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通过分析1971—2010年大埔县地面观测站的资料,结果得出:大埔县极端最高气温及高温日数存在明显的22年左右周期,近年高温日数维持在35~55 d左右。高温最早出现在4月中旬,最迟出现在10月中旬。2007—2008年,极端最高气温和高温日数都存在突变。2—9月份是大埔县主要降水时间段,每个月都可能出现暴雨,而3—9月为大暴雨可能出现时段。但10月到翌年的1月也可能无降水出现。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变化特征,基于1958~2017年426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定义4个暴雨特征变量,通过线性趋势分析、累积距平检验、滑动t检验和Pettitt检验进行趋势变化分析以及突变检验。结果表明:1)年暴雨量和年暴雨日数从江西中部向周围递减,年暴雨强度和年暴雨变异系数从南到北逐渐增加;4个暴雨特征变量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夏季是全年暴雨的主要贡献者,春季暴雨明显多于秋季,冬季最少,但其暴雨变异系数最大,波动性强。2)74%站点的年均暴雨量、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呈增加趋势;从西北往东南,年均暴雨量、暴雨日数的线性趋势率逐渐增加。暴雨量和暴雨日数显著增加的站点比分别为17.8%和16.7%(p 0.05)。3)累积距平检验、滑动t检验和Pettitt检验结果表明1988年是近60年长江中下游地区暴雨变化显著的突变点,且1988年后三个暴雨特征变量的平均值和趋势率较1988年前有明显增加。  相似文献   

3.
分析1998年陕西暴雨天气气候特点,指出:暴雨相对集中,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突发暴雨多,是1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的显著特征;并利用能谱方法,分析了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得到了对中期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分析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气候特点 ,指出 :暴雨相对集中 ,暴雨强度大持续时间长 ,突发暴雨多 ,是 1 998年陕西暴雨天气的显著特征 ;并利用能谱方法 ,分析了产生大范围暴雨天气的大气环流特征 ,得到了对中期暴雨预报有指示意义的结果。  相似文献   

5.
分析2000一2009年广西89个国家地面气象观测站的逐日降水资料和持续性暴雨的特点,定义桂东南区域来描述和统计近10年5-8月桂东南区域持续性暴雨,统计分析和研究该区域持续性暴雨时空特征和范围特点,得出桂东南持续性暴雨的年、月、旬分布特征,持续性暴雨空间分布特征以及影响范围特点.  相似文献   

6.
利用云南和贵州188个气象台站1980~2014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得到了云贵高原的年平均总降水量、年平均暴雨量、暴雨频率、暴雨贡献率和暴雨的月分布情况,探讨了近35年云贵高原暴雨的分布特征和年际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云贵高原的年降水量分布大体上呈南多北少,整体上由南向北递减。暴雨的贡献率占16%左右,云贵高原最早1月就会出现暴雨,最晚6月出现暴雨天气,暴雨集中出现在4~11月,夏季平均暴雨日数2.5天。1980~2014年暴雨降水量偏多年与暴雨降水量偏少年差别不大,暴雨量在近35年内未出现明显的变化趋势。通过小波分析得出云贵高原的年降水,年暴雨都存在多时间尺度特征,不同的时间尺度表现出不同的循环交替。至今暴雨增多的等值线未出现闭合,降水还有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应用1958-2012年河北21个基准站和基本站逐日降水观测资料,分析了河北汛期暴雨的气候分布特征、年际、年代际变化以及趋势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汛期暴雨分布呈现东部、南部多,向西北部递减的特征。最大暴雨量中心在河北东部、燕山南麓的唐山、秦皇岛地区。从年际和年代际尺度分析,暴雨量、频次、强度都存在2-3 a的年际变化周期信号,暴雨量和频次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存在15-20 a的年代际周期信号。汛期暴雨量、暴雨频次时间序列整体呈现下降趋势,特别是21世纪以来,河北暴雨量和暴雨频次下降趋势更为明显,暴雨强度在近50 a变化幅度不大。在空间分布上,暴雨量、暴雨频次和暴雨强度三个特征量在年代际变化中整体都呈现东退南缩的特征。从趋势分析看来,大部分站点汛期暴雨量、频次、强度都呈现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8.
利用1961~2013年宁夏25个常规观测站资料和2007~2013年220个区域自动站暴雨观测资料,对宁夏暴雨的气候特征进行分析,发现宁夏暴雨呈"南多北少"的整体分布特征,暴雨易发区为中卫市以南和贺兰山东麓。近53 a来,宁夏暴雨有3个集中期,尤其是21世纪后暴雨剧增,其中宁夏南部山区和银川平原暴雨频数增加明显。宁夏暴雨存在明显的月、日变化特征,暴雨主要发生在7月上旬到9月上旬,短时暴雨主要集中在午后到夜间(即下午16时至次日02时),这一特征与气温(热量)及对流发展的日变化比较一致。宁夏暴雨发生频数存在明显的准16 a、20 a年代际、2~3 a年际变化特征和准10 d的低频振荡特征。  相似文献   

9.
利用1961--2007年滨州市所属7个县(区)气象站逐日降雨资料,分析了暴雨、大暴雨和局部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滨州暴雨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特性,其年代际分布特征呈波浪型起伏变化,暴雨站次数与年降水量变化趋势十分相似;滨州暴雨的分布特征为南北多、中间少,而大暴雨则呈由西南向东北增多的趋势。另外,暴雨局地性很强,全市性暴雨较少且主要发生在7,8月份;以单日暴雨为主,连续性暴雨以2天居多。  相似文献   

