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陈培权 《广东地质》1995,10(1):42-48
广东二叠纪沉积是在石炭纪海盆的基础上发展的,海侵期形成碳酸盐岩或硅质岩序列,海退期形成含煤碎屑岩或红色碎屑岩,连阳小区以碳酸盐岩为主,夹少量含煤碎屑岩,韶关和兴海小区为碳酸盐岩、硅质页岩,含煤碎屑岩(局部夹灰岩)和灰岩(或含铁锰质硅质岩)的地层序列广花-阳春小区,除底部分为碳酸盐岩外,往上以红色碎屑岩为主,根据岩性,岩相特征,全省二叠系划分为梁山组,栖霞组和格顶组等13个岩石地层单位。  相似文献   

2.
河北省平泉早奥陶世冶里组碳酸盐风暴沉积   总被引:16,自引:2,他引:14  
河北平泉地区冶里组碳酸盐岩风暴沉积极为发育,含原地型风暴岩、异地型风暴岩、风暴浊积岩和生物截丘灰岩等4种类型.风暴沉积反映本区冶里组沉积时经历了一个完整的海进-海退旋回,当时区内古地理面貌为北高南低、海水北浅南深.此外,风暴沉积在露头层序地层划分中,对于海进体系域和高水位体系域的识别具有重要的指示作用.  相似文献   

3.
鲁西地区馒头组下部滑塌堆积的地质特征及其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华北地台馒头组以干热气候条件下的陆源细碎屑岩为主夹碳酸盐岩组成,角度不整合于太古宙泰山群之上。济南仲宫镇的馒头组底部,为厚度约 4m的滑塌堆积。岩块由灰岩和细碎屑岩组成,基质为粉砂岩。岩块内部的构造变形样式及基质中的斜层理表明,寒武纪华北地台曾存在古斜坡和构造隆升作用是诱发成岩作用过程中滑塌堆积形成的重要机制。馒头组中滑塌堆积的发现和研究,有利于进一步认识华北地台古生代古地貌、沉积环境以及古潜山的形成和演化,从而为华北地台古生代含油气盆地和古潜山的研究以及油气资源勘探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温同想  徐松绿 《河南地质》1997,15(4):241-251
河南省华北地台区寒武系下统自下而上划分为辛集组含磷陆源碎屑岩,朱砂洞组蒸发岩-镁质碳酸盐岩和蚀和馒头组合含阻源碎屑碳酸盐岩夹不稳定蒸发岩,早寒武世古地理普华北陆表海,划分为三个相区七个亚相区;有朱砂洞早期和馒头早中期两个成盐亚期,均属海相化学岩型硫酸盐岩和镁质碳酸盐岩互层的剖面结构类型有潮上膏盐湖和潮上盐滩两种成盐环境,浅盆浅水和潮上萨勃哈两种成盐模式。  相似文献   

5.
河南陕县黄连垛组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前人将河南省陕县李村龙脖一带覆盖于熊耳群之上的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划分为高山河群和官道口群龙家园组。本次研究,通过剖面测制和区域对比,发现该套地层实际为长城系汝阳群云梦山组—洛峪口组、蓟县系黄连垛组及寒武系罗圈组、辛集组、朱砂洞组、馒头组。同时,在黄莲垛组中发现的假裸枝和卷心菜叠层石,可与官道口群龙家园组—巡检司组对比,证实了官道口群和黄连垛组是华北陆块南缘在蓟县纪形成的同一套碳酸盐岩沉积。  相似文献   

6.
李绍虎  吴冲龙 《地球科学》1997,22(4):387-390
襄汾地区下奥陶统马家沟组为一套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其沉积背景及沉积过程受东部华北海控制,低位边级缘石膏最为发育,与泻湖内部盐岩层及普遍发育的碳酸盐岩一起构成了典型的碳酸盐岩-蒸发岩层序地层单元,该区马家沟组共发育7个I类层序,与鄂尔多斯盆地内部层序发育完全可以对比,层序边界位于边缘石膏楔的底部,层序边界的形成,和泻湖与外海(华北海)沟通与否或海平面下降程度有关,当海平面完全下降,泻湖与外海完  相似文献   

