是我国有史料记载以来最强烈的一次地震,震级为8.5,震中烈度十二度,波及范围除山东省以外,北至辽宁、北京、河北;西到陕西、山西、河南;南至湖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东濒中国东部海域,直接影响到朝鲜半岛西半部。有感区的陆地面积达100万平方公里,震害惨重,史称“旷古奇灾”。长期以来,对这次地震的震中位置就有不  相似文献   

18.
试论1303年山西8级大震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303年山西汾河中游地区发生的强烈地震,是我国根据现有历史资料所能确定的第一个8级地震。本文根据历史文献和地震考古资料,主要讨论本次大震的历史依据;大震前后山西地震带的地震活动;大震的震害及其评价;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及其命名等问题。经过分析,本次大震宏观震中的可能位置当在霍州城(今霍县城)附近;鉴于目前的认识尚不统一,可将本次大震称之为1303年山西汾河8级地震。同时指出地震史料和地震考古在历史地震研究中具有的重要作用;深入研究这次8级强震取得新的突破,所急待解决的几个关键课题。  相似文献   

19.
正有地震史料记载至今,中国及边邻地区共发生8级地震约32次,包括台湾两次,唐山准8级地震1次。其中1303—1879年间,历史记载8级地震约12次,大约50年左右发生一次8级地震,间隔时间或重复周期偏长。空间多分布在中国南北地震带以东地区。南北地震带为东、西部过渡大震区。1900年以来,中国及边邻地区发生8级大震20次(含台湾2次,唐山、玛尼、印度、哈萨克斯坦"准8级地震"各1次),17次集中在大陆西部。如简单取算术平均的话,每  相似文献   

20.
郭安宁 《地震工程学报》1988,10(S1):117-122
烈度是简明地衡量地震破坏程度和影响程度的一个尺度值,以此尺度值可得出地震发生后烈度波及范围的等烈度线。若将地震源视作是一个有一定长度的断层错动,且断层面为直立(我国大震断层面大都近似直立),则从理论上讲,其等烈度线应是一个椭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