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山西省降水与环流特征量及ELnino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本文通过滑动相关普查方法,对山西30个代表站点的夏半年(6-11月)降水与前期74个环流特征量及北太平海海温月平均资料作逐点逐月普查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上年7-10月的南方涛动指数及赤道东太平洋(ELnino区)海温与我省夏半年降水分别有很好的相关关系,它们的出现对山西夏半年降水影响是非常强的,同时还发现前期多个环流指数如太阳黑子、西太平洋副高与我省夏半年降水也有很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2.
一、前言模斯预报方法在我省广大台站已经推广应用几年,现在应该是通过使用,不断总结经验和继续提高预报能力的时候了。这除了要依靠数值预报的改进外,对台站来说,主要是进一步提炼预报因子的问题。本工作旨在提高我省台站在制作降水预报时,大家喜欢使用的降水气候概率因子和改善湿度因子的使用效果。以最简单的办法作出降水概率的趋势预报,代替原来的新因子。它不是一  相似文献   

3.
张景红  纪英瑛 《吉林气象》2006,(2):24-25,35
针对今年吉林省春夏之季雨水偏多的特点,我省对各种天气系统的降水进行了几次有目的的飞行探测。本文主要利用其中一次低涡天气降水过程的云雨特点,系统分析了云体微物理特征,为今后更好地了解云雨结构打基础。  相似文献   

4.
2004年6月江西降水特少成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4年6月全省月平均雨量之少,为江西1959年以来第二位。时这样1个异常的气候事件,分析了气候背景、中高纬度环流和副热带高压变化特征;同时,时6月西太平洋热带气旋活动与巷省降水的关系进行了普查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我省降水特少的原因主要有3个:一是2004年我省处少雨的大周期中;二是西风带没有稳定的阻塞形势建立,副高偏东偏北,中、西太平洋时流活跃,热带气旋活动频繁:三是孟加拉湾到华南、江南中东部地区对流受到抑制。  相似文献   

5.
利用我省42年逐日降水资料和国家ENSO监测小组所划分的建国以来的EINino事件,分析EINino事件当年及次年山西降水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省降水与EINino事件密切,EINino事件当年与次年,山西降水分布特征具有相反性,而且,春夏两季的相反趋势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6.
1前言数值预报产品是我们制作短期预报的主要参考工具之一。尤其是日本数值预报产品,不仅其要素预报有较好的指导意义,而且地面形势预报也有很高的参考价值。为了便于更好地了解该产品的预报能力,使之在使用中合理订正,首先对我省夏季明显降水过程进行了天气系统分类,在此基础上对日本地面形势预报中的强度、位置进行检验分析,其结果可供预报员在预报工作中参考。2资料及划分标准利用1996年-1998年6月-8月我省24个评分站20-20时降水实况资料,规定有≥5个相邻站的降水≥10mm为一次明显降水天气过程。检验的…  相似文献   

7.
2002年第3季度,广东省各地降水偏多,部分地区降水特多,各月降水分布较均匀.季平均气温东南部地区偏高,北部地区及中部偏西地区偏低,季日照时数普遍偏少.今年登陆我省的初台出现时间较晚,8月和9月各有2个热带气旋登陆我省,它们是12号强热带风暴"北冕"、14号强热带风暴"黄蜂"、18号强热带风暴"黑格比"、20号热带风暴"米克拉".  相似文献   

8.
1降水概况1996年3月30日~4月1日,我省出现了一次全省性降水过程,全省97个站除榆林地区外,两天均有明显降水,主要降水集中在3O日20时至31日20时。关中陕南大部分地区降水量大于15mm,关中个别站降水量大于25mm。此次降水不够春季透雨标准,也不符合寒潮要求,但作为久旱之后的第一场全省性明显降水,对缓解我省的持续干旱起了重要作用,本文从天气形势和一些物理量特征对本次过程做了分析,旨在学习掌握经验,建立新思路。2大尺度环流形势此次过程的环流形势类似于寒潮分型的横槽转竖型,但此次过程并无明显降温和大风。从图1可看出,…  相似文献   

9.
对陕西省年、季、月降水量的概率分布统计检验结果表明:①我省年降水量序列具有正态分布特征,服从于正态分布。②我省季降水序列服从Г分布。③月降水量序列经过线性变化后都服从于Г分布。因而在进行年降水的概率分布统计时可应用正态分布。对季、月降水进行概率分布统计时可以应用Г分布。  相似文献   

10.
陈瑞闪 《气象》1978,4(11):9-9
我省地处广阔的太平洋西岸,属于付热带地区,夏季主要受热带、付热带天气系统(付高、台风、东风波、热带辐合带等)影响。春、秋、冬季在西风带影响下,平均3—5天就有一次冷空气影响我省。过去我们比较强调冷空气活动对冬半年降水的影响。1970年使用卫星云图资料后,我们开始认识到暖空气活动对冬半年降水的作用同样很重要。考虑热带云团是暖湿空气活动强烈的表现,我们进行了用热带云团作我省降水预报的实验。  相似文献   

