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0 毫秒
1.
<正>中国地质学会2015年度十大地质科技进展和十大地质找矿成果揭晓,贵州地质找矿成果又传来喜讯。由贵州省地质学会推荐选送的两项地质找矿项目"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及"贵州省瓮安县白岩背斜磷矿整装勘查",其成果双双喜获2015年度中国地质学会"十大"地质找矿成果。贵州省地矿局105地质大队完成的贵州贞丰-普安金矿整装勘查项目,系统总结了贵州西南部金矿成矿规律和控矿因素,构建了隐伏花岗岩有关的金(锑)矿成矿模式;建立了金矿找矿模型;开展了区域成矿预测,发现了埋深300~1400米的隐伏金矿体;整装勘查区累计查明金  相似文献   

2.
湘中白马山-龙山金矿带穹隆控矿规律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期望通过对湘中白马山-龙山金矿带的穹隆和发育于其核部的次级断裂与金(锑)矿成矿关系的深入研究来拓宽找矿思路.在野外调研的基础上,总结矿带上古台山、大乘山、龙山3个主要穹隆的地质特征及其对金(锑)矿的控制作用,认为穹隆为矿带的主要控矿构造,其核部的放射状断裂为容矿构造,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矿带的穹隆控矿模式.在金(锑)矿床勘查与找矿预测方面,提出应从穹隆的整体出发,重视对不同方向断裂的控矿性研究.通过对成矿带上不同穹隆剥蚀度的研究认为,大乘山穹隆为有利的找矿部位.  相似文献   

3.
汞矿带中金矿成矿条件及赋存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何立贤 《贵州地质》1990,7(3):187-195
本文根据我国汞(锑)矿带中已发现的数十个金矿床(点)的勘查研发成果,从成矿系列、载金矿物、金的赋存状态、矿化围岩、成矿热液、成矿温度、控矿层位、控矿沉积相、控矿构造及成矿时代等十个方面,较全面地论述了汞(锑)矿带中金矿的成矿规律。其中,有些是其他类型金矿也具有的;而有些则是汞(锑)矿带中金矿所特有的。这些共有的和特有的成矿规律,对探索不同类型金矿的成因或成矿机制、成矿模式,或将有所助益。  相似文献   

4.
柏道远  李彬  金华  曾广乾 《地质论评》2023,69(1):88-112
龙山金锑矿区位于湘中盆地龙山穹窿内。关于湘中地区上古生界中不同方向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均存在多种观点,对龙山金锑矿区内含矿断裂的运动学特征和时代背景等缺乏观测和认识。鉴此,笔者等根据大量地表和井下露头构造观测和解析,结合区域构造特征、矿床地质特征和已有区域构造事件研究成果,厘定了龙山金锑矿及邻区的构造变形序列以及上古生界中褶皱和龙山穹窿的形成时代,探讨了构造控矿规律及动力学机制。主要成果认识如下:(1)研究区自早至晚经历了奥陶纪末—志留纪NW向挤压、中三叠世晚期NW向挤压、晚三叠世SN向—NNE向挤压、中侏罗世晚期NWW向挤压、白垩纪区域NW—SE向伸展和古近纪中晚期NE向挤压6期主要变形事件;(2)上古生界中NE向褶皱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EW向褶皱形成于晚三叠世,NNE向褶皱形成于中侏罗世晚期;龙山穹窿形成于中三叠世晚期NE向复背斜与晚三叠世EW向复背斜的叠加;(3)两期复背斜核部因应力集中而更易形成导矿、容矿断裂,加之穹窿构造常伴随隐伏花岗岩体,导致龙山金锑矿定位于龙山穹窿的中部。龙山金锑矿的导矿构造为两期复背斜相关的NE向和EW向隐伏逆冲断裂;容矿构造为中三叠晚期形成的NWW...  相似文献   

