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00年10月17日——21日在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召开了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学术研讨会,会议由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联合主办,出席会议的代表有专业委员会成员,科技司领导,地震研究所领导、部分地震重点监测区省局领导、地壳形变观测(含重力)手段专业技术管理组代表、研讨会学术论文作者以及来自中科院测地所、国家测绘局、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地震报、地震出版社,《地壳形变与地震》编辑部的部分特邀专家共60余人。研讨会主要议程:一是审议“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征求意见稿);二是学术交流。地壳形变监测整体规划是国家地震局科技监测司委托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和科技司联合制定的。提交大会审议的征求意见稿是今年8月邀请部分专家集中编写,科技司及有关同志汇总  相似文献   

2.
1982年6月7日至8日,中国地震学会常务理事会邀请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地质研究所、测量大队、第二测量大队等单位有关同志,商讨筹备成立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事宜。 中国地震学会理事会秘书长陈鑫连同志讲了话。他对筹备成立地壳形变专业委员会的工  相似文献   

3.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首届学术年会,于1988年4月13日至14日在武昌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召开,来自全国地震、教育、水电等部门的六十余名代表参加了大会。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赖锡安副所长,中国地震学会副秘书长徐宗和研究员分别代表地震研究所和中国地震学会到会祝贺。国家地震局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第二测量大队、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壳应力所、四川省地震局雅安测量大队、湖北  相似文献   

4.
《地壳形变与地震》杂志自 2 0世纪 80年代初创刊以来 ,在传播地壳形变测量与地震科学研究成果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成为大地测量与地震科学研究领域广大科技工作者不可缺少的重要参考杂志。但由于种种原因 ,高质量文章不是太多 ,文章来源存在区域局限性 ,期刊纸张、印刷质量还待改进等。为进一步提高质量 ,使之成为全国自然科学研究领域的核心期刊和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高级期刊 ,经过专家与我所领导的反复分析 ,认为只有发挥地震系统兄弟单位研究任务多、成果多、研究人员多、水平高的优势 ,大家同心协力 ,联合主办《地壳形变与地震》 ,才…  相似文献   

5.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于 2 0 0 1年 12月 5日到 10日在海南召开学术年会暨陈鑫连研究员 70华诞学术报告会 ,到会的代表来自中国地震局分析预报中心、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  相似文献   

6.
《地壳形变与地震》编委扩大会于1983年11月16日至20日在湖北宜昌市召开。参加会议的编委和代表来自20个单位,共49人。会议由《地壳形变与地震》副主编郑松华同志主持。 与会者认为:《地壳形变与地震》是学科性的学术刊物。而地震研究是多学科、多途径  相似文献   

7.
为执行中美地震科技合作议定书,由中国国家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与美国地质调查局门罗帕克分部联合主办的“中美地壳形变与地震学术讨论会”于一九八五年十月廿九日至卅一日在武汉召开。近百名中外学者出席了会议。湖北省付省长梁淑芬出席了开幕式,国家地震局付局长高文学参加了会议。 “地壳形变与地震”的研究对象主要是获取地震造成的地壳形变信息和产生这种形变的机理及其观测  相似文献   

8.
利用山西及邻近地区的地壳形变测量资料,给出山西裂谷带形变场(垂直、水平)演化图像、重力场演化等信息;研究山西裂谷带拉张、挤压、地面沉降等受力状况与地震活动之间的关系,结合多次中强地震震例,探讨地震预报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泾阳5.2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地下水化学参数、地震分布图象和地震波速比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震前该区地壳形变、地下流体和地震活动表现出长期、中期和短期的不同特征,具有一定的前兆异常,作出地震预测是可能的。  相似文献   

10.
《地壳形变与地震》1982年第二期发表了长江流域规划办公室周坪地震台“略谈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根据百家争鸣的方针,我们也想对当阳1981年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谈谈我们的肤浅看法。 《略谈当阳3.8级地震与地壳形变》一文中认为,周坪地震台1981年4月—6月份短水准出现了明显的异常,且1981年和1980年相比气象又无异常,因此认为1981年7月5日当阳  相似文献   

