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2 毫秒
1.
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功能失效问题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研究了电力系统的地震功能失效评估方法,尤其对电力系统功能潮流分析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本文不仅分析了电力设施在地震动作用下的连通性问题,而且也分析了供电系统的潮流(包括电压和功率)变化对供电系统的影响问题;另外,通过一实例分析,对本文的研究方法进行了验证,从而为供电系统抗震分析、功能评估及灾害预防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在深入研究电力供应系统潮流分布特性、发电机出力和成本曲线特性、电力系统地震安全性分析与控制的基础上,将安全约束最优化控制算法运用于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安全性控制中。通过对算法的网络线性分析模型、发电机出力约束条件、线路潮流约束条件和目标函数的深入研究,得出该算法的实施过程;而后,结合供电系统潮流分析的快速解耦法、安全性分析的灵敏度安全性分析法和本文的安全约束最优化控制算法,编写了相应的Fortran和Matlab计算程序,该程序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计算出调度控制措施和调度费用;最后,通过一个实际算例的分析与计算,验证了该算法的实用性和优越性。本文工作可为震后供电系统功能快速恢复,减少供电系统经济损失,使系统功能得到最大发挥提供理论分析依据,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电力供应系统功能失效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介绍了电力系统的地震功能评估方法,尤其对电力系统功能潮流分析方法作了深入的探讨,它不仅考虑电力设施在地震作用下的连通性问题,也考虑了供电系统的潮流(包括电压和功率)变化对供电系统的影响问题。从而为供电系统抗震分析,功能评估及灾害预防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4.
本文对电力系统地震安全性分析与控制措施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从电力系统网络模型出发,分析了Newton法和快速解耦法(FDLF)的优缺点,认为快速解耦法更适合于电力供应系统地震安全分析与控制。快速解耦法是在Newton法的基础上,利用高压电力系统的物理特性,将系统的有功和无功功率解耦得到的;该方法提高了分析速度,节省了计算时间。利用灵敏度分析方法研究了震后电力系统的安全性,并用安全性提高解耦算法(DSEA)对系统进行安全控制,最后结合一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正确性,该工作可为震后电力系统负荷快速调整、震区供电系统快速恢复电力供应,减少电力供应系统的损失提供理论分析依据。  相似文献   

5.
电力系统地震功能失效有两种方式,一是物理功能失效,二是供电流功能失效。对系统供电流功能失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用模糊矩阵对受地震干扰的系统进行连通性分析,之后运用灵敏度安全法对系统进行安全性分析。该方法是将因地震引起的电力供应系统线路开断视为系统正常运行的一种扰动,从系统供电流方程的Taylor级数展开式出发,得到灵敏度矩阵,以系统节点注入的功率增量来计算系统运行变量增量,为判断系统运行状态提供依据。最后结合一个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该工作可作为电力系统地震功能失效分析的理论基础,为电力系统地震防灾和工程加固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介绍了供电系统抗震性能分析方法,结合实例进行了系统功能损失综合评价分析。  相似文献   

7.
对烈度快速评估的相关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阐述和分析,包括地震烈度评定标准、烈度衰减规律、地震烈度与地震动参数之间定量关系、地震烈度速报系统及仪器烈度等.讨论了在强震观测台网密集、比较稀疏以及无法实时和近实时获取震后强震资料等情形下,进行烈度快速评估的方法以及尚需解决的问题.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强震观测台网较为稀疏的情况下,采用基于地震学的地震动合成方法估计地震烈度分布是进行烈度快速评估较为合适的方法,进行相关研究对震后救灾部署和震灾评估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论述了交通系统的震害,建立了城市交通系统地震救灾服务功能模型及评估方法以及救灾功能的可靠性分析方法,提出了基于可靠度的系统地震服务功能的分析方法和最佳路径优化方法,并以可靠度和道路长度作为协调参数,运用优化方法解决了交通系统安全性和经济性之间的矛盾,提出了交通系统加固优化的实用的分析方法。最后以某城市交通网络系统为例进行了分析研究,为城市交通系统防震减灾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科学定量的评估技术是地震监测台网设计和布局优化研究中的重要内容,本文对已有的单目标优化和多目标优化方法,以及优化算法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总结.为了做横向比较,还对环保污染物监测、农业灌溉布网、建筑工程物料规划、风电场布站等其他领域监测台网优化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此外,还对地震监测台网布局优化涉及的算法选择、布局评价方法等一些具体问题进行了讨论.上述总结,将对未来面向日趋复杂的地震监测台网功能需求,进行量化的多目标优化设计提供科学参考.  相似文献   