7.
山东省寒武纪—早奥陶世岩石地层清理意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作者对山东省怀远间断以下寒武纪-早奥陶世地层划分为2群、7组、5段,共14个正式岩石地层单位。李官组、朱砂洞组和馒头组等碎屑岩为主者,新命名为长清群;张夏组、崮山组、炒米店组和三山子组等以碳酸盐岩为主者,仍沿用九龙群。  相似文献   

8.
陕西镇安-山阳地区南羊山组重力流沉积作用及其意义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陕西镇安-山阳地区的南羊山组发育陆源细碎屑岩和碳酸盐岩组成的多种重力流沉积,是构成台前斜坡和局限台盆沉积的主体和标志岩相。重力流沉积作用、火山-热液活动提供Au-Sb-As-Hg等深部成矿物质、同生断裂活动、岩相古地理分异具有时空统一性,并在局限台盆中形成陆源细碎屑岩与碳酸盐岩高频交替叠覆、横向上递变、以重力流沉积占主导、含显量火山凝灰物质和沉积成岩黄铁矿的旋回性沉积,构成了本区微细浸染型层控Sb-Au矿床的矿源层。  相似文献   

9.
湘西地区构造层序地层及沉积环境演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区域地质演化背景和实测剖面,湘西地区从南华系到白垩系可以划分出三大构造层序:(1)加里东构造层序(南华系—志留系),为近被动大陆边缘型构造层序,记录了泛大陆拉伸破裂、洋盆扩张、板块漂移、大陆碰撞拼合等全过程,反映了扬子板块东南缘的南华洋从扩张到收缩,以至最终闭合消亡的演化过程,构成一个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它可细分为大陆拉张期碎屑岩阶段、被动大陆边缘扩张期碎屑岩阶段、成熟被动大陆边缘碳酸盐岩台地阶段、前陆盆地碎屑岩沉积阶段。(2)海西—印支构造层序(泥盆系—中侏罗统),为远被动大陆边缘型构造层序,记录了大洋扩张、板块碰撞拼合的过程,反映了扬子板块北缘勉略洋盆扩张、闭合及消亡的过程,构成另一个近乎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它可细分为滨岸碎屑岩阶段、陆表海碳酸盐岩台地—台盆阶段、陆表海碳酸盐岩潮坪阶段和前陆盆地碎屑岩沉积阶段。(3)燕山构造层序(白垩系),为大陆内构造层序,记录了陆内断陷-坳陷盆地的形成、发展与消亡过程,反映了新特提斯洋洋壳扩张、收缩,以及古太平洋洋壳向扬子板块陆壳俯冲对接的陆内远程效应,组成一个不完整的威尔逊旋回,它可分为陆内拉张期碎屑岩沉积阶段、萎缩期碎屑岩沉积阶段。加里东构造层序中被动大陆边缘扩张期碎屑岩(上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牛蹄塘组)、前陆盆地初始期海相碎屑岩(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具备页岩气富集的物质条件。  相似文献   

10.
广东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汝旋 《广东地质》1995,10(1):27-34
广东泥盆系除奥东区全由碎屑岩组成外,粤西,粤北和粤中区均具有下部碎屑岩和上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或硅质岩)呈不等厚互层的二元结构,以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或硅质岩)的分界为标志划分为1个群(桂头群)13个组(杨溪组等)和5个段(石角咀段等)共19个岩石地层单位,广东泥盆纪海水随时间的推移大致呈西一东方向进、退,形成的各岩石地层单位在区域延展中具有明显的穿时特征,沉积时间自西而东逐渐变晚。  相似文献   

11.
江茂生  沙庆安 《沉积学报》1996,14(A00):63-74
华北地台下中寒武统馒头组-徐庄组为碳酸盐岩与陆源碎屑岩的互层沉积或同-岩层中碳酸盐分与陆源碎屑组合混合沉积。通过对山东张夏地区地层沉积特点,地球化学特征以及沉积环境演化分析。  相似文献   

12.
鄂尔多斯盆地柳林地区早奥陶世冶里期沉积以浅灰色中薄层泥质白云岩为主,发育大量竹叶状碳酸盐岩。不同类型的竹叶状碎屑反映了不同的沉积环境。笔者对研究区剖面内的竹叶状碎屑进行分析和研究后认为,竹叶状石灰岩的形成可以分为早期沉积物的形成和早期沉积物的破碎、搬运和再沉积两个阶段。  相似文献   

