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利用贵州省三维闪电监测网资料、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地面观测资料,对贵州省中西部地区13次冰雹天气过程中闪电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雹暴整个生命史内主要以负地闪为主,且伴随强降水。冰雹云发展阶段,降雹区域闪电频次增加明显,降雹前闪电频次变化均出现“跃增”,部分降雹点出现闪电频次二次跃增;冰雹云消散阶段,闪电频次显著减少。冰雹云总闪、正闪均高于雷雨云,5 min闪电频数大于16次且闪电频次上升度大于12次/5 min可作为识别冰雹云的参考指标。另外,降雹落区与闪电密度中心区域较为吻合,闪电密度中心位置略偏降雹位置之前,闪电逐时分布标识出冰雹云的发展移动方向。以上这些特征可以为冰雹识别、冰雹短时预警预报及人工防雹作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利用MICAPS高空地面资料和湛江S波段双偏振雷达资料对2019年3月6日、4月12日共4次雹暴云团造成的降雹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4次过程均出现高悬强回波、三体散射长钉等降雹强风暴基本雷达特征;2)双偏振雷达基本参量的冰雹识别通常以高水平基本反射率ZH、低的差分反射率ZDR、协相关系数CC作为冰雹主要识别判据。3)4次雹暴云团在入流缺口处有明显的ZDR环和ZDR柱。成熟的雹暴云团强回波区对应ZDR为趋近于0 dB的低值区,低于0.95的CC与趋近于0 (°)/km或为缺测的KDP。4次过程中降雹前1~2 h,雹胚发展的强回波区域对应ZDR常有低值窄带区下延接地。  相似文献   

3.
我国冰雹天气及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十几年来,我国北方与南方多次发生大范围雹暴灾害及随后人工防雹的广泛开展,迫切需要提供冰雹的短时和短期预报,引起人们对冰雹天气研究的重视。1975年成立了冰雹预报科研协作组,组织了多种全国性的学术活动,1980年对华北地区八次典型大范围雹暴个例分析组织了规模较大的会战,各地区对历史上出现的冰雹天气做了大量的个例分析和统计分析,为我国冰雹天气、冰雹成因和预报方法的研究奠定了基础。一、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我国冰雹天气的气候特征归纳起来是:降雹范围广,离散性强,地形影响大,降雹带有明显的随季节南北推移并伴有其他灾害天气。  相似文献   

4.
根据复州湾盐场降雹历史资料,归纳出冰雹天气类型和不同天气类型的降雹几率,并对不同的天气类型导致降雹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识别和预报冰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山东地区冰雹云的闪电活动特征   总被引:15,自引:6,他引:9  
利用山东电力部门提供的雷电定位资料,对10次冰雹过程的地闪活动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发现,雹暴中正地闪占总地闪的比例平均为57.39%,远高于当地正地闪比例的气候特征值13.48%。地面降雹区基本出现在正地闪密集(活跃)区或邻近区域。在雹云快速发展阶段,地闪频数存在明显的“跃增”;在减弱消散阶段,地闪频数显著减少,但正地闪比例有所提高。负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通常提前于降雹0~20 min,正地闪频数峰值的出现一般滞后于降雹发生时间。整个降雹阶段对应于正地闪的活跃阶段。另外,结合对卫星观测的总闪电资料分析,发现冰雹云的云闪与地闪的比值远高于一般的雷雨过程,其云闪密度也远高于雷雨过程。以上这些特征对于冰雹的识别和对冰雹的超短时预报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6.
张久林  李维红  章克俭 《干旱气象》2007,23(3):44-47,87
通过甘肃永登、岷县防雹试验基地1979~1987年获取的1 d 4次无线电探空资料,对照地面实况,对强冰雹、弱冰雹、雷雨、阵雨、阴天、晴天6类天气的高空风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强雹暴在降雹前期低空风向切变、中空风速切变、高空急流等与其它类型天气比较具有显著的差异,这对于预报雹暴天气和雹暴形成机制的研究具有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根据复州湾盐场降雹历史资料 ,归纳出冰雹天气类型和不同天气类型的降雹几率 ,并对不同的天气类型导致降雹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 ,从而为识别和预报冰雹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了2005年8月26日傍晚太原市尖草坪区降雹过程的急流、冷暖平流、形势背景,并通过对降雹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的强度场、速度场及其它产品的分析,结合块状冰雹云出现特点,得出降雹过程不同阶段临近预报的较好预报和识别指标。  相似文献   

