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气、海洋、人类活动与气候变暖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丁一汇  耿全震 《气象》1998,24(3):12-17
根据国内外的研究,对于人类活动引起的全球变暖以及与其有关的碳循环和大气与海洋的反馈过程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气候变暖的成因是目前国际上的一个争议焦点,代表国际主流思想的4次IPCC评估报告[1-4]认为是人类活动的影响造成了变暖,其中包括温室效应加剧使气候变暖,而气溶胶的直接和间接影响则抵消了一部分变暖.但是,从20世纪末至今对气候变暖持怀疑观点的科学家,仍然不断对气候变暖的原因提出质疑[5 7].所以气候变暧的归因研究仍然是国际上的热门问题.  相似文献   

3.
全球气候变暖与我国经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结合我国温室气体排放的现状,初步探讨减排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面对国际减排的压力,我国应采取何种经济对策,如何实现以绿色GDP带动我国未来20年或更长时间的经济发展。并给出减少温室气体排放量并保经济持续增长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人类活动对全球气候环境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人类进入21世纪的今天,气候变化尤其是气候变暖已成为全人类所关注的焦点。尽管不同气候年限的定义有所不同,但气候的含义上是指一个地方多年(通常要30年以上)的大气平均状态,从更科学的角度上来说,气候是大气与海洋、冰雪圈、陆地表面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地球上,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别非常之大,且可分为正常年份和异常年份。正常年份实质上是指该地的气象要素(如气温、降水量)在多年均值的基础上波动,一旦出现了偏离多年平均值很大的情况就是异常年份。最显著的例子1998年夏季长江中下游的降水量远远超过了多年均…  相似文献   

5.
全球变暖的科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全球变暖已经是不争的事实.根据目前主要的3个全球温度序列,1910-2009年的变暖趋势为0.70 ~0.75℃/100a[1].粗略地讲,目前已经变暖了0.8℃.如果把气候变化的阈值限制为2℃,则今后只有1.2℃的上升空间,这就是我们面临的严峻形势[2].根据全球气候系统的概念[3],全球变暖不仅仅是地面温度的上升,还包含了冰雪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多年冻土的退化及全球植被的变化等等.这些变化已经、正在或将来可能影响到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  相似文献   

6.
7.
论述了天气气候与人类活动之间的关系,其中着重讨论了天气气候与工农业生产的相互作用与影响。认为天气气候是人类活动必不可少的环境与资源的一部分,但是人类活动也会受到天气气候的影响和制约。同时,人类活动也会对天气气候产生影响,引起天气气候的变化,这种变化反过来又会作用于人类活动  相似文献   

8.
模拟人类活动影响气候变化的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文章给出近几年国内外研究人类活动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数值模拟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9.
有关气候模式研究的三种目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候模式(即对未来气候的预测)的研究,通常有三种表现形式。第一,与1 95 8年以来的近代观测所作的比较;第二,使用温室大气作用项,用超出1 0 0年时间进行模式之间的比较,计划找出当前气候灵敏度数值离差的原因;第三,利用自然模式超长运行( >5 0 0年)的比较研究其可变性并确定其自然变化的宽度。  相似文献   

10.
曾晓梅 《气象科技》2006,34(3):305-305
新的气候模拟表明,人类活动引起的土地覆被变化可能会引起亚马逊地区的由温室气体导致的增暖加剧,而使中纬地区的温室增暖抵消达25%~50%。NCAR的模拟证明了全球变化模式中考虑土地覆被的重要性。该成果发表于2005年12月9日的Science杂志。该模拟是由堪萨斯大学的Johannes Fedde  相似文献   

11.
系统总结和介绍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作者所开展的有关人类活动对东亚和中国气候影响的一系列研究活动.其中包括温室气体辐射强迫及其气候效应,大气微量气体的全球增温潜能,对流层和平流层气溶胶的辐射气候效应,气候系统外部因子对中国气候影响的总体评估,人类活动对中国和东亚地区未来气候变化的影响,以及20世纪和21世纪东亚及中国的气候变化.同时给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认识和准确预测东亚地区以及中国气候变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海陆气耦合模式,是用来定量描述过去气候变化的成因和预报未来气候变化的唯一数学工具。由于大气反馈过程的差异,特别是云辐射反馈的差异,这些模式对外强迫的平衡态响应有相当大的差异。然而,参加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Assessment Report,AR4)的所有耦合模式,对20世纪气候的模拟结果均非常相似。本文研究了这种相似性的产生原因及启示。结果表明,若大气反馈越大,则气候对外强迫的响应时滞越长、与深海的热交换越多、模式中海洋涌升流的影响越大。这3种同样重要的物理机制共同作用,降低了瞬变气候变化对模式差异的敏感性;然而,在较长的时间尺度上,模式间大气反馈过程差异将在多个方面显现出来  相似文献   

