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韦寿增不单是广西国土资源系统的榜样,他在全周国土资源系统,甚至在社会上也影响至深。学习韦寿增先进事迹,既是给我们的工作加油鼓劲。也是让我们在保障发展、保护资源、保护权益的“三保”过程当中,进一步坚定我们刚土资源人的信心、信念和信仰。  相似文献   

2.
佚名 《河南地质》2009,(10):52-52
2009年10日1日,让我们铭记这一天吧!苏醒的东方巨龙——中国,度过了她60岁的生日。十三亿华夏儿女一同欢呼,60年,一个甲子。新中国成立,香港、澳门回归,“五一二”汶川大地震,神七发射成功,北京举办奥运会……新中国成立后经历了太多、太多……有酸、有甜、有苦、有辣,说也说不完。  相似文献   

3.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大地震!一瞬间,山崩地陷,美丽的家园成了废墟;房倒屋塌,多少人被埋在了地下;一时间,灾区人民缺水、缺粮、缺药……  相似文献   

4.
《辽宁地质》2010,(4):58-58
据悉,截至4月21日,甘肃省国土资源系统派出的54名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的技术专家,连续作战,现场踏勘、分片排查发现地质灾害点31处,并向当地抗灾指挥部提出灾区应急技术排查要求和重建场地适宜性评估要点。在展开灾区地质灾害排查预警和临时居民点安置选址工作中,地质灾害应急排查队开展野外调查15次,出动技术人员53人(次),行程5400多公里,对玉树震区2个县城、3个乡镇次生地质灾害进行了排查,并就有关情况向指挥部进行了汇报。  相似文献   

5.
石枫 《湖南地质》2010,(9):16-17
泥石流、地陷、地震……地质灾害肆虐的消息一次又一次撞击脆弱的心灵,舟曲那样的悲痛如何才能不再重现?我们拷问泥石流这个罪魁祸首,也在拷问着日益顾无忌惮的人类。  相似文献   

6.
《辽宁地质》2010,(8):58-61
2010年的中国,经受了一次次历史罕见自然灾害的挑战:西南大部旱魃逞凶、多条江河洪浪翻滚、东南沿海台风肆虐、西北高原震情又起、山区峡谷泥石流穿村毁城……  相似文献   

7.
吴晔  马亮 《广西地质》2011,(2):47-48
迄今为止的人类历史,都是脚踩在土地上写成的。而中国人,又是世界上最善于种地也最乐于种地的族群。会种地的民族,自然对土地看得最重,与土地的纠葛和牵绊也就格外悠远绵长。正如柏杨在《中国人史纲》所讲述的那样",世界上再没有第二个民族像中华人这么喜爱耕种。中华人足迹所到之处,必然地会出现青葱的农田。一个中华人就是一棵树,离不开泥土,而且紧抓着泥土,根深蒂固。"人们吃土地,穿土地,生长在地上,归葬于土中。可以说,无数的先人在大地上舒展的个体命运汇集到一起,就是一部人与大地的故事集,就是一部厚重的华夏史。本期继续连载《中华五千年国土资源风云录》的第一部———《青铜时代的土地战争》。它从一个特别的角度,让我们得以窥见我们的先祖是如何去认识、了解和掌控土地资源的,它用尽可能忠于过往但又不失鲜活滋味的文字,为我们展现出惊心动魄而又趣味盎然的历史的另一面。沙场上的金戈铁马,宫廷内的权谋术数,闺房里的儿女情长……这些并不是历史的全部——人与土地的千古传奇,才更宏大,也更精彩。  相似文献   

8.
《辽宁地质》2011,(11):13-13
2011中国国际矿业大会以空前的规模开幕,近5000名嘉宾从五大洲云集天津。展台密布,设备林立,人潮如海,如此盛况,让我们在又一次领略中国国际矿业大会魅力的同时,感受到全球矿业界对国际合作的向往和对实现找矿突破的热切期待。  相似文献   

9.
衣食住行,民生为天!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进步,衣食已不再是大矛盾;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行的问题也在稳步提升,唯独住房问题孤立于寒峰之上,让中国大部分人望而生畏,背上了一辈子只为一套房子而奋斗的枷锁。每个国家都会赋予居住在那里的人以希望和梦想,难道我们  相似文献   

10.
站在2009年岁末,回望走过的路,湖南的国土资源事业开始进入数字城市建设、联合执法等领域,预示着大国土时代的来临。长株潭一体化事业在不断地加深加强,也让国土资源部门肩负着推进时代进程脚步的责任……这12个关键词,是《国土资源导刊》记录湖南省国土资源系统年度大事记。我们将自己的每一次尝试与思考,满满当当码进96页的文字与影像中……这一年,我们披荆斩棘、如履薄冰,始终没有忘记迈开脚下的步子。  相似文献   