9.
贵州区域冰雹天气过程的短期预报方法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师军  刘俄 《贵州气象》1996,20(4):7-11
通过对贵州冰雹天气中天气形势的天气系统的垂直剖面分析,隐雹天气系统与大范围降雹,连续2日以上降雹的天气过程分析,降雹系统与冰雹落区的关系分析,总结了贵州冰雹天气过程的趋势预报和短期预报方法,据天气系统的配置确定了降雹区,还利用1979-198年3月-5月中的250个冰雹天气和一般雷阵雨,阵雨天气过程的样本资料建立了客观的按月取判断冰雹天气过程的方程。  相似文献   

10.
一次典型降雹过程CINRAD/SB雷达资料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利用金华多普勒雷达资料,对2007年4月1日丽水地区降雹过程进行分析,总结出本次降雹过程在反射率因子、径向速度、垂直积分液态水含量等产品的回波特征,初步探讨了使用多普勒雷达探测监测冰雹的方法,找出了一些对冰雹的临近预报有指示意义的信息,以提高雷达预警冰雹的能力。  相似文献   

11.
2005年北京城区两次强冰雹天气的对比分析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王华  孙继松  李津 《气象》2007,33(2):49-56
冰雹等强对流天气是北京夏季预报和服务的重点,针对2005年发生在北京城区的两次强冰雹天气,利用常规探测和自动站、雷达、风廓线等资料进行天气动力学和中尺度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这两次冰雹天气在环流形势、局地气象条件和中尺度系统等方面有明显差异,5月31日的高低空急流配置、能量和风的垂直切变等更有利于强雹暴的发生;超级单体回波是5月31日北京城区降雹的直接影响系统,6月7日为典型的飑线天气过程,两次过程中雹云的发展演变、冰雹的落区与地面中尺度系统都有较好的对应;造成5月31日城区降雹的对流系统为中-γ尺度,6月7日为中-β尺度,因此5月31日冰雹天气的预警难度较大,今后需充分应用高时空分辨率的探测资料做好此类突发性天气的监测和临近预报。  相似文献   

12.
徐秋平 《四川气象》1996,16(2):10-16
分析了宜宾地区产生冰雹天气的大气环流形势及其不同环流型下的能量场结构和特点,天气尺度影响系统的物理机制和相互作用。我区降雹主要产生在西风大槽和阶梯槽型下,由其性质可分为冷锋雹暴和暖气团雹暴两类,冰雹天气的产生需要气团内部具备强不稳定层结,动力扰动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产生强烈的上升运动和有利的环境温湿条件.采用潜在性不稳定度和物理量诊断值定量反映降雹前的气团内部不稳定能量结构和影响系统的强度,能较好地客观反映降雹天气的特点,具有较高的预报准确率。  相似文献   

13.
陈丹凤 《贵州气象》2005,29(6):22-24
利用台江县近40a的历史天气资料对降冰雹过程的天气形势特征进行分析,同时利用三线预报指标中的08时、14时能量参考指标对降雹特征进行分析,得出了台江县降雹路径的活动规律及分布特征。并利用省、州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形成了降雹的短期预报模式,经过多年应用结果表明该模式有较强的预报能力。  相似文献   