13.
重点考虑北京地区的气候条件、环境特点以及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人类活动,从气候资源现状、人类活动强度和生态环境状态3个基本要素层出发,构建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评估指标体系,评估人类活动影响下的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情况,分析了气候承载力构成要素的空间分布及相对水平,解析了不同区县气候承载力的相对状况及主要制约因子。结果表明,北京地区气候承载力指数(ICCC)在0.24~2.24之间变化,其中延庆县、密云县、昌平区的气候承载力较高,东城区、西城区、顺义区、石景山区、丰台区、房山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相对较差,海淀区、大兴区、怀柔区、门头沟区、平谷区、通州区居中。在各行政区县内部,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顺义区、朝阳区的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小;而延庆县、怀柔区、门头沟区等郊区气候承载力空间差异性较大,这主要受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的区域差异性影响。从气候承载力的构成要素看,怀柔区、延庆县及门头沟区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气候资源的限制;城六区和房山区等地的气候承载力主要受人类活动强度及生态环境要素的限制。就气候承载力具体指标而言,东城区、西城区、海淀区、朝阳区主要受人口密度、人均绿地面积以及生产生活排污量的影响;石景山区主要受空气质量较差的影响,房山区则受空气质量差和人均能耗高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人类活动对气候影响的研究Ⅰ.温室气体和气溶胶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近5年来中国在温室气体源和汇,碳循环,气溶胶以及对流层臭氧等方面都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作者着重介绍农田温室气体排放,碳循环模式,亚洲沙尘气溶胶,对流层臭氧前体物的来源以及大气有机化合物的浓度观测等方面的主要研究成果,特别是关于稻田甲烷排放和沙尘气溶胶的物理化学特性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将公用气候系统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单向嵌套(CCSM3-RegCM3),分别对1950—1999年和2000—2099年进行大气温室气体中等排放情景(A1B)下中国区域高分辨率连续数值模拟试验,以分析其对我国华东降水量时空变化的模拟能力,探讨未来华东地区极端降水的可能变化。与CRU、CMAP实际降水观测及NCEP再分析资料驱动的RegCM3模拟结果的对比显示,模式系统较好地重现了我国华东降水水平分布、日变化以及极端降水指数变化特征。在此基础上,分析了A1B情景下21世纪中期和后期降水以及东亚夏季风的可能变化。(1)未来中国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普遍增加,以南沿海地区降水相对变化不明显甚至减少,21世纪末期相对21世纪中期更为明显;(2)极端降水指数显示未来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极端降水增加10%~15%,干旱程度减弱,而南部沿海地区小范围极端降水减少,最大持续无雨期天数增加最大可达30%;(3)未来东亚夏季风偏强,尤其是西南气流加强,致使夏季风明显北推,这是导致长江中下游及其以北地区降水显著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2011年2月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了美国科学家詹姆斯·汉森(James Hansen)的新著《环境风暴——气候灾变与人类的机会》(Storms of My Grandchildren:The Truth  相似文献   

17.
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典型流域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采用敏感性分析法、降水?径流双累积曲线法、累积量斜率变化率比较法定量评估了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流域径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汉江上游流域和滦河流域变异Ⅰ/Ⅱ期年均径流深相对于基准期分别减少了29.5% / 19.1%和49.8% / 70.0%;对于汉江上游流域,1991-1999年(变异Ⅰ期)气候波动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2000-2008年(变异Ⅱ期)人类活动则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人类活动对汉江上游流域径流减少的影响逐步增加;对于滦河流域,1980-2010年(变异Ⅰ/Ⅱ期)人类活动一直是径流减少的主要影响因素,且气候波动和人类活动对径流减少的影响贡献率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暖是当代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当然,人们首先想知道变暖究竟能达到什么程度。既然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人类活动造成温室气体增加,使温室效应加剧,则未来变暖的程度显然取决于过去排放了多少温室气体,以及今后以什么速度、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