11.
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建设   总被引:6,自引:5,他引:1  
介绍了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的建设。福建省地壳形变观测网络,以GPS观测技术为主,结合精密水准、精密重力和流动地磁测量,将3者重合到GPS观测基准站上获取观测信息,初步构成一个时空相结合,点线面与长中短兼顾的高精度、高时空分辨率的地壳形变观测网络。该网络可动态监测福建省东南沿海地区地壳运动变化,为地震预测预报提供背景信息,将取得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中国地震学会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委员会换届会议于1991年5月9日至11日在武昌召开,第一届专业委员会委员、增补的新委员和特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共40人参加了这次会议。 会议的主要内容有三:一是根据中国地震学会的统一安排进行专业委员会换届,成立第二届委员会;二是地壳形变测量专业学科发展战略研讨;三是讨论专业委员会工作,重点讨论如何贯彻国家地震局[1991]129号文件精神,在推进全国  相似文献   

13.
1989年9月21日至28日,在武汉举办了“大地形变前兆方法实用化攻关(断层形变部分)推广应用研讨班。研讨班由国家地震局科技司、地震研究所和第一测量大队联合举办。教员有:周硕愚研究员、张祖胜高级工程师、巩守文高级工程师和吴云工程师。学员来自地壳应力所、分析预报中心、第一和第二测量大队、综合测量队和各省局从事形变测量和分析预报工作的富有经验的同志。  相似文献   

14.
对福建省地震局成立以来采用常规地面测量手段监测构造形变的结果进行了回顾与总结,对两期GPS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福建沿海的地震活动和构造形变皆受到区域应力场的控制,构造形变的总体特征为南强北弱、东强西弱,尤其是闽东南地区为地壳形变较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地震活动较强的地区。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太平洋板块、菲律宾海板块、欧亚板块相互作用以及福建沿海北东向和北西向断裂对福建沿海构造形变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合成孔径雷达干涉测量(InSAR)技术是20世纪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空间大地测量技术,具有全天时、全天候、高精度、广域覆盖的优势,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地震地壳形变监测研究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对地震发生机理研究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InSAR技术观测的同震地壳变形结果可以为分析发震断层几何学特征和动力学机制提供重要约...  相似文献   

16.
根据华北北部地区(大首都圈)地壳垂直形变场的时空特征及其与地震发生的关系,提出了地壳垂直形变基本场和增量场的概念。理论分析与实际结果表明,这对于深入探索地震形变前兆,弄清孕震机制并进入量化,细化都将起着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首先选择在我国具有代表意义的唐山地震前后流动重力观测资料,通过严格的数学处理,分析了系统误差与偶然误差,重力场的短期变化与长期变化。认为河北局重力组所作关于震前短期变化的结论还值得进一步研究。关于自71年至75年存在着长期变化的结论是可信的。提出了观测布网工作应当改进的一些意见。在此基础上根据实测重力场和模型重力场计算了重力位等位面的变化,研究了重力场变化与地壳形变的相互影响。结果表明无论对重力测量还是形变测量此项影响都是不能忽视的;唐山地区地震前地球内部的物质活动,地壳的实际形变要比重力、水准实测数据所反映的更为剧烈。  相似文献   

18.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原名《地壳形变与地震》 ,是中国地震局地震研究所、中国地震局第一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勘探中心、中国地震局第二地形变监测中心、中国地震局综合观测中心等单位联合主办的学术刊物。本刊宗旨是在推动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学科发展基础上 ,利用大地测量学理论和方法 ,监测、研究地壳运动与变形的机理 ,探讨地震孕育、发生与地壳形变的关系 ,运用上述理论成果与观测结果促进大陆地球动力学和地球物理场模型的建立 ,为地震科学与地震预报服务。其学科领域涉及大地测量学、地球重力学、地球动力学、地…  相似文献   

19.
总结了1995年7月22日永登5.8级地震前的地壳形变异常特征,研究了跨断层形变异常及其与地震的对应关系,地震发生在隆起区边缘的形变高梯度带上,有明显的地形变前兆,说明大面积地形变与断层形变观测相结合对一些较大地震作出预报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本文收集和整理了唐山地区地震前后的水平形变资料。为了削弱由起算数据误差引起的形变网偏扭,用相似变换法对资料进行了再处理,获得了较满意的结果。 文中讨论了震前、震时及震后的地壳水平形变特征以及其所反映的应变状态、构造运动和力学机制。指出地壳在地震的全过程中不仅呈现弹性而且有明显的塑性和粘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