13.
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层序岩相古地理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层序地层学和沉积学理论指导下,以油气勘探为目标,根据岩芯观察、岩石薄片鉴定分析、测井资料、地震资料,确定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主要发育:(1)碎屑岩沉积体系一三角洲、滨岸和浅海相;(2)碳酸盐岩沉积体系一开阔台地、台地边缘及台地前缘斜坡相。通过暴露标志、岩性岩相组合、生物组合及测井为主的层序界面识别,将珠江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在此基础上,对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取三级层序体系域或三级层序为成图单元,进行层序岩相古地理编图,详细探讨了珠江口盆地(东部)珠江组古地理特征及演化。结合各相带储集物性特征,认为珠江组SQ1-HST、SQ2-HST及SQ3晚期形成的台缘、台内礁滩沉积是寻找有利储集层的重要储集相带。  相似文献   

14.
符力奋 《广东地质》1995,10(1):35-41
广东石炭纪地层发育不全,上统以碳酸盐岩占绝对优势,下统在粤西以浅海相碳酸盐岩为主,夹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岩,粤东以滨岸碎屑岩为主(仅局部夹碳酸盐岩);粤中为过渡地带,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含煤碎屑岩并重,根据岩性、岩相及生物群的差异,划分为连县组长组和大湖组等12个岩石地层单位,不少岩石地层体具穿时性,总的规律是由西北向东南或由西向东底界的始初沉积时间逐渐变晚。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构造-沉积演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文在对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系开展野外地质剖面实测工作及室内研究基础上,结合区域构造背景分析认为,塔里木盆地西北缘下震旦统苏盖特布拉克组发育河流相、湖泊相、滨海相及三角洲相碎屑岩沉积,上震旦统奇格布拉克组发育局限台地潮坪亚相、台内滩亚相碳酸盐岩沉积,底部发育混积潮坪相沉积。根据震旦系地层岩石组合特征及C同位素演化趋势,将震旦系划分为3个Ⅲ级层序:ZSQ Ⅰ、ZSQ Ⅱ和ZSQ Ⅲ,每个层序顶部分别对应一个不整合面。在此基础上建立塔里木盆地西北缘震旦纪拉张性裂谷沉积模式,并划分为3个构造沉积演化阶段:初始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早期,沉积一套粗碎屑岩堆积;快速拉张阶段,对应于早震旦世晚期,沉积一套湖相、滨海相、三角洲相砂岩,泥岩沉积,同时伴随玄武岩喷发;稳定沉降阶段,对应于晚震旦世,形成碳酸盐岩台地沉积。  相似文献   

16.
准噶尔盆地吉木萨尔凹陷芦草沟组是我国近些年致密油气勘探开发的热点地区之一。本文利用岩心、岩石薄片、测井和地震等资料,在识别和分析芦草沟组主要岩石类型的基础上,对芦草沟组的沉积演化特征、层序地层格架和沉积环境的变迁等方面进行了综合研究。研究表明,芦草沟组岩性主要为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两个大类,其中碎屑岩以泥页岩和粉(细)砂岩为主,碳酸盐岩主要为白云岩和灰岩。沉积特征表现为:下部(F 段)、中部(C+D段)和上部(A 段)的泥页岩层段,发育于湖进时期的深湖至半深湖相沉积,为烃源岩层段;下部致密储集层段(E 段)和上部致密储集层段(B 段),发育于湖退期的浅湖相、三角洲前缘相沉积。由于后期的构造隆升,芦草沟组的沉积环境由早期的开阔湖盆逐渐向后期封闭的局限湖盆转变,沉积水体也逐渐向咸化和还原环境转变。  相似文献   

17.
受区域性构造运动和古近纪特殊气候的共同影响,在英西地区沉积了一套陆相咸化湖盆混积岩,其特殊的相序组合对研究陆相咸化湖盆高频层序划分及古地理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地层主要为暗色细粒混积岩,矿物成分复杂,主要由陆源碎屑、碳酸盐矿物和蒸发盐矿物组成,可以划分为碎屑岩、碳酸盐岩和蒸发岩三大岩石类型,分别为湖盆演化的淡化阶段、初始咸化阶段和咸化阶段产物。研究区目的层段识别出7个四级层序(Psq1~Psq7),除Psq1和Psq2不发育区域性盐岩层外,其他四级层序都由碎屑岩段、碳酸盐岩段、混积型蒸发岩段和区域性盐岩层组成,这也反映出气候及湖盆性质的逐渐演化。在四级层序约束下,根据盐岩层相对厚度,对英西地区下干柴沟组上段的古地貌特征进行了恢复。Psq1和Psq2发育于湖盆演化的相对早期阶段,咸水湖范围非常有限。Psq3至Psq5沉积期间,湖水咸化程度逐渐增加,咸水湖范围不断扩大,在几个洼陷区沉积了大套厚层盐岩。Psq6沉积期间,经过前几个阶段的填洼补平,研究区地貌总体趋于平坦,高差幅度明显减小。至Psq7沉积期间,研究区西部逐渐退出深洼区,沉积中心开始向东发生迁移。  相似文献   

