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水资源短缺已成为全世界普遍关注的问题。这是一个涉及到理论、技术、经济、生态和社会方面的复杂问题,要解决需要多学科协同作战和国际合作。国际水文计划(IHP—International HydrologicalProgramme)就是整个联合国系统为促进世界范围内水资源合理开发与管理而组织的一个长期国际合作项目。  相似文献   

2.
国际水文计划第四阶段(IHP-Ⅳ,1990~1995)取名“变化环境中的水文学及可承受开发的水资源”,已经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5届大会(1989年10~11月,巴黎)批准,于1990年起开始执行。这项为期6年的中期计划自信“将揭开水科学和水管理发展  相似文献   

3.
“国际地层表”(2008)简介   总被引:31,自引:11,他引:31  
简要介绍"国际地层表"(2008)对"国际地层表"(2004)作出的一些修改:恢复了第四系,完善了下古生界与前寒武系的年代地层单位系统,增加了14枚金钉子,更新了一些同位素年龄数据。为了使读者了解更多磁性地层学与全球海平面变化的情况,在刊出"国际地层表(International Stratigraphic Chart)"(2008)的同时还附上了"地质年代表(Geologic Time Scale)"(2008)。  相似文献   

4.
在1989年1月30日至2月3日的国际地质对比计划理事会会议上,通过了12项新的研究项目,现介绍如下:(*者没有经费资助) ·~*234项:前寒武纪的火山沉积岩系的研究(1989—1990)项目负责人:I·Yace[象牙海岸(非洲)] ·~*253项:更新世结束时代的研究(1989—1993)项目负责人:J.L.Lundqvis(瑞典) ·267项:环太平洋造山运动古生代岩层的研究(1989—1998)项目负责人:M. Rickard,(澳大利亚)郭林斋(中国) ·275项:波罗地海沿岸地盾的深部地质研究(1989—1993)项目负责人:R. Gorbatschev(瑞典)F.P.Mitrofanov(苏联) ·281项:南美洲第四纪气候研究(1989—1993)  相似文献   

5.
1 背景 为了加强国家对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简称为基础性研究)的支持。推动基础性研究持续稳定地发展,多出成果,多出人才,攀登世界高峰,国家决定设立攀登计划。 攀登计划,即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计划,是我国基础性研究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为加强基础性研究采取的重大措施。列入攀登计划的国家基础性研究重大关键项目,是对国家的发展和科学技术进步具有全局性和带动性的研究项目,由国家以指令性方式组织实施。  相似文献   

6.
“全球变化研究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简介1983年,联合国教科文下属的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组成了以研究全球变化为目的的4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研究大纲:①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②海洋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③古代和现代的各种地质过...  相似文献   

7.
1981年1月12日至16日,水文局在京举办了“水文业务综合子计划”(HOMS)讲习班。参加讲习班的有流域机构和有关省水文总站、科研设计部门、高等院校,水文仪器厂的代表共17人。世界气象组织派项目总顾问巴恩斯参加了讲习班。 HOMS讲习班是水文资料中心项目1981年工作计划的一项活动,主要任务是:(1)通过学习讨论,  相似文献   

8.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UNESCO)政府间新的 6年 ( 2 0 0 2— 2 0 0 7)水资源科学计划 ,即第 6个国际水文计划 (IHP VI)已经出台 ,该计划的核心是水的相互作用 :系统风险和社会挑战。1 水的相互作用 :系统风险和社会挑战众所周知 ,可更新的淡水是非常有限和脆弱的资源。随着水资源压力的增加 ,人们要问 :世界会不会出现水资源危机 ?比较悲观的观点认为 ,水的需求和利用若不加以限制 ,将会导致自然和经济崩溃 ,或许世界上许多地方的自然资源马上就会面临危机。然而 ,通过改进我们的用水观念、用水政策以及用水行为 ,节水还有很大的空…  相似文献   

9.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  相似文献   

10.
1986年9月,国际科学联盟理事会(ICSU),决定实施一项新的跨学科研究计划,这个计划叫做“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全球变化研究”(International Geosphere—Biosphere Pragramme——Astrdy of Globle Change”,简称IGBP)。1987年元月,ICSU执行委员会任命了一个特别季员会负责IGBP的组织,协调工作。早在1983年,就组成了以全球变化为目的的四个小组,并提出了各自的大纲:1)陆地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2)海洋生态系统和大气的相互作用;3)古代和现代的各  相似文献   

11.
中国水利学会水文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和暴雨洪水理论学术讨论会于1979年底在江苏无锡市举行。有各省水利学会代表、中国科学院、地质部、电力部、铁道部、交通部、气象局、水利部  相似文献   