11.
赵雷 《广西地质》2010,(9):43-44
有这样一种人,一生与石头为伴;有这样一个行业,一辈子与土地结缘。这种人选择了石头就注定要翻山越岭,踏遍祖国万里河山;这个行业选择了土地就注定要与烈日相伴,枕冷月共眠……是什么人可以将青春献给崇山峻岭?是什么行业让我们无悔于一生献给脚下的土地?——那就是我们的地矿事业,我们的地矿人!  相似文献   

12.
2008年6月,对于湖南永州市几百万居民来说是一个难忘的时间。 持续的暴雨袭击,7个县城和城区进水,两个县24小时降雨创历史极值,降雨时间之长强度之大,让地处湘江上游的永州市成为一片泽国……  相似文献   

13.
<正>不久前在北京召开的Bentley Conne Ction大会上,Bentley公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主席Greg Bentley先生在中国又有了新发现:超过600位工程师参加此次会议,且人数一届胜过一届;中国用户对Bi M话题的关注热度超过了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参会的女工程师比例超过在全球同类会议中的其他国家;……一件又一件令人欣喜的事件让中  相似文献   

14.
梁海燕 《水文》1999,(5):37-39
当我们迎来新中国50华诞之时,黄河也迎来了人民治黄以来的又一岁安澜。在这份凝重的安澜背后,浸透着黄河水文人50年来林风沐雨的汗水,也铭记着黄河水文战天斗地的不朽功业。1世纪回眸,沧海桑田50年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她哺育了坚强不屈的中华民族,培育了光辉灿烂的华夏文明……黄河,也是一条维骛不驯、灾难深重的河流。它在塑造辉煌的同时也酿造了深重的灾难,其水少沙多、善淤善徙的复杂特殊性在世界上任何河流都无以伦比,被称为“心腹之患”……“治水必先悉其水性”,治黄首先要深人认识黄河,黄河水…  相似文献   

15.
李风 《浙江地质》2010,(8):22-22
感动、振奋、掌声……激荡在会场。8月12日。浙江省国土资源厅党组在杭州隆重举行李荣江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李荣江同志真切感人的事迹,让全省国土资源系统广大党员干部再一次接受了心灵的洗礼。  相似文献   

16.
地质工作者在科学战线上做了一些什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四光 《地质论评》1951,16(Z1):1-14
这一次中国地质学会的年会,恰恰是地质学会成立的30年。我们大家都知道,这30年是很富有历史的意义。这种意义在今年‘七一’中国共产当诞生30周年纪念日所发表的各项报告,各种文件中已经明确的表现出来了。在这30年中,我们中国人民不管是哪一个集团的人,或者哪一个个人的活动,都成了历史的事实。那些事实可以说  相似文献   

17.
《山东地质》2009,(5):44-46
“5·12”汶川特大地震过去一年了,然而关于地震的争议远没有停止。中国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地震预报为什么这么难?水库是否诱发了地震……地震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地质专家不断研究和思索。1争论一:中国乃至全球是否进入强震频发期 有学者认为,2004年12月26日印尼苏门答腊发生的9级强震拉开了2004-2018的全球强震序幕。  相似文献   

18.
我们敬爱的领袖毛主席,最近又一次在长江的滚滚波涛中破浪前进,畅游一小时零五分,游程近三十华里。象十年前一样,“不管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喜讯传来,全国振奋!亿万人民怀着最亲切最激动的心情,为毛主席的健康同声欢呼,衷心祝愿毛主席万寿无疆!  相似文献   

19.
张红卫 《河南地质》2012,(11):51-51
十年,时光荏冉。作为一名在《资源导刊》宣传战线上的老兵,伴随着杂志社的一步步发展、变化,我亲身感!了杂志社的不断壮大,亲身体验了杂志社走过的艰难历程。如今,不断壮大的杂志社像雨后春笋般展示在我们面前,令人欣慰,让人感叹的同时,也勾起了我对杂志社十年征程的回首。  相似文献   

20.
同志们: 今天,我们召开地震灾区过渡安置房(活动板房)建设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主要目的是通报过渡安置房建设的进展情况,针对近期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研究对策措施,确保按国务院要求完成100万套过渡安置房的建设任务,让灾区人民尽快住有所居,恢复正常的生产与生活.下面,我讲两方面意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