11.
用方差分析周期叠加外推法预报年降水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杨长登 《贵州气象》1998,22(1):23-25
本文以我省1959~1995年(37年)的年降水资料,用纯统计预报办法应用方差分析周期叠加外推展望年定量降水趋势,经初次试报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2.
分析得知:厄尔尼诺次年6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西,从而造成我省6月降水偏多,易发生洪涝;上年夏季至当年春季赤道东太平洋海温偏高,则预示着6月西太平洋副高脊线偏南,西伸脊点偏西,我省6月降水偏多;反之,则6月副高偏北、偏东,我省6月降水偏少。黑潮区海温与我省6月降水为反相关。  相似文献   

13.
北极海冰对青海省春季(3—5月)降水的可能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用北极海冰面积指数及北半球500hPa高度资料、青海省春季降水资料,分析了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北极海冰面积Q指数和M指数与我省春季降水的相关性较为一致,即相关性较好的区域皆为Ⅱ区,相关性较好的月份毕为当年1、3、4月及春季3-5月和前一年的6-8月;海冰是通过影响大气环流系统从而影响我省春季降水的,当年春季和前一年夏季海冰面积的变化对青海省春季降水的影响最明显。  相似文献   

14.
1995年4~6月我省北部降水异常偏多,部分地区发生历史罕见的严重洪涝,我省南部降水基本正常;但时间分布极不均匀,4~5月偏少,6月雨量明显偏多,部分地方暴雨成灾。1 天气概况1.1 降水情况:从图1和图2我们可以看出,1995年4~6月降水空间分布极不均匀,赣北异常偏多,雨量在1000~1900mm,其中赣西北、赣东北大部分县市雨量在1400mm以上,以万年县1942mm为最大。中部800~1000mm南部600~800mm,与常年同期相比,我省27°N以南大部地区偏少1~2成,  相似文献   

15.
冷空气活动是造成我省汛期降水天气的重要条件之一。为了摸清冷空气活动与我省汛期降水的关系,进而改进预报方法,延长预报时效,提高预报准确率,我们普查了1962—1973年7—8月的天气图,对40—55°N、70—120°E范围内的冷空气活动与我省降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统计分析。 一、普查方法和冷空气标准 我们采用固定指标站的降温值和天气图上天气系统(高空槽、锋区、地面冷锋)动态相结合的方法,来表征冷空气活动的情况。根据预报员的经验,影响  相似文献   

16.
杜晓玲  汤俊 《贵州气象》2003,27(1):32-34
2002年5月12-13日我省出现了大范围的暴雨天气过程,运用卫星云图、常规资料、T213数值预报产品综合分析了5月孟加拉湾风暴对我省降水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利用江苏省35个站1951~1990年逐月降水资料,采用EOF展开方法分析了全省年、季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发现我省降水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有如下特点:①全省降水量的年际文化总趋势基本一致;②同一年内,全省各地降水量距平符号常有南北相反的分布特征;③在降水的时间变化上,全省年降水量在近四十年经历了多——少——多的准周期过程,在60年代中期有一次跃变,由50年代多雨期进入少雨期,80年代后期降水有增多的趋势;④各季降水量的变化在不同地区有差异,80年代夏秋季节的降水量在苏南明显增多,而淮北呈现出降水减少,尤以冬春季节为重。  相似文献   

18.
本文利用湖北省及长汉中上游有关省份1997年11月-1998年9月的降水资料,对1998年特大洪涝的汛前期异常降水,汛期降水特征,暴雨天气天气特征,与解放以来几个大涝年的比较及长江中上游汛期雨情特点进行了详细分析,揭示出1998年汛期长江中上游地区降水的异常偏多,异常集中和强度大是造成严重洪涝的主要原因, 汛前期降水偏多对加重后期洪涝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日本雨量预报图FSFEO2,FSFEO3已成为我省降水预报分析的重要工具之一,也是许多MOS降水预报方法中的主要预报因子。通过这几年的应用,发现预报图在某些天气系统影响的误差较大,影响系统不同出现的误差也明显不同。虽然MOS方程会自动订正一些预报图的平均误差(即系统性误差),但不能消除那些不同天气形势下造成的不同误差(即所  相似文献   

20.
与我省西部农业可持续发展有关的几个气候生态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分析了与我省西部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和生态建设有关的几个农业气候生态问题,包括大气降水特征与农业干旱,农田水分盈亏与灌溉,农作物单产增长潜力。气候变化对产量的影响,干燥少雨与生态环境问题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恢复生态平衡的对策等。供制定农业发展战略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