10.
近50a长江中下游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周晶  翟伶俐  高辉 《气象科学》2018,38(6):780-789
利用1966—2015年中国地面气候资料数据集降水数据,对长江中下游地区春、夏、秋三季不同量级暴雨的年代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暴雨在各季节变化特征明显不同,不同量级间也存在明显差异。暴雨在春秋季变化平稳,但在夏季呈现1990s频发,2000年之后少发的特征,并存在准20 a周期变化。大暴雨则在近30 a来呈现频发的特征,其中春季大暴雨在2010年之后显著增加,秋季大暴雨则在2000年之后明显增加。特大暴雨发生概率很小,但夏季特大暴雨在1990s之后一直呈现频发的趋势,并表现为准32 a的周期变化特征,秋季特大暴雨在2000年之后明显频发。大暴雨、特大暴雨在各季节均表现为近十几年来显著增加的趋势。暴雨和大暴雨均存在明显年代际跃变,这种跃变在暴雨、大暴雨频发的区域增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1.
采用新兴县国家气象观测站1991—2020年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新兴县暴雨的气候特征以及初终日变化。结果表明:新兴县1—12月均有暴雨出现,主要集中在4—9月,暴雨和大暴雨日数均呈单峰型特征,峰值分别出现在6和8月。暴雨日数年际变化明显,并呈0.119 d/年的线性变化趋势减少。暴雨量占该地区年降水量约为30%;暴雨日数、暴雨降水量与年降水量三者之间存在较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2.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Mann-Ken dall方法及复Morlet小波函数等方法,对韶关市1956-2011年暴雨的逐月分布及年际变化特征进行了统计,并分析了初终日变化及暴雨的持续天数特点,结果表明:韶关市每年每个月均会出现暴雨,但主要集中在3到10月,暴雨日数具有双峰型特征,主峰值在6月,次峰值在9月;大暴雨日数具有单峰特征,峰值出现在6月.年暴雨日数的年际变化很大,最多的年份多达11d,最少的只有1d.小波分析显示,暴雨频次存在准9年和准28年的周期震荡,未来几年仍处于暴雨多发期.韶关市暴雨具有初终日提早等特点,且与年降水量存在着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66~2000年浚县气象资料,分析了暴雨年、季节分布特征,各级暴雨出现频率,以及暴雨影响系统.  相似文献   

14.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15.
贵州夏季暴雨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贵州52个测站的1961-2006年历年夏季(6-8月)逐日降水资料,分析了贵州夏季暴雨的时空分布特征、周期振荡及其突变特征。结果表明:46 a来贵州夏季暴雨量呈增加趋势,并存在明显的年际、年代际变化特征;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在1985年发生突变;暴雨日数和暴雨量均存在15 a和准10 a的周期振荡;暴雨日数和暴雨量EOF分解的第一特征向量的荷载场空间分布基本一致,表明全省呈偏多(少)的一致型同位相分布。  相似文献   

16.
黔东南暴雨气候特征及其地形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利用1960~2000年贵州省黔东南地区降水观测资料,统计分析黔东南地区暴雨时空分布特征,进一步揭示其活动规律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黔东南地区暴雨有显著年代际变化特征,存在准15年的周期变化,并与贵州降水和长江中下游降水呈同位相;存在两个暴雨多发中心,夜间暴雨较多。黔东南暴雨地域分布极为复杂,局地性暴雨较多,这与黔东南特殊地形有着密切关系,地形因素是影响黔东南地区暴雨的重要原因,对形成上述特征的气候学成因做了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17.
全国暴雨研究学术交流会于1992年7月29日至8月2日在北京召开,会议内容涉及到暴雨的气候背景,大尺度环流特征,中小尺度天气特征,暴雨的成因和诊断分析,卫星云图特征和雷达回波特征分析,暴雨的数值试验以及暴雨预报的检验、灾情的评估等。以1991年初夏江淮特大洪涝作为重点讨论的个例。  相似文献   

18.
河南汛期暴雨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分析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利用1990-2004年河南暴雨资料,分析了河南汛期暴雨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豫西山区暴雨日最少,省内淮河流域暴雨日最多,豫北暴雨日次多。上述空间分布特征与地形、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及低值系统影响有关。此外,河南暴雨从5月开始增多,7月最多,8月开始逐渐减少,这一时间分布特征与季风影响有关。河南汛期暴雨,多数发生在副高与高空槽及中低层低值系统相配合的情况下。  相似文献   

19.
遵义市暴雨气候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遵义市13个气象观测站1961—2015年逐日暴雨资料,采用合成分析和Petitt方法研究了遵义市暴雨的气候特征。结果表明:遵义市暴雨发生有一定的阶段性,上世纪60、70年代较多,80、90年代较少。在1995年、2005年及2011年发生了突变,1995—2004年是暴雨发生最多的一个阶段,2010年后暴雨又处于多发期。暴雨发生有明显的区域性,市内有两个暴雨多发区域,一个在东南部(包括绥阳、湄潭、凤冈、余庆),暴雨中心在凤冈,另一暴雨多发区域为赤水。暴雨气候特征的分析结果对做好暴雨预测预警,加强暴雨灾害防御能力有一定参考作用。  相似文献   

20.
河北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利用2004—2011年29次暴雨过程的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和常规天气资料,分类总结了河北中南部暴雨的主要雷达径向速度特征。发现形成河北中南部暴雨的主要雷达径向速度特征有5类:β中尺度辐合线、β中尺度辐合、γ中尺度辐合、高空急流和深厚持久的低空急流。深厚持久的低空急流是大范围暴雨的主要速度特征之一。高空急流是大范围暴雨和区域暴雨共有的速度特征。β中尺度辐合线、β中尺度辐合、γ中尺度辐合是大范围暴雨、区域暴雨和局地暴雨共有的速度特征和主要的中小尺度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造成局地暴雨、大暴雨的关键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