12.
这本专辑由沈照理教授(1932—2020)的生前挚友、学生以及学生的学生共同发起,以纪念他90周年诞辰。1952年中国地质大学建校伊始,沈照理教授即来校任教,并一直奋战在教学、科研第一线。他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地质工科和环境科学与工程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地质学会水文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环境地质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地质矿产部教育司主管的水文地质课程指导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他作为中国水文地球化学的主要奠基人之一,构建了学科体系的基本框架,出版了《水文地球化学》基础教材,前瞻性地对地下水污染、地质环境与人体健康、矿泉水和古水文地质等方面的实际应用问题进行了探索。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带领我国学者参与水岩相互作用系列国际学术会议和相关领域科学研究,在2004年国际水岩相互作用会议上获得“中国水岩相互作用之父”称号。 沈照理教授的学术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在我国率先开展地下水中氮污染及氮循环机理方面的系统研究,对地下水中氮元素的归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2)倡导和推动我国水岩相互作用研究,提出在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中应关注环境问题,使水岩相互作用研究获得了更广阔、更持续的发展空间;(3)建立了古水文地质条件的分析方法,阐明了在不同古水文地质条件下地下水在金属成矿、油气成藏中的作用;(4)较早开展了地下水污染的调查、监测、评价和修复方面的研究,为我国地下水污染的研究起到了示范和推动作用。这些成就为近年来我国水文地球化学领域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奠定了坚实基础,根深叶茂,桃李芬芳。可以告慰沈照理教授的是:他开辟或倡导的学术方向已经并将继续取得长足进步,从本专辑收录的论文,即可部分地看到这些进步。 本专辑共分为三个专题。其中“水文地球化学进展”专题共7篇论文,该专题在继承沈照理教授水文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研究领域向岩溶关键带、地下水地表水界面和地球深部等领域进行了拓展。专题以《高碘地下水成因与分布规律研究》一文为开篇,系统总结了不同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下高碘地下水成因模式,利用大数据模型预测了全国高碘地下水赋存情况,开展了地下水系统中有机碘形态定量表征、碘的水文地球化学行为微观机理识别和迁移活化过程定量模拟研究,为供水水质安全和预防水源性高碘甲肿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紧随其后的是《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的机遇与挑战》,对深部地下水分布与循环理论研究、深部地下水作用下地热与锂资源成藏、深部地热干热岩与页岩气等清洁能源开发、深部咸水层CO2地质封存、地质储能等方面涉及的深部水文地质研究现状和未来趋势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储层非均质性刻画、热源机制、深部资源能源可持续开发技术、人工干预下深部资源环境演变特征、水力压裂诱发地震以及断层对流体触发的敏感性和触发过程演变等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应给予重点关注的关键性问题。另5篇论文分别从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岩溶关键带水文地球化学进展、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综合研究、地下水典型氧化还原敏感组分的研究热点和趋势、氡在地下水地表水相互作用中的应用5个方面进行了系统总结并分析了未来发展方向。 本专辑的“水岩相互作用研究”专题共8篇论文,该专题除聚焦于沈照理教授关注的天然劣质水成因外,将水岩相互作用的研究思想和研究方法向岩溶碳汇领域扩展。其中《城镇化地区高砷地下水的赋存特征》《塔里木盆地南缘绿洲带地下水砷氟碘分布及共富集成因》《化隆—循化盆地不同类型高氟地下水的分布及形成过程》《华北平原高氟地下水中稀土元素分布和分异特征》《黄河三角洲浅层地下水盐分来源及咸化过程》5篇论文阐述了孔隙地下水中地质背景天然劣质水的成因以及人类活动驱动的影响;《普定岩溶水碳循环模拟试验场水体双碳同位素特征与碳足迹》《天津平原区浅层地下水水化学特征及碳酸盐风化碳汇研究》《湿润亚热带典型白云岩流域的岩溶无机碳汇强度》3篇文章从水岩相互作用的机理分析了岩溶区碳汇的形成过程。 本专辑的“地下水环境保护”专题共有8篇论文,该专题延续了沈照理教授将水文地球化学和水岩相互作用的原理应用到含污染物地下水系统研究的思想,并通过微生物技术的融入丰富和发展了该研究思想。这部分论文中提到的主要污染物涉及了有机污染物(《污染场地原位热修复技术与能效分析》《微生物场影响下的场地有机污染物迁移转化初步研究》《天津平原区加油站地下水石油烃污染特征及其生物降解机理研究》)、无机污染物(《高氯酸盐自然衰减的柱实验研究》)和放射性物质(《砂岩含水介质中铀的吸附和迁移行为研究》)等,涵盖了场地调查评估、室内模拟实验、数值模拟(《基于图像法的多孔介质双分子反应溶质运移IM-ADRE模拟》)和场地技术应用的环节,从物理、化学和生物视角(《准饱和地下水中驱替速率圈闭气体饱和度和准饱和渗透系数的关系》《长江经济带某石化场地中污染物分布与微生物特征》)提出了地下水中污染物迁移转化修复机理和技术。 值此专辑出版之际,感谢所有作者(包括论文未在本期刊出的)、审稿专家、廖福博士和编辑部同志所付出的辛勤劳动。我们坚信,沈照理教授开创的科学事业一定能够代代相传,一定会结出累累硕果!  相似文献   