10.
工程结构地震响应模糊半主动控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提出了使用MR阻尼器(Magnetorheological Damper)作为控制设备,模糊集为基础的半主动控制算法,并运用提出的算法对土木工程结构地震响应进行了振动控制分析.本文方法的优势在于算法自身的鲁棒性、处理非线性问题的能力和不需要结构的精确数学模型,算法需要的输入变量少,可以解决实际工程中结构响应信息难以测量的困难.模糊算法的输出直接控制MR阻尼器的输入电压,控制器的计算非常简单且易于在工程中实现.本文以一个3层框架结构为算例,分析了本文算法与前人研究算法的异同.数值结果表明,本文提出的模糊半主动控制具有较高的效率,可以减小需要的控制力,充分使用了MR阻尼器的输入电压可以调节的功能,使MR阻尼器的功能得到了更好的发挥.  相似文献   

11.
以山东海阳核电一期取水沟道工程为背景,采用动力时程反应分析方法,利用非线性有限差分软件FLAC3D建立三维土体-结构模型,分析该核电站取水沟道进、出口部位在自重、外水压力、土压力、温度、水锤压力、地震等荷载效应组合下的内力变化情况。通过编制FLAC3D程序并结合五点公式计算衬砌结构的内力,对该核电取水沟道进、出水口部位进行抗震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温度荷载、水锤压力以及地震荷载对沟道进出口部位内力影响显著,设计施工时应对薄弱截面进行加密配筋处理。本文的计算方法和分析成果可为核电厂取水沟道地震反应分析以及其他类似结构设计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高层建筑被动混合控制的波动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提出了一种将基础隔震系统与调频质量阻尼器(TMD)相结合的被动混合控制系统,计算了带有基础隔震系统,调频质量阻尼器(TMD)及其混合控制系统的高层建筑在地面水平运动作用下的振动波及其功率大小,文中比较了不同控制结构在1940ElCentro地震动作用下的加速度峰值,层间位移峰值和最大层间剪力值。理论及数值结果表明:这种被动混合控制系统能够非常有效地抑制地面运动作用下高层建筑的振动,它不仅大大地  相似文献   

13.
Pushover分析方法中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前基于性能的抗震设计研究方兴未艾,其中pushover分析方法作为目前主要的可供操作的抗震设计方法得到广泛的研究。在pushover分析方法中,其中一个关键的问题就是侧向荷载分布方式的确定,因此对各种不同荷载分布方式作综合的分析与比较研究非常有必要。总结了前人所提出的各种不同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同时提出一种新的瞬时适应性的侧向荷载分布方式,通过两个实例分析比较了各种不同荷载分布方式的适用范围、有效性及其对结构弹塑性分析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混凝土重力坝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的潜在失效模式,以金安桥碾压混凝土重力坝5号非溢流坝段为例,运用粘弹性边界法和流固耦合法建立了反映重力坝在地震动作用下动力响应特征的坝体-地基-库水抗震分析模型。基于增量动力分析(IDA)法:绘制了以相对位移转角为x轴(损伤指标,DM)和峰值地面加速度为y轴(强度指标,IM)的IDA曲线簇;分析了金安桥大坝在极端荷载作用下的潜在失效模式和其在不同峰值地面加速度下重力坝的损伤破坏过程。结果表明:金安桥大坝在地震动荷载作用下,可能发生功能失效的地方多出现在坝体折坡处、碾压分区交界处、坝踵与坝基交界处、廊道顶等应力集中处。因此,加强对这些区域的抗震防护有利于提高大坝整体的抗震水平。  相似文献   