5.
《贵州地质》2005,22(4):301-302
第1期(总第82期)贵州西南部贞丰背斜金(锑)成矿分析与预测……………………………………………………刘远辉(1)贵州水银洞金矿床成因探讨及成矿模式…………………………………………………刘建中,刘川勤(9)黔西南岩溶构造容矿金矿床特征及成矿机理———以安龙戈塘金矿床为例…………………………………………………………………冉瑞德(14)泥堡金矿与水银洞金矿地质特征初步对比…………………………………………………冯琳,张竹如(22)贵州瓮福磷矿含磷岩系沉积层序的划分…………………………………………………李守能,程鹏林(26)茅口晚期…  相似文献   

6.
巴里坤小加山钨钼矿带位于哈密市巴里坤大盐湖北部,大地构造上位于卡拉麦里断裂带南至吐哈盆地北部之间哈尔里克复式背斜,在泥盆纪-石炭纪期间具有被动陆缘弧后盆地的构造属性(陈发景等,2005,李锦轶等,2009),属于卡拉麦里(岛弧带) Cu-Au-Cr-Sn-Fe(Mo)矿带。近年来,小加山背斜北翼发现了长数十千米的钨钼异常带,勘查发现了化工厂西小型钨矿、小加山东中型钨钼矿,为石英细脉型,本文对矿区成矿地质特征及控矿构造进行描述,分析区域成矿特点及找矿意义。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查干德日斯铜(金)矿区地质地球化学勘查工作,区内发现铜矿体1条、铜(金)矿化体1条、铜矿化蚀变带8条。铜(金)矿化体均赋存于NEE向、NNW向断裂破碎带内,且以NEE向为主;矿化与褐铁矿化石英脉密切共生,伴随明显的硅化、钾化热液蚀变。认为矿区Cu-Au-Ag原生晕组合异常明显,与断裂构造套合良好;铜(金)矿化受构造控矿特征明显,热液充填-交代作用强烈,初判为热液充填交代型矿床。矿区深部矿成矿地质条件优越,找矿前景良好。  相似文献   

8.
黔东南雷公山地区的金、铅锌、锑多金属矿床主要受韧性剪切带控制,从其成矿背景和成矿规律,结合区域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看,于矿化蚀变作用强烈的雷公山复式背斜核部及韧性滑脱构造带内,寻找深部隐伏矿体有着较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9.
南秦岭宁陕—镇安地区太平沟一带首次发现与印支晚期侵入体有关的斑岩型铜(金)矿床,蚀变小岩体平面形态呈椭圆状展布,出露面积0.12km2。在蚀变岩体内外接触带圈定以铜为主的多金属矿带3条,带内初步圈定铜(金)矿(化)体13条,矿床围岩蚀变具典型中心面型蚀变特征。通过地质勘查工作并结合岩相学、矿相学对矿床地质特征研究认为,太平沟铜(金)矿具斑岩型铜(金)矿成矿特征,其形成与南秦岭中生代印支晚期构造—岩浆热事件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兴义市雄武地区金矿分布规律及找矿方向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邓存新  郑懋荣 《贵州地质》2003,20(4):205-211
简要分析了区域成矿地质背景,地层构造及金矿床地质特征,重点论述了金矿分布规律。金矿分布在龙潭组底部;构造分级控矿明显;雄武背斜控制了Au,U,Sb,Fe,萤石矿分布:背斜轴部和两翼区域性断裂带控制了金矿化带、金矿床、矿点分布;小背斜、次级断层、层间破碎带控制金矿体分布和富集。金矿化与赤铁矿化、褐铁矿化、硅化、粘土化关系密切。金铀常相伴出现。区内有较好成矿远景。  相似文献   

11.
贵州莲花山背斜金的成矿地质条件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刘远辉 《贵州地质》2002,19(4):231-234
作者就多年在贵州西部峨嵋山玄武岩分布区的莲花山背斜构造带从事金矿勘查开发和国土资源大调查工作中的试验和认识,对莲花山背斜的成矿地质条件作了剖析,进而提出了找矿靶区。  相似文献   