14.
偏振雷达观测强对流雹暴云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根据偏振雷达原理,用C波段双线偏振天气雷达观测得到4例强对流雹暴演变过程的水平反射率ZH(dBZ)和差分反射率ZDR(dB)垂直剖面RHI定量回波资料,分析了这些雹云不同演变阶段的回波参量和偏振特性的关系,说明ZH、ZDR双参量对判别降雹有着明显优势,用雨滴谱的ZH-ZDR分布边界关系对这些雹云回波进行判别降雹分析,给出我国用偏振雷达观测和识别冰雹的研究结果。  相似文献   

15.
雹暴逆温层特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将1971年—1978年6~8月永登防雹试验基地09时施放的660次无线电探空资料、测雨雷达及地面实况资料进行了分析。分析表明各类天气系统的到来,在逆温层分布特征上各有不同。高层逆温的厚度、强度以及其所在的高度、对应的温度具有指示雹云强弱的意义;对流层顶下降,逆温层愈接近或突破对流层顶,则冰雹愈强。文中还阐述了雹暴逆温层的分布特征,并对它所起的作用进行了探讨。这些都有助于正确预报冰雹天气,为进一步揭示雹暴的环境场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雹暴发生的能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雹暴是雷暴天气发展的一个特殊阶段,它是一种中尺度的灾害性天气.是不稳定能量的制造、积累和突然释放的过程.我们试图从能量学的观点出发,寻找有关雹暴形成与发展的条件。1997年7月8日至9日,在我省关中西北部的黄土台源地区发生一次较大面积的降雹,通过对这次雷暴过程的研究,我们发现,在冰雹云产生之前,中层以下能量和变温有一较大变化,对我们今后的冰雹预报提供了可靠的依据。1997年7月8日,旬邑县、彬县和长武县等地区有降雹,雷拉较小,未造成灾害.9日,礼泉县、经阳县、三原县、用县等地区有一次大的降雹过程,冰雹尺度为3cm左…  相似文献   

17.
利用1960~2000年青岛、射阳、徐州3站08时探空资料及日照站08时地面气象资料,分析了日照地区出现的16次降雹天气的时空分布特征,在对降雹天气分型的基础上利用积云数值模式计算降雹因子,用降雹因子和单站要素因子建立历史降雹因子个例库,用历史实况资料建立实况个例库,用距离相似法实现日照地区短时冰雹定时、定点、定量的客观预报。  相似文献   

18.
本文综合分析了我国东部地区145次大范围降雹的发生条件。结果发现,按雹暴发生前的中、低层温度条件,该地区存在着冷性雹暴和暖性雹暴。文中着重分析了暖性雹暴。暖性雹暴一般是强雹暴,根据其发生原因又可将暖性雹暴区分为热成雹暴和冷成雹暴。文中还给出了表示雹暴发生条件共性的概念模式,并探讨了各个条件的季节变化、地区差异以及对雹暴强度和所伴随的天气的影响。本文使用的资料是雹日早晨的常规资料,所得结果可供短时预报参考。  相似文献   

19.
巴彦淖尔市降雹天气形势分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巴彦淖尔市冰雹预报准确率,本文利用巴彦淖尔市1974年-1993年降雹及天气图资料,归纳出巴彦淖尔市降雹天气类型和不同天气类型的预报模型及降雹几率,并对不同天气类型导致降雹的原因和条件进行了分析,从而为深入开展冰雹的定时定点预报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在冰雹识别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2011年7月26日北京强冰雹天气个例,结合北京Micaps实时资料,分析降雹过程的天气背景、层结稳定性。利用常规多普勒雷达对该过程的回波演变、基本雷达产品进行分析,重点研究北京C波段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产品的独立参量,根据这些参量对云中粒子的特征变化,探讨双偏振参量在识别冰雹中的应用。实例分析表明,相比常规多普勒雷达,双偏振多普勒天气雷达的差分反射率因子、传播常数、自相关系数可以直接有效在降雹前对云中的雹区进行判断,这对冰雹的预报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