15.
张彦君  年廷凯  郑路  刘凯  宋雷 《地震工程学报》2015,37(2):428-433,438
以往对平面破坏模式的岩质边坡稳定性评价,主要关注潜在滑坡体在自重、坡体内静水压力和地震荷载耦合作用下沿破坏面的抗滑稳定性,并未涉及各类外荷载作用线不通过潜在滑体重心而引起的绕坡趾倾覆稳定性。针对这一问题,提出地震与张裂缝水压耦合作用下的岩质边坡倾覆稳定性解析方法,基于力矩平衡原理推导出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性系数的一般表达式;通过深入的变动参数比较研究,探讨张裂缝水压和地震荷载对抗倾覆安全系数的影响,认为水压是控制岩质边坡倾覆破坏的决定性因素,而地震荷载处于次要因素,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或减小抗倾覆稳定性。在此基础上建立不同参数组合下的岩质边坡抗倾覆稳定图,为工程技术人员快速评估饱水岩质边坡地震倾覆稳定性提供直接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为了进一步探讨复杂加载路径下钢筋混凝土L形柱的受力性能,采用基于有限单元柔度法纤维模型梁柱单元,对忽略剪切和扭转影响的钢筋混凝土L形柱在不同加载路径下的抗震性能进行了计算机模拟分析,研究了不同加载路径对钢筋混凝土L形柱承载力、延性、累积滞回耗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现有钢筋混凝土L形柱抗震性能评定方法应作适当调整,以考虑加载路径对评定结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Effects of sediment load on hydraulics of overland flow on steep slopes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Eroded sediment may have significant effects on the hydraulics of overland flow, but few studies have been performed to quantify these effects on steep slopes.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potential effects of sediment load on Reynolds number, Froude number, flow depth, mean velocity, Darcy–Weisbach friction coefficient, shear stress, stream power, and unit stream power of overland flow in a sand‐glued hydraulic flume under a wide range of hydraulic conditions and sediment loads. Slope gradients were varied from 8·7 to 34·2%, unit flow rates from 0·66 to 5·26×10?3 m2 s?1, and sediment loads from 0 to 6·95 kg m?1 s?1. Both Reynolds number (Re) and Froude number (Fr) decreased as sediment load increased, implying a decrease in flow turbulence. This inverse relationship should be considered in modeling soil erosion processes. Flow depth increased as sediment load increased with a mean value of 1·227 mm, caused by an increase in volume of sediment‐laden flow (contribution 62·4%) and a decrease in mean flow velocity (contribution 37·6%). The mean flow velocity decreased by up to 0·071 m s?1 as sediment load increased. The Darcy–Weisbach friction coefficient (f) increased with sediment load, showing that the total energy consumption increased with sediment load. The effects of sediment load on f depended on flow discharge: as flow discharge increased, the influence of sediment load on f decreased due to increased flow depth and reduced relative roughness. Flow shear stress and stream power increased with sediment load, on average, by 80·5% and 60·2%, respectively; however, unit stream power decreased by an average of 11·1% as sediment load increased. Further studies are needed to extend and apply the insights obtained under these controlled conditions to real‐world overland flow conditions. Copyright © 2010 John Wiley & Sons, Ltd.  相似文献   

18.
Small runoff, large sediment load, and incompatible relationship of flow and sediment load are very important characteristics of the Yellow River. They are also the crux of the most prominent problems of the Yellow River. To solve these problems, the regimes of flow and sediment load have to be improved by increasing water, reducing sediment load, and by using reservoirs to regulate flow and sediment load. The results of experiments for regulating the flow and sediment load in the last three years by the Xiaolangdi Reservoir have indicated that this measure is a realistic and effective way to mitigate the prominent problems in flood control of the Lower Yellow River at present and in the near future. However, the regulation system is still imperfect. It is advisable to speed up the pace of research and construction of the system for regulating flow and sediment loa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