12.
滇西哀牢山老王寨金矿床控矿构造样式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张闯  杨立强  赵凯  刘江涛  李坡 《岩石学报》2012,28(12):4109-4124
哀牢山金矿带是我国最重要的新生代造山型金矿带,老王寨金矿床是该矿带中已发现规模最大的金矿床。该矿床中金矿化的产出受NW向九甲-安定断裂和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联合控制,金矿体定位于老王寨-营盘山背斜两翼NW-NWW向层间接触带或脉岩与地层交界面等构造薄弱部位的左行剪切逆断裂带中。成矿前,区域NNE-SSW向挤压构造应力场导致轴向NWW的老王寨-营盘山背斜形成,背斜形成晚期在其两翼形成NW-NWW向的次级断裂。成矿作用过程中,在NEE-SWW向挤压构造背景下,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的转折端和两翼呈背驮式叠瓦状排列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为有利容矿空间。之后,构造体制转变为近SN向挤压,形成少量NE向左行剪切断裂,对已有NW向矿体略有破坏。走滑断裂是哀牢山造山带最具特色的构造型式,也是区域最重要的控矿构造样式,在老王寨金矿床主要体现为控制金矿化产出的NW-NWW向左行剪切逆断裂大规模发育于NWW向老王寨-营盘山背斜构造的两翼,对应于区域构造动力体制转换晚期,印度与欧亚大陆斜碰撞导致的区域大规模走滑断层最发育时期。  相似文献   

13.
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反转构造样式及其油气勘探意义   总被引:12,自引:4,他引:12  
利用三维高精度地震资料,通过对松辽盆地十屋断陷典型剖面进行精细解释和研究,剖析了四个反转构造带各具特色的反转构造特征及样式。孤家子后五家户反转构造带以“欺压式断层”为特色,小五家子四家子反转构造带中、浅层表现为箱形背斜,深层发育有“欺压式逆断层”,秦家屯反转构造带为发育在早期半地堑之上的“尖棱状”背斜,皮家毛北张家屯反转构造带表现为小型背斜或向斜。这些反转构造发育在深层生烃凹陷附近,生、运、聚、储的配置关系极佳,是重要的油气圈闭。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银洞坡的主要控矿因素进行野外调查和分析研究,认为朱庄背斜(形)及其伴生的共轭逆冲剪切带、层间(顺层)剪切带、左行或右行脆性断裂控制了矿床的产出部位,建立了构造控矿模型,对矿体进行了重新对比连接,扩大了矿体规模,使银洞坡金矿金金属量(C D)由30582 kg增加至42527 kg(111b 122b 333).  相似文献   

15.
大麦地金矿为赋存于峨眉山玄武岩组与茅口组之间因区域构造和热液蚀变作用形成的构造蚀变体(Sbt)中的原生中型金矿床,位于贵州西部峨眉山玄武岩分布区盘县莲花山背斜南东翼.本文系统总结大麦地金矿详查成果,以期对莲花山背斜区域原生金矿找矿提供参考,初步认为贵州西部玄武岩分布区原生金矿找矿具有较大的潜力.  相似文献   

16.
黔西南泥堡金矿床构造解析及构造控矿作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泥堡金矿床地处黔西南碳酸盐岩台地相区,赋矿围岩主要为玄武质火山碎屑岩,以断控型矿体为主、层控型矿体为辅,是滇黔桂"金三角"地区典型的卡林型金矿床之一。详细的野外填图和研究表明,构造是其最主要的控矿要素之一。泥堡金矿区构造类型以断层和褶皱为主,构造线以北东向为主,北西向为辅。矿床受区域性的北东东向潘家庄断裂控制,但矿体主要受次一级的断层和褶皱控制,其中枢纽北东东向二龙抢宝背斜与北西向背斜叠加形成的穹窿构造是层控型金矿体的主要构造控制因素;断控型金矿体主要受控于F_1逆断层,逆冲断层+上盘牵引背斜构造是泥堡金矿最典型的构造控矿组合样式。印支期造山挤压奠定了矿区北东东向的总体构造格架,燕山期叠加了北西向构造。F_1虽总体表现为逆断层性质,但在燕山晚期叠加了正滑运动,并形成了张性空间,有利于的成矿流体运移和金沉淀。根据矿床构造控矿规律分析,提出F_1北部的次级断层F_(1-1)及其上盘牵引背斜为金矿有利的找矿靶区,有待今后工程验证。  相似文献   