13.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环境工程与水文地质系前身为北京地质学院水文地质教研室 ,成立于 1 95 2年 ,下设水文学与水资源 (含原水文地质学科 )、环境工程两个湖北省重点学科。现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两个博士点 ,设有博士后流动站 ;硕士点有水文学及水资源、环境工程、水利水电工程、地质工程 ;具有工程硕士学位授予权的学科有水利工程、地质工程和环境工程学科。在校本科生近 40 0人、硕士和博士研究生 1 0 0余人、留学硕士生 3人。本系师资力量雄厚 ,现有教职工 3 0余人 ,其中院士 1名 ,教授 1 0名 (其中博士生导师 5名 ) ,副教授 6名…  相似文献   

14.
李明 《地球科学进展》1997,12(3):290-297
国际海洋全球变化研究(IMAGES)计划李明(中国科学院兰州文献情报中心兰州730000)1IMAGES概述IMAGES的基本目标是定量确定海洋和冰冻圈过程的时间尺度上海洋的气候和化学变化特性,以及海洋对所鉴别的内力和外力作用的敏感性和在调控大气CO...  相似文献   

15.
“水文业务综合子计划”(HydrologicalOperational Multipurpose Subprogramme,HOMS)是世界气象组织所执行的“业务水文计划”(operational Hydrology Programme,OHP)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业务水文(区别于水文科研)领域内进行国际技术交流的一项新措施。我国参加了这项计划,并在逐步开展活动。为了有助于同志们了解和利用这个渠道,引进国外水文技术,传播我国的成功经验,更好地开展此项工作,特对这个“计划”作一个简要的介绍。  相似文献   

16.
<正>由中国科学家建议和主导的国际大洋发现计划(IODP)349航次,利用美国"决心号"深海科学钻探船,2014年1月29日自中国香港启航,圆满完成既定任务后于2014年3月30日返回至中国台湾基隆港,其是I O D P(2013~2023)启动后的首个科学钻探航次,获取了大量具有重大科研价值的各类岩芯和测试分析成果,取得众多突破性科学进展。  相似文献   

17.
该会于1985年1月7日至12日在美国阿列桑那州(Arizoua State) 图桑市 (Tucson)举行会议主题是低渗透岩石的水文地质研究。来自世界26个国家的401名水文地质学家参加了会议。会议由阿列桑那大学(Uniuer sity of Arizona)的水资源系负责组织。大会报告共分七个专题宣读了六十  相似文献   

18.
地球观测系统(EOS)计划包括三大部分: (1)EOS科学研究计划; (2)EOS数据信息系统(EOSDIS); (3)EOS观测(平台、仪器)系统。 一、EOS科学研究计划 科学研究是EOS的基础,这一工作早已在进行,由NASA及其它美国研究机构和国际组织开展的地球科学研究是其前奏。在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US GCRP)及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世界气候研究计划(WCRP)的共同支持下,在美国本土EOS科学研究已具雏形。  相似文献   

19.
由美国发起,1972年成立了国际水资源协会(IWRA——International Water Resources Association)。其宗旨是:从多方面探讨世界水资源问题,促进和鼓励水资源调查、开发和管理领域中的国际合作,为规划者、管理者、行政机构、科学家、工程师、教育者及其它与水资源有关的人们提供一个国际论坛。IWRA通过她的会员、出版物和有关会议邦助指导发展中国家合理地开发利用他们的水资源。  相似文献   

20.
<正> 国际地质大会(International Geological Congress)以其历史悠久、规模巨大、学科广泛而极负盛名,并公认为国际地学界“奥林匹克”盛会。会议得到各主办国的高度重视,大多由国家元首或政府首脑任大会名誉主席,并亲自出席开幕式,发表演说。第1届国际地质大会于1878年在法国巴黎召开。此后,每隔3~4年一届(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除外)。截止1992年已举办了29届。第30届大会将于1996年在中国北京召开。国际地质大会的宗旨是:在国际地科联的合作或在其发起下,促进地质科学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发展;为地质学家提供交流思想和互通信息的大型集合场所;通过地质旅行,提供机会在野外考察地质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