18.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新生界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其沉积微相类型,研究了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沉积模式。该区湖相碳酸盐岩在垂向上与碎屑岩频繁互层,湖相碳酸盐岩包括颗粒灰岩、藻灰岩、泥晶灰岩和混积岩4大类11种,划分出了灰泥坪、颗粒滩、藻丘(礁)、浅湖湾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等5种沉积微相。通过分析不同碳酸盐岩及其微相时空展布特征,认为其发育主要受控于湖盆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陆源碎屑注入、古气候与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与古水深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西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湖盆为典型咸化湖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湖平面上升达到峰值。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湖侵期,高频湖平面变化形成了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频繁互层。在枯水期,盆地坡折处发育碎屑岩滩坝或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湖侵期,盆地坡折处发育了鲕粒滩及藻灰岩,盆地洼陷区发育泥灰岩或灰质泥岩。  相似文献   

19.
利用野外露头、岩心、测井录井和分析化验资料,对柴达木盆地西部(简称"柴西地区")新生界干柴沟组湖相碳酸盐岩进行了研究,划分了其沉积微相类型,研究了其分布规律,分析其形成环境和控制因素,并建立了相应沉积模式。该区湖相碳酸盐岩在垂向上与碎屑岩频繁互层,湖相碳酸盐岩包括颗粒灰岩、藻灰岩、泥晶灰岩和混积岩4大类11种,划分出了灰泥坪、颗粒滩、藻丘(礁)、浅湖湾以及(半)深湖泥灰岩相等5种沉积微相。通过分析不同碳酸盐岩及其微相时空展布特征,认为其发育主要受控于湖盆构造运动、湖平面变化、陆源碎屑注入、古气候与古水介质条件、古地貌与古水深环境,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柴西湖相碳酸盐岩的沉积模式。研究认为柴达木盆地西部干柴沟组沉积时期,湖盆为典型咸化湖盆,构造活动相对稳定,湖平面上升达到峰值。碳酸盐岩主要发育在湖侵期,高频湖平面变化形成了碳酸盐岩与碎屑岩频繁互层。在枯水期,盆地坡折处发育碎屑岩滩坝或三角洲前缘沉积;在湖侵期,盆地坡折处发育了鲕粒滩及藻灰岩,盆地洼陷区发育泥灰岩或灰质泥岩。  相似文献   

20.
扬子地块东南缘大地构造演化及其油气地质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剑  段太忠  谢渊  汪正江  郝明  刘伟 《地质通报》2012,31(11):1739-1749
华南扬子地块东南缘成冰纪至早古生代可划分为3个大地构造演化阶段:南华裂谷阶段(820~635 Ma),在扬子地块东南缘的主裂谷系中,沉积了一套冲洪积相碎屑岩、陆相火山岩、深水重力流及冰碛岩等火山-碎屑岩组合;被动大陆边缘演化阶段(Nh—Camb,635~488Ma),扬子地块东南缘发育了一套最大厚度超过3000m的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的超层序;前陆盆地演化与造山阶段(O—S,488~420Ma),发育了另一个套超层序,下部以碳酸盐岩沉积为主,上部以陆相碎屑岩为主。在盆地演化过程中,扬子地块东南缘不仅沉积了3套重要烃源岩:陡山沱组富有机质的泥质碳酸盐岩和黑色页岩、牛蹄塘组黑色页岩、五峰组—龙马溪组黑色岩系,也发育了各种优质的储集层。而位于雪峰山西侧褶皱带之内的湘、鄂、黔、渝及川相邻区,油气地质条件优越,是下古生界油气(含页岩气)勘探的有利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