17.
中国卡林型金矿的分布规律及找矿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卡林型金矿床主要分布于扬子陆块西南缘的板内古生代-中生代沉降带和西北缘古生代-中生代造山带.具有分布局限、成矿集中的特点.金矿床往往形成成矿带,单个金矿床的规模大小不一,矿化受构造、围岩和深部流体控制.金矿床成矿域发育一套大面积分布的巨厚的古-中生代造山带建造,成矿期的岩浆活动和构造活动强烈.基于我国卡林型金矿的分布规律,找矿应优先考虑的有力部位有:1)地块边缘裂陷槽拉张与挤压交替的环境中沉积建造和不同性质大地构造接合部位或构造过渡带;2)在背斜构造倾伏端、背斜轴转折端、背斜翼部以及不同方向、不同序次的断裂破碎带交叉与复合部位;3)在富粘土质、粉砂质和有机质中发育的交叉断裂和可微渗透的纹层状细粒钙质和白云质粉砂岩,局部为较粗粒砂岩和透镜状砾状钙质生物碎屑岩夹层接触部位;4)在燕山期岩浆活动以及热点活动地区发育的古生界和中生界地层.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解析灰家堡金矿田地质和地球物理等资料,建立该矿田成矿构造模式,并应用构造地球化学研究方法了解Au和其他微量元素在不同构造部位分布情况,最后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找矿勘探实践。灰家堡背斜是龙潭组及其之上地层由弯滑褶皱作用形成的。背斜中Au元素在垂向上主要沿着构造蚀变体和背斜轴分布,在横向上背斜核部越紧闭金矿化越强,显示了明显的背斜控矿特征。微量元素因子分析显示成矿元素组合为Au、As、Sb、Hg和Tl。对应分析表明构造蚀变体中的角砾岩主要富集Sb和Tl,龙潭组和长兴组的生物碎屑灰岩主要富集Au,龙潭组的黏土岩、粉砂质黏土岩等主要富集Hg和As。原生晕垂向分带序列自下而上为Tl-Sb-Hg-Au-As。在综合成矿构造模式和构造地球化学研究的基础上,认为黔西南二叠系-三叠系浅海碳酸盐台地相区的背斜/穹窿及相关的逆断层构造组合区是重要的找矿区域,Au、As、Sb、Hg和Tl元素异常套合最好的地段为找Au有利靶区,高As/Tl比值地段深部找矿潜力大,且碳酸盐岩和黏土岩组合部位是有利的富Au部位。  相似文献   

19.
张忠义  肖文进  杨国龙  高军辉 《地质论评》2023,69(3):2023030011-2023030011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 5±2. 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东天山晚古生代康古尔塔格构造—金矿带的中段南带开展构造控矿研究,为区域金矿定位预测与勘探提供依据。采用区域构造分析和构造解析方法,在雅满苏北部厘定出一类已发生变形改造的大型面状脆韧性—韧性剪切带,构造恢复表明,其形成于晚古生代造山早期向北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S1//S0)作用,并作为区域金矿的一级控矿构造而成为俯冲带深源成矿流体向上运移成矿的主通道。在造山过程中递进变形的分层剪切或低角度逆冲剪切晚期、向南北向横向缩短转换阶段,伴随区域抬升和断褶作用,拆离剪切带分支断裂开始成生并向上突破,导致封闭在拆离带内运移的深源含矿流体以断层阀方式分流排泄,成矿流体沿分支断裂向上运移,在断裂上盘或上盘背斜枢纽处的低序次的断裂、破裂中聚集卸载,形成充填石英脉和交代蚀变岩型(造山型)金矿,并有时限为276.5±2.9Ma的石英闪长斑岩侵入产出;晚期褶皱、断裂等叠加构造则对矿床(体)破坏、改造及保存起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